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颗粒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G-ALL)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少见的一种亚型,形态上归属于ALL-L2型,个别为ALL-L1型。G-ALL患者骨髓细胞中一般含有大量的嗜苯氨蓝颗粒,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细胞中初级颗粒,T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大颗粒和NK细胞大颗粒性白血病中的嗜天青颗粒及幼稚嗜碱性粒细胞的嗜碱性颗粒难以区分,笔者查阅资料,国内仅有1例将G-ALL误诊为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报道~([1])。笔者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骨髓细胞形态极似AML-M3的G-ALL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的血液细胞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例资料.结果 患者因头痛7d,发热4d入院,经骨髓象结合细胞化学染色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予维A酸、亚砷酸治疗后,骨髓象未见好转.后经专家会诊,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检查等,诊断为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结论 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类型白血病,对于形态不典型者诊断需结合细胞化学染色、染色体核型分析、融合基因检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中,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常见于骨髓增殖性肿瘤(CML、PV、IMF、ET、CEL-非特殊类型等);骨髓和淋巴肿瘤,伴嗜酸性粒细胞和PDGFRA、PDGFRB或FGFR1异常[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殊亚型(AML-M4Eo)及霍杰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淋巴瘤等。本文介绍1例伴高嗜酸性粒细胞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a)的临床资料和诊断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证实白血病诊断综合分析的重要意义。方法通过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学白血病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及骨髓病理诊断联合检查,对6例白血病,包括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a、大颗粒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HCL)、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a、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M0进行诊断。结果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后确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后确诊;HCL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和骨髓病理诊断确诊;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经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查对该病例仍难以准确判断,最终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帮助确诊。CLL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和流式细胞术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查和染色体核型分型综合确诊。结论综合运用多种检验项目对确诊环境改变、老龄化等原因引起的不典型白血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AML1-ETO和伴CBFβ-MYH1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特点及预后基因表达,以及形态对此类白血病的提示作用。方法瑞士吉姆萨染色法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PCR检测白血病43种融合基因,G显带法观察染色体核型,一代测序毛细管电泳法方法检测髓系预后基因。结果伴AML1-ETO阳性的患者6例(37.5%)以原始粒细胞增多为主,8例(50%)以核浆发育不平衡的异常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2例(12.5%)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伴CBFβ-MYH11阳性6例(85%)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原始粒细胞及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为主,1例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增生,未见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结论AML1-ETO和CBFβ-MYH11阳性形态发现率分别为87.5%和86%,提示分子生物学检查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加速期或急变期,其变化可作为CML的预后评价指标.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L)是以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独立白血病类型.临床在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后,依据骨髓检查及外周血检查结果将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引起的BL分为急性BL和慢性BL.因BL发病率较低,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随着检测技术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形态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遗传学(MICM)的诊断模式,可使越来越多单独发病的BL被识别和发现.笔者拟就目前国内外发现的BL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发病率约为2.76/10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中,白血病占第六位(男性)和第八位(女性),在儿童至35岁以下的人群中占第一位。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现对我院45例伴特异性融合基因的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亚型(M4EO)3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患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最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1973年Spitzer等首先报告2例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Eo)。以后陆续报道,并成为一个明确的临床类型。目前至少已报告38例。有些患者嗜酸粒细胞可作为白血病病情变化的标志,白血病缓解时,嗜酸粒细胞数降至正常,复发时又增高。部分患者的嗜酸粒细胞增多。在白血病临床和病理诊断前就已出现,至白血病诊断时,已存在继发于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相应症状。更有不少低白血病负荷的患者死于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并发症,因而值得引起重视。现知ALL/Eo还与特异性细胞遗传学异常有关。本文综述有关临床问题,以期对之有所认识。病因学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肿瘤的病程中,虽然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以下几种可能:曾有证据表明,一个外来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患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最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六种少见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血液病嗜酸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观察61例伴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液病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涂片嗜酸粒细胞形态,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23例,包括:AML伴inv(16)t(16;16),(CBFB/MYH11)10例;AML伴t(8;21)(q22;q22),(AML/ETO)1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伴嗜酸粒细胞增多18例;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嗜酸粒细胞增多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6例。每组计数200个骨髓嗜酸粒细胞,分析各阶段嗜酸粒细胞比例以及形态特征。结果AML伴inv(16)t(16;16)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形态异常特点为颗粒增多而细小,有少量细小的嗜碱颗粒散在嗜酸颗粒上;AML伴t(8;21)(q22;q22)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为主,形态异常特点为颗粒增多,多数胞核和胞质上覆盖粗大紫红色嗜碱性颗粒;CML—CP骨髓以嗜酸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形态异常为颗粒多、细小、密集,少量金黄色颗粒覆盖在胞核上,少数为灰黑色嗜碱颗粒;CMML骨髓嗜酸细胞以嗜酸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形态异常特点为颗粒虽少但颗粒粗大,易见双核畸形;MDS骨髓嗜酸粒细胞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形态异常特点为颗粒粗大,分布不均匀,折光性强,呈多色性改变;ALL骨髓嗜酸粒细胞以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形态轻度异常,特点为嗜酸颗粒减少,浆内颗粒分布不均匀,有明显无颗粒间隙。结论六种少见伴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液病,除各自原发病形态特点外,嗜酸粒细胞数量和异常形态特征各不相同,通过形态学初步筛查可为遗传学检查和治疗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ABL)为罕见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约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1%,其特点是血液中含有大量未成熟嗜碱性粒细胞~([1])。临床表现多有皮肤浸润,脏器肿大,溶骨性病变和高组胺血症等,进展迅速,预后差。现将本院初诊的1例ABL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个特殊类型,英、美、法(FAB)血液病协作组将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型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等7型.近年来,随着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本病在诊断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定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分析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形态学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0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1 151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 年龄47(26, 62)岁, 男602例, 女549例, 观察骨髓及外周血涂片形态学特点, 综合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诊断结果,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之间, AML伴RUNX1-RUNXITI基因、AML伴CBFβ/MYH11基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PML/RARA基因、AML伴NPM1基因、其余AML之间以及Ph+ALL与Ph-ALL之间进行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 统计柴捆细胞、假Chediak-Higashi(PCH)包涵体、胞浆细小颗粒、核切迹、白血病细胞有杯口样改变(杯口细胞)比例差异;微小巨核、早期幼稚粒细胞、浆细胞、高嗜酸粒细胞等伴随细胞出现差异及"葡萄状"聚集分布差异。总结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细胞自身形态学特点、伴随细胞出现情况及排布方式之间的变化差异。结果 AML与ALL之间, 胞浆Auer小体[(45.5%比0), χ2=211.400]...  相似文献   

15.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_2)伴嗜碱粒细胞增多一例刘超,杨锡贵,姬美蓉,周建国,丁训杰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_2)型伴嗜碱粒细胞明显增多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患者,女性,35岁。因间断发热、皮肤出血5月余,经期延长1月入院。1991年7月19日...  相似文献   

16.
急性部分分化原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前体粒细胞(AML—M2-BaSo),为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Acute basophilic leukemia.AbasoL),为一种原发性罕见白血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44例髓细胞白血病[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急性早幼粒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亚型(M4EO)、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液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基因学检查方法检测患者标本。结果细胞形态学特征:M2b异常中幼粒细胞,M3异常早幼粒细胞,M4EO异常嗜酸粒细胞,CML粒系细胞。染色体检测表明:M2b、M3、M4EO、CML分别与各自特异性染色体t(8;21)(q22;q22)、t(15;17)(q22;q21)、inv(16)(p13;q22)、t(9;22)(q34;q11)密切相关。融合基因检测表明:M2b、M3、M4EO、CML分别与融合基因AML1-ETO、PML-RARα、CBFβ-MYH11、BCR-ABL密切相关。结论M2b、M3、M4EO、CML4种白血病患者不论在临床特点上,还是细胞形态学上都有各自一定的特征。4种白血病分别与特定的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种白血病分别与特定融合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定的染色体和融合基因可作为白血病的标志物,对白血病的诊断、预后估计、监测治疗和微小残留白血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有利于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误诊结果,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室间质量评价的整体水平。方法 用已确诊的骨髓涂片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其他检查结果,定期发放至参控单位进行细胞形态学室间质量评价。结果 形态鉴别能力欠缺导致失误: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少、罕见病种导致失误:多发性骨髓瘤伴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M6)的红血病期;综合分析不全面导致失误:伴幼淋增高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PL),感染像;未及时了解学科新进展导致失误:伴病态造血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血液病诊断标准不完善导致失误:CLL,CLL/PL,地的红血病期及噬血细胞综合征。结论 加强骨髓细胞形态学室间质量评价的广度和深度,并结合读片会等方式可以提高细胞形态的鉴别与全面综合分析能力,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9.
髓过氧化物酶(MPO)染色是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类型的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之一。MPO染色有多种方法,常用的W ashburn联苯胺法毒性大,致癌性强,废液往往造成实验室污染。我们选用5种MPO染色法对68例急性白血病进行了研究。一、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门诊及住院急性白血病患者68例,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确诊,其中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ML-M1)2例,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 a)8例,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b)4例,颗粒增多的早…  相似文献   

20.
慢粒急变嗜碱粒细胞白血病一例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石家庄050000)史敏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嗜碱细胞白血病变临床已有报道,但嗜碱粒细胞形态特殊者,文献介绍尚少,我们报道一例嗜碱粒细胞颗粒巨大,并伴假Chediak颗粒。病例患者,女,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