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9 毫秒
1.
李林鹏  王凯 《中原医刊》2011,(13):45-47
目的比较两种肝脏血流阻断方法在因肝脏恶性肿瘤行右半肝切除术中的作用,评价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右半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9例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分为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n=22)和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组(n=27)。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比例、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输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有1例患者术后死于肝脏功能衰竭。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组术后并发症数量明显减少、无患者死亡,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5),且术后第7天的肝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5)。结论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可以提高因肝脏肿瘤而行右半肝切除的成功率和患者对手术耐受性,为右半肝切除手术提供了一个安全、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半肝血流阻断法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切除术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选择90例HCC病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pringle法和半肝血流阻断法行肝切除手术,现察手术平均缺血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肝功能的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等,对两种阻断法在HCC切除术中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半肝血流阻断法在总缺血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与pringle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肝功能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等方面,前者均明显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HCC手术中控制入肝血流时应用半肝血流阻断法优于prin-gle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性半入肝血流阻断法与Pringle法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选择性半入肝血流阻断法在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2006年6月-2011年6月间手术切除的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26例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A组),37例行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B组),比较两种方法对术中情况、术后肝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影响,并进行分析。结果 A、B两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如ALT、AST、TBIL,A组优于B组(P<0.05),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采用半肝血流阻断,能够有效地减轻肝细胞因缺血造成的损伤,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肖进  邓修民  钟腾猛  陆炳站 《微创医学》2015,(1):118-119,58
目的分析右半肝切除术中应用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右半肝切除术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全肝血流阻断技术,研究组予以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比分析两组基本手术指标、术后肝功能指标、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失血量、血流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血清白蛋白(ALB)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半肝切除术中应用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能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甘险峰  李明非  杨训  周晓辉  王俭 《四川医学》2012,33(7):1162-1164
目的 探讨半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癌行肝切除术中的临床意叉.方法 把76例因肝癌行肝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半肝血流阻断组(HVC组)41例,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的失血量、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6.
熊伟  俞小炯  董科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99-100,103
目的运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比研究第一肝门阻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和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探讨改良绕肝提拉法(liver hanging maneuver)肝切除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同期164例需行半肝切除的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第一肝门阻断组(A组,n=49),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B组,n=56)、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组(C组,n=59)。比较各组间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术后血浆管引流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A组出血最多,C组出血最少,经比较C组和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并发症例数和输血例数以C组最少,A组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第3、7天,A组血清转氨酶明显高于B、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肝功能恢复最快。结论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肝切除和半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比第一肝门阻断肝切除更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改良式绕肝提拉法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实用、术后恢复快的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吸引刀(Cut-Ultrasound Aspiration,CUSA)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切术与常规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行肝叶切除术对残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间进行肝叶切除的144例肝肿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CUSA组和Pringle组,CUSA组68例运用CUSA行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叶切除,Pringle组76例行常规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行肝叶切除,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残肝功能及并发症。结果:CUSA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Pringle组,术后残肝功能恢复比Pringle组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肝叶切除术比较,CUSA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叶切除术失血量较少,术后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是一种比较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癌手术切除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对60例肝癌患者行半肝血流阻断(A组),30例肝癌患者行全肝血流阻断(B组),分析两种血流阻断方式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的阻断时间及出血量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清醒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发生肝衰2例,A组术后未发生肝衰者。结论:半肝血流阻断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健侧肝脏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再灌注损伤,防止术后肝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应用半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对肝切除手术中大出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肝切除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中不同肝血流阻断的方法分为:半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和全干入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两组患者分别为42例和40例。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3天和术后7天半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的ALT和AST检测值明显低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半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病比率显著低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相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临床上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改良半肝血流阻断在大肝癌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半肝血流阻断在大肝癌切除中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应用改良的半肝血流阻断法(MHVC)与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对63例大肝癌病人进行非规则性肝切除,其中MHVC 33例,Pringle法30例。观察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切除肝癌,无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VC术后肝功能恢复快,腹腔引流量少,住院时间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半肝血流阻断法同样可以达到传统第一肝门血流阻断减少术中失血的目的,其操作更为简单、易行,对肝脏功能损害的程度较轻,适合于大肝癌合并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欠佳患者的肝切除。  相似文献   

11.
胎肝细胞宫内胎鼠腹腔注射对其移植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胎肝细胞宫内注射对小鼠移植免疫反应状态的影响。方法 利用C57BL/6小鼠的胎肝细胞对BALB/c胎鼠行宫内胎鼠腹腔注射(孕期第14-16日),分娩存活的BALB/c雌性小鼠7-9wk时作受体,C57BL/6新生鼠作供体,行异位心肌移植,以小鼠心肌移植后的存活时间、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和对诱导迟发型变态反应(DTH)的影响观察该方法对小鼠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作用。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较,宫内注射组小鼠移植一心肌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等结果也具有显性差异(P<0.01)。结论 胎肝细胞宫内注射的方法可以延长小鼠心肌移植的存活期,对小鼠移植掩护反应可以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脏疾患肝右静脉多普勒频谱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所有受试对象分为正常对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3组,肝硬化患者根据肝功能分为Child A、B、C三级3个亚组.用超声仪测量肝右静脉频谱.发现正常对照组100%(50/50)、肝纤维化组70.8%(34/48)、肝硬化组40.7%(55/135)的患者肝右静脉频谱为HV0型,16.7%(8/48)的肝纤维化与17.8%(24/135)的肝硬化患者肝右静脉频谱为HV1型,12.5%(6/48)的肝纤维化与41.5%(56/135)的肝硬化患者肝右静脉频谱为HV2型.肝硬化HV2型的出现率较肝纤维化患者明显升高(P<0.01).表明肝右静脉HV2型频谱的出现可作为肝硬化诊断的提示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应用光镜及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三氯化镧(LaCl_3)对小鼠肝脏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脉注射LaCl_32天后,1mg/kg·w组枯否氏细胞中仅见镧沉积形成的致密体;5mg/kg·w组镧进一步沉积于肝细胞;20mg/kg·w组出现肝细胞广泛的变性及坏死,且于给药后 72h左右动物死亡;80mg/kg·w组除糖原减少外,肝脏结构无著变。静注 10天后,1mg/ks·w组、5mg/kg·w组组肝细胞恢复正常,80ms/kg·w组可出现小叶内点状坏死,局部糖原消失。腹腔注射,80mg/kg·w组于第10天可出现肝小叶内点状坏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半肝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2例原发性巨大肝癌行右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12例原发性巨大肝癌患者术后,5例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腹水,但在出院时均已消失;1例于第16天发生溃疡病出血,其余11例均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均顺利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病情的密切观察,积极的护理策略是保证原发性巨大肝癌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前入路并绕肝提拉法对外伤性右半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解剖分离肝脏后,于下腔静脉前间隙建立肝后隧道,置弹力带提拉肝脏,绕肝提拉法配合右肝血流阻断,行右半肝切除术.结果 42例肝破损≥Ⅳ级患者行全入路肝切除手术,其中37例成功置入绕肝提拉带,手术成功,无相关并发症.结论 前入路绕肝提拉法行右半肝切除术,仅阻断患侧肝血流,手术从容、安全可靠,适用于严重肝损伤的右半肝切除术,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在高危人群中的检出率及其声像图,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应用B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检查10383例肝脏。结果:对照组肝癌检出率为0.14%,脂肪肝组检出率为0.84%。慢性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组检出率为10.56%,肝硬化组检出率为36.61%。与对照组比较,肝癌发生危险度在肝硬化组最高(RR=261.5,95%CI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肝移植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87例行肝移植治疗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计算治疗前MELD评分,并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和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7例肝移植患者中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0.7%,住院28 d和术后3月生存率分别为89.7%和88.5%;非并发症组和生存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14.6、12.9,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组和死亡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21.6、29.4,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MELD≤15组相比,16~24组和≥25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16~24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25组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前MELD评分值越高.肝移植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高分值MELD(≥25)可能是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与死亡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对59例肝脓肿进行了辩证施护观察。认为本病一般护理包括建立安静休息环境,加强精神情志及注意饮食卫生护理,据本病特征,临床按早期、成Yong期、溃疡期、恢复期四个阶段进行辩证施护。这四期既突出了中医护理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转变规律。且指出,阿米巴性肝脓肿与细菌性肝脓肿由于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不同,护理也不有所不同,本组经过精心的护理及治疗,总有效率为98.29%。  相似文献   

19.
用琼脂糖免疫火箭电泳法测定50例次原发性肝癌患者插管治疗后前白蛋白(PA)含量均低于正常,阳性率为100%,优于血清白蛋白(阳性率16%)、谷丙转氨酶(阳性率76%),提示PA对观察原发性肝癌插管治疗后肝脏受损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肝硬变病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不同阶段肝硬变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探讨其对肝硬变腹水形成和肝肾功能损伤所起的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浓度,同时也了解肝肾功能。结果 血浆ET—1在无腹水组、有腹水组和肾衰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肾衰组与有腹水组(无肾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腹水组和无腹水组差异无显著性。血浆ET随肝功能损伤加重而逐渐升高。结论 血浆ET升高可能在肝硬变病程的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引起腹水形成和肝肾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