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血浆P^16甲基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4月至2004年1月,应用甲基化特异PCR法检测3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肿瘤、肿瘤旁组织及血浆中P^16甲基化的表达状况。结果 P^16甲基化阳性率HCC癌组织34%明显高于癌旁肝硬化/慢性肝炎组织11%(P〈0.01)。50%HCC癌组织P^16甲基化病人血浆可检测到P^16甲基化。血浆P^16甲基化阳性率在血清AFP定量呈正常(AFP〈200μg/L)的19例HCC病人为21%。HCC癌组织,血浆P^16甲基化阳性病人术后1年复发的相对危险度是P^16甲基化阴性的3.34倍(95%的可信区间1.49~8.00),2.69倍(95%的可信区间1.40~5.14)。结论 HCC血浆中P^16甲基化可能与HCC术后复发相关,可能是微创监测HCC术后复发的分子标记物。检测血浆P^16甲基化有助于对血清AFP〈200μg/L的肝癌病人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MAGE-10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MAGE - 10基因与肝细胞肝癌 (HCC)患者临床指标及转移复发的关系。 方法 用RT -PCR的方法测定 31例HCC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和 10例肝硬化组织MAGE - 10基因表达 ,对全部RT -PCR扩增产物中目的基因片段进行DNA测序以证实其为MAGE - 10基因 ,31例HCC测定AFP、岩藻糖苷酶 (AFU)、抗HCV、HBsAg、AFPmRNA、肿瘤直径等临床指标。 结果  31例HCC组织中MAGE - 10基因表达的阳性率为 5 1 6 % (16 / 31)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0 % (0 / 31) ,(χ2 =18 95 ,P <0 0 1)。HCC组织中MAGE - 10基因表达的阳性率与血清AFP、AFU、抗HCV、HBsAg、AFPmRNA水平及肿瘤大小无关 (P >0 0 5 )。 10例肝硬化组织中未见MAGE - 10基因的表达。 结论 MAGE - 10基因在HCC组织中特异高表达 ,其阳性率与HCC患者肿瘤标志物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寻找自效的早期诊断及判断肝细胞癌(HCC)预后的血清标志物.方法 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确定HCC患者血清蛋白表达谱.对HCC 81例、肝炎82例和健康志愿者80例血清标本蛋白表达谱进行比较,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蛋白质序列.另取48例HCC、54例肝硬化、62例大肠癌、55例鼻咽癌、36例肺癌和42例健康志愿者血清,利用PS20免疫芯片和SELDI技术对候选标志物进行验证.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5例HCC患者癌和癌旁组织,13例正常肝组织中候选标志物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HCC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检出两个HCC候选标志物凝血酶轻链(Thrombin light chain)和生长相关性癌基因编码蛋白(GRO-1).以这两个因子建立的HCC诊断模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89.6%,显著高于甲胎蛋白(AFP)单独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69%,83%).它们与AFP联合使用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91.7%,92.7%),而对大肠癌、鼻咽癌、肺癌的敏感性均不超过50%.HCC 患者癌组织的GRO-1与Thrombin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0.73,P<0.01),GRO-1表达与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显著相关(P<0.05),Thrombin的表达量与术后复发及AFP升高相关(P<0.05).GRO-1和Thrombin高表达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GRO-l低表达的患者.GRO-1表达量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hrombin light chain和GRO-1是HCC的潜在血清标志物,并有希望成为H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癌(ICC)和肝细胞癌(HCC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科从2003年到2010年,68例HCC和ICC病人的术前血清,测定AFP、CA242、CA199、CEA和CA50血清水平.结果 血清AFP,CA199和CA242在两组病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16在肝癌及癌旁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肝细胞癌(HCC)及癌旁肝硬化组织(44例)手术切除石蜡包埋标本进行p16基因蛋白表达的测定,结合临床病理指标(Child分级、肿瘤大小、Edmondson分级、转移及生存期)进行分析。结果 p16基因在HCC中的阳性表达48%(24/50),癌旁91%(40/44)。p16基因表达与HCC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4),在分化Ⅰ-Ⅱ级中P16阳性率59%(19/32)明显高于Ⅲ-Ⅳ级的27.8%(5/18)。结论 p16基因在HCC的发生及分化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且P16的失活可能发生在HCC的早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细胞性肝癌(HCC)病人手术期间不同部位血液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AFP mRNA)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18例HCC和6例非HCC肝肿瘤病人,于切除肿瘤前后抽取门静脉、肝静脉和外周静脉血各5m1,肝炎、肝硬化病人各10例取外周血5m1。应用TaqMan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FP mRNA水平。结果 术前外周血AFP mRNA相对HCC的灵敏度为72.2%,特异性为76.9%,准确率为75.0%。HCC病人术后各部位血液AFP mRNA水平明显高于术前相应部位水平。血液AFP mRNA水平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有无肝内播散、包膜完整性以及血清AFP浓度均无关,而有门静脉癌栓的病人术后肝静脉血AFP mRNA水平明显高于无癌栓者。术后2个月内复发者,术后门静脉和外周静脉血AFP mRNA水平明显高于末复发者。结论 TaqMan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HCC病人血液AFP mRNA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手术可能促进部分HCC细胞和肝细胞脱落入血。动态监测外周血AFP mRNA水平对术后早期复发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MAGE-1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MAGE-1基因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探讨MAGE-1基因与肝细胞肝癌(HCC)患者临床指标及转移与复发的关系,为MAGE-1基因编码蛋白用于HCC患者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RT-PCR的方法对31例HCC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MAGE-1基因表达进行检测,随机对6例RT-PCR扩增产物中目的基因片段进行DNA测序以证实其为MAGE-1基因,所有患者均测定并统计AFP、AFU、抗HCV、HBsAAg、AFPmRNA、肿瘤直径等临床指标。结果:31例HCC患者肝癌组织中MAGE-1基因表达的阳性率64.5%(20/3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1/31),P<0.01。HCC患者肝癌组织中MAGE-1基因表达的阳性率与患者AFP、AFU、抗HCV、乙肝标志物、AFPmRNA、肿瘤直径等临床指标均无关,P>0.05。结论:MAGE-1基因在HCC患者肝癌组织中特异高表达,HCC患者肝癌组织中MAGE-1基因表达的阳性率与HCC患者AFP、AFU、AFPmRNA肿瘤转移、复发均无关。  相似文献   

8.
肝癌病人外周血及骨髓AFP mRNA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检测AFP mRNA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外周血和骨髓中的表达,探讨AFP mRNA作为HCC微转移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建立敏感的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体系(Nested-RT-PCR),检测71例HCC、36例肝硬化、9例肝血管瘤、11例肝转移瘤、3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AFP mRNA和19例HCC、15例血液病骨髓AFP mRNA。结果 71例HCC外周血中38例AFP mRNA表达阳性(53.5%),肝硬化、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和正常对照均为阴性。HCC外周血AFP mRNA检出率与血清AFP值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肝内转移、肝外转移等临床参数有明显相关(P<0.05)。19例HCC骨髓中9例AFP mRNA表达阳性(47.4%),15例血液病为阴性。骨髓AFP mRNA检出率与血清AFP值、肝内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明显相关(P<0.05)。外周血和骨髓AFP mRNA的表达呈一致性(P<0.05)。结论 血循环AFP mRNA可作为CC微转移的早期检测指标。HCC病人外周血和骨髓AFP mRNA的表达与复发转移显著相关,且HCC病人外周血和骨髓AFP mRNA的表达呈一致性,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癌抗原125(CA125)及ɑ-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Ⅱ(GGTⅡ)三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HCC未手术组患者80例,肝良性病变组患者54例,HCC手术组3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原理(ELISA)检测人血清中的AFP和CA125,特异免疫膜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GGTⅡ水平。结果 HCC未手术组血清中AFP、CA125及GGTⅡ水平高于肝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手术组术后三者的血清水平均低于HCC未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指标联合检测对于HCC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有所提高,但特异性有所下降。结论联合检测AFP、CA125及GGTⅡ可以提高肿瘤标志物对HCC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抑癌基因PTEN和p16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TKN和p16基因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PTKN蛋白及p16蛋白在43例HCC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TKN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阴性表达率(P〈0.01);PTKN蛋白表达阴性率与HCC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呈负相关,与AFP甲值及有无转移、HBV感染相关,与p16蛋白缺失率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比较PTKN阴性表达和阳性表达的HCC患者的术后1,3,5年生存率,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结论PIEN失活部分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进程。PIEN基因、p16基因的失活及HBV感染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存在协同关系。PTEN蛋白表达的检测可为HCC患者术后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中的GSTP1、p16、RIZ1、RASSF1A 4种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技术,分别检测35例肝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对照肝组织中4种候选抑癌基因(GSTP1、p16、RIZ1、RASSF1A)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肝细胞癌、癌旁及正常对照肝组织中检测到GSTP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分别是57.1 (20/35),25.7%(9/35),0% (0/20);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分别是54.3% (19/35),37.1% (13/35),0% (0/20); RIZ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分别是68.6% (24/35),14.3% (5/35),0% (0/20);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分别是88.6% (31/35),74.3%(26/35),10% (2/20),其中癌组织中GSTP1和RIZ1基因甲基化率均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P<0.01)和正常对照肝组织(P<0.01),癌组织中p16、RASSF1A启动子区甲基化率高于癌旁组织,但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肝组织(P< 0.01).在肝癌组织中肿瘤有包膜侵犯者GSTP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包膜侵犯者(P<0.05);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肝癌患者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的比率要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P<0.05);而RIZ1、RASSF1A与临床病理资料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RIZ1、GSTP1基因甲基化状态具有肝癌特异性,或可作为临床肝癌辅助诊断的分子标记物.慢性HBV感染可能是导致p16甲基化而失活的原因,GST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与肝细胞癌的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mona,HCC)患者外周血浆和肿瘤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36例HCC患者血浆及其对应癌组织中的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癌组织和外周血浆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83.3%(30/36)和61.1%(22/36),二者相关系数为r=0.561(P=0.0004)。外周血浆和肿瘤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与患者性别、年龄、HBV/HCV感染、肝硬化、肿瘤大小、AFP水平、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无癌栓及是否为复发病例等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以AFP≥400 ug/L为阳性,本组病例AFP阳性率为44.4%;以AFP≥20 ug/L为阳性,本组病例阳性率为69.4%。全部患者中,血浆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为61.1%,AFP联合血浆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测HCC的检出率为75%(27/36)。结论 HCC患者血浆和肿瘤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有良好的一致性。血浆DNA甲基化联合AFP检测对HCC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癌组织和血浆中基因甲基化改变与各临床参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以MAGE基因mRNA为特异标记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以黑色素瘤抗原-1(MAGE-1)和MAGE-3基因mRNA为特异性标记物,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25例HCC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MAGE-1和MAGE-3基因mRNA。同时用RT-PCR方法检测HCC患者肝癌组织中上述MAGE基因的表达。结果 44%(11/25)和36%(9/25)HCC患者的PBMC中可分别检测到MAGE-1和MAGE-3基因mRNA,而相应肝癌组织中MAGE-1和MAGE-3的表达率分别为68%(17/25)和56%(14/25);在64%(16/25)的HCC患者PBMC中至少可检测到一种MAGE基因mRNA;肝癌组织中不表达MAGE基因的病例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PBMC中均未测出MAGE基因mRNA。HCC患者PBMC中两种MAGE基因mRNA的检出率与肿瘤TNM分期、直径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血清AFP水平无相关性。但9例血清AFP正常或轻度升高者(<50ng/ml),6例的PBMC中MAGE-1和/或MAGE-3 mRNA为阳性。结论 MAGE-1和MAGE-3基因mRNA可作为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用于检测HCC患者PBMC中的肝癌细胞,巢式RT-PC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其检测结果可能有助于判断HC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细胞癌伴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伴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复习134例HCC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微血管侵犯与HCC病人临床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134例HCC中46例(34.3%)有微血管侵犯。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体积〉3cm、包膜缺失、组织分化恶性程度高、血清AFP阳性(〉20ng/ml)与微血管侵犯显著相关(P〈0.05),而病人年龄、性别、肝炎病毒感染、是否合并肝硬化、组织学类型与微血管侵犯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微血管侵犯与HCC大体卫星结节的形成成显著相关(P=0.001)。结论微血管侵犯是HCC的常见恶性事件,肿瘤体积〉3cm、包膜缺失、组织分化恶性程度高、血清AFP阳性是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mona,HCC)患者外周血浆和肿瘤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36例HCC患者血浆及其对应癌组织中的RASSF 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和外周血浆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83.3% (30/36)和61.1% (22/36),二者相关系数为r=0.561(P =0.0004).外周血浆和肿瘤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与患者性别、年龄、HBV/HCV感染、肝硬化、肿瘤大小、AFP水平、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无癌栓及是否为复发病例等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以AFP≥400 ug/L为阳性,本组病例AFP阳性率为44.4%;以AFP≥20 ug/L为阳性,本组病例阳性率为69.4%.全部患者中,血浆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为61.1%,AFP联合血浆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测HCC的检出率为75% (27/36).结论 HCC患者血浆和肿瘤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有良好的一致性.血浆DNA甲基化联合AFP检测对HCC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癌组织和血浆中基因甲基化改变与各临床参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HILPDA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低氧脂滴诱导相关蛋白(HILPDA)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HCC的mRNA测序数据和病人的临床数据,分析肝癌及癌旁组织中HILPDA表达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ILPDA的表达水平与病人预后的关系。应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SA)方法探讨HILPDA的可能作用机制。应用TIMER数据库分析HILPDA基因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分度的关系。结果 HILPDA基因在HCC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HILPDA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P<0.001)、淋巴结是否转移(P<0.01)、病理学分级(P<0.05)和血清AFP水平(P<0.01)相关。单因素分析、多因素Cox回归方法分析表明,HILPDA表达水平是HCC病人独立预后因素,高表达的病人预后较差。应用TIMER数据库,HILPDA表达水平与Th1细胞和Macrophage细胞免疫浸润相关(P<0.001)。结论 HILPDA可能是HCC预后因子和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CT9和CT10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肿瘤睾丸抗原CT9和CT10基因mRNA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HCC病人的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及对照(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CT9和CT10mR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随机选取每一种抗原RT-PCR呈阳性的产物4例进行DNA序列测定,结合AFP、抗HCV、HgsAg、肿瘤直径、分化程度等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56例HCC病人中,CY9、CT10基因mRNA阳性率分别是51.8%(29/56)和44.6%(25/56),至少表达一种CTA者达66.1%(37/56),表达两种者为30.4%(17/56);电泳显示PCR产物与阳性对照大小一致;而癌旁组织中仅有CT9基因nRNA表达为阳性,阳性率为7.1%(4/56),但表达强度明显弱于在癌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未发现CY9表达呈阳性的癌旁组织中有癌细胞。所测10例肝硬化和10例正常肝组织均未检测到CT9和CT10的表达。DNA测序结果表明RT-PCR产物确为CT9和CT10cDNA。CT9和CT10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AFP水平、HBV和HCV感染无显著相关性(P〉O.05)。而在部分AFP正常(〈25ng/L)HCC病人中存在CT9和CT10基因的表达。结论CT9和CT10基因在HCC中呈高比例、高特异表达,为HCC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理想靶位;CT9和CT10同时在HCC中表达,为应用以这些肿瘤抗原为基础的多价瘤苗治疗HCC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骨桥蛋白(OPN)及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性和预后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40例HCC,10例正常肝组织及10例肝硬化组织中OPN及AFP的表达情况。 结果示:(1)OPN在HCC中存在过表达,与HCC预后有显著关系(P<0.05)。(2)AFP在HCC中有过表达的趋势,与HCC的TNM分期、血清AFP水平和预后有显著关系(P<0.05)。(3)40例HCC标本中,OPN和AFP表达均为阳性者16例,生存1年半以上仅5例;两者均为阴性者10例,生存1年半以上达8例;OPN阳性而AFP阴性者13例,OPN阴性而AFP阳性者1例。OPN与AFP表达率显著相关(P=0.023)。OPN和AFP联合表达与HCC的TNM分期、HBV感染、血清AFP水平和生存期有显著关系(分别为 P=0.014,0.032,0.001,0.001)。提示:OPN和AFP的表达与HCC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两者均阳性表达时对预测HCC已发生转移具有指导意义,可作为判断HCC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SSX-1基因mRNA为特异性标记物检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25例HCC患者及20例非肝癌患者的外周血进行SSX-1 mRNA检测。用同样方法检测HCC组织、癌旁组织、硬变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SSX1 mRNA的表达。为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对RT-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SSX-1 mRNA在HCC组织及其外周血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15/25)和40%(10/25)。癌旁组织、硬变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均未发现该基因的表达。测序结果表明所得到的cDNA确为SSX-1基因。SSX-1基因的表达与HC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程度、血清AFP水平、肝炎病毒感染及短期(半年)复发临床指标无相关性(P〉0.05)。33%(3/9)AFP正常(〈20μg/L)的HCC患者外周血中有SSX-1基因表达。结论SSX-1 mRNA在HCC外周血中高特异性表达,可作为肿瘤特异性标记物用于检测HCC患者外周血中的肝癌细胞,具有辅助定性诊断价值;部分AFP正常(〈20μg/L)HCC患者的外周血中有SSX-1 mRNA的表达,提示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HC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GST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抑制转录是基因失活的又一机制,也是人类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我们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了HCC中GST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探讨其在HCC发生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