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药引经理论与药物靶向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探讨中药引经理论与药物靶向性之间的相关性,为基于中药引经理论研究靶向给药系统的新思路提供理论参考。作者调研了中药引经理论沿革、临床应用情况、引经药自身与靶部位的亲和性,以及引经药对其他药物吸收、分布、药效的影响等研究结果,分析归纳,提出观点。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揭示中药引经作用与药物的靶向作用有一定相关性。以为通过中药引经理论的应用,可为现代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增强药物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2.
刘敏  唐德才 《辽宁中医杂志》2010,(12):2326-2327
升降浮沉和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将引经理论与升降配伍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研究及靶向给药思想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以引经药桔梗、牛膝升降配伍为例,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通过分析归纳其引经的历史沿革、配伍意义、实验研究等内容,对其"载药上行"及"引药下行"作用进行简要辨析,为阐明揭示中药引经理论的作用实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引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引经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可将中药归经理论与方剂配伍理论有机结合,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发展及靶向给药思想的研究具有显著的促进意义。笔者以引经药桔梗为例,以三物白散、参苓白术散、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其"载药上行"作用进行简要辨析,为揭示中药引经理论的作用实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药引经药中引经化学成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文海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549-2551
目的探讨中药引经药中存在的起引经作用的化学成分,从而更加明确"引经报使"理论的科学性,为今后探寻、提取和研制引经制剂指明方向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从已知的实验研究结果和临床应用效果中分析、推理和归纳演绎出引经成分的理论。结果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引经中药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桔梗皂苷类、川芎嗪和芳香烃类等许多活性成分均有各自的主动选择性,能主动进入靶点部位,类似于引物、启动子、递质、介质、介导体、转导子、转运体等主动靶向性载体的功能。结论在中医引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从这些已知的化学成分中筛选出最具引导作用的活性成分,抑或能够发现起独特引导作用的"亲和素"或"靶向子"活性成分,为今后研制专门的"引经制剂"提供物质基础,更为验证中医药引经理论、发展中医药理论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药引经药性理论溯本寻源与现代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树民  王秋月  卢芳  陈平平  孙蓉 《中草药》2020,51(19):5099-5104
中药引经药性理论是历代医药学家遣方用药的经验总结,与归经理论同源发展,对中药临床的合理应用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诸多学者纷纷致力于引经药性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以溯源寻根,固本求新为理念,以引经的理论起源和现代研究为主线,对引经理论的产生、构建与应用,以及近5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其加以解析,以期为引经药的规范化使用提供有益帮助,同时为中药引经作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药引的定义,探讨药引与引经药的关系及区别,并依据药之有性理论及伤科用药特点总结药引在伤科各部位包括头面颈项部、胸腰躯干部、四肢损伤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中医骨伤在各部位损伤中应用内治法配合药引的使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吴娟  谢晋  张群林  林竹霞  谢荷  孙备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3):2428-2434
该文梳理了中药引经理论的历史沿革,总结了各种引经药(冰片、牛膝、柴胡、桔梗)对其他药物体内过程和药效的影响。引经药通过促进其他药物的吸收和靶向分布,引导其他药物到达与疾病相关的经络或病变部位,增强被引药物作用于靶部位的药效。引经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影响细胞膜组成,抑制P-gp外排,开放生理屏障,调节生化物质水平,改善微循环和改变靶组织p H等有关。引经化学成分是引经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引经成分的研究有利于寻找天然的靶向给药体系。目前,引经领域的研究正处于积极探索期,研究方法和思路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也谈引经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遣方用药,最重对证二字。但病有寒热虚实及病位的不同,同一功效的药物,也有作用部位的偏重之异。临床用药需要正中病位,才不至于诛伐无过。引经药正可以起到引导诸药直达病位的作用。自张洁古首创归经、引经理论以来,对引经药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常常与药引、使药等概念混为一团,运用上也不甚明确。如《中医大辞典》对药引定义说:“药引,指引经药,即方中使药,又称引经报使……”将  相似文献   

9.
浅谈药引与引经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2年来 ,我们在辅导执业药师考试的过程中 ,发现大部分学员将药引与引经药两者混为一谈。而一些书报也认为药引与引经药含义相同 ,如《中医大辞典》谓 :“药引 ,指引经药 ,即方中使药 ,又称引经报使……”。《中药通报》1987年第1期中“中药药引初探”一文谓 :“中药药引即是引经药”。《中国医药报》2 0 0 2年 6月 9日 7版谓 :“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就是使药”。笔者认为把药引称作引经药是不正确的 ,分析如下。药引是指医师根据药剂的性质或病情的需要 ,要求病家自备的一些药物或辅料 ,加入药剂中一同煎服。所以 ,药引在处方中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的辅佐药。中医处方中加入“药引”后其药力可直达病变部位,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引经药”也称使药,是组成中医处方的基本原则之一,二者在临床应用中常一起使用,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中药疗效,简要总结了二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1.
名贵中成药质量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名贵中成药相关文献及国家标准的统计分析,发现名贵中成药剂型以故老剂型为主,单一落后;质量研究以化学物质为基础,标准不完善、缺乏整体性,不能完全反映名贵中成药的质量,这些可能是因为中医理论的"宏观思维"逻辑与现代分析技术"微观研究"的矛盾所导致的。新兴的"代谢组学"和"中药配位化学学说"2种理论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既能满足中药化学成分分析需要"微观研究"的要求,又符合中医理论的"宏观思维",将是名贵中成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医药的发展史,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注重吸收、应用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的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在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借鉴、吸收现代科技、生物医药等的长处、精华,转化为中医药的一部分,并用传统医学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于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创新及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应用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机体平衡稳态、脏腑关系、病因发病、辨证方法、组方配伍、药性药理等多个方面,论述中医和西医共通之处,及应用现代医学进行中医药诠释的可行性,并展望其发展前景,为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药炮制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环节,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减毒增效。中药如何经炮制后在临床上发挥最佳疗效,关键在于"适度""适应"和"适时"三方面,即"三适"理论。近些年来,学者们围绕炮制的"三适"原则和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充分阐释了"三适"炮制理论的科学内涵,极大推动了中药炮制的传承与创新。笔者总结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三适"的基本内涵,并结合现代研究报道,分析探讨了"三适"理论是如何贯穿于药物炮制前后的药效及成分变化研究,并提出既要系统地整理传统炮制理论,也要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来阐释炮制理论本质,创新发展现代新理论,更好地推动炮制学科发展,促进炮制行业进步。  相似文献   

14.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中医经验的载体,其配伍规、组方原则是中医药理论的精华。方剂药理研究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病因、病机、中药药味及其组合方式的多样性,使得方剂的研究难度很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其加以研究对推进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运用现代药理学技术对方剂加以研究分析时应注重,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运用现代系统论思想,采用现代科学手段,由简到繁,由宏观到微观,促使药理学与中医理论科学结合,从而全面揭示中药方剂防病治病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近年来对于方剂药理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方研究、拆方研究、同类方剂对比研究、方剂剂型研究、煎服法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将方剂药理研究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复方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有效的推进了方剂学发展。各种研究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及优势,但有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中医整体观念、现代技术研究脱离中医理论存在局限性,整体与局部脱节,宏观与微观脱节,体内过程与活性评价脱节等,因此通过对以上实验研究方法加以探讨总结,明确中药方剂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以期促进方剂研究更加合理有效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避免局限性,促进方剂药理研究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基础理论之现代研究应当坚持中医药学科的主体性,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多学科研究,并注意研究角度与方法的多角度、多样化。其基本思路与要求应是:注重中医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进行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学科理论、方法的对比研究,寻求基本的结合点与研究的切入点,提出符合科学规律的研究假说,设计出可重复的实验研究方案,对研究结果进行数理逻辑分析,提炼出规律性认识,力争建立数学模型。应注意11个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药新药处方配伍及组方用药的若干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处方配伍及组方用药是新药研究的起始。是决定主治功效及相关实验研究的前提。本文分别从依据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辨治用药经验;结合现代病因病理认识及中药药效学研究成果;应用的民间药材、少数民族药材、及其新的药物资源;以中药材、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有效提取物等方面,组成中药新药制剂。依据中西医药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组成中西药结合新制剂;运用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生物活性先导物,进行结构改造或修饰以及类似物合成,研制新制剂;通过中药各种成分与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形成新的络合物,研制中药新制剂等方面,阐述了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处方来源、组方用药及相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药新药处方配伍及组方用药的若干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处方配伍及组方用药是新药研究的起始,是决定主治功效及相关实验研究的前提。本文分别从依据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辨治用药经验:结合现代病因病理认识及中药药效学研究成果;应用的民间药材、少数民族药材、及其新的药物资源;以中药材、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有效提取物等方面,组成中药新药制剂。依据中西医药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组成中西药结合新制剂;运用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生物活性先导物,进行结构改造或修饰以及类似物合成,研制新制剂;通过中药各种成分与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形成新的络合物,研制中药新制剂等方面,阐述了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处方来源、组方用药及相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医院护士及护生对中医护理的认知及中医护理特色能力的现状,为教育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护士及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实习护生认为最欠缺的是疾病辨证护理指导、中药用药护理指导、中医护理记录的撰写.69.76%的中医院护理实习生认为学校中医类相关课程设置与实践需要相脱节.结论 优化课程设置,体现中医特色,完善临床实习模式,加强学校教师与临床带教的联系,加强学生中医特色护理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眼科文献阅读分析,对五轮学说、八廓学说、肝窍学说、玄府学说等中医眼科特有的辨证理论进行了追溯,发现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对完备的“理、法、方、药”临证思路,同时有许多学者将现代科学成果与之结合,探索多学科协同研究模式,使中医眼科辨证理论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地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