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外管意外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脑血管意外患者12例,分析其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意外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临床体会(附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围手术期、术后的综合治疗。方法:分析了从1992~1998年6月共收治脑血管意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过往有脑出血5例,脑梗塞7例,脑血管意外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伴肢体偏瘫9例,全部病者伤前可独步或扶拐行走。手术原因是摔倒致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骨关节炎1例。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例。结果:复查随访平均时间2年3个月,总满意率为784%,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关节脱位4例,髋痛2例,异位骨化和假体松动各1例。结论:(1)脑血管意外患者只要机体情况好,肢体肌力4级或以上,因髋部疾病致功能障碍者应尽早手术治疗。(2)术前术后要注意治疗并存病,改善全身状况。术后关节脱位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值得注意。(3)应选用骨水泥型假体,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口,术中避免广泛组织剥离,术后不宜过早负重下地活动,加强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He AS  Fu M  Sheng PY  Yang ZB  Fang SY  Liao WM  K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4):1069-1073
目的 探讨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翻修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55例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资料,其中术后5年内(含5年)翻修11例,翻修原因及翻修方式为: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导致复发性脱位2例,手术调整髋臼假体位置;髋臼假体松动5例,翻修髋臼和(或)股骨假体;术后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2例,行骨折复位固定;股骨头磨损髋臼1例,行全髋翻修;感染1例,行二期手术翻修.术前和术后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6分(28~62分).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16~76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Harris评分提高至平均86分(75~96分).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1例术后局部血肿形成,4周后需再次手术清理血肿;1例术后关节不稳,经适当牵引制动后关节不稳定现象消失.无感染、深静脉血栓、主要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初次髋关节置换早期翻修主要原因与髋臼假体处理、假体选择和安放技术不当有关,因此提高髋臼假体安放的手术技术有助于改善人工髋关节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对比后外侧小切口和后外侧标准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移位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60例新鲜移位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平均年龄77.5岁,随机分成2组,A组30例,经后外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30例,经后外侧标准入路.对比的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应用助步器的时间、并发症(术后关节脱位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结果 除并发症和关节功能无显著差异外,A组各项指标均优于B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后外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移位骨折比经后外侧标准入路术后早期疗效优越.  相似文献   

5.
全髋置换术后早期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5月~2006年6月15例人工关节脱位的临床资料,全麻下手法复位后牵引或外固定治疗。结果均复位成功,发现脱位至复位成功平均时间为6.2(1~15)d。均获随访,未再发生脱位。结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后护理,以预防术后脱位发生。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replacement,THR)后髋关节脱位是比较常见的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Coventry和Eftekhar等[1,2]统计,发生率为3%。我院1990~1998年9年间共行THR手术213例,手术后人工关节脱位9例,发生率为4.2%。人工髋关节脱位一旦发生,必须早期处理。否则,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甚至造成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对9例髋关节脱位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探讨防治人工髋关节脱位的方法。一、临床资料THR术后脱位共9例,从发生脱位到…  相似文献   

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及内衬分离的原因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及内衬分离的原因和防治。方法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0例,2例术后发生脱位,1例内衬脱落。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结果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2例股骨头脱位手法复位,1例行内衬翻新手术,术后随访Harris评分84.3分。结论术中假体位置不当、髋部软组织松弛为术后脱位及内衬分离的主要原因;另外,手术入路、假体选择、髋臼缘骨赘和骨水泥均可导致术后脱位。术后肌肉和关节囊重新恢复张力之前,使用牵引或外展架是正确选择。反复脱位和内衬分离须翻新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空心钉内同定、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9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脑血管意外偏瘫后股骨颈骨折患者共6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伤前状况、骨折与偏瘫侧的父系、骨折距离腩血管意外发生的时间等.对其中偏瘫侧骨折的65例患者分别进行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11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37例)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比较三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观察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随访期内死亡病例的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中97.0%(65/67)的股骨颈骨折发生在偏瘫侧;所有患者伤前均能行走;除1例外,致伤原因均为跌倒摔伤;骨折距离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时间平均为1年3个月.三组的手术时间(F=45.952,P=0.000)、出血量(F=47.795,P=0.000)和下地时间(F=331.922.P:0.000)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组相比,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低、下地行走时间长,差异均有统汁学意义(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住院时间(F=0.217,P=0.806)和围于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χ<'2>=2.090,P=0.3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随访2年2个月(6个月~4年5个月),无严重早期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9例患者死亡.结论 脑血管意外后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能够行走的偏瘫患者的偏瘫侧,致伤原凶主要是跌倒摔伤.闭合复位内同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火节胃换术对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各有其优势,应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结果21例中假体柄周围骨折7例,术后早期脱位5例,下肢深静脉栓塞8例,下肢不等长1例。经治疗后效果满意。结论术中正确的手术操作、术后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106例113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获得随访89例92髋,术后随访时间为2·5~13年。结果出现较多或典型的并发症有:假体松动10例,髋臼磨损7例,髋关节脱位2例,肢体不等长(相差超过0·5cm)1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1例,骨折6例(术中髋臼骨折1例、股骨骨折2例,术后股骨骨折3例),异位骨化1例,关节深部感染1例。结论认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与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操作、金属假体质量、术后护理、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