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脑出血的发病率和致残(死)率很高,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出血临床救治主要包括内科保守和外科手术两种方法,但均有尚需改进和提高的方面。目前,有关脑出血的实验研究仍然是脑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而建立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脑出血动物模型是该研究的前提,现将常用的脑出血动物模型及其建立方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46  
目的:建立大鼠自体动脉血液脑出血模型,研究脑出血后大鼠行为学改变、脑水肿的变化规律。方法:参照Yang、Lee及Hua等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用大鼠自体尾动脉不抗凝动脉血液50μl缓慢注入大鼠尾状核,制成中等量脑出血,通过动脉观察其行为学改变和脑水肿的变化规律建立稳定的脑出血动物模型。结果:对32只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采用Longa评分法、肢体对称试验评分法、Berderson评分法和平衡木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大鼠脑出血后其行为学改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脑出血周围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病变侧高于病变对侧脑组织,以出血后48~72h最明显。结论: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后有一系列的行为学改变,其行为学改变能够反映脑血肿对神经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轻重,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是比较理想的实验性脑出血模型。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后脑水肿病理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脑出血是神经内外科常见的疾病 ,脑出血后脑水肿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原因 ,也是临床上处理的难点。对于脑出血后脑水肿发生的机制 ,至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资料 ,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脑出血和脑水肿动物模型的建立 ,脑血肿本身及血肿周围脑组织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等方面 ,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发生的病理机制的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鼠脑出血模型   总被引:102,自引:0,他引:102  
通过立体定向手术脑尾状核胶原酶注射和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诱导两种大鼠脑出血模型,并从脑水含量、组织形态学、脑血流及行为症状等指标对两种模型加以比较,总结其优缺点。表明胶原酶加肝素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与临床脑出血过程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观察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出血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观察血肿周围GFAP的表达规律。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于48h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脑内GFAP阳性细胞数6h表达最强,在72h时表达最少,7d的阳性细胞数量比72h增加(P<0.05),但数量少于6h(P<0.05)。相应时间点出血组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脑内GFAP的表达与脑水肿相关,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出血的病理变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的修复作用具有二重性,即可以抑制也可以促进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6.
植入异物法构建自发性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于自发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大多基于动物试验。国内外不同实验室已经针对多种动物制作了实验性脑出血模型。根据其脑内移植的组织不同,分为缺血诱发脑出血、外伤导致脑出血、自发性脑出血和颅内植入异物导致脑出血4类。颅内植入异物导致脑出血根据植入异物的不同,又分为植入惰性物质导致的脑出血、植入生物制剂诱导脑出血、植入自体动脉血模拟脑出血3种。文章归纳总结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总类、制作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向脑内注入新鲜未肝素化自体动脉血而制成的大鼠脑尾状核出血模型。并讨论了几种实验性脑出血模型的优缺点,认为用立体定向术注入自体动脉血制成的大鼠脑出血模型较接近临床脑出血,且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复习近二十年来与脑出血动物模型有关的主要文献,就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分类、动物选择、制备动物模型的技术和方法作了综合介绍.作者根据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将脑出血动物模型分成三类:(1)脑内注血方法脑出血模型;(2)人工诱发方法脑出血模型;(3)遗传动物方法脑出血模型.并分别介绍了脑内出血、脑干出血、新生儿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遗传性高血压大鼠等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常并发应激性溃疡,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病死率高.本文将我科1995-10~2005-2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并发应激性溃疡17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机制进行分析,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从而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立体定向手术向脑内注入胶原酶或自体血方法制作的脑出血动物模型与人类脑出血发病情况较为接近 ,且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的重复性较好 ,故应用较多。立体定位下向脑内植入可充胀的微气囊常用于模拟脑出血的占位效应及手术清除血肿过程的研究。自发性脑出血动物模型具有类似人类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理生理基础 ,但出血量及出血区域无法控制 ,故应用极少。综合自发性脑出血与人工诱导脑出血模型的优点 ,将有可能制作出较为理想的脑出血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出血后部分脑区与垂体AVP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部分脑区与垂体AVP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动物模型,干湿重法脑组织含水量测定,放射免疫法AVP含量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升高(P<0.01)的同时,在不同时程其额叶皮质、顶叶皮质、海马及尾壳核中AVP含量非常显著升高(P<0.01),而下丘脑与垂体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内源性AVP可能参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和血浆中干扰素-γ(IFN-γ)基因及蛋白的变化。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法制备大鼠尾状核出血动物模型。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肿周围组织IFN-γ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脑出血灶周围区和血浆中IFN-γ基因及蛋白在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脑出血后血肿周围IFN-γ反应阳性细胞和IFN-γ浓度于发病早期(4h)即明显升高.3d达峰值并持续至7d。结论IFN-γ可能参与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以及脑出血后迟发性细胞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总结4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治疗经验。结果 手术清除血肿38例,锥颅血肿尿激酶(UK)引流术6例,脑室穿刺UK引流术4例,死亡12例。结论 掌握手术时机尽早解除脑受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控制并发症等术后综合治疗亦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出血偏瘫大鼠瘫肢正中神经不同时期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出血大鼠瘫肢正中神经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60只,模型组及假手术各30只,通过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法建立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第3天、14天分别分离瘫肢和健肢正中神经,活检、固定,切片、染色,观察正中神经镜下变化(光镜、电镜)。结果无论是模型组还是假手术祖,光镜下计数大鼠正中神经有髓神经髓鞘无明显变化。同时电镜下观察正中神经超微结构未发现有髓神经轴突肿胀、未出现髓鞘脱失、间质水肿等超微结构改变。结论脑出血偏瘫大鼠瘫肢周围神经结构无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的变化及其与脑细胞凋亡和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10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脑出血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均分为7个时相,分别为6 h、12 h、24 h、48 h、3 d、5 d、7 d;用立体定向脑内注射法制备脑出血模型;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细胞的凋亡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的含水量;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制备动物模型后,脑出血组各时相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含量、脑细胞凋亡率、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与脑细胞凋亡率和脑组织含水量之间均呈正相关;电镜下,在脑出血组各时相脑组织切片中均可见大量的脑细胞凋亡和毛细血管周围大片组织间隙水肿,以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含量明显升高,可导致脑细胞凋亡和脑水肿,凝血酶的含量与脑细胞凋亡率和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尽早清除血肿有望改善凝血酶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脑出血后肝、肾功能和形态改变。方法采用脑内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24h后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含量,并取肝脏和肾脏组织固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肝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大鼠脑出血24h后血清中的ALT、AST、BUN和Cr含量均有显著增加,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观察发现脑出血大鼠的肝脏和肾脏有炎性反应改变。结论大鼠急性脑出血后其肝脏、肾脏的功能和结构均受到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人骨髓基质细胞( hBMSCs)静脉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实验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3个移植不同数量(1×106/ml,3×106/ml,6×106/ml)细胞的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hBMSCs治疗大鼠脑出血.计算分析神经学缺陷程度分数、尾状核组织损失的百分率以及TUJ1 、BrdU、mAb1281、突触素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脑出血后14d,3个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尾状核组织损失面积明显减小(P<0.05);TUJ1、BrdU、突触素的阳性细胞染色面积明显增加(P<0.05);mAb1281阳性染色细胞大量出现在脑出血区(P<0.05).结论 经尾静脉移植hBMSCs,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这与脑出血区尾状核组织损失较小、神经元及神经突触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的变化及其与脑细胞凋亡和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10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脑出血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均分为7个时相,分别为6 h、12 h、24 h、48 h、3 d、5 d、7 d;用立体定向脑内注射法制备脑出血模型;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细胞的凋亡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的含水量;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制备动物模型后,脑出血组各时相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含量、脑细胞凋亡率、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与脑细胞凋亡率和脑组织含水量之间均呈正相关;电镜下,在脑出血组各时相脑组织切片中均可见大量的脑细胞凋亡和毛细血管周围大片组织间隙水肿,以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含量明显升高,可导致脑细胞凋亡和脑水肿,凝血酶的含量与脑细胞凋亡率和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尽早清除血肿有望改善凝血酶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的变化及其与脑细胞凋亡和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10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脑出血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均分为7个时相,分别为6 h、12 h、24 h、48 h、3 d、5 d、7 d;用立体定向脑内注射法制备脑出血模型;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细胞的凋亡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的含水量;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制备动物模型后,脑出血组各时相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含量、脑细胞凋亡率、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含量与脑细胞凋亡率和脑组织含水量之间均呈正相关;电镜下,在脑出血组各时相脑组织切片中均可见大量的脑细胞凋亡和毛细血管周围大片组织间隙水肿,以及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凝血酶含量明显升高,可导致脑细胞凋亡和脑水肿,凝血酶的含量与脑细胞凋亡率和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尽早清除血肿有望改善凝血酶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发病特征,尤其是血压控制情况、可干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防的影响。方法对2009‐02‐01—2013‐10‐15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4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高血压知晓率、血压控制情况、是否规律监测和药物治疗、心理诱发危险因素及其对预防脑出血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因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高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对其进行一级预防,尤其是高血压的长程管理和监测,将显得尤为重要。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是长期高血压作用的严重并发症,高血压长程管理和监测的一级预防措施将是减少发病率及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