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童俊生  李玉明  覃小兰 《新中医》2023,55(16):21-25
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专为痞证而设,五个泻心汤均可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差 异和联系。现通过论述病机,分析方药及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剖析五个泻心汤,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无形邪 热痞结于心下之痞,附子泻心汤治疗无形邪热互结兼下焦肾阳衰败之痞,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 汤均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痞证,在病机上,半夏泻心汤证兼有痰浊,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气,甘草泻心汤证为脾 胃虚盛,三者脾胃虚弱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2.
邱红  周正华 《河南中医》2014,(4):577-578
心下痞病在胃脘部,与胃气的升降密切相关。心下痞可分为寒热错杂痞和热痞,寒热错杂痞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别治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热痞应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在治疗时心下痞时,要先辨证论治,分清寒热虚实、表里有无,如此则气机顺畅,痞证消除。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论痞证有7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茯苓甘草汤.“痞”证的病因病机为中焦脾胃气机窒塞不通,其病因多样,有寒、热、寒热错杂等证型,呈现出痞证的多源性与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罗伟生教授认为心下痞的病因常来自太阳证误下以后,里虚邪陷所致;但亦有饮食不节、肝胃不和、情志抑郁、中气不足、复感外邪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心下痞证的发生。心下痞病机主要是脾胃气虚,中焦气机不利,气机壅滞,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罗伟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心下痞,临证时同病异治,分清寒热虚实错杂之偏盛。七方胃痛散为罗伟生教授从医30余年的临床经验方,治疗心下痞具有抑制炎症介质、修复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典型医案,从病因病机、证治规律方面入手探讨冉雪峰治疗胃脘痞痛的学术经验。冉雪峰认为胃脘痞痛的主要病机为寒热错杂、痰气交阻、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热互结、瘀血凝滞、胃阴虚、胃气虚等,但多以寒热错杂为基础相互兼夹,治疗总以辛开苦降为主,和胃降逆,开上痹,畅中气。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方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致邪结心下,变为痞证而设。方由黄连、黄芩、干姜、半夏、人参、大枣、甘草组成。主治心下痞,按之濡,以不痛为特征。及《金匮要略》17条,呕吐之寒热错杂:"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临床证见:上有呕吐,下有肠鸣,中有痞阻因寒热结于中焦,升降失调所致。半夏泻心汤根据临床应用具有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之功,广而言之还能够清热化湿、燥湿化痰、调和寒热、和胃补虚、开结理气。临床广泛用于寒热中阻、湿热壅滞、脾胃虚弱、寒热交错所致的各种病证,往往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岳妍 《国医论坛》2012,27(1):12-13
人体气血升降是以肾水升、心火降为根本,在心肾相交过程中,肝脾助肾水以温升,肺胃助心火以凉降,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仲景所言的痞证,就是气机痞塞不通,升降失常,有的以脾气不升为主,有的以胃气不降为主,也有同时具备脾不升清、胃不降浊的情况,所以才有了泻心汤系列.所以一系列泻心汤均是通过调理气机升降而治疗痞证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寒热错杂是指阳气不降之热、阴气不升之寒,其实质是气机升降失常,辛温药促肝脾温升,苦寒药助肺胃凉降,故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泻心汤就是促使脾升胃降,使气机由“痞”转“泰”.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与饮食、情志、脾胃虚弱等息息相关,"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虚实并存、寒热错杂、本虚标实,气机阻滞为标、脾胃虚弱为本,气机逆乱,升降失常。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基本病机。"辛以散之,苦以泻之",辛开苦降,"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代表方剂,也是方剂学隶属于和解剂,调和胃肠代表方剂,"疗寒以热、治热以寒",平调寒热、虚实兼顾、辛开苦降、温清并用,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9.
二十六、三泻心因机需究 摒玄谈正虚邪实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 ,为《伤寒论》治疗痞证而设 ,千百年来一直广泛用于临床 ,疗效昭彰 ,成为千古名方。然就其有关问题 ,引起了古今医家的争议 ,对深入探讨仲景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极为不利 ,故亟当深究 ,以辨明是非。首先 ,就三方证病机而言 ,诸多医家认为系“寒热相结”,或曰“上热下寒”等等 ,今日诸多版本方剂学亦持此种观点 ,概其因三泻心方药为寒热并用 ,所主又是痞证 ,病位以中焦为主 ,故得出“寒热相结”中焦之结论。是论看似有理 ,实则将其引入了玄学 ,试想寒热如凉炭 ,岂能相结…  相似文献   

10.
痞证,又称痞满。泛指心下痞塞不通、触之无形不痛的病证。前贤诸家论治痞证,每从寒热错杂、虚实相间的病理入手,多以泻心汤,寒热并用,消补同进。今观《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治痞证,除继承前人经验外,每参以开肺、益胃、化湿、祛腐之品,方精效切,不落窠臼。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4.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9.
变应性鼻炎研究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流行情况、实验及试验研究、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治疗前景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从辨证指标入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