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常认为血中测到抗核抗体(ANA)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决定性意义。本文报道10例病人具有 SLE 的临床特征,同时均符合诊断SLE 14条标准中的4条。在该病的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做了84次 ANA 测定,除2例外,ANA 均持续阴性 ANA 阴性的病人常有脱发,雷诺氏现象,及复发性口腔溃疡。作者认为 ANA 阴性的 SLE 是该病的一种亚型,过去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SLE患者IFN-γ、IL-4及IL-12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Th1/Th2细胞代表性细胞因子IFN γ/IL 4和IL 12水平的变化分析SLE患者Th1/Th2细胞的偏移现象。本实验通过半定量PCR法和ELISA酶联免疫检测法检测上述三种细胞因子含量。实验结果显示 ,SLE患者IL 4/IFN γ基因水平比值为0 32 8,高于对照组 (0 0 7)。ELISA检测显示IL 12在SLE患者血清中为 (38 39± 15 1)pg/ml,低于对照组 (84 97± 13 7)pg/ml(P <0 0 5 )。结论 :SLE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失调 ,IL 4细胞因子基因水平增高 ,同时血清中IL 12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 B淋巴细胞与免疫球蛋白(IgG和IgM)、补体活化裂解片段C4d复合物水平,分析细胞结合免疫复合物间的相关性及在SLE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病例对照的方式进行横断面研究,随机留取142例SLE患者、 144例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外周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 B淋巴细胞表面结合的C4d和免疫球蛋白(T-C4d、 B-C4d、 T-Ig和B-Ig)的水平,体外结合实验分析SLE来源血浆去除Ig前后T-C4d、 B-C4d、 T-Ig和B-Ig的水平;同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 Western blot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抗Smith (Sm)抗体等血清学指标,采用非参数方法、偏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T-C4d、 B-C4d、 T-Ig和B-Ig在SLE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 T-C4d与T-Ig(r=0.587)、 B-C4d与B-Ig(r=0.734)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SLE患者纯化Ig组T-C4d、 B-C4d、 T-Ig和B-Ig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去除Ig后检测组; T-C4d、 B-C4d、 T-Ig和B-Ig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3、 0.834、 0.707和0.825,四个指标联合诊断敏感性为85.2%,优于抗dsDNA抗体的38.7%。结论 T-C4d、 B-C4d、 T-Ig和B-Ig在SLE人群中水平升高, T-C4d、 B-C4d的形成与血细胞自身抗体的存在高度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SLE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在体外培养下细胞凋亡指标Caspase 3和AnnexinV/PI的变化 ,使用AnnexinV联合PI染色和FITC标记的ActiveCaspase 3抗体染色 ,流式细胞术检测 4 4例SLE患者和 3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 4 8h后淋巴细胞 (PBL )凋亡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作用下 ,活动期SLE患者PBL凋亡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 <0 0 1) ,而静止期则无明显差别 (P >0 0 5 )。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与淋巴细胞Caspase 3和AnnexinV/PI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 (P <0 0 5 )。活动期SLE患者PBL凋亡较正常人显著增高。淋巴细胞凋亡与SLE疾病活动指数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表明SLE存在体内凋亡或凋亡相关性免疫机制失调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患者外周血中Th1和Th2分泌IFN γ、IL 2、IL 4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探讨Th1/Th2细胞因子水平与SLE的发病关系。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 4 1例SLE患者和 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FN γ、IL 2、IL 4 )在辅助性T细胞 (CD4 )内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SLE患者Th1细胞因子的表达率较正常人明显下降 (P <0 0 1)。SLE患者Th1细胞因子 (IFN γ、IL 2 )的表达与SLEDAI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P <0 0 5 )。活动期SLE患者Th1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下降 ,SLE患者Th1细胞因子水平与SLEDAI之间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417例12种皮肤病患者血清进行CIC和补体方面的测定,其结果如下。 一、SLE患者,PEG法测CIC增高者占43%,胶固素法测CIC阳性率26%,伴C3(54%)及CH_(50)(39.7%)下降。MCTD病人中,PEG法测CIC增高者70%,伴C3(40%)及CH_(50)(50%)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有显著意义。30例SLE患者CIC介离分析,表明CIC主要是由核抗原——抗核抗体组成,抗体以IgG和IgM组分为主。SL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h2型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34例活动期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4和IL-1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SLE患者IL-4和IL-13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IL-4和IL-13 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0.938 6±0.168 9,0.898 3±0.115 3)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549 4±0.151 0,0.608 5±0.090 3),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3在SLE患者中呈高水平表达,这可能与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高度活化、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中3种主要中性粒细胞丝氨酸蛋白酶(NSPs)NE、CG、PR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ELISA测定66例SLE患者、39例健康对照者血清NE、CG、PR3水平,分析SLE患者NE、CG、PR3水平与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并分析SLE患者NE、CG、PR3水平与实验室指标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SLE组血清NE、CG、PR3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LE患者血清NE、CG、PR3水平与SLE疾病活动评分呈正相关(r=0.420,0.269,0.475,P<0.05)。血清NE水平升高的SLE患者C4水平更低,疾病活动评分更高,抗核小体抗体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率升高;血清CG水平升高的SLE患者肾损伤和血液学异常发生率、抗dsDNA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升高,疾病活动评分更高,C3、C4水平更低;血清PR3水平升高的SLE患者关节炎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NSPs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且与SLE疾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NSPs可能参与SLE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EBV感染和自身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象和方法 :按 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 (ARA)SLE诊断标准确诊的 4 4例SLE患者为观察对象 ,其中女性 4 3例 ,男性 1例 ,年龄 13~ 5 3岁。根据SLE活动性指标 (SLEDAI)将SLE患者分为活动期 (≥ 9分为活动期 )和稳定期 ,其中活动期患者 2 4例 ,稳定期患者 2 0例。同期选择年龄和性  相似文献   

10.
运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SLE患者外周血IFN-γ、IL-4和IL-17水平变化与疾病的关系。选择82例SLE患者,其中30例SLE为初治患者,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82例SLE患者、30例初治患者治疗后三个月时血清中IFN-γ、IL-4和IL-17水平,通过横向研究82例SLE患者其血清水平变化及与SLEDAI相关性,纵向研究30例SLE患者初治时、治疗后三个月时其血清水平变化及意义。结果显示,IL-17在SLE患者活动组显著高于稳定组、健康对照组,稳定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FN-γ、IL-4、IFN-γ/IL-4水平在SLE患者活动组、稳定组、健康对照组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7在SLE患者初治组、治疗后3个月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初治组明显高于SLE治疗后3个月组(P0.05),IFN-γ、IL-4、IFN-γ/IL-4水平在SLE患者初治组、治疗后3个月组、健康对照组三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IL-17与SLEDAI呈正相关,(r=0.338);IFN-γ与IL-17正相关性(r=0.364),血清IL-17水平在有肾脏损害的SLE患者中表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SLE患者外周血存在IFN-γ、IL-4、IL-17表达的失平衡,即CD4+T辅助细胞亚群失平衡,参与了疾病的发生过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研究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ith(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RPA)5种自身抗体单项及联合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价值.测定了66例SLE患者和50例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血清中的自身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NA;免疫印迹法测定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uA和ARPA.结果显示,在66例SLE患者中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uA和ARPA的阳性率分别为92.4%、27.2%、42.4%、71.2%和16.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2%、2%、2%、4%和2%)(P<0.01);ANA、AnuA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3种抗体(P<0.01);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uA和ARPA的特异性分别为68.0%、98.0%、98.0%、96.0%和98.0%.结论: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uA和ARPA等4种自身抗体对SLE的检测有很高的特异性,且有明显的互补作用,联合检测能提高对SLE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SLE患者淋巴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下细胞凋亡和p5 3蛋白表达与SLE疾病活动相关性。AnnexinV联合PI染色定量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法 ,分析了 4 4例SLE患者和 3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后凋亡发生率 ,凋亡相关基因p5 3蛋白的表达以及淋巴细胞凋亡发生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在体外培养作用下 ,活动期SLE患者淋巴细胞凋亡发生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 (P <0 0 1 ) ,而静止期则明显升高 (P <0 0 5 ) ,疾病活动指数与体外淋巴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 (P <0 0 1 )。p5 3蛋白表达在活动期SLE患者较正常人显著性下降 (P <0 0 1 ) ,静止期明显降低 (P <0 0 5 )。p5 3蛋白的表达与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和C3补体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P <0 0 1 )。SLE患者外周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凋亡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 ,表明SLE存在体内凋亡或凋亡相关性免疫机制失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白介素-1 受体相关激酶-M(IRAKM)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表达及其与免疫调节的关系。方法:将103 例SLE 患者根据其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分为活动期组(55 例)和稳定期组(48 例),另选40 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3 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RAKM mRNA 的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抗ds-DNA 抗体、抗Sm 抗体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3、C4 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3 组各观察指标的差异,Pearson 或Spearman 分析IRAKM 与SLE 自身抗体及补体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SLE 患者的IRAKM mRNA 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组比稳定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血清抗ds-DNA 抗体和抗Sm 抗体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补体C3、C4 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活动期组血清自身抗体和补体水平变化较稳定期组更显著(P<0.05);SLE 患者的IRAKM mRNA 表达量与抗ds-DNA 抗体和抗Sm 抗体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补体C3、C4 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IRAKM 负性调控参与SLE的免疫调节过程,其表达水平与SLE 病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CD4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使用密度离心法分离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淋巴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 4 0 (CD4 0 )的表达水平 ,进行SLE患者 (活动期和缓解期 )和正常人之间的比较 ;并进行B淋巴细胞CD4 0表达水平和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及狼疮活动指数 (SLEDAI)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例 (% )和其表达CD4 0的比例 (% )均明显高于缓解期SLE患者和对照组 ,其表达CD4 0的平均荧光强度 (MFI)在活动期SLE患者最高 ,缓解期SLE患者稍低 ,对照组最低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活动期SLE患者B淋巴细胞CD4 0的表达比例 (% )和强度 (MFI)均与血清抗dsDNA抗体及SLEDAI呈正相关 ,后两者呈高度相关 ;缓解期SLE患者B淋巴细胞表达CD4 0的强度 (MFI)和SLEDAI呈正相关。CD4 0在活动期SLE患者B淋巴细胞的表达增加 ,其水平与疾病活动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对间充质干细胞(MSC)衰老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性别、年龄匹配6例健康对照者及6例SLE患者血清,灭活补体后-80℃保存备用;分离培养3例健康对照及3例SLE患者骨髓MSC,传代至第3~4代备用;以含10%SLE或对照血清的DMEM/F12模拟机体全身血液微环境,培养不同来源骨髓MSC;SA-β-gal染色并计数阳性细胞比例;Real time PCR法检测MSC p53、p21基因水平;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p53、p21蛋白及核蛋白NF-κB(p65)表达水平;CCK8测细胞增殖。结果:SLE患者血清增加健康人骨髓MSC的β-半乳糖苷酶阳性比例[(26.6±2.1)%vs(11.8±1.9)%,P<0.05],对SLE患者骨髓MSC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58.8±2.8)%vs.(31.2±2.2)%,P<0.05];SLE患者血清可同时上调健康对照及SLE患者骨髓MSC的p53及p21水平;SLE患者血清既能够抑制健康骨髓MSC增殖[(0.7±0.1)vs(1.1±0.1),P<0.01],又能抑制SLE患者骨髓MSC增殖能力[(0.5±0.2)vs(0.8±0.3),P<0.05]。此外,SLE患者血清还可显著上调两种来源骨髓MSC核内NF-κB(p65)的蛋白水平。结论:SLE患者血清能够促进骨髓MSC衰老,该过程可能与其胞内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抗核糖体抗体阳性判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针对分子量为 38kD和 或 15 16 5kD多肽抗原的抗核糖体抗体 (anti ribosomalantibodies)与SLE的关系 ,探讨抗核糖体抗体的阳性判断标准及其在SLE中的检出情况。方法 :收集病人血清 2 6 2例 ,包括SLE115例、RA5 7例、硬皮病 2 0例、MCTD39例及其他免疫性疾病 31例 ,用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检测其抗ENA抗体谱。结果 :分别以同时出现 38kD和 16 5 15kD蛋白条带以及出现 38kD蛋白条带为判断抗核糖体抗体阳性的标准 ,则该抗体对诊断SL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分别为 2 8 7% (33 115 )、96 6 % (14 2 14 7)及 17 4 % (2 0 115 )、97 3% (14 3 14 7) ,两者比较敏感性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仅 38kD分子阳性的 14例样本中 ,SLE占大多数 ,显著多于其它疾病 (71 4 %比 2 8 6 % ,P <0 0 5 ) ;38kD分子阳性同时伴抗Sm抗体阳性者多于抗Sm抗体阴性者 ,但无显著性差异 (6 4 3%比 35 7% ,P >0 0 5 )。结论 :抗核糖体抗体 38kD分子与SLE密切相关 ,而与抗Sm抗体相关性不强。以 38kD为主要抗原多肽判断抗核糖体抗体 ,不仅可以提高该抗体的阳性检出率 ,同时也不会降低其对SLE诊断的特异性 ,该判断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Toll样受体7(TLR7)及I型干扰素(IFN-α)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42例SLE患者和34例正常人外周血TLR7mRNA以及4个干扰素调节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TLR7mRNA的表达量与SLE疾病活动相关指标和干扰素积分(IFN score)的关系。结果,SLE患者外周血TLR7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TLR7mRNA的表达水平与SLEDAI积分、肾脏损伤指数、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RNA相关抗体水平及干扰素积分呈正相关;与补体C3、C4、白细胞数呈负相关。TLR7—IFN-α通路可能参与了SLE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 AE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nalysis, IIF)检测35例SLE患儿外周血IgG-AECA的表达情况。患儿中活动期20例、缓解期15例,另选取15例择期手术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各组患儿外周血血清中IgG-AECA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上述35例SLE患儿外周血中抗dsDNA抗体的表达情况。将35例SLE患儿根据外周血中IgG-AECA的表达情况分为IgG-AECA阳性组和IgG-AECA阴性组,分别观察两组患儿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等各项检测指标间的差异以及继发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和尿微量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儿童外周血IgG-AECA均为阴性,SLE患儿IgG-AECA的阳性率(5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SLE组患儿IgG-AECA的阳性率(7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LE患儿外周血dsDNA的阳性率为40%,IgG-AECA和dsDN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提高至69%;IgG-AECA阳性组SLE患儿外周血中IgA、IgM、IgG水平,sIL-2R、IL-6和TNF-α水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和D-二聚体水平以及尿微量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IgG-AECA阴性组(P0.05),而C4水平低于IgG-AECA阴性组(P0.05)。该研究提示IgG-AECA与SLE患儿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其可通过介导免疫功能紊乱参与SLE的发病过程,并可导致患儿肾脏功能损伤,对LN的诊断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IGIT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以阐明其在SLE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0例SLE患者和27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TIGIT表达水平,比较SLE组和健康对照组以及SLE稳定组和SLE活动组之间CD4~+T细胞表面TIGIT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实验室检查数据及治疗的相关性。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2个变量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SLE组CD4~+T细胞TIGI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 1),SLE活动组CD4~+T细胞TIGI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LE稳定组(P0.05)。SLE患者中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组外周血CD4~+T细胞TIGIT表达水平均高于对应阴性组(P0.05)。SLE患者CD4~+T细胞TIGIT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尿微量白蛋白、尿Ig G、尿转铁蛋白呈正相关(P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TIGIT表达异常,与SLEDAI、自身抗体产生、肾损伤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入住南方医院风湿免疫科的SLE患者422例,比较狼疮性肝损害和无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分析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结果:422例SLE患者中,合并肝损害者84例(19.9%),其中由狼疮引起的肝损害者为51例(12.1%)。与无肝损害患者相比,病程≤3个月(62.8%/35.2%,P0.05)、初发(51%/37.3%,P0.05)、SLEDAI评分高(10.4±6.38/7.5±5.37,P0.05)和狼疮精神神经系统受累(21.6%/5.9%,P0.05)是SLE肝损害的高风险因素。37名SLE肝损害患者经积极治疗后,29例预后良好,病程长短和预后无相关性。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程≤3个月、神经精神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ESR升高、抗UI-nRNP抗体阳性为狼疮性肝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初发的重症SLE患者出现肝损害风险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