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颗粒骨、结构骨植骨技术进行人工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6月至2005年10月,采用颗粒骨或/和结构骨植骨技术对16例人工髋关节股骨侧假体进行了翻修,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及X线片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1.7分提高到术后82.6分,术后优良率为达87.5%;9例患者无假体松动及下沉;余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骨假体下沉,下沉的高度低于0.5~1 cm:所有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的症状,无需再次翻修术.结论 进行有效骨缺损修复,成功地重建股骨近端的骨结构是人工髋关节股骨侧骨假体翻修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锁骨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大于1.5cm患者采用骨植骨与肩峰骨膜瓣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25例锁骨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大于1.5 cm患者分为髂骨植骨组12例和肩峰骨膜瓣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和肩锁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肩峰骨膜瓣组平均愈合时间少于髂骨植骨组(P 〈0.01);术后采用Kalsson评分标准评价肩锁功能恢复情况,肩峰骨膜瓣组优良率高于髂骨植骨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行髂骨块植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和肩峰骨膜瓣植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均能有效促进锁骨骨折不愈合并骨缺损患者的骨折愈合,对于骨缺损长度不足3cm患者可行髂骨块植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骨缺损超过3cm患者存在较大骨不愈合风险时,可行肩峰骨膜瓣植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3.
麻松  阎景龙  林欣  潘海涛  王新涛  杨显生 《医学争鸣》2005,26(13):1174-1176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对骨髓基质细胞(MSCs)的诱导作用及复合MSCs移植修复大鼠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全骨髓培养法获得大鼠MSCs,分别以块状骨和微小颗粒骨诱导MSCs,半定量RT-PCR,免疫组化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和Ι型胶原的表达.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MSCs,复合自体颗粒骨后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观察移植细胞成活情况.结果:MSCs与颗粒骨混合培养,ALP,OCN和Ι型胶原的表达高峰提前,表达水平高于块状骨.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MSCs组颅骨缺损愈合优于单纯植入微小颗粒骨,可见BRDU标记细胞存活.结论:微小颗粒骨具有骨诱导活性,复合MSCs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缺损愈合加快,移植细胞可存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组织工程骨修复兔管状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新西兰大白兔的肩胛部脂肪,分离培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ADSCs;第三代兔ADSCs与脱钙骨复合后,体外成骨诱导培养(LG—DMEM)设为对照。制造兔两侧尺骨临界大小(长度15mm)的缺损,分别植入兔ADSCs一脱钙骨复合物(实验侧)和单纯脱钙骨材料(对照侧);12周后取样本,三维CT和组织学检测观察成骨情况。结果:细胞一材料复合物植入12周后,三维CT显示实验侧有新生骨基质长成,对照侧未见骨组织生成;组织学检测显示实验侧缺损区被典型的骨组织取代,可见新生骨小梁附着于脱钙骨表面,而对照侧只有少量的骨组织和纤维组织充填。结论:兔ADSCs能在脱钙骨上很好的黏附和生长,兔ADSCs-脱钙骨材料复合物植人体内能成功修复临界大小的管状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将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移植于兔桡骨的骨缺损,研究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取45只兔,年龄在1岁~1.5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只,造成两侧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其中一组植入CPC/自体颗粒骨为B组,其他两组分别植入单纯CPC为A组和单纯自体颗粒骨为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通过大体标本、X线片,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在术后各时期,CPC/自体颗粒骨组的新骨形成量均优于单纯CPC组,骨缺损修复的方式和速度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组相似。组织学检查表明,CPC/自体颗粒骨组CPC的降解率快于单纯CPC组,这更符合骨缺损修复的需要。结论:CPC/自体颗粒骨复合物的新骨形成能力优于单纯CPC,并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相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植骨术与开放植骨术治疗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4例骨缺损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病例资料将患者分为微创组(采用微创植骨术)和开放组(采用开放植骨术),各32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骨密度检查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结果微创组第1周骨密度为(0.126±0.031)g/cm 3、第4周骨密度检查为(0.138±0.007)g/cm 3、第8周骨密度检查为(0.249±0.051)g/cm 3,显著高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总有效率为81.25%,显著高于开放组(53.13%()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2.0±5.0)min、住院时间为(5.0±1.0)d,显著少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出血量为(65.0±10.0)mL,显著高于开放组(P<0.05)。结论骨缺损治疗过程中采用微创植骨术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宋会平  梁春雨  杨瑞涛 《广东医学》2013,34(17):2629-2631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白细胞凝胶(PLRG)复合同种异体骨移植对大段骨缺损的干预效应。方法制备自体PLRG与大段同种异体脱钙骨(1.5 cm)后,取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30只,制双侧桡骨中段1.5cm缺损,分A、B两组,每组15只30侧,A组缺损处嵌插植入同种异体骨段,其管腔内及两断端连接处用PLRG封闭;B组嵌插单纯植入异体脱钙骨段作为对照。移植12周时经放射学、组织学及组织形态计量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检测,评价骨缺损的重建修复效果。结果 (1)X线及骨密度计量分析显示,A组断端桥接良好,骨密度显著高于B组(P<0.05);(2)组织学观察发现,移植区A组新生骨形成和移植骨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均较B组活跃,形态计量分析显示单个视野的成骨面积显著大于B组(P<0.05);(3)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显示,A组显著高于B组(P<0.05);(4)抗弯生物力学测试显示,A组破断载荷和破断能量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PLRG可加速大段骨缺损再生修复,并促进大段同种异体骨骨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家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5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对照组(缺损区植入金世植骨灵),C组:实验组(缺损区植入DBM骨泥)。建立家兔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同种异体骨DBM骨泥复合BMP进行修复,复合骨泥中加入骨胶原作为塑形剂,术后4、8、12周观察新骨生成情况,通过形态学、X线、组织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观察指标,并与对照组及空白组进行比较,客观评价骨泥诱导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DBM与BMP复合骨泥易根据骨缺损大小塑形,术中操作简单。术后A组骨缺损未获骨性修复,B、C组骨缺损均获得骨性愈合,且新骨面积测定显示B、C组间成骨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比A组快(P〈O.01)。结论:异体DBM骨泥复合BMP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治疗兔感染性移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双侧桡骨中上段骨髓炎造模成功的32只家兔随机分成颗粒骨组和微小颗粒骨组,双侧桡骨中上段行清创术并制成1 cm节段性骨缺损,两组1期分别行自体小颗粒骨和微小颗粒骨植入,并于术后2、4、8和12周行大体形态、X线和组织学观察及Lane-sandhu评分。结果术后第8周X线可见微小颗粒骨组比颗粒骨组成骨效果优良,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第2、4、8周微小颗粒骨组X线评分优于颗粒骨组(P〈0.05);第12周两组X线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8、12周微小颗粒骨组组织学评分均优于颗粒骨组(P〈0.05)。结论兔感染骨缺损自体微小颗粒骨植入较小颗粒骨植入成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将藻酸钙凝胶、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构建可塑形组织工程骨,探索一种新型、复合型骨缺损修复材料,为临床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分成4组,并于两侧桡骨干处造成1.5cm缺损。A组,植入以藻酸钙凝胶为载体的自体微小颗粒骨;B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C组,植入藻酸钙凝胶;D组,不植入任何物质的空白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及术后8周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4周和8周通过大体,X线片以及组织学观察的结果显示A,B,C组骨缺损区均得到了的修复,但A组在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B,C组。8周的生物力学实验显示:3点弯曲试验结果表明A组强度极限值明显高于B,C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P0.05)。D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藻酸钙凝胶可作为微小颗粒骨的载体。以藻酸钙凝胶为载体的自体微小颗粒骨成骨量多,质量好,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较单纯自体微小颗粒骨和单纯藻酸钙凝胶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研究不同方式的非血管化结构性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用38只新西南大白兔建立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将髂骨块与股骨应力骨小梁方向一致植于股骨缺损靶区域;B组垂直方向植骨;C组随机植骨.术后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测定X-ray、新生毛细血管、新生骨生成量等指标.结果 股骨骨缺损缺损范围:13~14mm.三组骨缺损靶区域骨痂生长及X-ray:术后2周有少许程度区别,4周时差别明显,8周无明显差别.CD34染色阳性细胞数及新生骨量:术后2、4周AB、BC两组差别明显(P〈0.05),8周三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不同方式的非血管化结构性骨移植治疗骨缺损,影响骨缺损的早期愈合,移植骨沿骨小梁方向与成骨方向一致植入骨缺损靶区域,在骨愈合早期要优于另两种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自体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在修复牙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牙槽骨缺损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自体下颌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的观察组和给予自体髂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的对照组,观察种植体稳定性、基牙相关指标以及咀嚼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8、12周和16周ISQ值为69.3±8.8、74.2±8.3、79.4±10.3、84.1±11.2,咬合力(137.2±23.5)lbs,咀嚼效率为0.93±0.14,均高于对照组;牙龈指数为0.34±0.06,出血指数为0.42±0.06,松动度为0.49±0.0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下颌骨移植联合延期牙种植能够增强种植体稳定性,改善基牙情况和咀嚼功能,在牙槽缺损的修复中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独及联合应用修复海水浸泡开放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1.5 cm骨缺损,海水浸泡3 h,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15只兔。A组为对照组,植入自体髂骨;B、C、D三组为实验组,B组植入自体髂骨/可吸收胶原海绵(ACS)/BMP-2;C组植入自体髂骨/ACS/VEGF;D组植入自体髂骨/ACS/BMP-2/VEGF。分别于术后1、2、4、8及12周切取标本,每组每个时相点根据随机原则取6个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痂灰度值、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各时相点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①1、2周时,四组X线差异不明显,4、8、12周时B、C、D三组与A组的骨痂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C两组平均骨痂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平均骨痂灰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骨缺损修复早期BMP-2、VEGF二者相互促进,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结论①BMP-2、VEGF单独应用均能促进海水浸泡兔桡骨开放性骨缺损的修复。②BMP-2和VEGF联合应用能显著促进海水浸泡开放性骨缺损修复,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BMP修复兔桡骨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MP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6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 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bBMP)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IM,C组植入异体骨粒,D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12、16w,进行放射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新生骨面积。结果:异体DBM与bBMP复合材料组骨生成、新骨面积和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异体DBM组、异体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异体DBM复合BMP材料通过骨诱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修复骨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中骨细胞转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Wang XT  Yan JL  Ma S  Lü SC  Yang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4):2386-2390
目的观察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修复骨缺损过程中,供体骨内细胞转归的情况。方法近交系DA大鼠174只,其中雄性大鼠5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116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颗粒骨组和空白对照组,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取雄性大鼠髂骨为供体骨,分别制成直径为2mm的骨块和直径为0.3~0.5mm的颗粒骨,植入骨缺损,分别于术后1、4d和1、2、4、6、10周取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观察受体骨组织中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各组的组织学改变。结果块状骨组在移植早期Sry的表达逐渐减少,至1周消失。4周后再次出现,并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颗粒骨组Sty的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但各时间段均有Sty的表达。在同一时间点,颗粒骨较块状骨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其成骨效果优于块状骨。结论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修复骨缺损时均有供体骨细胞参与,但颗粒骨内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这些骨细胞参与骨缺损修复的各个阶段,并能加速骨缺损的修复,为临床上修复骨缺损和脊柱融合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皮质剥离加Phemister植骨治疗内固定术后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2月~2012年10月采用骨皮质剥离加Phemister植骨的方法治疗的四肢长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骨延迟愈合患者12例.根据骨折部位不同,植骨前分别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及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统计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8个月,平均23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感染、骨髓炎、骨化性肌炎,内固定松动、钉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本组12例患者中9例骨关节功能为优,肱骨骨折1例(肩、肘),尺、桡骨骨折4例(肘、腕),胫骨骨折2例(膝、踝),股骨骨折2例(膝);良2例,1例桡骨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为良,1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为良;1例胫骨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差.骨折植骨术后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7%(11/12).结论 骨皮质剥离加Phemister植骨治疗内固定术后骨不连、骨延迟愈合均获骨性愈合,关节功能良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钛网植骨修复四肢长骨干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钛网包裹游离骨移植治疗四肢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实验大白兔,分成二组,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予以单纯游离植骨和钛网植骨移植,术后4,8,12,16周取材,通过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单纯骨移植,可在16周基本完成骨缺损修复,但有较高的骨不愈合率;钛网植骨移植,在12周即可基本完成骨缺损的修复,其成骨速度及成骨质量均优于单纯骨移植。结论:钛网包裹游离骨移植利于骨的紧密接触,并且有一定的固定支持作用,且不影响周围血管经网孔的长人,利于骨缺损的修复,且其相溶性较好,可任意塑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利用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有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例(12膝).观察术后患者疼痛、关节活动范围、畸形矫正程度及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有效修复,承载假体可靠;术后载线片显示胫骨假体下方无骨质缺损表现,假体位置良好.术前HSS评分平均为(19.0±4.0)分,术后HSS评分平均为(87.6±12.5)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HSS疼痛评分为(14.8±3.6)分,术后为(25.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61.0±14.7)°,术后平均为(107.3±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胫股角(FTA)为(182.1±10.7)°,术后平均FTA为(176.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使用自体骨植骨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合理利用截骨获得的自体骨,达到缺损部位的理想修复,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胫骨平台的骨量,又重建了胫骨假体的均衡力学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在36只新西兰大白兔胫骨近端制备大小为0.8cm×1.2cm×1.8cm的矩形骨缺损并注入金色葡萄球茵,以构建感染性骨缺损模型.2周后再次手术清除病灶。实验分为ARBX组(植入ARBX)、RBX组(植入RBX)及对照组(不植骨),每组12只。术后12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解剖学、影像学、组织学、细菌学观察。结果:ARBX组骨缺损骨皮质与髓腔组织结构接近正常,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较佳,均无明显的骨髓炎表现,而RBX组标本外观显示骨折、死骨、脓液征象,修复新生骨增生与缺损交替存在,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松散,髓腔可见炎症细胞和脓肿存在。ARBX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线N0rden感染分值低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ARBX抗感染的同时可诱导成骨,是一种较理想的一期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