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邻近节段先天畸形所致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探讨其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总结椎间盘髓核摘除的同时,行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1例邻近节段先天畸形所致椎间盘突出的疗效。结果11例均获得症状、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结论对于邻近节段先天畸形所致椎间盘突出症,不宜单纯做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而应同时进行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以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体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对36例腰椎滑脱病例采用双侧半椎板加小关节部分切除减压,RF-Ⅱ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结果:34例解剖复位,2例近解剖复位,2例近解剖复位,随访10~38月,椎间融合良好,复位无丢失,所有患者症状改善,优27例,良6例,优良率达91.7%。结论:RF-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腰椎滑脱中具有复位确切、短节段坚强固定,加以椎体间良好植骨融合,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盘镜下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术中配合方法.方法 自2006年3月起,我院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在椎间盘镜下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18例.结果 手术时间2.5~5 h,平均3.5 h,出血量100~300 ml,平均220 ml.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盘镜下行腰椎融合术虽然手术时间稍长,术中配合较复杂,但其对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椎板外缘为参照标志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椎板外缘为参照标志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疾患128例(置入椎弓根螺钉584枚),术前行CT检查,测量目标椎体椎弓根轴心线与椎板外缘夹角数据,术中参照椎板外缘并依据CT测量的夹角数据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行CT检查评价置入螺钉的矢状角(SSA),并分级评估螺钉穿透椎弓根骨壁的程度。结果按唐天驷SSA分级标准,螺钉SSA优良率为95.4%(555/584);根据Laine等推荐标准,567枚(97.1%)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17枚(2.9%)螺钉穿透椎弓根骨壁,其中12枚螺钉穿透距离〈2.0mm,5枚螺钉穿透距离2.0~4.0mm。均未出现因螺钉位置不当而引起的神经根损伤并发症。结论椎板外缘与椎弓根关系恒定,应用此标志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准确可行的方法,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椎管减压椎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盘镜下减压、椎间融合术与传统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入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盘镜下减压椎间融合术(A组)和传统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入术(B组)的临床疗效、融合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融合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盘镜下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肌肉剥离少、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刘立华  邓斌 《当代医学》2013,(17):77-78
目的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cage植骨融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32例,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cage植骨融合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对术前、术后6周和最终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术后6周及最终随访JOA评分、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好转率(RIS)判定:优21例,良7例,中4例,差0例,优良率为87.50%。复查DR及CT片显示椎弓根螺钉、Cage位置良好,螺钉无松动及断钉现象、Cage亦无松动或移位,全部病例植骨融合。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简单、有效,是一种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脊柱后路手术中,比较侧卧位和俯卧位下置入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及安全性,同时比较两种体位对老年患者手术过程中耐受能力的影响.方法 总结2007年10月~2010年10月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42例老年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60 ~ 82岁,平均68.3岁;腰椎管狭窄25例,腰椎滑脱8例,腰椎间盘突出节段失稳9例.术中全身麻醉条件下根据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所有患者术后均行CT检查.其中21例患者采取侧卧位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21例患者采取俯卧位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观察两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耐受能力,并比较分析其差异.术后在工作站系统上分析两组患者椎弓根螺钉破壁率的差别.结果 与俯卧位相比,侧卧位患者术中的二氧化碳分压较低,耐受能力较强(P<0.05).侧卧位病例共置入98枚椎弓根螺钉,平均每例患者置入4 7枚螺钉.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89枚,占90.8%.破壁9枚,占9.2%.俯卧位病例共置入88枚椎弓根螺钉,平均每例患者置入4.2枚螺钉.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81枚,占92.0%.破壁7枚,占8.0%.两组患者椎弓根螺钉破壁率没有差异(P>0.05).结论 全身麻醉条件下与俯卧位相比,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侧卧位下行椎弓根螺钉的徒手置入同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以降低体位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提高老年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8.
杨峰  许康永  周蓓 《安徽医学》2011,32(3):307-308
目的探讨采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82例胸腰椎骨折采用AF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其中胸119例,胸1231例,腰124例,腰25例,腰33例。结果有11例出现断裂,发现时间术后5~38个月,平均15个月。椎体高度丢失19.8%。造成螺钉断裂的原因:①椎弓根螺钉自身的缺陷;②椎弓根螺钉负荷过大;③椎间盘退变;④手术操作不规范;⑤植骨未愈合或未植骨;⑥内置物取出过迟;⑦术后未佩戴支具或佩戴时间过短。结论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选择合理的椎弓根螺钉,严密的手术操作,有效的植骨融合,尽早取出内置物以及术后常规佩戴支具能有效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后螺钉断裂及松动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探讨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原因。方法:对胸腰椎骨折行椎弓根内固定术(334例)并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或弯曲松动的25例患者(33个椎体)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椎弓根内固定后螺钉断裂或弯曲松动的原因有:①螺钉负荷过大。②椎间盘高度的丢失。③内固定物取出过晚。④螺钉本身的设计或质量问题。⑤卧床时间过短。⑥植骨融合的问题。⑦复位不良。结论:对行经椎弓根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设计合理的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对合并有间盘损伤及伴有脱位的病例应行植骨融合术,术后应至少卧床2 ̄3个月,在6 ̄8个月以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尽早取出内固定物,是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或弯曲松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钉通道,减少进钉时的阻力及穿透并发症?方法:选择60例(男?女各30例)行寰椎薄层扫描的志愿者影像资料,利用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寰椎内部松质骨及其形态,根据三维重建图像及原始影像资料确定寰椎椎弓根松质骨中心点C(寰椎椎弓根无松质骨者以寰椎椎弓根中心点代替),以C点为螺钉理想钉道中心点,寰椎椎弓根头倾角为螺钉头倾角,探讨螺钉在侧块松质骨内的移动范围,并观察螺钉有无穿破椎弓根,以最大内?外倾角的角平分线作为理想钉道?结果:男女理想螺钉进钉点至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L1分别为(7.89 ± 1.39)?(7.30 ± 0.98)mm;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2分别为(22.86 ± 2.30)?(21.23 ± 1.64)mm;至椎弓根上下缘距离之比L3/L4分别为(1.00 ± 0.10)?(1.01 ± 0.11)?男女理想螺钉的内倾角度α分别为(11.70 ± 5.68)°?(11.70 ± 5.48)°;其中最大内倾角度α1分别为(32.51 ± 5.79)°?(30.52 ± 6.40)°;最大外倾角度α2分别为(9.10 ± 7.80)°?(7.04 ± 7.13)°?男女椎弓根宽度D分别为(9.70 ± 1.57)?(8.70 ± 1.24)mm;高度H分别为(5.24 ± 1.15)?(4.38 ± 0.81)mm,其中有10侧(男1例1侧,女5例9侧)因椎弓根高度较小或解剖变异而穿破椎弓根,比例为8.33%?结论:理想螺钉的进钉点在椎弓根内侧壁旁开7~8 mm处后弓上下缘的中央,螺钉内倾(11~12)°左右,并与椎弓根共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弯曲的原因。方法:对17例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螺钉断裂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椎弓根螺钉断裂弯曲的原因有:(1)未做植骨融合;(2)植骨融合的质量不高;(3)椎间盘退行性改变;(4)螺钉受力不均;(5)椎弓根螺钉本身的缺陷;(6)术后未佩带支具或佩带支具时间过短。结论:术中有效的植骨融合以及使各螺钉受力均匀、术后常规佩带支具直至骨性融合能使断钉率大大减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经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安全性。方法胸腰椎椎体单节段骨折130例,术前对骨折椎椎弓根行CT扫描,观察椎弓根直径、椎弓根完整性、椎弓根骨折部位。根据CT影像将椎弓根骨折分型。术后CT扫描观察螺钉与椎弓根的关系,评价螺钉置钉的准确率。经骨折椎椎弓根置钉作为研究组,经正常椎椎弓根置钉为对照组,2组间进行比较。结果130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774枚。经骨折椎椎弓根置钉254枚,经正常椎椎弓根置钉520枚。727枚螺钉(93.9%)完全位于椎弓根骨皮质内,47枚螺钉(6.1%)出现偏差。经正常椎椎弓根螺钉发生错误占其置钉数的538%;经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发生错误占其置钉数的7.48%。经骨折椎椎弓根置钉发生偏差19枚;10枚螺钉偏外(Ⅲ度),6枚螺钉偏下(Ⅱ度),3枚螺钉直径过大导致椎弓根内壁膨胀内移(I度),都未导致临床不良后果。对两组间螺钉错误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安全的方法:对榷弓根骨折分型有利于进钉的位置确定和指导进钉路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及康复过程,所有患者均行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治疗前后椎体高度和cobbs角度数改变,观察记录有无不良反应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度过手术期,术后随访检查结果示治疗后cobbs角度数减小、椎体高度增加显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并发不同程度椎间盘退行性变,2例矫正治疗失败.结论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骨骨折安全可靠,疗效肯定,但恢复期有椎间盘退行性变和矫形失败风险,临床操作应重视.  相似文献   

14.
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UPS)固定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椎间融合前/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评价UPS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TLIF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UPS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PS)在TLIF椎间融合前/后对模型整体位移、邻近椎间盘和小关节应力应变、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应力的影响。其结果显示UPS和BPS之间,两者的模型整体位移、邻近小关节和椎间盘应力应变差异不大,但UPS的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应力明显较高,并且其椎间融合后椎间融合器应力较融合前明显增加。该研究证实了UPS应用于TILF时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相较于BPS并不会减缓邻近节段退变,反而会增加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初胜军  闻兴来 《吉林医学》2007,28(7):912-913
目的:就3例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断钉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螺钉断裂的原因。方法:观察分析3例腰椎骨折术后发生断裂钉的病例。结果:经椎弓根内固定后螺钉断裂的原因有:①螺钉负荷过大;②椎间盘高度的丢失;③内固定物取出过晚;④螺钉本身的设计或质量问题;⑤卧床时间过短;⑥植骨融合的问题。结论:对行经椎弓根内固定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设计合理的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对合并有间盘损伤及伴有脱位的病例应行植骨融合术,术后应至少卧床2~3个月,在6~8个月以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尽早取出内固定物,是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后路椎体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17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系统短节段固定加髂骨取骨椎间隙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经随访2~4年,腰痛改善率82.3%,腰椎融合率100%;未发生植骨块脱出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用于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矫正丢失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实施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215例患者的完整资料。结果15例(16个椎体)术后椎体高度矫正丢失,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椎体高度矫正丢失的原因有:(1)生物力学因素;(2)椎间盘高度丢失;(3)脊柱骨折节段未形成有效融合;(4)骨质疏松;(5)术后休息时间不足;(6)螺钉位置不当或术中多次进钉。结论术中有效的植骨融合,对合并有椎间盘损伤的患者合理选择术式,提高手术技术,术后常规佩戴支具能有效防止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矫正丢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例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脱住复住固定满意,无并发症。7例获平均18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寰枢关节无复位丢失,全部患者获得坚固融合。神经功能JOA评分优良率87.5%。结论:个性化选择显露和进钉方式,能保证C1与C2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枢椎齿突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基于C形臂X光机透视的手术导航系统在椎弓根螺钉植入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分别使用基于C形臂X光机透视的手术导航技术及传统C形臂X光机透视定位技术,在4具脊柱尸体标本上植入48枚椎弓根螺钉。并进行CT扫描了解椎弓根位置。测量所有螺钉与椎弓根皮质的距离。按照螺钉偏差情况将螺钉位置分为4级。完全位于椎弓根内为A级,破出椎弓根皮质但不超过2mm为B级,破出椎弓根皮质2-4mm为C级,破出椎弓根皮质4mm为D级。结果使用基于C形臂X光机透视的手术导航技术植入的48枚螺钉中,总共有2例螺钉出现偏差。其中1例B级,1例C级。46枚(95.8%)位于椎弓根内,2枚(4.2%)出现偏差,使用传统C形臂X光机透视定位方法植入48枚螺钉,其中有9例破出椎弓根皮质。5例B级,3例C级,1例D级。39枚(81.2%)位于椎弓根内,9枚(18.8%)出现偏差。结论本套导航系统利用普通的C形臂X光机,可以引导椎弓根螺钉准确植入,偏差率很低,并可大大减少X射线辐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用经骨折椎椎弓应力螺钉加强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采用骨折椎加用应力螺钉固定22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38.2岁(21~73岁)。所有患者外伤均不超过1周,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在施行后路常规撑开和恢复腰椎前凸的同时在骨折椎上应用椎弓根螺钉向垂直于撑开应力方向的腹侧加压,以达到局部的应力平衡。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20.3个月。结果:应力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骨折椎加用应力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可以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并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