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KOA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IL-1和IL-6的水平,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肾虚髓空型,阳虚寒凝型和瘀血阻滞型3组,比较各组患者IL-1和IL-6的水平变化与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IL-l和IL-6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IL-1和IL-6水平在瘀血阻滞型中最高,阳虚寒凝型次之,肾虚髓空型最低,各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1和IL-6参与了KOA的发生发展,KOA中医证候的转变是有物质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温针治疗不同中医证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对门诊197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风寒湿阻型50例(61膝);阳虚寒凝型48例(58膝);瘀血阻滞型49例(63膝);肾虚髓亏型50例(66膝)]均采用温针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评价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变化;并测定治疗前后关节滑液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各中医证型治疗后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均有改善(P<0.05),阳虚寒凝型优于其他3型(P<0.05),风寒湿阻型及肾虚髓亏型优于瘀血阻滞型(P<0.05)。各型治疗后关节滑液中IL-1、IL-6、TNF-α含量均下降(P<0.05),阳虚寒凝型优于其他3型(P<0.05)。结论 温针治疗风寒湿阻型、阳虚寒凝型、肾虚髓亏型膝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以阳虚寒凝型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兰州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随机抽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20例,以调查问卷方式收集资料,数据分析采用对应分析。结果:22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基本证候分别为:肾虚髓亏型108例,占49.1%;阳虚寒凝型27例,占12.3%;瘀血阻滞型52例,占23.6%,兼夹型33例,占15.0%;肾虚髓亏合并阳虚寒凝型16例,占7.3%;阳虚寒凝合并瘀血阻滞型8例,占3.6%;肾虚髓亏合并瘀血阻滞型9例,占4.1%。结论:可将膝骨性关节炎辨证分为肾虚髓亏、阳虚寒凝、瘀血阻滞、肾虚髓亏合并阳虚寒凝型、肾虚髓亏合并瘀血阻滞型、阳虚寒凝合并瘀血阻滞型,兼夹型在本次调查对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维医异常体液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参照西医诊断标准将46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维医异常体液分型。中医分为肾虚髓亏型、阳虚寒凝型、瘀血阻滞型;维医分为异常血液质、异常粘液质、异常胆汁质、异常黑胆质。分别由骨科中医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的医师和维医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的医师进行盲法症候分型。结果: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阳虚寒凝型233例(50.43%)瘀血阻滞型160例(34.63%)肾虚髓亏型69例(14.94%);维吾尔医异常体液分型特征:异常粘液质218例(47.19%)异常黑胆质194例(41.99%)异常胆液质36例(7.79%)异常血液质14例(3.03%)。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侯分型与维医异常体液分型有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相关的几种细胞因子在中医宏观辨证下的变化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髓亏"、"阳虚寒凝"、"瘀血阻滞"证患者及正常人各40例分别抽取关节液,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结果:膝OA患者关节液中IL-1、TNF-α及TGF-β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髓亏"型关节液中IL-1、TNF-α、TGF-β含量低于"阳虚寒凝"、"瘀血阻滞"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含量对膝OA中医宏观辨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探讨膝骨关节炎关节镜下影像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膝骨关节炎的诊治提供思路。方法:取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121例(126侧)接受关节镜手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按中医膝痹辨证分为瘀血痹阻、阳虚寒凝、肾虚髓亏3组,每组随机抽取各30例,通过研究关节镜手术中镜下所见滑膜增生、软骨损伤、游离体、半月板损伤等病理表现分析统计数据,找出每组内相同特性及组间差别,总结膝骨关节炎关节镜下组织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根据中医证型,滑膜增生多见于瘀血阻滞型,膝关节软骨轻度损伤见于阳虚寒凝型,软骨严重损伤见于肾虚髓亏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膝骨关节炎不同辨证分型在关节镜下呈现不同的组织病理变化,且同一分型病例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病,血清炎症因子在其炎性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最为主要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在患者血清中均较常人明显升高,且三者除了有强大的促炎症作用外,还可通过不同机制介导软骨细胞发生变性、退化。在对不同KOA中医分型的研究中,IL-1、IL-6的血清浓度在瘀血阻滞型中最高,而TNF-α的浓度水平则在阳虚寒凝型及风寒湿痹型中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的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穴位体表温度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72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肾亏虚、阳虚寒凝、瘀血阻滞3个证型组。采用Fotric 226全平台热像仪检测受试者相关穴位皮肤温度,扫描范围为背腰部、膝关节部及踝部相关的19个穴位。运用SPSS 26.0软件分析KOA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穴位体表温度的关系。结果:KOA的3种不同证型在鹤顶、阴陵泉、膝关、足三里、悬钟、内膝眼、犊鼻、丘墟的体表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阳虚寒凝证鹤顶、内膝眼、犊鼻、足三里、悬钟、丘墟温度高于其他两证型(P<0.05,P<0.01),肝肾亏虚证膝关温度低于其他两证型(P<0.05)。结论:不同证型间穴位温度存在差异,提示穴位温度变化可为KOA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参考,并且在今后进行相关的穴位敏化研究时应当考虑中医证型对穴位体表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电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不同证型的疗效.方法 每个证型选取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肾虚髓亏及瘀血阻滞型患者对照组以单纯针刺,治疗组加以电针,治疗60d;阳虚寒凝及风寒湿阻型患者对照组以温针、治疗组加以电针,治疗60d,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关节液及血液进行检查,同时进行量表评估.结果 对于肾虚髓亏型患者,电针疗法与针刺疗法疗效无明显差异,亦未对各项指标造成明显差异性改变.而对于阳虚寒凝型患者,电针疗法更显著地降低TNF-α含量,缓解症状.而电针疗法对瘀血阻滞型患者则更大程度上缓解了疼痛、降低了关节液TNF-α、MMP-3含量降低了ESR,增加HA的含量.对于风寒湿阻型患者,电针同样能更大程度提高疗效,降低关节液TNF-α、MMP-3含量,增加HA含量.结论 电针对瘀血阻滞型患者的疗效影响最大、风寒温阻型次之、阳虚寒凝型最弱,而对于肾虚髓亏型患者未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温阳祛风湿止痛法结合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象均来源于我院的门诊患者,参照有关阳虚寒凝型KOA的诊断标准,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寒凝型KOA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进行中医辨证,予以温阳祛风湿止痛法结合温针灸治疗。再选择30例阳虚寒凝型KOA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西医治疗,然后对2组患者的VAS评分、Lvsholm评分、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Lvsholm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的总有效率9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76.7%(23/30)(P0.05)。结论温阳祛风湿止痛法结合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的临床效果较西医治疗好。  相似文献   

11.
李彬  谢新才  王麟鹏 《北京中医药》2011,30(12):923-925
目的 观察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将6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32例和毫针组30例,分别使用火针及毫针不同针具,针刺穴位均为阿是穴(局部痛点)、梁丘、血海、内外膝眼、阳陵泉,肾虚髓亏证加悬钟,阳虚寒凝证加关元,瘀血阻滞证加合谷、足三里.所有患者均每周针刺2次,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的临床总疗效、严重性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性不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腹腔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选取EM性不孕患者105例,辨证分为肾虚血瘀、气滞血瘀、热郁血瘀、寒凝血瘀、气虚血瘀、痰湿瘀阻六证型组。同时选取非EM性不孕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腹腔液中IL-6、IL-8及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在105例EM性不孕患者中,肾虚血瘀证35例(33.33%),寒凝血瘀证22例(20.95%),气滞血瘀证18例(17.14%),热郁血瘀证10例(9.52%),气虚血瘀证11例(10.48%),痰湿瘀阻证9例(8.57%)。各证型组IL-6、IL-8、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肾虚血瘀组IL-6水平高于其他各证型组(P<0.05);肾虚血瘀组、热郁血瘀组IL-8、TNF-α高于其他各组(P<0.05);肾虚血瘀组IL-8与热郁血瘀组比较,P<0.05。结论 EM性不孕患者中医证型与腹腔液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指导临床认识和治疗EM性不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主要中医证型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分析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医医院血管外科病房、门诊及查体中心的相关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属于湿热蕴结型患者及属于瘀血阻络型患者各4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青岛市中医医院查体中心健康查体健康者共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健康人群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并对各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湿热蕴结型患者、瘀血阻络型患者中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湿热蕴结型患者上述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瘀血阻络型患者。结论: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生成增多,炎症因子与中医辨证分型紧密相关,可客观地指导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阳虚寒凝型KOA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口洛索洛芬钠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白介素-1 (IL-1)、基质金属蛋白酶~3 (MMP-3)水平变化情况、膝关节关节炎自评量表(WOMAC)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 33%显著高于对照组79. 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IL-1、MMP-3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 05);治疗半年后观察组患者关节疼痛、僵直、功能障碍WOMAC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 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取得了显著疗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疼痛缓解,膝关节功能恢复,且临床应用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CO2激光灸对不同中医证型膝骨关节炎疗效。方法将8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肾虚髓亏(A组28例)、阳虚寒凝(B组34例)、瘀滞筋骨(C组26例)3组,以10.6 m CO2激光照射犊鼻穴治疗。采用WOMAC VA3.1问卷,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除A组治疗2星期、4星期时疼痛得分及2星期时僵硬得分外,治疗后3组WOMAC量表各项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B组除2星期时疼痛得分外,WOMAC量表各项得分均显著优于A组(P<0.05),其治疗2星期时功能障碍得分亦显著优于C组(P=0.036);C组在治疗4星期时WOMAC量表各项得分及随访时僵硬、功能障碍得分均显著优于A组(P<0.01)。结论 CO2激光灸可有效治疗膝骨关节炎,但对不同中医证型膝骨关节炎疗效有差异,其总体趋势是阳虚寒凝型最好,其次是瘀滞筋骨型,再次为肾虚髓亏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证型与IL-18、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医辨证分型与白介素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对1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采用临床调查的方法,分析其中医证型与IL-18、Hs-CRP的相关性.结果:瘀血痹阻型与痰浊闭阻型组的IL-18、Hs-CRP水平偏高,且与其他各证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之瘀血痹阻证、痰浊闭阻证与IL-18、Hs-CRP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膝骨关节炎(KOA)是常见的骨科疾病,以膝内侧疼痛、行走活动时膝痛加重、活动受限、关节畸形等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复制出符合临床病症特点的动物模型是KOA相关实验研究的前提。基于KOA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对现有的KOA动物模型进行探讨,以KOA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为依据,分析已有模型的临床吻合度。经分析对比可知,目前已有的造模方法中,多为单因素动物模型,与临床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KOA的特点存在一定差距,且造模方法多以西医为指导,在造模过程中缺少中医致病因素,仅有寒冷刺激法考虑到寒、湿二邪。在模型评价中,以膝关节肿胀、疼痛及关节软骨病变为主要评价标准,与临床上KOA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仍存在一定差异。从辨证分型来看,中医将KOA分为肾虚髓亏型、阳虚寒凝型、瘀血阻滞型,已有的动物模型多将其混为一谈,仅有寒冷刺激法建立阳虚寒凝型KOA,其他证型至今尚无有效且公认的造模方法,在中医药相关研究中存在较大局限性。因此,该文以KOA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为依据,分析已有动物模型,为KOA动物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模型评价的规范化提出建议,以提高动物模型与中、西医的临床吻合度,使KOA动物模型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工作,促进相关机制研究、病理变化研究及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骨关节炎期刊文献病机因子与证候类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期刊文献的病机因子和证候类型特点。方法:对1997~2003年期刊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临床文献的病机因子和证候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7篇文献的病机因子频数(频率):瘀144(86.2%),寒119(71.3%),外湿115(68.9%),风109(65.3%),肾虚105(62.9%),痰24(14.4%),气血虚14(8.4%),内湿10(6.0%),脾虚5(3.0%),热5(3.0%);147篇文献的证型频数(频率):气滞血瘀证102(69.4%),肝肾亏虚证78(53.1%),肾虚髓亏证72(49.0%),肝肾阴虚证13(8.8%),风寒湿阻证11(7.5%),肾虚血瘀证8(5.4%),血虚寒凝证6(4.1%),寒湿瘀滞证5(3.4%),痰瘀互结证5(3.4%),肾虚寒凝证3(2.0%),肾虚寒湿证3(2.0%),肾虚寒痰证2(1.4%),湿热痹阻证2(1.4%),气血亏虚证1(0.7%)。结论:“瘀”、“寒”、“外湿”、“风”、“肾虚”是期刊文献报道的常见病机因子,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肾虚髓亏证是期刊文献报道的常见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19.
《圣济总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辨证论治进行了理论及临床深入分析。KOA患者临床症状比较复杂,肝肾气血亏虚为其发病的基础,外感风寒湿邪侵入致使痹痿兼证,患者起病和转归联合了痰浊、瘀血及脾虚等重要环节,其临床主要证型为肝肾亏虚证、风寒湿痹证、筋脉淤滞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阳虚寒凝证、风热湿痹证及脾肾亏虚,湿注骨节证。在临床治疗上针对患者证型进行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活血及扶正等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关系。方法3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瘀阻、热郁血瘀、气虚血瘀、肾虚血瘀6个证型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6和IL-8的水平。结果痰湿瘀阻、热郁血瘀、气滞血瘀、肾虚血瘀4个证型组血清IL-6和IL-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各个证型组之间IL-6水平比较:除痰湿瘀阻组与气滞血瘀组、热郁血瘀组与肾虚血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外,其余各个证型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证型组之间IL-8水平比较:除热郁血瘀组与肾虚血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外,其余各个证型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S的中医辨证分型与IL-6、IL-8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提示中医证型与IL-6、IL-8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