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9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性小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性小体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分子量约700 kD,此概念由Tschopp研究小组于2002年首次提出[1].炎性小体能够调节胱冬肽酶-1(caspase-1)的活化进而在天然免疫防御的过程中促进细胞因子前体pro-IL-1β和pro-IL-18的切割成熟[2];还能调节caspase-1依赖的形式编程性细胞死亡(pyroptosis)[3],诱导细胞在炎性和应激的病理条件下死亡.目前已发现的炎性小体主要有4种,即NLRP1、NLRP3、IPAF和AIM2炎性小体.已发现的炎性小体一般均含有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CARD,ASC)、caspase蛋白酶及一种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NLR)家族蛋白(如NLRP1)或HIN200家族蛋白(如AIM2).炎性小体活性异常与人类的多种遗传疾病或后天疾病发生相关,如遗传性周期发热综合征等[4].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并探讨螺旋CT与X线检查在髋臼骨折术后骨折复位程度及内固定位置的评价对比分析,并分析螺旋CT在髋臼骨折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的32例髋臼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先进行X线复查,再进行螺旋CT扫描并重建复查,并将两种检查对于髋臼骨折术后复位情况及内固定位置的评价结果作对比分析,从而探讨螺旋CT重建检查在髋臼骨折术后复位情况及内固定位置的应用价值。结果结果提示X线检查法与螺旋CT影像学检查法的结果及螺钉位置评价不完全相同,结合实际情况,螺旋CT影像学检查对于手术后复位情况的评价与螺钉位置的判断,敏感性及准确性明显好于X线检查。结论相较于X线,CT影像对于髋臼骨折术后复位情况的评价,具有明显优势:可精准评价关节面轮廓的整体性及复位质量;可全程跟踪螺钉与骨通道的位置关系,精确判断螺钉位置,对手术质量评价及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与保守疗法两种方式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7年2月~2009年12月该院收治的45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应用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4、8、12周时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4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6个月(6.0~26.0个月).治疗组改善率达90.5%,对照组75.0%,两组治疗后Constant-Mudev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78.5±16.3)与(64.5±14.7)分,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肩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治疗冻结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相对于保守治疗而言,该疗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 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 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 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自1972年首次提出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以来,螺钉置入技术不断改进,如何置入最佳位置而将医源性损伤风险降到最低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的:观察无X射线引导下侧块螺钉置入技术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病例来自2003-10/2008-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脊柱外科。 对象: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患者29例,包括退变性疾病11例,类风湿性节炎6例,创伤7例,肿瘤5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13~82岁。 方法:29例患者均在无引导下行后路侧块钉固定融合术,选择后正中入路,充分显露后方结构,直至侧块外缘和需要融合的每一节段的关节突关节。保留融合临近节段的关节囊和棘间韧带,用Heller等关于螺钉轨道的分区系统置入螺钉,进钉点则用Ebraheim等模式在侧位片上选定。 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并发症,螺钉最佳置入方向及进钉点。 结果:29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5~72个月,平均26.5个月。全部病例侧块螺钉置入未损伤椎动脉或脊髓,均获骨性融合。全部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通过An等的解剖投影评价方法,大多数螺钉置入到了合适的位置。X射线侧位片上没有超出Ebraheim等所描述的2区进钉点的病例,提示未损伤相应节段的神经根。进钉点最合适的是前区和1区,钉道的最佳位置是区域3区。 结论:无X射线引导下的侧块钉置入技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临床工作中发现,同时患有骨性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患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建立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疾病模型模拟临床中绝经妇女病变的基本特征,将为临床中更好的防治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提供帮助。 目的:尝试建立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细胞病理学观察,于2008-08/2009-01在新疆医科大学科研中心、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完成。 材料:40只4月龄雌性SD大鼠,体质量(210±10) g,以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骨性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症组、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组。 方法: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组先行背部两侧腰椎旁1.5 cm处纵行切口入腹,切除双侧卵巢,结扎卵巢动脉制作骨质疏松症模型。1个月后依次切开左膝关节皮肤、皮下组织、筋膜等,纵向切开关节囊,在直视下切断前交叉韧带,摘除半月板,依次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制作骨性关节炎模型,置于温暖环境,抗生素皮下注射3 d,并驱赶1个月。骨性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症组分别按照上述方法制作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待大鼠6月龄时,取左膝股骨髁关节软骨做光镜、电镜观察,取左侧股骨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 结果:3组模型大鼠关节软骨变薄、退变,骨质疏松症组、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组骨小梁稀疏,排列紊乱,骨小梁及骨皮质松解。骨性关节炎组及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组切线层大部分缺失,移形层受损严重,细胞肥大,大量簇集,大量毛细血管侵入软骨下骨及钙化层,甚至突破潮线;骨质疏松症组可见关节软骨切线层变薄,并出现双重潮线。骨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组关节内髁部软骨细胞异形性增多,表现为细胞核形态不规则、细胞器减少,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分布不均匀,胞质内可见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胞浆内微丝堆积,可见脂滴和糖原颗粒,胶质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大量软骨细胞凋亡。3组模型大鼠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下降(P < 0.05)。 结论:成功建立了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2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5例,女12例;左侧13例,右侧14例;年龄40~86岁(平均67.5岁).骨折根据改良Evan标准分型:IA型4例,IB型6例,HA型8例,ⅡB型7例.Ⅲ型2例.11例合并严重骨质疏松.27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4d(1~9 d).所有患者均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对患者手术情况、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骨折愈合、X线片随访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27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56±12)min(35~126 min),失血量平均为(176±42 mL)(115~440 mL).2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8个月(5~11个月)随访,1例术后2个月死亡.26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9±0.7)个月(2~6个月).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结果:优9例,良11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为76.9%.术后92.6%的患者在短期内疼痛缓解.3例出现头颈部短缩,无髋内翻、骨干骨折和内置物失效、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肾通络方对骨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膝关节软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将3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抽签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骨关节炎模型组、补肾通络方组,每组10只。造模方法:氯胺酮经腹腔注射,麻醉后纵行切开右膝部内侧皮肤,切断内侧副韧带,打开关节腔,切除内侧半月板,切断前后交叉韧带,缝合皮肤。干预方法:正常对照组随意放养,不做处理。补肾通络方药物组成:杜仲、山萸肉、熟地黄、秦艽、寄生、独活等,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提供。自造模第2周开始灌药,2次/d,连续4周。骨性关节病模型组自造模第2周开始灌服等量生理盐水。干预4周后,拉颈处死动物。电镜观察细胞微观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关节软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蛋白表达,阳性表达为棕黄色,主要存在于细胞浆内。用平均灰度值和平均吸光度对阳性信号进行量化。RT-PCR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mRNA的表达强度。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表达:骨性关节病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平均灰度值:142.07±4.04,195.65±2.71,P<0.01;平均吸光度:0.25±0.01,0.12±0.01,P<0.01);补肾通络方组与骨性关节病模型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平均灰度值:167.62±2.70,142.07±4.04,P<0.01;平均吸光度:0.18±0.01,0.12±0.01,P<0.01]。②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mRNA表达:骨性关节病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3.16±0.26,0.19±0.03,P<0.01);补肾通络方组与骨性关节病模型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0.41±0.05,3.16±0.26,P<0.01)。结论:补肾通络方能够下调膝骨性关节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