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量在30~50 ml之间。单纯基底节部出血42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者30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监测组连续监测颅内压3~7 d;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当发现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两组均采取及时降压的措施。对比患者出入院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于单纯基底节部出血患者,出院时颅内压监测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对于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出院时GCS评分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早期发现颅内压变化,进而指导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措施,最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残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微创血肿清除术辅助亚低温疗法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评价.方法 将133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行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治疗组,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侧脑室引流术;联合治疗组,行微创治疗+亚低温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结果 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65.22%,高于微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微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侧脑室引流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亚低温具有脑保护功能,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微创术和亚低温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加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20例;采用血肿钻孔引流加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22例。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GOS评分结果。结果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GOS评分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小骨窗开颅组的手术时间为(236.45±43.20)min,明显长于钻孔引流组的(95.18±18.94)min(P<0.05)。结论对不需要去大骨瓣减压的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病人,采用血肿钻孔引流加脑室外引流术是一种更为简便、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穿刺引流+Ommaya囊置入术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穿刺引流+Ommaya囊置入术治疗的4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1周内均顺利拔除血肿腔引流管。术后无颅内感染及脑积水。术后3 d颅内压平均(25.6±4.3)mmHg,GCS评分平均(9.4±3.6);术后1周,颅内压平均(18.7±3.8)mmHg,GCS评分平均(10.3±2.2)。术后1周颅内压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GC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率为70%(28/40)。结论 颅内压监测指导下穿刺引流+Ommaya囊置入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有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与病情和早期转归的关系。方法设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同期入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患者及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入院和第4周血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评定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组患者hs-CRP均增高(P<0.01),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与未破入脑室患者有显著差异(P<0.05),破入脑室患者未好转组与好转组间hs-CRP差异显著。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病情相关,对其早期转归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疗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参照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前瞻性收集8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开颅手术、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和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后第5天开始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共25d。采用盲法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GOS评分、脑水肿程度、神经功能以及认知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1月,两组患者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肿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高压氧治疗组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高压氧治疗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半年,按GOS评分评定预后,高压氧治疗组预后良好32例(76.19%),对照组预后良好21例(46.67%),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压氧能显著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及甘露醇用量调控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1例。2组均频率性予以甘露醇(脱水药物)。研究组于持续颅内压监测下调整血压值及甘露醇应用频率;对照组依据患者瞳孔变化、影像学检查及意识形态调整血压值及甘露醇应用频率。随访半年,观察统计2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介入时间及甘露醇减量时间。结果研究组手术介入时间及甘露醇减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予以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准确指导患者手术时机,调控甘露醇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连续性动态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月期间因高血压脑出血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95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根据目前脑出血指南接受常规治疗及必要时手术治疗,其中监测组患者依据连续监测的颅内压数值判断病情、调整脱水药物(甘露醇)用量及选择手术时机,而对照组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影像学资料、瞳孔变化等临床信息经验性判断病情、调整脱水药物用量以及手术时机。对比两组患者脱水药物的调整时间及应用总量、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入院GCS评分、手术治疗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监测组甘露醇开始减量时间缩短(P0.05),甘露醇总用量显著降低(P0.05),住院期间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3 m 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连续性动态颅内压监测可对治疗过程中脱水药物的使用、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减少因甘露醇使用产生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微创术结合腰大池持续引流(LCFD)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66例HIC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术结合LCFD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结合LCF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和预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分析影响术后预后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的GCS、GOS、ADL、ESS评分及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子女同住、吸烟、饮酒、脑出血量、脑中线移位、脑出血到手术时间、破入脑室为脑出血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术结合LCFD对HICH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的预后较好。同时应及时对患者是否与子女同住、吸烟、饮酒及脑出血量、脑中线移位、脑出血到手术时间、破入脑室进行了解与监测;并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资料完整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均采用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引流术后的血肿清除率、颅内压值、甘露醇使用病例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住院天数及预后。结果脑室探头血肿穿刺引流23例,血肿穿刺联合对侧脑室探头脑室引流9例。平均手术时间28.3 min,术后24 h内CT复查平均血肿清除率65.25%,NICU病房平均住院天数6.3 d,使用甘露醇治疗7例,术后颅内压<20 mmHg 30例,≥20 mmHg 2例。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20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能指导控制引流量,避免颅内压波动和再出血风险,指导药物治疗来降低并发症,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并改善预后,两者有效结合是高血压脑出血重要的微创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快速颅内压(ICP)监测联合颅内血肿穿刺在严重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前应用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严重HIC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YL-1型针快速颅内血肿穿刺+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组(对照组1),单纯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组(对照组2),ICP探头快速置入ICP监测+YL-1型针快速颅内血肿穿刺+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组(试验组),每组病例30例。比较3组患者开颅准备时间,各时间点ICP、GCS评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总住院时间以及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 结果3组患者的开颅准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CU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病例最短,对照组1次之,对照组2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1 d的IC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 d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术后6个月随访,试验组的GOS评分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61,P=0.001)。 结论快速ICP监测联合颅内血肿穿刺在严重HICH患者术前应用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ICP,缩短NICU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且不延长开颅准备时间,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连续收集同一术者手术病例120例,分成开颅手术组和神经内镜手术组,每组60例。通过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GCS、NICU滞留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和术后3个月GOS,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120名患者接受持续随访,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内镜手术组和开颅组2组病例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时间内镜组为(1.5±0.4)h,开颅组为(3.9±0.6)h(P0.01);血肿清除率内镜组为95.84%±2.72%,开颅组为87.48%±7.84%(P0.01);术后第1、3、7天GCS评分内镜组分别为:10(6,12),12(8,13),13(10,13),开颅组分别为6(5,9),7(5,11),8(5,12()P均0.01);NICU滞留时间内镜组为(3.55±4.21)d,开颅组为(9.10±4.72)d(P0.01);术后并发症内镜组无颅内感染病例,坠积性肺炎5例;开颅组颅内感染6例,坠积性肺炎41例,内镜组优于开颅组(P均0.05);术后3个月GOS评分,内镜组3(3,4),开颅组2(2,3)(P0.01)。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微创高效的特点,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方式,多个方面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镇静镇痛对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术后颅内压(ICP)的影响。 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重型TBI患者45例,根据GCS评分将患者分为重型TBI组(GCS评分6~8分,26例)与特重型TBI组(GCS评分3~5分,19例),观察2组镇静镇痛下及撤除镇静镇痛/唤醒下ICP值波动情况。 结果特重型TBI患者在镇静镇痛前后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TBI患者撤除镇静镇痛/唤醒后,ICP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镇痛镇静与重型TBI开颅术后颅内压力波动有显著相关性,使用镇静镇痛可获得安全、平稳的IC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小骨窗联合Viewsite脑牵开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HICH患者118例,其中53例采用小骨窗联合Viewsite脑牵开器显微手术(微创组),另65例行常规骨瓣开颅、皮质造瘘直视下手术(对照组),对比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并于6个月后随访进行GO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血肿清除率提高、NICU住院时间缩短、术后14 d GCS评分提高,而术后气管切开率、术后7 d水肿面积及肺部感染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侧脑室外引流例数、留置时间、颅内感染率及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微创组患者的GOS评分及mRS分级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显微镜辅助下小骨窗联合Viewsite脑牵开器手术治疗HICH具有出血创伤小,血肿清除彻底,且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判断病情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入院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护,对照组根据传统方法评估颅内压。比较2组患者GCS评分和GO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颅内压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预后组间颅内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两种手术策略(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丘脑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并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32例丘脑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血肿量、中线移位程度、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前GCS评分,及术后24小时GCS评分,并对存活患者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了随访,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统计分析显示血肿量、血肿破入脑室、中线移位大于10mm、术前GCS评分和手术时机5个变量均与预后相关,而与年龄、术后24 h的GCS评分以及手术方式无显著关系。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均是治疗丘脑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患者预后与血肿量、血肿是否破入脑室、中线移位程度、术前GCS评分和手术时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入院时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救策略的影响。方法共2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186例接受手术治疗,包括GCS评分5~8分94例、9~11分71例和12~14分21例,分别予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63例,22.03%)、单纯血肿清除术(21例,7.34%)和血肿钻孔引流术或脑室外引流术(102例,35.66%);100例接受保守治疗,包括GCS评分5~8分25例、9~11分27例、12~14分25例和15分23例。随访3~6个月,采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疗效。结果 GCS评分5~8分组失访6例(5.04%),GOS分级1级14例(11.76%)、2级21例(17.65%)、3级39例(32.77%)、4级22例(18.49%)、5级17例(14.29%);GCS评分9~11分组失访2例(2.04%),GOS分级1级6例(6.12%)、2级2例(2.04%)、3级6例(6.12%)、4级48例(48.98%)、5级34例(34.69%);GCS评分12~14组GOS分级4级15例(32.61%)、5级31例(67.39%);GCS评分15分组GOS分级4级1例(4.35%)、5级22例(95.6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966,P=0.000)。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与其预后呈正相关,GCS评分越高、GOS分级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NAMIEH)、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SWCEH)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LBFEH)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NAMIEH组38例、SWCEH组45例与LBFEH组51例。记录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14 d出血量、GC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后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并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3组患者术前出血量、GCS评分、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7、14 d出血量、GCS评分、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14 d出血量及NIHSS评分均依次明显降低,GCS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依次明显升高,且组内任意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MIEH组、SWCEH组再出血、血肿残留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分别明显低于LBFEH组,NAMIEH组再出血发生率(10.53%)、血肿残留发生率(5.26%)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79%)均明显低于SWCEH组(P<0.05)。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为因变量,对单因素分析中的可能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收缩压、发病至手术时间、血肿形状、破入脑室、术前出血量、术前GCS评分、术前NIHSS评分、术前Barthel指数、凝血功能异常、术后并发症及总住院时间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NAMIEH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SWCEH及LBFEH,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降低再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合并糖尿病、术前收缩压、发病至手术时间等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分级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件脑出血的环池、脑干的形态学改变,研究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头颅CT资料,以环池、脑于的形态学改变分为4级,记录入院时GCS和发病后6月GOS评分.对数据加以统计分析.结果 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等级资料的Spearman相关性检验,提示GCS评分与CT分级、CT分级与GOS转归均显著相关(r=0.753,P<0.01;r=0.675,P<0.01).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分级足早期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