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分级与预后、中医证候要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中重症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1例,利用中央神经监护系统记录EEG。EEG监测结果分级采用EEG Synek分级。采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中医证候要素进行判定,神经功能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临床预后评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结果]31例患者EEG监测全部异常;EEG Synek分级与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的相关系数r=0.49,P<0.01。在第1d时EEGSynek分级与中医风、火、痰、虚、瘀之间均无相关性;第7d时EEG Synek分级与风、痰湿有一定的正相关;在第14d时,EEG Synek分级与痰湿、瘀血、阴虚有一定的正相关;在第28d时,EEG Synek分级与痰湿、瘀血、阴虚、气虚均有显著性的正相关。[结论]EEG Synek分级标准对重症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不良有预测意义,EEG Synek分级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生后3 h及3 d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出生后2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晚期早产儿矫正胎龄40周时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晚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出生后即转入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并行aEEG监测,每天监测至少3 h,连续监测3 d;于出生后2周时行头颅MRI检查,并于矫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检查(NBNA)评分。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aEEG分级、头颅MRI检查颅内出血(ICH)分级和脑白质损伤(WMD)分级与NBNA评分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评估aEEG及头颅MRI对神经行为发育异常的预测价值。结果 60例晚期早产儿中,NBNA评分>35分43例,≤35分17例;出生3 h时aEEG正常4例(6.7%),轻度异常29例(48.3%),重度异常27例(45.0%);出生3 d时aEEG正常21例(35.0%),轻度异常24例(40.0%),重度异常15例(25.0%);ICH分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71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率,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再通;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术后90天预后;同时观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71例AIS患者中,术后63例(88.7%)mTICI分级达到2b-3级,其中mTICI 2b级23例、mTICI 3级40例。术后90天时随访,30例(42.3%)预后良好(mRS评分≤2),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8.5%),20例(28.2%)患者死亡。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意识清醒、饮酒史、后交通动脉开放、术前NIHSS评分及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IHSS评分(OR=1.116,95%CI:1.101-1.232,P=0.030)、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OR=1.019,95%CI:1.005-1.034,P=0.008)、后交通动脉开放(OR= 2.748,95%CI:0.791-9.545,P=0.034)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可能是安全有效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可改善部分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左乙拉西坦注射液对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的控制效果及预后,以期在临床推广应用。  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4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CSE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选取左乙拉西坦组(实验组)40例,丙戊酸钠组(对照组)40例,比较其疗效、不良反应、脑电图变化、Synek分级及预后。  结果  左乙拉西坦组有效控制率为77.5%,丙戊酸钠组有效控制率为67.5%,2组无统计学差异(P = 0.317)。左乙拉西坦组较丙戊酸钠组起效时间更短,2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预后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控制成功的时间≥60 min、脑电图有异常放电以及Synek分级和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t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ynek分级与预后呈负相关(β = -3.867,OR < 1),Synek分级较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及预测因素(P < 0.05)。  结论  左乙拉西坦注射液对CSE的控制更迅速、控制效果更显著,可应用于临床,脑电图分析(脑电图异常放电、Synek分级)可为判断CSE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脑功能检测及预后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310例,用数字脑电图仪对患者EEG进行观察,并以EEG Synek分级标准对EEG结果进行分级,将脑电图分级与临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10例患者EEG结果均显示异常,Ⅱ级和Ⅲ级预后不良不良率4.8%,Ⅳ级和Ⅴ级预后不良率60%,P〈0.05。结论 EEG Synek分级能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预后不良进行预测,EEG Synek分级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瘫痪患者不同时机康复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14例脑梗死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常规治疗2周内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4周后给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FMA、NIHSS、B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6周FMA、BI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瘫痪患者不同时机康复介入治疗对效果影响显著,对于脑梗死瘫痪患者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和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两组,发病后第7 天行 NIHSS 评分,第 1 个月和第 3 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 mRS)评分,检测发病24 h内和发病后第7天的血尿酸( SUA)浓度,分析SUA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55例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的SUA浓度无明显变化, SUA浓度与评分均无关;65例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的SUA浓度显著降低,且SUA变化值与第7天NIHSS和第1个月mRS有关,Logistic回归显示SUA变化值是第1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t-PA溶栓联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期脑梗死(症状出现<3 h)患者44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2例。治疗组在标准剂量静脉t-PA溶栓治疗同时,在24 h内给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将患者体温冷却至33℃,随后在12 h内给予复温至正常温度;对照组为单纯静脉t-PA溶栓治疗;2组在溶栓治疗后均给予常规治疗,然后观测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14、30天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同时检测入院时及复温正常1 d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结果 2组复温正常1d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第1、14、30天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均增加(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t-PA溶栓联合血管内亚低温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视频脑电图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电情况,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电图异常与早发性及迟发性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监护室住院的急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259例,进行连续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脑电图异常类型及脑梗死部位,并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 2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27例(88.0%)脑电图监测异常,早发性癫痫发作12例,25例患者监测到癫痫样放电而无临床发作。分水岭梗死组早发性癫痫和癫痫样放电的发生率为29.0%(9/31),部分皮层及皮层下梗死组的发生率为13.4%(21/157),完全大面积脑梗死组的发生率为9.9%(7/71);3组患者早发性癫痫和癫痫样放电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8,P<0.05)。随访1年,有10例(4.1%)患者出现迟发性癫痫,均为视频脑电图监测异常患者,其中2例患者为脑梗死急性期脑电图监测存在癫痫样放电,8例为半球弥漫性慢波或局限性慢波;脑梗死急性期癫痫样放电患者与其他脑电图异常患者迟发性癫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3,P=0.426)。结论连续视频脑电图监测能够早期发现癫痫和癫痫样放电,迟发性癫痫可能出现在脑梗死急性期脑电图监测异常患者中,对该类患者应加强出院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对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hyo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水平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398例(84.5%),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组41例(8.7%),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组32例(6.8%)。所有患者均评估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程度,在入院和出院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进行评分。比较不同甲状腺功能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患病率和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 脑血管疾病血管危险因素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患病率更高(P<0.05),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的急性脑梗死者入院时NIHSS评分更高(P<0.05)。结论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显著加重颈动脉狭窄,但对脑梗死急性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电图检测在儿童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了我院诊治的10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和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脑电图异常者83例,检测的阳性率为83%,其中轻度脑炎的检测阳性率为71.9%,中重度脑炎的检测阳性率为97.7%;脑电图轻度异常中轻度脑炎患儿要多于中重度脑炎患儿,而在脑电图中度、重度异常里中重度脑炎患儿要多于轻度脑炎患儿(P0.05);1~3岁患儿脑电图检测阳性率(50%)要低于4~8岁年龄段(97.2%)和9~12岁年龄段(9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检测在病毒性脑炎尤其是中重度患儿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阳性率,其异常程度与病情程度相关,并且在较大患儿中的检测阳性率要高于较小患儿,在帮助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上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5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分别于发病后48小时、1周、4周、1年进行脑电图及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及预后评估.结果 表现为脑电图及听觉诱发电位中重度异常改变的患儿预后差,发病后48小时与发后病一周脑电图及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发病后一周的脑电图及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与发病后一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发病后一周内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仍未转为轻度异常或正常者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水平变化情况,探讨EPCs对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首次发病24 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宿州市立医院脑卒中筛查门诊脑卒中高危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以发病1周内最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作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估标准,NIHSS评分<7分为轻症组,≥7分为重症组;以CD133+KDR+细胞作为EPCs的标记,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分别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5、10天的外周血EPCs数量。 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数量存在动态变化趋势,呈第1天降低、第5天升高、第10天下降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重症组第1、5、10天EPCs数量均低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急性期NIHSS评分与第1、5、10天外周血EPCs数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62、r5=-0.622、r10=-0.414,均P<0.05)。 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基线EPCs水平明显降低;外周血EPCs水平降低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脑梗死急性期EPCs数量越低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重,EPCs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患者动态脑电图(AEEG)及常规脑电图(BEEG)情况,探讨两者在诊断病毒性脑炎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在本院自2009年1月-2015年10月住院的92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均给予常规及动态脑电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中患者脑电图异常率。结果:92例患者均出现常规脑电图及动态脑电图异常,常规脑电图发现轻度异常34例(36.96%),中重度异常58例(63.04%);动态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轻度异常19例(20.65%),中重度异常73例(79.35%),两种检查方法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9,P0.05)。常规脑电图检查出7例(7.61%)痫样放电,而动态脑电图检查有31例(33.70%)出现痫样放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7,P0.05)。92例患者均表现为夜间睡眠节律紊乱,睡眠生理波不清楚。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其中动态脑电图检查异常率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检查,临床诊断价值更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药物组与介入治疗组,每组30例。单纯药物组给予常规用药治疗,介入治疗组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血管狭窄程度、血管再通率、治疗后1年血管再狭窄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发症发生与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介入治疗组血管狭窄程度与血管再通率均优于单纯药物组(P0.05)。介入治疗组治疗后1年血管再狭窄率低于单纯药物组(P0.05)。介入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纯药物组,且预后良好率高于单纯药物组(P0.05)。治疗后6个月,介入治疗组NIHSS与mRS评分均低于单纯药物组(P0.05)。结论: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可提高血管再通率,可有效改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改善预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脑梗死发病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1年1月至12月收住院的发病时间少于24h的脑梗死患者2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7例,女105例,平均年龄(68±10)岁;记录其发病时的血压以及住院第1~3天的平均血压,出、入院时的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cationofRankin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和改善的分值以及住院天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易出现高血压(P<0·01),未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多出现低血压(P<0·01)。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水平正常或者轻度升高的患者出院时NIHSS改善程度分别是(1±4)、(5±2)分,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急性期明显低血压组患者的死亡率和继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的急性期血压过低或者过高均有可能加重病情,而发病时血压偏低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脑梗死急性期注意血压监护以及调整血压保持在正常或轻度升高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床旁脑电图(EEG)对评价昏迷病人脑功能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便携式床旁脑电图监测仪对GCS评分≤8分,入院3d的70例昏迷病人进行床旁脑电图监测,使用三种EEG分级标准对所测EEG结果进行分级、对比,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Lavizzari、Synek和Young三种脑电图分级标准与预后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0.657,0.595,三种脑电图分级标准比较,Synek标准预测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4%,86.7%和82.4%,均较其他标准为高。结论床旁脑电图监测能对昏迷病人的预后提供良好的诊断价值,Synek标准较其他两种其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8.
分析61例结脑急性期的脑电图改变。正常范围脑电图24例(39.34%),异常脑电图37例(60.66%),其中边缘状态9例(14.75%),轻度异常8例(13.11%),中度异常15例(24.59%),重度异常5例(8.22%)异常脑电图的主要表现是弥漫性、持续性、散在性慢波和α波慢化。其异常率和异常程度与精神意识障碍呈正比关系,与颅内压增高不成正比。结脑急性期进行脑电图常规检查,有助于估价脑损伤的程度,对治疗预后的估计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奎的平与氯氮平对脑电图的影响及差异性。方法:符合CCMD-2-R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30例,服用奎的平、氯氮平治疗各65例,分别于服药后2周、4周、6周进行脑电图检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观察疗效。结果:奎的平组脑电图异常率29.2%,氯氮平组脑电图异常率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药物脑电图异常改变率与临床疗效无关。结论:奎的平可引起脑电图异常改变,但其异常程度显著低于氯氮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血流改变对脑损伤的影响及对预后的评估。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1例HIE患儿在生后5d内连续检测其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速度(Vd)、平均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①血流速度的变化:生后24h内轻度及中重度HIE组Vs,Vd,Vm均低于对照组,轻度HIE脑血流分别在48h正常或接近正常,中重度HIE组脑血流第5天尚未接近正常;轻度组与中重度组比较Vs,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m差异无显著性;②血管阻力指数变化:生后24h内轻度及中重度HIE组与对照组比较PI及RI差异均有显著性,轻度与中重度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③频谱特征:第1天中重度组收缩期峰值较小,部分舒张末期血流信号接近不显示,呈现仅有收缩峰而无舒张期的单峰型特点,直至第5天接近正常双峰型。结论:随着HIE程度的加重,脑血流量减少更为显著。而血流恢复较慢者可能会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