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einotls neoplasm.IPM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IPMN起源于胰腺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内的导管上皮.向胰管内呈乳头状生长并分泌大量黏液.进而导致胰管扩张或囊性灶形成。IPMN具有潜在恶变可能.可由良性腺瘤逐步进展为交界性肿瘤、原位癌或浸润性腺癌.前二者预后相对较好,而一旦发展为浸润性腺癌.则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n pancreas,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能够分泌黏液的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形成的肿瘤,伴有主胰管或其侧支胰管的囊性病变,与胰腺癌相比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特点.在临床工作当中,笔者遇到1例IPMN且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nous tumors of the pancreas,IPMT)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外分泌肿瘤,但与同样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导管腺癌不同,IPMT有着较好的预后.1982年日本学者Ohhashi等[1]首先报道了4例能够分泌黏液的胰腺癌,此后又有多例相同的报道,由于当时对本病的认识不清,在形态上和影像学上肿瘤又多表现为囊性的肿块,所以此后文献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性质多归类于一般的囊腺瘤或囊腺癌.  相似文献   

4.
胰腺囊性肿瘤大部分为良性,部分为恶性或有恶变及转移潜能。术前肿瘤类型及良恶性的判断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关于囊性肿瘤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国内外一直存有争论,尤其对于分支胰管型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的处理争议最大。由于此类肿瘤少见,目前国际上仍无关于胰腺囊性肿瘤的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对于浆液性囊腺瘤,因绝大部分为良性,极少数为低度恶性,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对于黏液性囊腺瘤、主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虽可为良性,但有恶性潜能或已恶变,应尽早手术切除;分支胰管型的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因对其恶变潜能及恶变的临界点不确定,手术及时机争论颇多。因胰腺囊性肿瘤谱从良性、不典型增生、原位癌至恶性分布不等,手术方式亦从较小的囊腺瘤剥除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不等。  相似文献   

5.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胰腺外分泌性黏液性肿瘤,临床病例少,临床及病理表现有特点.2000年WHO将其正式命名为IPMN[1].临床特征为导管内黏液分泌增加,导致胰管扩张、乳头开口增大、大量胰液从乳头流出.  相似文献   

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类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以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乳头状异常增生合并大量黏液产生为特点。IPMN根据累及胰管不同,可以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病理学上表现为腺瘤至浸润癌多种类型。根据细胞形态及表达黏蛋白不同,可以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及嗜酸细胞型。笔者结合既往文献及团队实践经验,分析组织病理学分型在胰腺IPMN中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外科医师对胰腺IPMN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1982年由日本Ohhashi等首先报道,以后陆续有少量病例报道,近十年以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加,目前国外文献中上百例报道也有数篇,但国内仅见1篇8例报道。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1996年WHO颁布IPMN的诊断标准,以期将其与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区分开来。在临床与病理方面,IPMN与后者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提高对该病治疗水平。方法自1985年5月至2004年3月共收治IPMT病人13例,男8例,女5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8例进行了ERCP检查,发现胰管扩张,胰液溢出5例。结果除1人外,其他病人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病理诊断为胰头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腺癌3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5例。结论IPMT与胰腺导管癌不同,ERCP有助于诊断本病,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 提高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17年3月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9例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胰腺PIMN患者主胰管型6例(31.6%),分支胰管型9例(47.4%),混合型4例(21.1%);12例胰腺IPMN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行胰十二指肠并门静脉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4例行胰腺局部切除术。结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预后较好的胰腺肿瘤,早期手术切除疗效满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正>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具有一定恶变潜能的胰腺囊性肿瘤,通常被认为是胰腺导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发病率约为1/10万,多为单发,其中多发病变约占20%~41%。相对于混合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灶性分支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的病例更为少见。本例患者病变广泛分布于全胰,其中胰头部肿物直径>3 cm,及时手术探查是防止其恶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1996年WHO制定的胰腺肿瘤分类中命名一类肿瘤: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ous tumor,IPMT),该肿瘤具有分泌和贮存黏液,胰管囊状扩张,肿瘤沿胰管内生长,较少向胰管外浸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机器人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原位切除联合主胰管架桥修复术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进行机器人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原位切除联合主胰管架桥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镜下操作时间135 min,术中出血量约50 ml,术后6 d带引流管出院,术后18 d左右拔除引流管。术后病理考虑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结论原位切除联合主胰管架桥修复术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和外科理念,在功能脏器保护的同时更注意生理解剖完整性的保护,通过主胰管架桥修复为核心技术的胰腺整形修复术还原人体正常解剖结构,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腹部外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胰腺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例,黏液非囊性癌11例,黏液性囊性肿瘤8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2例失访.黏液性囊性肿瘤术后1例因复发转移死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出现复发转移死亡;黏液非囊性癌失访2例,其余均于5~22个月内死亡,平均生存期lO个月.结论 胰腺黏液性肿瘤是一种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疗效满意,胰腺黏液非囊性癌预后差,生物学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s)起源于主胰管或分支胰管上皮,肿瘤形成乳头状结构,并可伴有胰管扩张。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IPMNs的检出率有所增高,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本文回顾近年来文献,就IPMNs手术指征,术中切缘冰冻病检与胰腺切除范围,全胰切除适应证,以及术后随访等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对IPMNs的治疗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及分析无症状性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4年1月至2008年6月126例经手术治疗的胰腺囊性肿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126例胰腺囊性肿瘤的病人中,60例无症状,其中56例为良性,28例为浆液性囊腺瘤,25例为黏液性囊腺瘤,3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为恶性,3例为黏液性囊腺癌,1例为侵袭性导管内黏液性肿瘤。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的性别,肿瘤大小和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包括实性成分和主胰管扩展)在胰腺良、恶性囊性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在恶性肿瘤中显著多于女性(P=0.01); 影像学特征性表现是常常是判断肿瘤恶性可能的独立因素。对于直径<3cm的肿瘤,无症状的胰腺囊性肿瘤更多见于良性肿瘤。结论 在无症状胰腺囊性肿瘤中,恶性肿瘤发病率比较低,尤其对于肿瘤直径<3cm的无症状囊性肿瘤,如果影像学检查显示囊肿内无实性成分或乳头状突起,胰管不扩张者,可采用保守观察的方法,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张清  张太平  吴东  杨红  霍真 《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38(6):409-411,封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于1982年由Ohhashi首次报道.IPMN系由主胰管或支胰管的柱状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并大量分泌黏蛋白所形成的肿瘤,多见于60~70岁男性[1].  相似文献   

17.
定义和分类胰腺黏液性囊腺瘤(m ucinous cystic neoplasm,M CN)一般为胰腺实体瘤,完整切除肿瘤后一般不会再有肿瘤复发[12,]。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 ucinoustum or,IPM T)是发生在胰腺胰管内的肿瘤,即使为非浸润性肿瘤,在行胰腺部分切除术且切端阴性的病人中,至少10%的病人会出现肿瘤复发[3]。作为两类不同的疾病,其生物学特性、临床和病理特性、病变的多灶性、术后随访要求以及恶变概率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使得临床治疗各不相同。IPM T分为主胰管型、侧支型和混合型,若肿瘤生长于侧支胰管内,则诊断为侧支型…  相似文献   

18.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囊性肿瘤(cystic tumors of the pancreas)是较少见的肿瘤,术前常难于确诊,常见的几种肿瘤为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胰腺囊性肿瘤发病率以黏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最高,浆液性囊腺瘤次之。近年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或称囊实性肿瘤)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文献报道增多。熟悉这几种肿瘤的临床特点,特别是影像学特征,能提高诊断准确率,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胰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胰腺囊性肿瘤(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性肿瘤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及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等.  相似文献   

2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s)的认识,以改善其诊治水平。方法对1993年5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5例IPMTs病人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33~76岁,平均58岁。上腹痛为最常见症状。B超和CT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和囊实性占位。11例行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大和黏液溢出者7例。14例行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胰体尾切除1例,全胰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6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3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2例,术后除1例因肝广泛转移而死亡外,其余病人均健在,存活期最长1例已13年。结论胰腺有囊实性占位伴胰管全程扩张的病人应考虑IPMTs,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有黏液溢出者可确诊该疾病。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