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87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腺癌起病隐匿、进展快、预后极差,手术是可能根治胰腺癌的惟一手段,多数病人就诊时已经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目前,新辅助治疗在胰腺癌综合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使部分病人肿瘤降期,提高R0切除率。目前,主要根据病人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症状、肿瘤标记物、全身情况等综合评估新辅助治疗后胰腺癌的可切除性。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新辅助治疗后影像学未提示明显进展和远处转移,且CA19-9降低或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的胰腺癌病人考虑进行手术切除。但由于小转移灶难以发现、影像学和病理变化不平行、检查和手术手段等局限,现有评估方法存在一定争议,导致临床工作中难以准确、客观把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对全胰腺切除术后患者的血糖特点及胰岛素用量进行评估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0年9月至2014年9月共21例全胰腺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胰岛素用量及血糖变化,稳定期胰岛素种类、用量及血糖变化,并总结其特点。结果 患者术后4 d内胰岛素需求量达峰值(最大日用量300 U),平均(143.5±62.8)U/d,然后逐渐下降;围术期(需肠外营养)血糖波动大(1.52~29.06 mmol/L),平均(11.18±0.95)mmol/L。稳定期(脱离肠外营养)非应激状态下,患者每天餐前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用量平均(5.3±2.0)U,睡前长效胰岛素平均(8.1±2.9)U;平均空腹血糖(6.69±1.48)mmol/L,三餐后2 h血糖(9.08±2.84)mmol/L,睡前血糖(9.66±2.49)mmol/L,夜间血糖(8.15±2.78)mmol/L;67%患者平均1个月内发生13次低血糖。5例随访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6.15±1.20)%。 结论 全胰腺切除术后患者围术期血糖波动大,胰岛素需求短暂升高,然后逐渐下降,稳定期可维持较低水平,血糖控制良好,但常有低血糖发生,无酮症酸中毒。  相似文献   
4.
《中国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指南(2020版)》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癌是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预后极差。随着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及综合治疗理念的普及,新辅助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了《中国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指南(2020版)》,就胰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为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对指南中的新辅助治疗前准备、指征把握、方案选择、新辅助治疗后的再评估及手术策略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解读,进一步探讨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存在的争议。  相似文献   
5.
6.
随着DM患病率升高,外科手术患者中DM患者比例逐渐升高,占10%~20%[1-2]。手术、心理紧张等应激因素是导致非DM患者出现围手术期高血糖的主要原因[3-4]。围手术期高血糖发生率在普通外科患者中占20%~40%,在胃肠手术患者中约占75%,在心脏外科患者中约占80%[5-9]。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9只大鼠设为空白对照组,27只大鼠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吴茱萸碱组及辛伐他汀组。吴茱萸碱组给予吴茱萸碱灌胃处理,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灌胃治疗,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称取并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和心脏质量,计算大鼠心脏指数,采集大鼠血清,检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心脏指数升高,血清中TC、TG、LDL-C、TNF-α、IL-1β、IL-6、CRP、MDA、ROS水平升高,HDL-C、SOD、GSH-Px水平下降。吴茱萸碱灌胃处理可以下调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心脏指数,降低血清中TC、TG、LDL-C、TNF-α、IL-1β、IL-6、CRP、MDA、ROS水平,提高血清中HDL-C、SOD、GSH-Px水平。结论:吴茱萸碱能够明显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张太平 《中国药业》2014,(13):19-20
目的评价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当飞利肝宁片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代偿期患者2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6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鳖甲软肝片和当飞利肝宁片,对照组加用护肝片,疗程均为6个月。记录治疗后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甘氨胆酸(CG)、Ⅳ型胶原(ⅣC)、影像学改变等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HA,PCⅢ,CG,ⅣC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当飞利肝宁片能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是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涉及多学科、多系统的复杂疾病,关于其治疗方案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论。随着重症医学及SAP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治疗的天平不断偏向非手术治疗,越来越多的SAP病人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虽然如此,但在胆源性胰腺炎、暴发性胰腺炎等特定类型的胰腺炎及坏死感染、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出血等并发症的治疗中,外科手术仍然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握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提高SAP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具有广阔的前景.实验通过对胰腺癌细胞株Aspc-1进行抗EGFR抗体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anti EGFR)治疗及联合放疗、吉西他滨(简称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探索rAAV介导抗EGFR单链抗体对胰腺癌治疗的效果.方法 分别通过单纯化疗、单纯放疗、rAAV-anti EGFR治疗,rAAV-anti EGFR治疗联合化疗、rAAV-anti EGFR治疗联合放疗、rAAV-anti EGFR治疗联合放化疗干预胰腺癌细胞株Aspc-1及裸鼠移植瘤,检测细胞或移植瘤的凋亡率以及移植瘤生长情况.结果 体外实验提示,以上处理方式使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AAV-anti EGFR治疗联合放化疗细胞凋亡率要高于rAAV-anti EGFR治疗、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P<0.05).体内实验提示,rAAV-anti EGFR治疗后,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且与放疗和化疗均有协同作用;rAAV-anti EGFR治疗后,组织中凋亡相关Caspase-3活性蛋白表达细胞数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AAV-anti EGFR治疗联合放疗或化疗其凋亡蛋白表达细胞数要多于单纯治疗组(P<0.05).结论 rAAV-anti EGFR治疗在体内外均有良好的抗胰腺癌效应,其联合放化疗疗效优于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且该病毒载体与化疗及放疗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