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肌骨超声影像技术在康复科肩痛门诊开展情况。方法:对我科门诊接受肌骨超声影像引导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的所有肩痛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注射前、后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houlder pain and disability index,SPADI)量表评估疗效。结果:共纳入接受注射治疗的患者102例,急性肩痛患者单独肩峰下滑囊的注射率高于慢性肩痛患者(P0.05)。注射前、后完成评估及随访的患者共71例(75例患肩),与注射前相比,注射后1周、1个月、3个月患者肩关节疼痛评分显著下降(P0.0083),功能障碍评分明显改善(P0.0083)。结论:在康复科门诊接受注射治疗的肩痛患者以中老年为主;常见注射部位是肩周滑囊和肱二头肌长头腱鞘;急性肩痛患者单独肩峰下滑囊注射率较高;超声影像引导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肩痛定位精准、疗效显著且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喙突下滑囊和肩关节腔药物注射联合生理盐水液压扩张法治疗冻结肩(F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FS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注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58例。注射治疗组第1天行超声引导下的肩峰下滑囊、喙突下滑囊和肩关节腔类固醇混合药物注射,联合治疗组在注射治疗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肩关节腔30 ml生理盐水注入行液压扩张治疗,然后2组患者再行居家肩关节功能训练15 d。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注射结束后和居家肩关节功能训练结束后(治疗结束后)进行肩痛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估[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并于治疗过程中进行安全性评价。 结果 注射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PROM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注射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和PROM评分均显著优于注射治疗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喙突下滑囊和肩关节腔药物注射联合液压扩张治疗可显著改善FS患者的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度,且疗效优于单纯的药物注射。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以及临床查体,明确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痛(HSP)的原因,并分析超声表现与肩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56例首次发生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VAS评分分为肩痛组及非肩痛组,所有患者均行双侧肩关节超声检查。临床检查包括Brunnstrom分期、Ashworth分级、肩关节半脱位及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结果:肩痛组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较非肩痛组高(51.4% vs 2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超声显示,肩痛组患者冈上肌病变(54.3%)和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SA-SD)积液(45.7%)与非肩痛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可见冈上肌病变及肩峰下滑囊积液与偏瘫肩痛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肩袖损伤是脑卒中患者偏瘫后肩痛的原因之一,冈上肌损伤及肩峰下滑囊病变同肩痛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进行肩关节超声检查,观察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超声影像特点,为偏瘫肩痛患者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4月,随机纳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31例偏瘫患者进行研究,根据NA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肩痛组和非肩痛组,所有患者双侧肩关节均进行超声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内收内旋肌群肌张力等。结果: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肩痛组高于非肩痛组(81.3%vs 40.0%,P=0.018)。肩痛组患者肩胛下肌-喙突滑囊粘连(81.3%)、肩峰下撞击征(75.0%)和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病变(56.3%)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肩痛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肩胛下肌-喙突滑囊粘连、肩峰下撞击征及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炎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肩痛患者。超声影像可明确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有助于明确导致卒中后肩痛的可能原因,为卒中后肩痛患者的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肌骨超声影像在肩痛患者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总结肌骨超声影像引导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与支撑。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庆阳市人民医院就诊接受治疗且符合相关收纳标准的肩痛患者200例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患者予以盲法注射糖皮质激素,观察组患者给予肌骨超声影像引导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变化,并总结肌骨超声影像评估结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vs. 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相较治疗前显著下降[(2.03±0.13)分vs.(6.98±1.23)分、(5.38±0.15)分vs.(7.24±0.57)分],且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89.12±5.12)分vs.(41.65±3.63)分、(77.48±4.05)分vs.(42.34±3.37)分],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肌骨超声影像的评估结果显示,患者主要以滑囊炎、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等为主。结论肌骨超声影像引导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肩痛,临床效果稳定且显著,明显缓解患者疼痛且改善关节功能,肌骨超声评估能够为治疗提供参考,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类固醇注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偏瘫肩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给予肩峰下滑囊注射类固醇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量表(VAS)评分、被动肩关节活动度(PROM)、Fugl-Meyer(FMA)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无显著性差异,就病程、年龄和治疗前指标而言,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PROM及MBI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肩关节活动度(尤其外展和外旋)角度、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类固醇注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偏瘫肩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健康宣教,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药物注射。治疗前和治疗7 d、14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治疗7 d、14 d后,采用超声图像评价两组患者肩峰下滑囊积液的吸收情况。 结果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14 d后的VAS评分下降,UCLA评分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的VAS评分[(3.06±0.86)分]和UCLA评分[(24.83±1.74)分]、14 d后的VAS评分[(2.03±0.80)分]和UCLA评分[(30.93±1.46)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观察组治疗14 d后肩峰下滑囊积液吸收总有效率(80.0%)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能有效缓解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促进滑囊积液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于偏瘫肩痛患者中床旁肌骨超声对于肩关节软组织损伤的检测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2018年6月—2020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92例偏瘫患者进行研究,以是否肩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分成非肩痛组(小于4分,43例)和肩痛组(大于等于4分,49例)。患者均进行床旁肌骨超声检查,对两组的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进行比较。结果:肩痛组的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病变率、肩袖病变率、肱二头肌腱病变率大于非肩痛组(P<0.05)。肩痛组和非肩痛组的肩锁关节病变率间差异不显著(P>0.05)。偏瘫肩痛患者最常见的肩关节软组织损伤是肩袖病变,而最常见的肩袖病变是冈上肌腱病变。结论:于偏瘫肩痛患者中,床旁肌骨超声可无创的、准确的、便捷的反映肩关节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从而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肩峰下滑囊炎(SAB)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因肩部疼痛于四川省人民医院附属医院超声科就诊的门诊患者200例,将其中72例诊断为单纯性SAB且欲行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玻璃酸钠注射,对照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所有患者治疗后第1周和第4周进行电话随访,治疗前、后均进行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评分。 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1周和4周,VAS评分及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及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4周,试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08±1.95 vs 3.14±2.0,P<0.05),试验组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12±2.10 vs 6.11±1.93,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内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玻璃酸钠注射可有效治疗SAB,其缓解疼痛及改善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范围的短期疗效优于单一使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肩袖间隙肩关节腔和三角肌下滑囊注药治疗冻结肩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的65例冻结肩患者进行超声引导经肩袖间隙肩关节腔和三角肌下滑囊注药治疗。治疗前超声检查测量肩袖间隙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至皮肤的最短距离和喙肱韧带的厚度,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行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以及Constant量表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量表肩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治疗前测量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至皮肤最短距离为(11.81±2.52)mm,喙肱韧带厚度平均为(2.69±0.42)mm。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超声引导经肩袖间隙肩关节腔和三角肌下滑囊注药治疗。与治疗前评分比较,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3个月Constant量表和UCLA量表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得到改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治疗后3个月Constant量表和UCLA量表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不明显,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Constant量表中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程度和肌力均得到改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治疗后3个月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均未见进一步改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6)。 结论超声引导经肩袖间隙注射可一次进针实现肩关节腔和三角肌下滑囊2个部位的注射,临床短期疗效满意,可作为冻结肩超声引导微创治疗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超声引导下于肩峰下滑囊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内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70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研究组经超声引导下于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内注射消炎镇痛液,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标志法于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内注射消炎镇痛液,比较两组肩关节功能及VAS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超声引导下于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肩周炎,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对比肌骨超声影像引导高渗葡萄糖(hyperosmotic glucose,HG)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注射治疗网球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行肌骨超声影像引导注射治疗的网球肘患者,按注射药物不同分为HG组和GC组,对两组患者注射前、注射后1个月、注射后3个月、注射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值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结果:共纳入患者31例,患肘35例,HG组17例,GC组18例。与注射前相比,两组患者注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MEPS评分和DASH值均显著改善(P<0.05)。GC组患者注射后1个月疗效显著,注射后3个月、6个月疗效维持;HG组注射后1个月疗效明显(P<0.05),注射后3个月疗效更优于注射后1个月(P<0.05),注射后6个月疗效维持。两组相比,注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MEPS评分、DASH值,GC组较HG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肌骨超声影像引导HG与GC注射治疗网球肘均安全、有效;注射后6个月内GC组的疗效优于HG组;该研究结果为网球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肩周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与体外冲击波改善偏瘫患者肩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偏瘫肩痛患者42例,随机分为注射组(21例)和冲击波组(21例)。注射组:超声定位下于肩周痛点注入复方倍他米松,共注射1次;冲击波组:于肩周痛点行冲击波治疗,20min/次,1次/周,连续4周。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h、1周、1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评估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上肢Fugl-Meyer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结果: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及量表评分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受试者偏瘫侧肩部疼痛及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肩周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对受试者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差异的影响更显著(P<0.05)。 结论:肩周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及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改善偏瘫肩痛均有临床疗效,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来看,前者疗效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分析脑卒中肩痛患者肩部病变的流行病学特点,研究脑卒中肩痛患者肩周肌力与肩部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超声检查脑卒中肩痛患者143例,根据患侧肩周肌力不同分为肩周肌力3级组76例患者,肩周肌力≥3级组67例患者。结果:脑卒中患者肩部软组织病变总的发生率为74.8%(n=107),其中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或炎症的发生率最高,为41.3%(n=59),肱二头肌长头腱肌腱炎、腱鞘积液或炎症的发生率为24.5%(n=35),肩袖肌腱腱病的发生率为22.4%(n=32),肩袖撕裂(部分撕裂或全层撕裂)的发生率为20.3%(n=29)。脑卒中肩痛患者的肩部病变程度与其患侧肩周肌力之间无显著性意义上的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肩痛患者的肩部病变发生率很高,其病变程度与患侧肩周肌力无关。早期及时了解脑卒中肩痛患者的肩部病变,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介入肩峰下滑囊联合结节间沟注射术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均分两组,治疗组在超声介入下行肩峰下滑囊联合结节间沟注射术,对照组根据解剖定位进行注射。结果:肩关节功能评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超声介入肩峰下滑囊联合结节间沟注射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优于传统解剖定位注射。  相似文献   

16.
观察超声介导下肩峰下滑囊联合肩胛上神经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超声组(B组),B组在超声介导下行肩峰下滑囊和肩胛上神经注射术,A组根据解剖定位行肩胛上神经和痛点注射.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B组较A组疼痛缓解较明显(P< 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肩关节活动度有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B组与A组肩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肩周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频超声引导下与徒手定位注射(含复方倍他米松及利多卡因)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差异。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对症药物治疗、针灸、物理因子治疗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同时辅以高频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按照解剖定位徒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通用(关节)量角器、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FMA-U)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9±0.9)分]、肩关节ROM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MBI评分及FMA-U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7±0.6)分]、肩关节ROM、MBI评分[(66.7±11.4)分]及FMA-U评分[(41.6±7.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与徒手定位注射治疗比较,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疼痛病情,改善肩部活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2型超声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71例临床诊断SIS 2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纯注射组(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注射,n=16)及联合治疗组(超声引导下肩袖肌腱松解术+肩峰下滑囊注射,n=55),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3、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注射组(P均<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SIS 2型病程均与复发无关,而治疗方法是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用超声引导下肩袖肌腱松解术+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SIS 2型患者可降低治疗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引导髌上囊注射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注射准确率。方法:对2017年1月—7月我科门诊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予超声影像引导下髌上囊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mg,单次注射)联合玻璃酸钠(2.5ml,每周1次、连续注射5周)治疗,分别在患者注射前和注射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西部安大略省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和Lysholm评分对膝痛程度和运动功能进行比较,并对超声影像引导髌上囊注射的准确率及可能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超声影像引导下髌上囊注射治疗患膝41例,注射准确率为100%。与注射前相比,注射后1周患者VAS评分即显著下降(P0.0083),1个月后VAS评分继续下降(P0.0083),注射后3个月VAS评分仍低于注射前(P0.0083);注射后1个月患者WOMAC评分(P0.0167)显著下降,Lysholm评分(P0.0167)显著上升;随访至注射后3个月,WOMAC评分和Lysholm评分与注射前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67);无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注射治疗,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能有效缓解膝痛并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采用超声影像引导髌上囊注射方式有助于精准定位,减少徒手注射带来的不必要损伤,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治疗巨大肩袖撕裂(MRC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行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并均行肩关节MRI检查,了解肩袖撕裂口大小、肩袖回缩程度、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情况。关节镜下手术方式:2例单纯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有限肩峰成形术;2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有限肩峰成形术加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固定术;4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加肩袖完全修复术;3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加肩袖部分修复术。采用视觉模拟法(VAS)疼痛评分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30个月,平均12.2个月。关节镜下见11例患者全部有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撕裂。其中,1例还有小圆肌腱撕裂,另1例还有肩胛下肌腱撕裂。术前VAS评分为(6.9±1.2)分,末次随访时为(1.6±1.1)分。术前UCLA肩关节评分为(9.8±3.1)分,末次随访时为(29.1±2.6)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式。术中完成肩袖修复对技术要求较高,疗效与肩袖回缩程度、肩袖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