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偏瘫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HS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HSP患者。将纳入患者通过SPSS 26.0统计软件对入组顺序编号进行随机化设置,按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主要观察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次要观察指标为被动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Scale, FMA-UE)以及改良Ba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结果 共纳入患者39例。其中,试验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前,两组VAS、FMA-UE、MBI评分和P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PROM(后伸、外展、外旋、内旋)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穴位冲击疗法治疗偏瘫肩痛(HS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4例HSP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A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痛点治疗,观察B组在观察A组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U-FMA),肩关节屈曲、外展和外旋无痛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3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U-FMA评分和屈曲、外展和外旋无痛PROM均较前治疗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的屈曲无痛PROM和观察B组的屈曲、外展无痛PROM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B组的VAS评分低于观察A组(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U-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屈曲、外展无痛PROM高于对照组(P&l...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医用臭氧治疗炎性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超声检查诊断为炎性偏瘫肩痛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各32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肩部臭氧注射,对照组则采用"盲打"法对痛点进行臭氧注射。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前屈及外展P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医用臭氧治疗炎性偏瘫肩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分析超声影像引导下糖皮质激素注射对不同肩周病变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9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接受超声影像引导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肩痛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注射方案不同分为3组,方案1组给予单一肩峰下滑囊注射;方案2组给予肩峰下滑囊+喙突下滑囊联合注射;方案3组给予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联合注射。采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量表分别比较各组患者注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 结果 共纳入患者75例。与基线比较,3组患者注射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其肩痛及肩关节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改善。随访至注射后3个月时,发现方案1组和方案3组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持续改善(P<0.0083);方案2组患者功能障碍评分持续改善(P<0.0083);随访3个月时疼痛评分与随访1个月时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注射前及注射后相同时间点其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影像引导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肩周病变患者疗效显著、效果稳定,不同肩周病变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偏瘫肩痛(HSP)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两组患者进行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同时对HSP肩关节进行体外液电式冲击波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治愈率为60.0%(21/35),总有效率为91.4%(33/35),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4.3%(12/35),总有效率为71.4%(25/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分别为(5.91±1.70)分vs(3.49±1.99)分、(5.80±1.47)分vs(4.69±1.67)分vs(24.86±9.08)分vs(46.47±9.91)分、(26.91±9.70)分vs(31.09±10.07)分,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液电式体外冲击波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HSP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进行肩关节超声检查,观察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超声影像特点,为偏瘫肩痛患者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4月,随机纳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31例偏瘫患者进行研究,根据NA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肩痛组和非肩痛组,所有患者双侧肩关节均进行超声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内收内旋肌群肌张力等。结果: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肩痛组高于非肩痛组(81.3%vs 40.0%,P=0.018)。肩痛组患者肩胛下肌-喙突滑囊粘连(81.3%)、肩峰下撞击征(75.0%)和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病变(56.3%)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肩痛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肩胛下肌-喙突滑囊粘连、肩峰下撞击征及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炎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肩痛患者。超声影像可明确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有助于明确导致卒中后肩痛的可能原因,为卒中后肩痛患者的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冲击波疗法联合肌骨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精准注射在肩袖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0月包头市昆都仑区医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10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骨超声引导下注入复方倍他米松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疼痛程度、肩关节恢复情况、肩关节活动度、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良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程度与肩关节恢复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程度与肩关节恢复情况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提升,且观察组各项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冲击波疗法,给予肩袖损伤患者肌骨超声引导下注入倍他米松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降低患者肩关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能量体外冲击波对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伴有上肢痉挛的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每周1次,共4周。ESWT前和每次ESWT后以及4周后随访时,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简化Fugl-Meyer评定法(FMA)上肢部分进行评定。结果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每次ESWT后及随访时,MA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对照组MAS、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在第4次ESWT后及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每次ESWT后及随访时,治疗组MAS均较对照组改善(P<0.01),第4次ESWT后及随访时,治疗组FMA较对照组改善(P<0.01)。治疗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ESWT对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具有一定的疗效;4周随访时,疗效持续存在,且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以及临床查体,明确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痛(HSP)的原因,并分析超声表现与肩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56例首次发生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VAS评分分为肩痛组及非肩痛组,所有患者均行双侧肩关节超声检查。临床检查包括Brunnstrom分期、Ashworth分级、肩关节半脱位及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结果:肩痛组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较非肩痛组高(51.4% vs 2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超声显示,肩痛组患者冈上肌病变(54.3%)和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SA-SD)积液(45.7%)与非肩痛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可见冈上肌病变及肩峰下滑囊积液与偏瘫肩痛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肩袖损伤是脑卒中患者偏瘫后肩痛的原因之一,冈上肌损伤及肩峰下滑囊病变同肩痛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频超声引导下与徒手定位注射(含复方倍他米松及利多卡因)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差异。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对症药物治疗、针灸、物理因子治疗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同时辅以高频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按照解剖定位徒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通用(关节)量角器、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FMA-U)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9±0.9)分]、肩关节ROM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MBI评分及FMA-U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7±0.6)分]、肩关节ROM、MBI评分[(66.7±11.4)分]及FMA-U评分[(41.6±7.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与徒手定位注射治疗比较,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疼痛病情,改善肩部活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对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 2021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30例/ 组。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徒手定位药物注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运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 < 0.05),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大于对照组患者(P < 0.05),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 <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徒手定位药物注射治疗,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对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患者疼痛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可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13.
廖家权  吴波  唐昌敏  何建华 《中国康复》2022,37(12):727-731
目的:观察联合运用体外冲击波和局部类固醇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远期疗效。方法:将腕管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和注射组3组,每组20例。其中冲击波组1例脱落,共19例完成研究,注射组3例脱落,共17例完成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冲击波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注射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类固醇药物的局部注射,联合组患者联合采用体外冲击波和局部类固醇注射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满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进行VAS评定和波士顿腕管综合征评分量表(BCTQ)症状及功能评定,应用肌电图进行患侧正中神经诱发电位测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BCTQ症状及功能评分及DML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CMAP、SCV及SNAP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VAS评分、BCTQ功能评分低于其他2组(P<0.05),SNAP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CMAP指标明显高于冲击波组(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VAS评分、BCTQ症状及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CMAP、SCV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冲击波组VAS评分、BCTQ症状评分、D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注射组VAS评分、DML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SNA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此外注射组VAS评分、BCTQ功能评分较治疗4周后有明显回升(P<0.05),SCV、SNAP较治疗4周后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CMAP、SCV、SNAP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VAS评分、BCTQ症状评分和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注射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冲击波治疗和局部注射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症状及功能改善,与单独应用其中一种治疗方法比较也拥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由于其安全有效、损伤小等特点近年来逐渐成为康复治疗的一种新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ESWT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肌肉骨骼疼痛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持续被动运动(CPM)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 脑卒中患者44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主被动运动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CPM治疗,通过目测类比评分法(VAS)、Fugl-Meyer(FM)上肢功能评分法和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定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M、FIM、VAS评分较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PM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有显著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类固醇激素肩关节注射对偏瘫肩痛(HSP)患者的康复效果,为HSP康复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从建库至2020年7月发表的有关类固醇激素与空白/安慰剂肩关节注射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SE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其中英语文献5篇,中文文献4篇,共416人。与空白/安慰剂相比,类固醇激素肩关节注射可以显著降低HSP患者的疼痛[SMD=0.93,95%CI(0.71,1.14),Z=8.46,P<0.01],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MD=-0.42,95%CI(-0.65,-0.20),Z=3.71,P=0.0002]和上肢运动功能[SMD=-1.02,95%CI(-1.68,-0.36),Z=3.02,P=0.003],提高肩关节前屈[MD=-15.41,95%CI(-23.30,-7.52),Z=3.83,P=0.0001]、外展[MD=-12.16,95%CI(-15.67,-8.65),Z=6.79,P<0.01]、外旋[MD=-8.47,95%CI(-9.94,-7.00),Z=11.30,P<0.01]和内旋ROM[MD=-2.95,95%CI(-4.57,-1.32),Z=3.56,P=0.0004]。结论:类固醇激素肩关节注射能安全、有效地促进降低HSP患者疼痛,促进上肢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7.
Castiglione A, Bagnato S, Boccagni C, Romano MC, Galardi G. Efficacy of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refractory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BTX-A) in relieving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HSP).

Design

Pilot study with assessments before and after BTX-A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Setting

Hospital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Participants

Patients (N=5) with HSP refractory to standard treatments and pain score at rest greater than 7 on a pain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of 0 to 10cm.

Intervention

Intra-articular BTX-A injection.

Main Outcome Measure

Variation in VAS score at rest and during 90° passive arm abduction 2 and 8 weeks after BTX-A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Results

Baseline VAS score was 8.7±1 at rest and 9.8±0.4 during passive arm abduction. It clearly decreased at 2 (1.5±1.1 at rest, P=.001; 3±1.2 during arm abduction, P<.001) and 8 weeks (1.5±1.2 at rest, P=.001; 2.3±1.1 during arm abduction, P<.001) after BTX-A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Conclusions

We found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intra-articular BTX-A injection and pain relief in patients with HSP. This result could provide the rationale for 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designed to better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articular BTX-A inje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HS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45例网球肘患者,5日1次,共3次。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采用现时疼痛状况(PPI)、视觉模拟量表(VAS)、Mills征评定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次治疗后即刻均比治疗前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在治疗间歇期,疼痛较上次治疗后即刻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但均比上次治疗前的疼痛程度低(P<0.001),疗程结束后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由治疗前的(2.29±0.76)分降到治疗后的(0.74±0.52)分。治疗后VAS评分比上次评定均有显著改善,由治疗前的(5.06±1.51)分降到治疗后的(1.99±1.82)分。治疗前Mills征阳性率为95.6%,3次治疗后阳性率分别为86.7%、64.4%、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具有显著的即刻镇痛效果,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有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