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缝合皮下组织并采用无针缝合器对合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切口缝合方法应用于腹部肿瘤腹壁切口的效果.方法 新方法组为2012年4至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应用不缝合皮下组织并采用无针缝合器,关闭各类腹部肿瘤腹壁切口的52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19例.传统方法组为2011年4至9月同组医生进行的腹部肿瘤切除术后采用常规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并以钉皮器对合皮肤的患者68例,其中男47例,女21例.X2检验比较两组间愈合不良事件发生率,对切口愈合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新方法组与传统方法组比较,切口愈合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4% (6/52)比5.88% (4/68),P=0.2666].年龄(OR=0.918,95% CI:0.224~ 3.764),性别(OR=1.371,95% CI:0.364~5.163),切口长度(OR=2.567,95%CI:0.520~12.665),术前糖尿病(OR=1.469,95%CI:0.286~7.554),术后血清白蛋白(OR=0.536,95% CI:0.108~2.655),腹腔镜手术(OR=0.390,95%CI:0.079~1.922),缝合方法(OR=0.479,95%CI:0.128~1.795)均不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传统方法组皮下组织平均缝合时间15 min,新方法组术后切口两侧无瘢痕.结论 采用不缝合皮下组织并联合无针缝合器的新方法关腹不增加切口愈合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具有潜在的美容功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无发热结石性脓肾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治的所有结石性脓肾患者的一期PCNL手术资料.分析术前尿白细胞数、术前尿培养阳性、肾功能不全、术前应用抗生素3天以上、手术时间、手术通道数、术中灌洗液流速大于500 mL/min、输血、鸟粪石等9个因素对患者术后发生SIRS的影响.结果:共入选182例患者,术后SIRS共发生38例(20.88%).SIRS组与非SIRS组在术前尿白细胞数(P =0.483)、术前尿培养阳性(P=0.136)、鸟粪石(P =0.324)3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无发热结石性脓肾PCNL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5个,分别为:肾功能不全(OR=5.41,95% CI 1.84 ~22.64,P=0.014)、手术时间(OR=1.01,95% CI 1.00 ~ 1.02,P=0.024)、手术通道数目(OR=3.37,95% CI-1.92~32.55,P=0.077)、术中灌洗液流量大于500 mL/min(OR =45.87,95%CI4.39 ~231.68,P=0.007)、输血(OR =5.98,95% CI1.12~46.66,P=0.043).无发热结石性脓肾PCNL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保护因素有1个,即术前应用抗生素3天以上(OR=0.34,95% CI-3.92~ 12.55,P=0.047).结论:PCNL治疗无发热结石性脓肾术后发生SIRS的概率与其他患者相近,手术相对安全可行.术前应使用抗生素3天以上再行手术治疗.术中需仔细操作避免输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多通道手术,尤其应避免因尿液浑浊、出血等视野不清楚导致的灌洗液流量大于500 mL/min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海军安庆医院行ERCP治疗的226例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结果 226例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经ERCP治疗后,一次性取石成功215例(95.13%),术后发生并发症30例(13.27%),其中15例术后并发胰腺炎、13例并发胆道感染、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并发急性心肌梗塞.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病史(OR=1.432,95%CI:1.104~4.832)、体质指数≥30 kg/m2(OR=1.349,95%CI:1.108~3.687)、多次插管(OR=1.115,95%CI:1.023~3.698)及胰管反复显影(OR=1.205,95%CI:1.046~2.684)为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胆管结石病史(OR=1.253,95%CI:1.118~3.742)、胆管手术治疗史(OR=1.456,95%CI:1.246~2.766)及胆管中上段梗阻(OR=1.595,95%CI:1.082~4.884)为ERCP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绪论ERCP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胰腺炎及胆道感染,其危险因素包括SOD病史、体质指数≥30 kg/m2、胆管结石病史、胆管手术治疗史、多次插管、胰管反复显影及胆管中上段梗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收集行腹部手术的10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至出院期间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19例)和对照组(88例).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19例(17.76%),未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88例(82.24%).单因素分析提示:感染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失血量、术后留置鼻胃管时间和上腹部手术比例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急诊手术、术中气管置管、术后静脉置管分布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上腹部手术(OR=5.26,95%CI:1.18~23.48)、手术时间长(OR=10.259,95%CI:2.56~41.04)和置胃管时间长(OR=4.00,95%CI:1.68~9.49)是影响老年腹部肿瘤手术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均会增加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P<0.05).结论 上腹部手术、手术时间长和置胃管时间长可能增加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叶俊  卢山  李振录  张懿  陆慧敏  胡伟明 《重庆医学》2021,50(9):1472-1475,1480
目的 探讨内引流治疗胰腺假性囊肿(PPC)的疗效及术后复发、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2019年收治的235例PP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囊肿复发、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35例患者PPC复发21例,总体治愈率为91.1%,出现并发症39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腺炎发作次数大于或等于3次(OR=3.730,95%CI:1.403~9.914,P=0.008)、囊肿较小(OR=0.850,95%CI:0.728~0.993,P=0.041)是PPC内引流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囊肿-空肠Roux-en-Y引流(OR=2.234,95%CI:1.070~4.665,P=0.032)、囊肿较小(OR=0.810,95%CI:0.718~0.914,P=0.001)是PPC内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假性囊肿内引流是PPC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囊肿大小与PPC内引流术后复发及并发症发生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4年246例初次接受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情况如基础疾病、术前总蛋白、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等)及术后指标(术后总蛋白、术后白蛋白、术后血红蛋白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生愈合延迟等切口愈合不良情况的患者17例(6.9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总蛋白及白蛋白、止血带压力、术后第1天总蛋白及白蛋白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KA患者术前白蛋白(OR =0.703,95% CI=0.552 ~0.895,P=0.004)、术后第1天白蛋白(OR=0.762,95%CI=0.623 ~0.933,P=0.008)为其保护因素,止血带压力(OR =2.695,95%CI=1.971 ~7.482,P=0.047)为其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TKA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的因素较多,应密切关注止血带压力和营养学指标(术前及术后白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7.
门娴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1,46(10):1189-1196
目的:采用Clavien-Dindo/CTCAE并发症分类系统评估早期宫颈癌术后并发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41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未手术54例、不符合FIGO分期标准23例、临床资料缺失60例、随访退出27例,最终纳入24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患者年龄44.5(25,85)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9(14.6,45) kg/m2,采用Clavien-Dindo/CTCAE分类系统对患者术中、术后进行分级评估,单因素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并将P<0.2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总体生存率并采用对数秩检验.结果:术后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CTCAE≥3)31例(14.1%)、非严重并发症120例(48.4%),无并发症97例(3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BMI>30 kg/m2是术中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4.90,95%CI=1.72~20.44,P=0.020);宫旁浸润(OR=7.39,95%CI=1.37~39.72,P=0.020)、术前放疗(OR=3.98,95%CI=1.29~12.34,P=0.016)是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MI >30 kg/m2是术中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宫旁浸润、术前放疗是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UR)的影响,为肛门部手术时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肛肠科实施肛门部手术的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麻醉方法、主要手术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临床修订本第3卷(ICD-9-CM3)代码.以开具留置导尿医嘱和收取导尿管费用作为发生POUR的依据.对于术中麻醉方式变更的病例,以最后采用的麻醉方式纳入研究.结果 共11440例肛门部手术患者入组,年龄为39(32,51)岁,男女比例为1.94:1.其中采用针药复合麻醉6083例(53.2%)、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3392例(29.7%)、静脉麻醉1420例(12.4%)、局部麻醉408例(3.6%)、椎管内麻醉65例(0.6%)、全身麻醉46例(0.4%)、其他麻醉方式26例(0.2%).术后留置导尿管395例,POUR发生率为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76,95%CI 1.36~2.27,P<0.001)和女性(OR=1.36,95%CI 1.11~1.67,P=0.003)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针药复合麻醉相比,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使POUR风险增高(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OR=1.42,95%CI 1.13~1.78,P=0.002;静脉麻醉:OR=1.48,95%CI 1.10~1.99,P=0.009;椎管内麻醉:OR=2.75,95%CI 1.09~6.93,P=0.032).在校正性别、年龄及疾病诊断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结果类似(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校正OR=1.33,95%CI 1.06~1.67,P=0.014;静脉麻醉:校正OR=1.43,95%CI 1.06~1.92,P=0.019;椎管内麻醉:校正OR=4.93,95%CI 1.92~12.67,P=0.001).亚组分析显示,与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能降低女性患者41%的POUR风险(OR=0.59,95%CI 0.42~0.84,P=0.003)及年龄<60岁患者30%的POUR风险(OR=0.70,95%CI 0.54~0.90,P=0.006).结论 年龄≥60岁和女性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赵咫龙  孙雨 《重庆医学》2018,(3):389-39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发生急性肺损伤(AL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612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10项因素与ALI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发生AL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OR=1.23,95%CI=1.02~3.01)、COPD(OR=2.60 95%CI=1.30~5.16)、气管插管时间(OR=1.74,95%CI=1.13~6.32)、血清清蛋白(ALB;OR=2.49,95%CI=1.86~7.22).结论 年龄、COPD、气管插管时间、ALB是影响结直肠癌手术后发生AL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岚  刘畅  肖明 《重庆医学》2021,50(3):461-465
目的 探讨预测甲状腺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该院行甲状腺手术的29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甲状腺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恶性肿瘤(OR=2.546,95%CI:1.383~8.556)、双侧病变(OR=3.204,95%CI:1.535~6.691)、清扫中央组淋巴结(OR=2.582,95%CI:1.135~5.875)、甲状腺后被膜破坏(OR=3.508,95%CI:1.699~7.240)、手术时间超过100 min(OR=3.658,95%CI:1.702~7.862)及甲状旁腺误切除(OR=2.553,95%CI:1.269~5.134)是甲状腺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6项危险因素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C-index指数高达0.819(0.787,0.851),说明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 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可有效降低甲状腺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