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技术具有一定优势, 能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 这些优势将使tACS在临床研究中更具潜力。本文对近年来tACS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左旋多巴替代疗法一直被认为是治疗PD最经典的方法之一,在PD早期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但随着疾病的发展疗效也会逐渐减弱,长期服药患者还可能出现运动症状并发症,甚至加速神经退行性变。本综述旨在为神经调控调控技术[包括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脑深部电刺激(DBS) 以及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等]在调控PD患者运动和非运动功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初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作为我国成人死亡和致残的首位病因,降低其致残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急需探索康复治疗新技术破解脑卒中带来的沉重负担。经颅电刺激技术通过非侵入性的直流、交流、脉冲、随机电刺激等调节皮质兴奋性和节律特性,是调控人脑可塑性的前沿研究热点。经颅电刺激主要包括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经颅脉冲电刺激(tPCS)和经颅随机噪声刺激(tRNS),且刺激参数及个体间差异是影响其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从经颅电刺激技术的作用特点、神经生理机制、临床研究证据及应用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4个方面系统性地介绍了该技术在脑卒中后功能障碍康复中的研究进展。本次文献回顾发现,绝大部分证据(7个系统性评价和1个临床指南)均支持tDCS对脑卒中后运动、认知及言语等功能障碍的康复有益,但tACS、tPCS和tRNS尚处于无法确认其康复疗效的探索性研究阶段。展望未来,该领域急需基于精准的“患者个体画像”以及最优刺激参数和靶点开展国际多中心循证研究,以明确这项技术的康复获益及适宜的应用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电刺激组)20例、冰刺激治疗组(冰刺激组)20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肢体功能运动训练,电刺激组患者同时应用VitalStim电刺激仪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并进行口一颜面肌功能训练,冰刺激组同时用冰棉签刺激其咽部并进行口一颜面肌功能训练。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和血氧饱和度(SaO2)测定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的SSA评分和SaO2降低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刺激组和冰刺激组SSA评分和SaO2降低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刺激组SSA评分和SaO2降低值均较冰刺激组下降更为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或冰刺激结合功能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冰刺激。  相似文献   

5.
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性瘫痪儿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Dubowitz等于1988年首先报道,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可提高肌力和运动能力以来,电刺激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日益增多。本文拟对这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动眼神经切断后猫动眼神经核神经丝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应用解剖研究室完成。选用健康成年猫30只,建立猫动眼神经切断后硅胶管再生室模型,将建模成功2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5只。术后再生室内分别给予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生理盐水各15μL(因子浓度为33mg/L),存活12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及阳性细胞灰度值的变化。 结果:猫30只,造模失败10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20只。①各组动物对照侧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和灰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生理盐水组手术侧动眼神经核内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低于对照侧,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各营养因子组术侧动眼神经核的神经丝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免疫染色强度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③在各营养因子组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明显高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P〈0.0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之间无明显差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与同组动物未手术侧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与同组动物未手术侧相比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外源性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可上调动眼神经切断后猫动眼神经核的神经丝蛋白表达,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患者在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时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两组经全麻后,均给予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其中观察组脑电双频谱指数值维持在50~60,对照组脑电双频谱指数值维持在35~45。观察两组是否可以成功诱发肌电电位,对比两组肌电振幅、不同时间点血压情况、术中体动、术中知晓、皮肤潮红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初次刺激喉返神经时均能成功诱发肌电电位,且观察组肌电振幅高于对照组(P<0.05);给药前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体动,且术中知晓、皮肤潮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患者全麻状态下,通过对患者喉返神经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将观察组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值维持在50~60,对照组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值维持在35~45,两组患者均可诱发电位,能为医师在手术中避开甲状腺患者喉返神经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但观察组肌电振幅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是非常有前景的意识障碍促醒治疗技术。近年来,非侵入式神经调控对意识障碍促醒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热点。本文对经颅电刺激(tES)、经颅磁刺激(TMS)、经颅聚焦超声刺激(tFUS)、正中神经电刺激(MNS)、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TVNS)、三叉神经电刺激(TNS)等几种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的促醒机制、治疗效果、刺激参数、刺激靶点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前脑刺激在基础科研和临床中应用广泛,但是脑刺激技术如电刺激法、光遗传技术及磁刺激法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跨颅超声神经调控以其高空间分辨率和非侵入的特点,为精确掌握神经回路活动及探索正常人脑功能带来了强有力的新手段。本文就超声神经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气功态下脑电活动的研究黄明洲1本研究应用现代神经电生理手段探索气功在神经系疾病预防及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我们于1994~1996年观察了人脑在气功态下脑电波的改变,从而科学地证实了气功活动对脑功能康复的价值。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受试者102例中男...  相似文献   

11.
我国约45.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 其中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问题。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是一种非侵入性电刺激疗法, 有研究表明, tACS是一种治疗失眠障碍(ID)的可行办法。本文旨在通过对tACS在ID中的临床应用、治疗机制、研究局限性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为I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应用双PW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同步测量腘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电刺激腓神经对小腿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 健康志愿者20例(年龄20-40岁)。采用FirstKind公司geko T-1电刺激装置,应用日立公司HI VISION Ascendus图腾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利用双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测量基础状态及电刺激腓神经不同时间段,腘动脉和腘静脉血流峰值速度及血流量变化。结果 电刺激腓神经后,腘静脉的峰值速度显著增加(P<0.05),每搏量及单位时间流量在电刺激15min后达到高峰;腘动脉的峰值速度及血流量则增加不明显,但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显著升高(P<0.05)。结论 电刺激腓神经可以促进小腿血液循环,增加肢体远端动脉血管阻力,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神经科学和工程学的发展,基于脑电图(EEG)的双向闭环互适应智能脑机接口(BCI)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神经康复技术。BCI系统除了可发挥神经假体的功能替代作用外,还可作为增强神经可塑性的工具。本文就基于EEG的双向闭环互适应智能BCI的神经机制、分类方法作一综述,归纳其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现状与最新进展,以及在开发中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表面肌电描记术(sEMG)是一种检测肌肉激活水平,研究神经肌肉系统性质的无创性技术,现已应用于许多领域。本文介绍sEMG的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信号分析及相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内科疾病相关的多发性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选择有内科系统性疾病同时合并有多发性神经病临床表现的患者32例,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比较同一类神经左、右两侧之间及上、下肢神经之间电生理参数异常率的差别,另外对同类神经的个别不同电生理参数之间进行比较。结果: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任何一项电生理参数异常率左、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神经的任何一项电生理参数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上肢神经(P〈0.05或P〈0.01)。感觉与运动神经之间比较: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AMP)异常率(P〈0.01),除胫神经以外,其他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的电生理参数MCV与CAMP比较,前者异常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或P〈0.01),胫神经F波平均潜伏期与出波率比较,前者异常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多发性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异常表现为左右对称,下肢重于上肢,感觉神经重于运动神经,以脱髓鞘性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16.
低强度经颅超声(LITUS)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通过超声波的机械力作用调节大脑皮质的电活动,从而对皮质兴奋性产生增强或抑制作用。LITUS不仅能作用于皮质,还能聚焦于大脑深部组织,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LITUS可在导航下精确定位刺激靶区,且对靶区周围的其他组织不产生影响。目前,LITUS的神经调控作用和安全性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但在临床试验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LITUS影响神经可塑性的可能机制、动物研究和临床研究进展及治疗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应用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观察实验动物模型喉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选用成年杂种犬6只,喉返神经切断后通过直接缝合法吻合神经,分别给于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不同时程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通过采集肌电图和声门图像,并予及喉返神经Mallory神经组织染色,观察声门活动恢复情况和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实验动物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提示进行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的动物,双侧环杓后肌的电活动基本上是同步的.声门活动恢复.没有出现喉的联带运动。②进行喉返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的动物,再生数量(≥759)明显多于未进行处理的动物(580),而且随神经肌肉刺激应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结论:将神经肌肉刺激间断性应用于喉返神经,持续性应用于环杓后肌可以获得最佳的声门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踝管综合征(TTS)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6例临床拟诊的踝管综合征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及肌电图(EMG)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26例患者中,单侧受累22例,双侧受累4例,共对30群受累神经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经运动神经传导检测,30条胫后神经中异常28条,异常率为93.3%;经感觉神经传导检测,30条足底内侧神经中异常27条,异常率90%;30条患侧足底外侧神经中异常24条,异常率80%;经EMG检测,踝管内神经相关肌肉156块,90块肌肉出现异常自发活动(57.7%),12块肌肉出现高大电位(7.7%),76块肌肉出现募集相减少(48.7%)。 结论踝管综合征为胫后神经远端病变,以轴索损害电生理改变为主。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踝管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常见神经心理疾病的认知电位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任何一个心理活动都伴有大脑神经电生理的变化,多种事件相关脑诱发电位,如P300、N400、MMN等被认为是大脑皮层活动的整合结果,与大脑复杂的认知过程有关,又称之为认知电位,可作为判断大脑高级功能的一个客观指标,用于神经精神科临床和心理学研究。因此,探讨和研究常见神经心理疾病的认知电位特征并应用到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等临床工作中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酒精所致的神经生理毒性改变,同时也会引起脑电功能的损害。已有研究表明长期嗜酒脑电图的异常率高达61.4%。作对48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进行脑电图(EEG)和脑电地形图(BEAM)检测,旨在比较这两种检测方法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脑电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