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频电刺激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报道,我国儿童脑性瘫痪(脑瘫)的患病率为1.8‰~6.0‰,患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康复治疗学提倡采用早期多途径、综合治疗。近年国内外报道,仿生物电刺激不同脑区可改变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改善脑循环,使正常或脑缺血动物脑组织灌流量增加。针对有不同程度脑损伤的脑瘫患儿,如何尽快修复脑损伤,笔者对2004年5月至200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脑瘫患儿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张靳  程曼  杨国强 《中国康复》2011,26(1):28-29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瘫患儿语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7例脑瘫患儿分为电刺激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均采取常规语言训练,电刺激组同时增加面部肌群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及构音器官功能评定(主要针对口腔开合度及流涎程度)。结果:治疗6个月后,S-S法评定,电刺激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1%与68.2%,P〈0.01);构音器官功能评定,电刺激组口腔开合度及流涎程度达1~2级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常规语言训练相结合治疗脑瘫语言障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与康复对照组,另选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康复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电刺激治疗组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2组患儿总疗程均为3个月。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儿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2组患儿经治疗后,发现电刺激治疗组共显效19例(42.2%),好转24例(55.4%),有效率为95.6%;康复对照组共显效10例(22.2%),好转27例(60.0%),有效率为82.2%;2组患儿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高于康复对照组(P〈0.01)。2组患儿治疗前,其ACA、MCA及PCA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ACA、MCA及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01或P〈0.05),而康复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增强疗效,并提高脑瘫患儿颅内血流速度,改善脑循环状况,是针对脑瘫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A型肉毒毒素在痉挛型脑瘫儿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Korean 1993年首先报告对27例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儿童使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局部肌肉注射治疗用以减轻痉挛以来,使用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局部痉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日益增多。本拟对这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小脑电刺激对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作用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聪敏  王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08-2209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的康复作用。方法 小脑电刺激组:采用小脑电刺激治疗:神经生理学疗法(Bobath Vojta) 康复中心训练;康复组:执行神经生理学疗法+康复中心训练;对照组仅由治疗师上午执行30min神经生理学疗法,其余时间指导家长在家康复。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小脑电刺激组法效果较为理想。结论 小脑电刺激可作为脑瘫康复的较好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患儿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引发儿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它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给其身心及经济方面带来巨大负担。脑瘫的治疗效果直接关系脑瘫儿童的生存质量,因此对脑瘫的疗效研究一直是人们关心、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共选取106例脑瘫患儿作为治疗对象,并对其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肌电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瘫的电流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肌电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定位刺激电流强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1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接受肌电定位下BTX.A阻滞术治疗,根据患儿体重和修改的Ashworth评分确定BTX—A剂量。对疗效持续时间与诱发肌肉收缩的最小电刺激强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电流强度与BTX-A的疗效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769,P=O.01)。结论在应用绝缘针注射BTX-A时,应该在所需电流强度较小的部位注射。  相似文献   

8.
2009年3月以来,我科对72例小儿发育落后及脑瘫儿童进行脑循环脑电仿生电刺激仪辅助治疗,效果明显,家长满意度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康复治疗原则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CP)合并癫痫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从1402例CP中筛查出140例癫痫进行CP类型、癫痫类型、MRI或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分析,并进行康复治疗,方法包括抗癫痫药物、电刺激、针灸、封闭、脑蛋白水解物、功能训练、按摩、中药熏蒸、脑苷肌肽的应用等,观察患儿的疗效。结果本组合并EP的CP患儿以痉挛型为主,癫痫类型以婴儿痉挛、肌阵挛多见;98%MRI或CT异常,90%BAEP异常;抗癫痫药物治疗均有效;电刺激、针灸、封闭、脑蛋白水解物均能加重癫痫发作;功能训练、按摩、中药熏蒸、脑苷肌肽不会加重癫痫发作。结论小儿CP合并癫痫的康复治疗原则为及早、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避免电刺激、针灸、封闭、脑蛋白水解物等治疗,提倡功能训练、按摩、中药熏蒸、脑苷肌肽等治疗。  相似文献   

10.
Hufschmidt电刺激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Hufschmidt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使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患儿在前6周进行干预期治疗,后6周进行对照期治疗。B组患儿在前6周进行对照期治疗,后6周进行干预期治疗。在干预期行Hufschmidt电刺激和常规物理治疗,对照期只行常规物理治疗。患儿入选时、治疗6周、治疗12周时分别评估被动关节活动角度、Berg平衡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评分(gross motor function mesaure,GMFM)、10m步行时间各项功能。结果:患儿在干预期胭窝角、内收肌角的改变量明显大于对照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踝背伸角改变量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erg平衡量表总分改变量明显高于对照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MFM的C区、D区、E区及总分改变量明显高于对照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MFM的A区、B区改变量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0m步行时间改变量明显高于对照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ufschmidt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平衡能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可以作为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患儿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痉挛性脑瘫(CP)多由早产、难产窒息、核黄疸等所致,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和姿势异常,其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肌张力增高、肢体痉挛、肌肉平衡失调所致。目前,临床多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CP,对降低肌张力、解除肢体痉挛有独特效果。从1998年4月起,我院引进脉冲电刺激方法,对38例患儿开展了SPR治疗CP及康复训练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瘫患儿流涎的影响。方法43例脑瘫流涎患儿分为NMES组(n=22)及对照组(n=21),两组常规治疗相同,NMES组同时给予NME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评定患儿流涎情况。结果NMES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MES可以改善脑瘫患儿流涎,促进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病变在脑,运动障碍是其临床表现。应用头部注射可兴奋大脑皮质,加快血液循环,恢复脑细胞代谢功能。应用四肢注射可缓解肌痉挛,调节张力,纠正异常姿势。尤其是注射到L4-5,轻度刺激神经根,可改善下肢运动功能。目的:比较传统穴位针灸、按摩、穴位药物注射维生素B1,B12方法治疗脑瘫运动发育迟缓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电刺激定位技术与经验定位引导肉毒毒素A(BTX-A)注射治疗脑瘫患儿踝跖屈肌群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3例,经验定位组22例。2组接受BTX-A注射后3d,开始进行10d物理治疗,之后改由家长在家治疗。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以下评定:①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②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③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④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D、E项评分;⑤步行速度。结果 2组患儿的PROM、MAS评分、CSS评分、GMFM评分和步行速度,在治疗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ROM、CSS评分在治疗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在治疗后3d、2个月、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M评分在治疗后2个月、3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速度差值在治疗后2个月、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定位技术较经验定位引导BTX-A注射结合物理治疗能更好地缓解脑瘫患儿踝跖屈肌群痉挛,提高患儿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对患儿远期预后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目前临床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早期综合干预。我们采用低频电刺激辅助治疗HIE患儿,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研究低频脑深部电刺激的抗癫痫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首先建立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模型,观察低频脑深部电刺激对其点燃发作的抑制作用,并通过联合应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尼卡地平等)观察其协同功效。结果低频电刺激(持续刺激15min,频率为1Hz,波宽为0.1ms,强度为100-350μA)能够有效抑制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P〈0.05);将对杏仁核点燃无明显影响的低能量低频电刺激与低剂量丙戊酸钠或尼卡地平联合应用,发现在抑制杏仁核点燃发作方面具有协同效应,能显著抑制杏仁核点燃发作(P〈0.05)。结论低频脑深部电刺激能有效抑制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与丙戊酸钠或尼卡地平联用具有协同功效。  相似文献   

17.
脑瘫患儿通常在行走步态上存在功能障碍,而功能性电刺激被研究用于改善异常的步态动力学.主要刺激踝跖屈肌、踝背屈肌和(或)腓神经。使用优质金属的经皮电极肌内刺激要优于表面电极。肌内刺激可以克服表面刺激的一些困难.包括获得可重复刺激的运动反应、难以刺激深部肌肉以及长期应用后皮肤的耐受力降低。本试验主要研究经皮肌内功能性电刺激对脑瘫患儿步态中踝部运动动力学的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经皮电刺激在周围神经嵌压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嵌压征在手术松解后应用经皮电刺激治疗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近5年来收治的28例周围神经嵌压的病例,经手术神经松解后,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于术后4周、8周、12周给予功能评定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在4周、8周、12周的神经功能评定优良率电刺激分别为71%、86%、100%;对照组分别为50%、57%、71%。统计学显示电刺激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有效提高了周围神经嵌压征患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9.
电刺激技术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顾正  黄晓琳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27-2828,2841
文章回顾了用于运动康复电刺激技术4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在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电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电刺激的基本原理。根据电刺激与患者之间的交互特性,把它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性电刺激(TES)以及神经调变电刺激(NMS)。文章对国际新近发展的电刺激在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行走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给予了重视。文中最后指出了电刺激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正面临着一次新的飞跃,那就是脑-机接口(BCI)技术与电刺激技术的结合,让诸多不同类型瘫痪患者看到实现运动功能康复的曙光。  相似文献   

20.
电运动刺激增强肌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照研究方法,对40名新兵的右股四头肌进行电运动刺激训练6周,以观察电运动刺激干预对肌力、肌肉横截面积的影响。结果显示,电运动刺激可增强双侧股四头肌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双侧均差异显著(P<0.05);肌肉横截面积增加,每周训练3次优于5次(P<0.05);可有效地消耗脂肪,使皮下脂肪变薄,每周训练3次优于5次(P<0.05)。本实验为电运动刺激训练提供有效的技术参数,并为其在康复医学、军事训练及运动员的体育训练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