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T3节段全横断后损伤节段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T3完全横断损伤1d组、2d组、7d组、14d组、21d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后取损伤节段脊髓,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SCI)各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 <0.01);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SCI各组大鼠的BBB评分逐渐升高(P <0.01)。电镜下观察,大鼠脊髓神经元在损伤后2d病理变化最为严重,表现为神经元明显肿胀,线粒体等细胞器严重受损,核固缩,染色质凝集;损伤后7d时,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有所减轻;损伤后21d,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甚至接近正常。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2d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最为严重,后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GSH)对大鼠脊髓损伤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s重物打击法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设立缺损组(A组)、GSH保护组(B组)、假手术对照组(C组),通过BBB评分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后1、7、14及21d测定损伤处脊髓组织中丙二醛(MDA)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结果:BBB评分的结果初步显示GSH保护组大鼠(B组)较缺损组(A组)其脊髓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术后14、21d,B组与A组相比,MD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14d及21d,A、B2组间GSH-Px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GSH-Px的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结论:GSH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氧化应激可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慧霞  尤伟波  陈丽  王建平 《浙江医学》2022,44(10):1038-1041,1049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在雷公藤内酯酮(TN)激活结肠癌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分为5组,即对照组、TN组、铁死亡抑制剂Feroptosis-1(Fer-1)组、阴性载体组、GPX4过表达组。对照组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其余4组细胞均加入15.0nmol/L的TN处理48h,其中Fer-1组用2滋mol/LFer-1预处理2h,阴性载体组、GPX4过表达组细胞分别用阴性慢病毒载体和GPX4过表达载体转染48h。比较5组HCT116死亡细胞比例,细胞内谷胱甘肽(GSH)、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以及GPX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5组HCT116死亡细胞比例,细胞内GSH、ROS、MDA含量以及GPX4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TN组死亡细胞比例及细胞内ROS、MDA含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GSH含量及GPX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少(均P<0.05);与TN组比较,Fer-1组死亡细胞比例及细胞内ROS、MDA含量均明显减少(均P<0.05),GSH含量及GPX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均P<0.05);与阴性载体组比较,GPX4过表达组死亡细胞比例及细胞内ROS、MDA含量均明显减少(均P<0.05),GSH含量及GPX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TN通过抑制GPX4激活结肠癌细胞铁死亡,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硫化氢供体NaHS能否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激活铁死亡中Xc-/GPX4信号通路改善脓毒症心肌损伤。方法 脂多糖(LPS)诱导大鼠心肌细胞H9c2形成脓毒症心肌损伤体外模型,分为Control组、LPS组、LPS+NaHS组。采用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活力、Fe2+、LDH、CK-MB变化,测定氧化应激指标GSH、MDA水平,荧光探针检测细胞ROS、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铁死亡调控蛋白SLC7A11、GPX4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LPS刺激后H9c2细胞活力下降,Fe2+浓度升高,GSH、MDA、ROS水平升高,线粒体JC-1单体增多,铁死亡调控蛋白SLC7A11、GPX4的表达水平下降,细胞损伤增加(P<0.05)。与LPS组相比,NaHS可减轻LPS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和Fe2+浓度升高,降低LPS诱导的H9c2细胞氧化应激的水平,增加了铁死亡调控蛋白SLC7A11、GPX4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硫化氢供体NaHS减轻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机制可能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褪黑素(MT)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增殖、激活对布比卡因脊髓神经毒性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N组)、布比卡因组(B组)、褪黑素与布比卡因共处理组(M组).4组大鼠行鞘内置管后分别做如下处理:B组及M组各鞘内注射5%布比卡因0.12mL/kg,N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0.12mL/kg,每组各给药3次,每次间隔90min;M组鞘内注射后立即腹腔注射MT12.5mg/kg,B组及N组鞘内注射后立即腹腔注射与M组等量MT溶媒,各组均连续3d给药,每天1次;S组鞘内置管后,不行鞘内注射,腹腔注射MT溶媒同B组.各组于给药后3 d取材,取腰膨大处脊髓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脊髓组织损伤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Bcl-2、Bax、Caspase-3、CD86、IL-1β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N组脊髓组织损伤程度,Bcl-2、Bax、Caspase-3、CD86、IL-1β蛋白表达及IBA1免疫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N组相比,B组和M组脊髓组织损伤程度较重,脊髓组织空泡化及损伤神经细胞增多,Bax、Caspase-3、CD86、IL-1β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小胶质细胞增多(均P<0.05).与B组比较,M组脊髓组织损伤较轻,神经细胞尼氏体溶解及噬神经现象较少,Bax、Caspase-3、CD86、IL-1β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小胶质细胞增殖减少(均P<0.05).结论:MT可以减轻大鼠鞘内注射布比卡因引起的脊神经毒性,减少脊髓组织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小胶质细胞增殖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小体减轻高糖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焦亡和铁死亡的作用,分析线粒体活性氧自由基(ROS)和炎症小体之间可能的上下游关系。方法 将H9C2心肌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N):含25 mmol/L浓度葡萄糖的DMEM完全培养基;高糖损伤组(HG):含35 mmol/L浓度的高糖完全培养基;高糖+线粒体抗氧化剂Mitoquinone(MitoQ)组(HG+MitoQ):35 mmol/L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0.5 μmol/mL的MitoQ;高糖+ NLRP3抑制剂MCC950组(HG+MCC950):35 mmol/L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 μmol/mL的MCC950;高糖组+MCC950+线粒体电子传递抑制剂Rotenone(ROT)组(HG+MCC950+ROT):35 mmol/L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 μmol/mL的MCC950和0.5 μmol/mL的ROT。各组心肌细胞干预24 h后,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CellRox和MitoSox荧光探针分别测定心肌细胞内和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NLRP3炎症小体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NLRP3、GSDMD和Cleaved-GSDMD(GSDMD-NT)等焦亡相关重要因子的蛋白表达和铁死亡相关因子GPX4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组相比,HG组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1),心肌细胞和线粒体内ROS荧光强度(P<0.01)、NLRP3免疫荧光强度(P<0.01)以及焦亡相关因子NLRP3,GSDMD和GSDMD-NT的蛋白表达(P<0.01)均明显升高,铁死亡相关因子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与HG组相比,HG+MitoQ和HG+MCC950组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细胞和线粒体内ROS荧光强度(P<0.01)、NLRP3免疫荧光强度(P<0.01)以及 NLRP3、GSDMD 和 GSDMD-NT 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GPX4 蛋白表达增高(P<0.01)。与HG组相比,HG+MCC950+ROT组细胞活性和NLRP3、GSDMD-NT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HG+MCC950组相比,HG+MCC950+ROT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ROS荧光强度、NLRP3炎症小体免疫荧光以及NLRP3、GSDMD-NT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GPX4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MitoQ直接抑制线粒体ROS的产生减轻了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生成,减少焦亡和铁死亡的发生;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少线粒体ROS的产生;线粒体ROS和NLRP3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脊髓机械性损伤后损伤处脊髓血小板衍化生长因-7-(PDGF)在星型胶质细胞中的表达量,以探讨脊髓损伤过程中PDGF的作用。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组和糖尿病脊髓损伤组并制作相关模型,观察脊髓损伤24h和7d后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变、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及PDGF在星型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UTHSCSA Image Tools 3.0图像分析处理系统进行分析,统计各张切片单位面积(mm^2)内PDGF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光密度:BIO-RAD软件Quantityone测定并用相对灰度值表示PDGF蛋白的表达量: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脊髓损伤24h后,两组大鼠均出现严重运动功能障碍,BBB功能评分分别为(0.7±0.4)、(0.7±0.5)分:损伤7d后,脊髓损伤组大鼠恢复为(6.7±1.2)分,而糖尿病脊髓损伤组仅恢复为(3.9±0.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运动自如,术后24h和7d评分均为(21.0±0.0)分,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24h脊髓损伤组和糖尿病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部位白质中可见肿胀的轴突和大量空泡。灰质中存在极少量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7d后损伤范围确定,损伤段变细,脊髓内有空洞形成,其中糖尿病脊髓损伤组的空洞大于脊髓损伤组,并且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PDGF阳性表达部位为星形胶质细胞,术后24h、7d假手术对照组PDGF表达少,没有太大的变化:24h后脊髓损伤组和糖尿病脊髓损伤组损伤部位的PDGF表达增多,且脊髓损伤组明显多于糖尿病脊髓损伤组(P〈0.01):7d后脊髓损伤组PDGF持续高表达,仍明显多于糖尿病脊髓损伤组(P〈0.01)。在Western blot检测中,假手术对照组在两个时段均仅有少量PDGF蛋白表达,24h后脊髓损伤组PDGF表达明显多于糖尿病脊髓损伤组(P〈0.01),损伤7d后脊髓损伤组PDGF持续高表达,仍明显高于糖尿病脊髓损伤组(P〈0.01)。结论糖尿病脊髓损伤大鼠脊髓损伤后BBB评分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大鼠,PDGF表达量亦明显减少,可能与高血糖状态加重脊髓的损伤以及抑制其损伤后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抑制TNFR/RI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Nec 1组,每组又根据时间点分为12h、24h、3d、7d四个亚组。采用动脉夹钳夹法制作ASCI模型,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不损伤脊髓,模型组和Nec 1组用动脉瘤夹脊髓全横截面1min,缝合伤口。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给予生理盐水,Nec 1组注射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in 1(Nec 1)溶液1μl/kg,1次/d,分别给药12h、24h、3d、7d。给药后以BBB评分对各组大鼠后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完成评分后,取10只给药7d的大鼠脊髓,进行HE染色、Nissl染色、碘化丙啶(PI)染色、Tunel染色;另取10只给药7d的大鼠,取脊髓,用Western Blot检测RIP1、RIP3、Bcl 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和Nec 1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Nec 1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造模7d后,模型组脊髓出现坏死、空洞现象,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区域面积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尼氏体呈细颗粒状,神经元数量减少、染色浅、排列无序,坏死性凋亡细胞较多;PI红染细胞、Tunel阳性细胞数、凋亡小体数量,以及RIPK1、RIPK3、Bcl 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给予Nec 1治疗7d后,Nec 1组脊髓坏死组织较模型组少,空洞现象得到改善,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好转,Nec 1组坏死区域面积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尼氏体着色的神经元细胞染色较深,颗粒变粗,存活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I红染细胞数、凋亡小体数,以及RIPK1、RIPK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少于模型组(P<005),Bcl 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 1能通过抑制TNFR/RIPK信号通路,下调RIPK1、RIPK3、上调Bcl 2的表达来缩小ASCI损伤面积,缓解炎症浸润,减少损伤周围神经元数量,改善神经元功能,提高损伤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存活率,改善大鼠BBB评分,抑制坏死性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表达的影响,从新的角度探讨褪黑素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 72只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褪黑素治疗组、脊髓损伤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4只.褪黑素治疗组、脊髓损伤组以改良Allen's法建立T11~T12水平脊髓损伤模型,褪黑素治疗组于术后即刻腹腔注射褪黑素(按100 mg/kg剂量注射),脊髓损伤组腹腔注射等体积5%无水乙醇(褪黑素溶剂),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1、3、7d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检测血清中GAP-43的含量,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脊髓中GAP-43的表达.结果 术后1、3、7d大鼠血清中GAP-43含量各组间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褪黑素治疗组最高,脊髓损伤组次之,空白对照组最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褪黑素治疗组脊髓切片中GAP-43染色阳性细胞数最多,脊髓损伤组次之,对照组最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褪黑素治疗后可改变脊髓损伤区局部的微环境,并提高血清和脊髓中GAP-43的含量,促进损伤脊髓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细胞移植脊髓半横断大鼠脊髓损伤区域后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表达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胫骨及股骨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建立大鼠脊髓右半横断模型,造模后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于模型建立成功后7d,14d,21d,28d手术的大鼠进行BBB评分从而评估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利用RT-PCR观察MB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模型组(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模型组BBB评分逐渐增加,14、21、28d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PT-PCR测试各时间点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和模型组大鼠脊髓中MBP mRNA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且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骨髓单个细胞移植可提高脊髓组织中MBP的表达,有助于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铁死亡在盲肠结扎与穿孔(CLP)法诱导的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脂钙蛋白-2(Lcn2)在铁死亡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采用CLP法诱导脓毒症心肌损伤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10只/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CLP,小鼠接受CLP手术)、脓毒症+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in-1组(CLP+Fer-1,小鼠腹腔注射浓度为5 mg/mL的Fer-1 5 mg/kg,1 h后接受CLP手术)。各组小鼠术后24 h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功能。H&E染色观察心肌损伤,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纤维细微结构和线粒体的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组织铁试剂盒测定心肌组织铁含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Lcn2蛋白和铁死亡相关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CLP术后24 h,脓毒症小鼠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降低(P<0.05);左心室收缩期末期内径(LVIDs)升高(P<0.05)。与CLP组相比,CLP+铁死亡抑制剂Fer-1组LVEF%、LVFS%和LVIDd升高(P<0.05);LVIDs降低(P<0.05)。光镜下观察到CLP小鼠心肌纤维排列不整齐,部分变性,有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横纹模糊,红细胞渗出。透射电镜观察到部分线粒体嵴减少,外膜破裂,部分线粒体变小,膜密度增高。CLP+Fer-1组小鼠心肌形态学有改善,线粒体损伤减轻。与假手术组相比,CLP组血清TNF-α水平、心肌组织铁含量、Lcn2蛋白表达升高(P<0.01),GPX4、FSP1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CLP组相比,CLP+Fer-1组血清TNF-α水平、心肌组织铁含量、和Lcn2蛋白表达降低(P<0.05);GPX4、FSP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来源于GPX4、FSP1不同途径的铁死亡参与CLP引起的脓毒症性心肌损伤的发生,抑制铁死亡可减轻脓毒症心肌损伤,Lcn2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他克莫司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对NF-κB/JNK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组(n=15):假手术组、模型组、他克莫司治疗组;采用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给予实验大鼠他克莫司(0. 3 mg/kg),连续给予21 d。分别在第0、1、7、14、21天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脊髓损伤的行为学评分测试。采用HE染色观察实验大鼠脊髓损伤状态并测定脊髓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采用RT-PCR测定脊髓组织中的IL-4 mRNA和TGF-β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测定脊髓组织中NF-κB/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他克莫司能够显著性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BBB评分(P0. 05),升高SOD、CAT、GPX酶活性并降低MDA含量(P0. 05);并减少脊髓神经元的异常凋亡,降低脊髓组织中IL-4 mRNA、TGF-βmRNA表达和NF-κB p-p65/NF-κB p-p65和p-JNK/JNK蛋白表达量的比值(P0. 05)。结论他克莫司能够显著性改善脊髓损伤,其可能是通过抗氧化、抗炎反应、抗脊髓神经元凋亡,以及抑制NF-κB/JNK信号通路活化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MPK介导下线粒体融合与裂变在抑制P2X7受体抗神经元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培养原代神经元细胞,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缺氧/复氧(H/R)组、H/R+Bright Blue G(BBG)组、H/R+BBG+Dorsomorphin组。采用Calcein-AM/PI双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活性氧(ROS)试剂盒检测ROS的产生;采用Mito Tracker TM Green FM检测线粒体形态;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MPK、p-Drp1、Mfn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当神经元细胞发生H/R损伤时,其细胞死亡率、线粒体裂变、ROS的含量都明显增加,BBG预处理后,H/R损伤神经元细胞的死亡率、线粒体裂变、ROS的含量都明显减少,而AMPK抑制剂Dorsomorphin则减弱了BBG对H/R损伤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P < 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H/R组神经元细胞p-AMPK与Mfn2的表达显著降低,而p-Drp1的表达显著增高(P < 0.01);BBG预处理后,H/R损伤神经元细胞p-AMPK与Mfn2的表达显著增高,而p-Drp1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 < 0.01);AMPK抑制剂Dorsomorphin则减弱了BBG增加H/R损伤神经元p-AMPK与Mfn2的表达而降低p-Drp1的表达的作用(P < 0.01)。结论抑制P2X7受体可通过抑制线粒体裂变促进线粒体融合减轻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渗盐水(HS)对于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sham组大鼠只行椎板切除术。SCI组大鼠SCI造模后不应用药物治疗。HS组大鼠SCI造模后静脉输注7.5%HS,5 mL/Kg·d。采用改良Allen′s方法在T10节段制作SCI动物模型,SCI后7 d,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然后处死大鼠取伤段脊髓组织,采用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QP4表达情况,并用相应试剂盒检测铁离子、ROS、IL-1β和TNF-α的组织内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SCI后,SCI组及HS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降低,肢体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脊髓组织出现水肿,组织内AQP4、铁离子、ROS、IL-1β及TNF-α水平升高。而HS组大鼠较SCI组BBB评分明显改善,病理结果显示HS组大鼠脊髓组织水肿程度低于SCI组,并且HS组损伤脊髓组织内AQP4、铁离子及ROS、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SCI组。结论 HS能通过减轻脊髓水肿,降低ROS及炎性因子水平来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改善SCI后大...  相似文献   

15.
人参皂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Ginsenodides,Gs)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重物打击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Gs治疗组。每组36只,分别于术后6h、12h、1d、3d、7d、14d完整取大鼠Tq脊髓段。斜板实验和BBB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TUNEL法标记脊髓组织凋亡细胞;Westernblot方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和Bcl伴随蛋白x(Bax)蛋白表达;RT—PCR方法检测半胱氨酸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结果损伤组和Gs组大鼠术后14d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Gs组恢复优于损伤组(P〈0.05或P〈0.01);损伤组大鼠脊髓TUNEL标记的阳性细胞数于术后3d达高峰,Gs组于相应各时间点均低于损伤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Gs组大鼠脊髓Bcl-2蛋白表达高于损伤组(P〈0.01),术后12h、1d、3d、7d、14dGs组大鼠脊髓Bax蛋白表达均低于损伤组(P〈0.05或P〈0.01);术后各时间点Gs组大鼠脊髓caspase-3mRNA表达低于损伤组(P〈0.01)。结论通过提高Bcl-2/Bax比值并抑制caspase-3mRNA表达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是Gs对脊髓损伤后具有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用褪黑素(MT)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首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以Brdu标记细胞核。然后将48只SD大鼠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平均分为MT+BMSCs组、BMSCs组、MT组、模型对照组,另取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7d、14d、21d行神经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免疫组化检测带标记的BMSCs迁移情况,显微镜下观察移植后脊髓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术后神经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结果MT+BMSCs组优于BMSCs组(P<0.05),BMSCs组优于MT及模型对照组(P<0.05);MT+BMSCs组及BMSCs组损伤阶段脊髓内可见Brdu标记阳性BMSCs存活,且阳性数目前者多于后者,灰质分布较白质多,以注射部位向周围损伤组织迁移;同时显微镜下可观察到MT+BMSCs组脊髓损伤区无明显空腔,空泡小而少,并可见较多神经纤维及细胞。结论:BMSCs联合MT移植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大鼠后肢功能及受损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备用.将10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8只;B组(PBS对照组),48只;C组(BMMNCs实验组),48只.大鼠术后1d、3d、5d、7d、14d和21d行BBB评分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中NT-3的表达.结果:各个时间点BBB评分测试表明A组较B、C组分值高(P<0.05);B组分值较C组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显示各个时间点C组大鼠受损脊髓中NT-3的表达量高于B组(P<0.05),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NCs能够促进损伤脊髓组织中NT-3的表达,可能是其修复损伤脊髓,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半离断损伤的治疗效果,探究脊髓损伤后督脉(“大椎、命门”)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半离断损伤右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只SD大鼠进行T7~T9脊髓半离断损伤,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督脉电针组(B组),每组10只,A组进行饲料单纯喂养,B组则同时予以电针刺激治疗。通过BBB运动功能评分法、组织形态检测等方法来观察电针刺激督脉对脊髓半离断损伤的作用,其分别于第1、3、7、14、21天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并对比两组大鼠右肢运动功能恢复水平;21天后,处死大鼠取其损伤段1 cm左右脊髓制片,采用组织形态检测来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A、B两组大鼠术后第1、3、7、14、21天BBB运动功能评分逐渐增高,B组BBB评分明显高于A组( P<0.05)。HE染色可见B组较A组脊髓组织结构清晰,有较多神经元存活,其无明显水肿、坏死,无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和瘢痕组织形成,可见大量正常神经元。结论电针刺激督脉治疗能促进大鼠脊髓半离断损伤右肢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隐丹参酮在人肝癌HepG2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HepG2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DCFH-DA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变化,谷胱甘肽(GSH)测定试剂盒检测GSH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胱氨酸谷氨酸逆转运体轻链蛋白(xC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表达。以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in-1(Fer-1)、铁螯合剂去铁胺(DFO)、ROS清除剂乙酰半胱氨酸(NAC)进行干预,同样检测细胞活力、ROS水平、GSH水平及xCT和GPX4表达。结果 隐丹参酮可显著抑制HepG2细胞活力,并引起HepG2细胞形态学变化和死亡,IC50为93.73 μmol/L。隐丹参酮可显著诱导HepG2细胞ROS累积,降低GSH水平,并下调xCT和GPX4表达。Fer-1、DFO、NAC均可不同程度恢复隐丹参酮引起的HepG2细胞活力下降。Fer-1可抑制隐丹参酮诱导的ROS累积,并恢复GSH水平及xCT和GPX4表达。 结论 隐丹参酮可能通过抑制GPX4和xCT表达使HepG2细胞中ROS累积,导致细胞发生铁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β-catenin蛋白表达规律和神经元再生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施加振荡电场干预,对照组只置入振荡电场刺激器而不给予干预.建模成功后分别在3、7、14 d取大鼠脊髓,行HE染色观察脊髓大体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脊髓中β-catenin蛋白表达规律,行免疫荧光检测观察神经元变化情况,并在取材前对两组大鼠行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行为学评分.结果 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3 d时两组脊髓灰质内β-catenin蛋白均高表达,随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减少,同时实验组在各时间点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元的表达在3~14 d时呈现递增的趋势,但实验组神经元在表达数量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细胞形态更加规则.两组BBB评分3、7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4 d时,实验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振荡电场可以提高大鼠脊髓损伤区域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并促进神经元再生,从而改善受损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