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替考拉宁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方法。方法:选用Welch Ultimate XB-C18(2.1 mm×50 mm,5.0 μm)色谱柱,以达托霉素为内标,以含0.1%甲酸的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40 ℃。利用乙腈进行沉淀蛋白样品前处理,采用电喷雾离子化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测定替考拉宁A2-1、A2-2、A2-3、A2-4和A2-5 5种主要成分的总浓度。结果:替考拉宁的总浓度线性范围为1~60 μg·mL-1,定量下限为1 μg·mL-1,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提取回收率80.04%~96.02%,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为90.12%~104.04%。研究测定了16例给予替考拉宁后患者的血药谷浓度,浓度范围从定量下限至31.2 μg·mL-1,达标率56.25%,患者个体差异大且初始达标率低。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稳定的LC-MS/MS测定人血浆中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方法,具有较高准确度、精密度和回收率,为临床给药方案的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负荷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血液科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82例随机分成3组。A组(n=28)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ivd,q12 h,根据肌酐清除率不同,用药3~6次; B组(n=28)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ivd,q12 h,连用1 d; C组(n=26)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800 mg,ivd,q12h,连用1 d。3组替考拉宁维持剂量均为400 mg qd,疗程最低10 d。比较治疗期间3组患者替考拉宁平均血药谷浓度(Cmin)和炎性指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间替考拉宁Cmin存在显著差异(P<0.001),C组(28.45±9.07 mg·L-1)显著高于A组(15.07±4.81 mg·L-1)和B组(9.48±4.11 mg·L-1)(P<0.001)。A组达到目标Cmin(10~30 mg·L-1)的比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A组和C组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率分别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和B组的肾毒性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依据肌酐清除率的不同,选择3~6次给药,治疗血液科患者革兰阳性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TDM)对肺炎患者用药负荷剂量、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指导意义。方法:对95例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替考拉宁负荷给药方式和剂量不同,分为3组,A组:负荷量400 mg q 12 h,静注3次,持续400 mg qd;B组:负荷量400 mg q 12 h,静注2次,持续400 mg qd;C组:负荷量400 mg,q 12 h,静注2次,持续200 mg q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血清谷浓度(Cmin)。血常规、CRP、PCT、胸部CT、细菌学情况、ALT、AST、CLcr、BUN、PLT和ALP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 d进行检测。结果:A(14.74±5.25)、B(13.14±4.71)和C(15.36±7.08)3组间Cmin比较,无显著差异(P=0.409),但A组和C组平均值总体比B组略高。3组患者首次Cmin达到10~30 mg·L-1的比率分别78.85%,68.18%,86.67%(P=0.392),但C组满足治疗范围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和B组。第4天根据Cmin值调整剂量后,复测Cmin,3组患者均能达到10~30 mg·L-1。A、B和C 3组间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848),并极少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使用替考拉宁时,要规范给予负荷剂量,且有必要进行TDM监测,根据结果调整给药剂量,避免替考拉宁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观察重症感染患者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min)不达标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替考拉宁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3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并监测替考拉宁Cmin的重症感染患者,根据替考拉宁Cmin的分布分为达标组(≥10μg·ml-1)和不达标组(<10μg·ml-1)。采集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血浆白蛋白信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替考拉宁Cmin不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监测替考拉宁Cmin共57例次其中达标16例次不达标41例次。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单次给药剂量为重症感染患者Cmin达标的影响因素(P<0.05)。单次给药剂量为800 mg的患者谷浓度达标率最高(52.9%)。结论:单次给药剂量对替考拉宁Cmin达标率有明显影响,建议监测替考拉宁Cmin,并根据Cmin调整给药剂量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监测重症感染患者替考拉宁起始负荷剂量治疗第2天的血药谷浓度(Cmin)及目标浓度(Cmin≥10mg/L)达标情 况,探讨早期血药谷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8年3月—2019年3月重症医学科38例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进行 回顾性分析,根据起始负荷剂量分为高剂量组(≥10mg/kg)和低剂量组(<10mg/kg),均间隔12h静脉注射3剂,于第3剂前30min 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Cmin。分析替考拉宁Cmin分布情况、目标浓度达标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38例血样 Cmin为(11.06±3.88)mg/L,其中63.2%(24/38)达标,36.8%(14/38)未达标;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可明显提高目标Cmin达标率(82.4% vs 47.6%,P<0.05),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m2的患者达标率显著低于GFR<60mL/min/1.73m2的患者(51.9% vs 90.9%,P<0.05);Cmin未达标组的GFR明显高于Cmin达标组[(135.03±62.22)mL/min/1.73m2 vs (81.8±54.62)mL/min/1.73m2,P <0.05]。结论 重症感染患者使用≥10mg/kg的替考拉宁起始负荷剂量可较快达到有效血药谷浓度,高GFR是影响Cmin达标的重 要因素,有必要结合重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优化替考拉宁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测定人血浆中替考拉宁的浓度。方法人血浆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后,选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2.1 mm×100 mm,3.5μm)色谱柱,以甲醇-10 mmol·L-1醋酸铵溶液(均含0.1%甲酸)85∶15为流动相,流速为0.25 m L·min-1,柱温为25~℃,用电喷雾离子化源,正离子方式,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监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1880.1→m/z 1563.0(替考拉宁)和m/z 748.8→m/z158.1(内标克拉霉素)。考察其专属性、标准曲线与定量下限、精密度与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结果血浆中替考拉宁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1.63×10-2x-2.95×10-3(r=0.996 3),在0.10~20.00μg·m L-1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0.10μg·m L-1;质控样品的准确度在93.56%~105.12%;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提取回收率80.32%~88.28%。基质效应为91.78%~108.56%。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人血浆中替考拉宁浓度的测定,可应用于替考拉宁的血药浓度检测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胱抑素C水平与替考拉宁血浆谷浓度的关系,为临床替考拉宁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使用替考拉宁患者的临床资料。考察替考拉宁血浆谷浓度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胱抑素C水平下替考拉宁血浆谷浓度,Logistic回归分析替考拉宁谷浓度不达标(<15 μg/ml)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入组98例患者,141个谷浓度,其中男65例、女33例,年龄19~94(52.2±16.2)岁。替考拉宁血浆谷浓度为11.51 (8.35,19.07) μg/ml,范围为3.57~41.93 μg/ml,谷浓度<15 μg/ml者95例次(67.38%)。胱抑素C浓度高于正常值上限(>1.05 mg/L)时,替考拉宁谷浓度为11.37 (8.96,20.52) μg/ml,明显高于胱抑素C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的8.68 (6.34,11.79) μg/ml(Z=?2.63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水平为替考拉宁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因素(OR=1.529,95% CI=1.001~2.336,P<0.05)。结论 胱抑素C浓度高于正常值上限时替考拉宁谷浓度明显升高,是替考拉宁谷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替考拉宁剂量调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分析替考拉宁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血药浓度范围及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某院重症医学科重症肺炎且需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常规负荷剂量(400 mg,q 12 h,3剂)以及维持剂量(400 mg,qd),给药后第5天收集替考拉宁稳态谷浓度血样,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其浓度,统计分析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细菌学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采用SPSS19.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替考拉宁在4~10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6 471.14X-2 065.43,R2=0.999 6,平均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为3.35%和4.66%,稳定性试验RSD为5.13%。平均提取回收率和方法回收率为82.71%和98.34%。共62例重症肺炎患者纳入本研究,替考拉宁平均稳态谷浓度为(11.98±4.82)μg·mL-1,总体临床有效率为64.52%,细菌学有效率为66.13%,7例(11.29%)出现肾功能损伤,4例(6.45%)出现肝功能损伤。质量浓度<10 μg·mL-122例,占35.48%,浓度<15 μg·mL-1的45例,占72.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考拉宁谷浓度与细菌学有效率以及肾毒性分别具有独立相关性,并确定目标谷浓度范围为9~17 μg·mL-1。结论:对于重症肺炎患者,为保证临床疗效建议适当增加替考拉宁给药剂量,必要时可开展血药浓度监测,使其有效浓度维持在9~17 μg·mL-1范围。  相似文献   

9.
刘文娟 《抗感染药学》2021,18(3):380-383
目的:探究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对老年下呼吸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老年下呼吸道MRSA感染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化治疗组,每组38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400mg,q12 h,静脉给药,给药3次后,改为“400mg,q24h”维持治疗,而个体化治疗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首剂负荷量(800mg)后,以400 mg/d维持剂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替考拉宁血药浓度达标状况、病原菌的清除率以及血药浓度的变化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个体化治疗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94.74%vs 76.32%,P<0.05),病原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89.47% vs 68.16%,P<0.05),血药浓度达标率高于常规治疗组(86.84% vs 47.37%,P<0.05);两组患者低蛋白血症发生率、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个体化治疗组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血药浓度高于常规治疗组,而肾功能异常患者的血药浓度低于常规治疗组,均处在达标范围内(P<0.05).结论:对于老年下呼吸道MRSA感染患者,采用替考拉宁治疗时,可根据其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以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细菌清除率.  相似文献   

10.
刘文娟 《抗感染药学》2021,18(3):380-383
目的:探究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对老年下呼吸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和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老年下呼吸道MRSA感染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化治疗组,每组38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400mg,q12 h,静脉给药,给药3次后,改为“400mg,q24h”维持治疗,而个体化治疗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首剂负荷量(800mg)后,以400 mg/d维持剂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替考拉宁血药浓度达标状况、病原菌的清除率以及血药浓度的变化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个体化治疗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94.74%vs 76.32%,P<0.05),病原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89.47% vs 68.16%,P<0.05),血药浓度达标率高于常规治疗组(86.84% vs 47.37%,P<0.05);两组患者低蛋白血症发生率、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个体化治疗组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血药浓度高于常规治疗组,而肾功能异常患者的血药浓度低于常规治疗组,均处在达标范围内(P<0.05).结论:对于老年下呼吸道MRSA感染患者,采用替考拉宁治疗时,可根据其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以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细菌清除率.  相似文献   

11.
孙娟 《抗感染药学》2021,18(9):1387-1390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替考拉宁对肺部感染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清除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5月-2020年9月收治的肺部感染MRSA患者146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剂量替考拉宁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常规剂量组(n=73)和大剂量组(n=73);常规剂量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前3次,400 mg,ql2h,后改为400 mg,q24h),大剂量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前3次,400 mg,ql2h,后改为600 mg,q24h)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剂量组(89.04% vs 68.49%,P<0.05),细菌清除率高于常规剂量组(89.04% vs 64.38%,P<0.05),CRP、PCT、TNF-α、IL-1β水平值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但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剂量替考拉宁比较,采用大剂量替考拉宁治疗的效果更好,细菌清除率更高,对炎症因子的改善作用更佳,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朱爱江  徐磊 《中国药房》2012,(10):914-916
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与替考拉宁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取确诊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住院患者100例,分为2组,利奈唑胺组(50例)给予注射用利奈唑胺600mg/次,q12h,静脉滴入,治疗时间7~28d;替考拉宁组(50例)给予注射用替考拉宁400mg/次,qd,静脉滴入,治疗时间7~28d。比较2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6%,病原菌清除率8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6%;替考拉宁组有效率84%,病原菌清除率68%,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2组有效率和病原菌清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治疗,利奈唑胺有效性优于替考拉宁。  相似文献   

13.
陈鑫 《抗感染药学》2021,18(6):815-817
目的:探究替考拉宁不同剂量的血药谷浓度变化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疗效的影响,为合理使用替考拉宁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4月—2020年9月收治的60岁及以上重症肺炎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替考拉宁治疗,并根据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高负荷剂量组(51例)和标准剂量组(45例);高负荷剂量组患者予以替考拉宁10 mg/kg,标准剂量组患者予以替考拉宁6 mg/kg,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血药谷浓度、目标血药谷浓度的达标情况.结果:高负荷剂量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标准剂量组(92.16%vs 75.56%,P<0.05),血药谷浓度、目标血药谷浓度达标率高于标准剂量组(74.51%vs 31.11%,P<0.05),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标准剂量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2%vs2.22%,P>0.05).结论:60岁及以上重症肺炎患者,采用替考拉宁10mg/kg治疗可有效提升其血药谷浓度,且疗效显著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替考拉宁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和分析临床应用替考拉宁的用药合理性,为替考拉宁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筛选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使用替考拉宁的住院患者,提取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8例患者应用替考拉宁治疗,以肺部感染为主,占68.52%。病原学标本送检率达98.1%,送检样本阳性率为45.4%,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替考拉宁的37例(34.3%)。47例(43.5%)患者替考拉宁用药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为未予起始负荷量(89.4%)、负荷剂量给药方案不合理(17.0%)以及未根据肾功能水平调整剂量(19.1%)等。结论:应继续规范替考拉宁的临床使用及给药方案,特别是负荷剂量及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剂量调整,提升替考拉宁合理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李全志 《抗感染药学》2019,16(11):1935-1937
目的:比较不同维持剂量的替考拉宁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及其对细菌清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MRSA肺部感染患者83例资料,按给药剂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400 mg,q12h给药,给药3次后,每日给药维持剂量400 mg(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给予替考拉宁400 mg,q12h给药,给药3次后每日给药600 mg(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MRSA清除率、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测得值(Cmin)、临床症状(咳嗽咳痰、体温)复常时间,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咳嗽咳痰、体温)复常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RSA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00 mg维持剂量的替考拉宁可有效提高患者血药谷浓度,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提高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轻微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理地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及制定个体化的替考拉宁抗感染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调查该院血液病患者的病原菌分布、rhG-CSF及替考拉宁的使用情况,用HPLC法监测替考拉宁血浆谷质量浓度(C_(min));根据前3 d的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分为2组:MID=533.33 mg·d~(-1)组及MID<533.33 mg·d~(-1)组,比较2组替考拉宁的C_(min)值及C_(min)>10 mg·L~(-1)的概率。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G~+菌的占比为38.2%;有52.7%的患者发生了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仅有11.8%的患者能够在合理的时机使用rhG-CSF;给予负荷剂量替考拉宁的患者只占48.3%。MID=533.33 mg·d~(-1)组与MID<533.33 mg·d~(-1)组相比,MID=533.33 mg·d~(-1)组患者的替考拉宁C_(min)值在前3 d更高(10.32±5.13 mg·L~(-1)vs 5.46±4.65 mg·L~(-1),P=0.005),且患者C_(min)的达标率更高(56.3%vs 15.0%,P=0.014)。结论发生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患者需要在正确的时机应用rhG-CSF及给予负荷剂量的替考拉宁,以缩短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并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监测重症感染患者负荷剂量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分析药物谷浓度分布情况、达标率、影响因素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G~+)感染患者共40例,根据负荷天数不同分为A组(3d,n=22)和B组(4 d,n=18),给予替考拉宁每12 h400 mg,之后以400 mg·d~(-1)维持,分别于首次维持剂量给药前30 min测定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_(min));同时测定用药过程中患者肝、肾功能相关指标,记录其不良反应。结果:C_(min)>10 mg·L~(-1)总达标率为65%。A、B2组达标率分别为50.0%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肌酐清除率(Ccr)外,其余因素对C_(min)无影响。临床好转率95%,用药过程中未出现急性肝、肾损伤。结论:重症感染患者替考拉宁血药浓度随负荷剂量天数增加,血药谷浓度达标率及临床好转率升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替考拉宁在不同患者人群中的血药浓度达标率、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6年6月—2018年1月使用替考拉宁的195例患者,按患者人群特点分为老年人和非老年人组,分析两组人群血药浓度达标情况、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影响谷浓度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 195例患者共302例次血药谷浓度监测结果,其中老年人113例,谷浓度达标率34.58%,临床有效率75.22%;非老年人82例,谷浓度达标率13.16%,临床有效率71.95%;两组间谷浓度达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是影响老年人谷浓度达标的主要因素;血肌酐和是否合并其他抗菌药是影响非老年人谷浓度达标的主要因素。结论按替考拉宁说明书进行给药,老年患者目标谷浓度更易达标,且要根据患者CCr来调整给药剂量;非老年患者可根据血肌酐或减少合用影响替考拉宁代谢的抗菌药来提高替考拉宁的谷浓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的合理给药方式及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的必要性。方法:对使用替考拉宁治疗的20例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前3 d平均起始给药剂量(MID)的不同,分为MID=533.33 mg/d组10例和MID<533.33 mg/d组10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Cmin)。结果:研究发现替考拉宁Cmin与初始给药剂量密切相关,其Pearson相关性为0.685,双侧显著性检验均为0.01,使用起始负荷剂量的患者Cmin明显高于不采用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且治疗效果亦明显好于不予以起始负荷量的患者(P<0.01),两组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在使用替考拉宁时需要予以规范的起始负荷给药方式,以期快速达到有效药物治疗浓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应根据TDM结果协助调整给药剂量,避免替考拉宁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定量测定人血浆中替考拉宁的浓度。方法:采用乙腈蛋白沉淀法处理50 μL血浆,以达托霉素为内标,色谱柱:Welch Ultimate XB C18(2.1 mm×50 mm,3 μm);柱温:40℃;流动相:乙腈-水(0.5%甲酸),梯度洗脱5.5 min。采用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方式(MRM)检测血浆中替考拉宁浓度,替考拉宁定量离子对分别为m/z 940.5→316.2,内标达托霉素离子对为m/z 811.0→313.0,碰撞电压分别为20 eV和42 eV。考察方法的选择性、残留、基质效应、线性范围、准确度与精密度和样本稳定性等。结果:血浆替考拉宁在1.0~100.0 mg·L-1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1.0 mg·L-1。批内、批间精密度的标准偏差(RSD)均≤10.9%,替考拉宁的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在92.7%~109.3%且RSD≤12.0%。血浆样本可在-20℃条件下长期冻存至少41 d。临床实际样本检测中未发现干扰,方法稳定性良好。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靠,适用于人体血浆中替考拉宁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