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运用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32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胃痛、(吐酸、嘈杂,噎膈的范畴。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将232例患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例分为四型: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痰气交阻型。其中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占大多数(90.5%)。同时将232例中医辨证分型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分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肝胃不和型和肝胃郁热型以Ⅰ级、Ⅱ级多见。脾胃虚寒型以Ⅲ级多见,痰气交阻型以Ⅳ级多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红玉 《中医杂志》2005,46(2):93-94
反流性食管炎根据其症状特点,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吐酸"、"噎膈"等范畴.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与肝胃相关.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其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滞、痰热互结、胃气上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挖掘方"和"共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配伍规律。方法:采用以聚类分析方法挖掘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挖掘方")和"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共识方"),进行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比较研究。结果:总有效率"挖掘方"86.4%(19/22),"共识方"85.7%(18/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得到的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黄连、吴茱萸、栀子、丹皮、半夏、乌贼骨、瓦楞子、白及、蒲公英、瓜蒌、竹茹、麦冬、大黄和神曲,其临床疗效理想,也可作为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参考组方。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因素主要包括防御机制削弱、胃排空延迟、食管感觉异常、攻击因子作用等;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式主要包括: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维持治疗等。传统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关系密切。大黄黄连泻心汤多用于胃热攻冲型反流性食管炎,小陷胸汤多用于胆火上逆型反流性食管炎,四逆散可用于肝胃气滞型反流性食管炎,橘皮竹茹汤可用于胃虚有热型反流性食管炎,麦门冬汤多运用于胃阴不足型反流性食管炎,旋覆代赭汤可运用于痰浊阻滞、胃气上逆型反流性食管炎,旋覆花汤多运用于气滞血瘀型反流性食管炎,黄芪建中汤可运用于脾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5.
柴胡舒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多由于肝气犯胃所致,病理演变过程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肝胃不和;气郁化火,肝胃郁热,郁久化热伤及胃阴。笔者用柴胡舒肝散治疗不典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较好,介绍如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VIP数据库(截止至2011年9月),收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文献,进行证候要素分析、提取。结果:纳入文献37篇,报告病例3 078例,报道证候类型26种,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证候要素16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中实证证素以热、气滞、湿为主,虚证证素以阳虚、阴虚多见。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证候类型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主要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以实证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总结近年中医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情况,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挖掘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配伍规律。方法:通过对2013年、2014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整理归纳,选择中医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108篇论文为研究范围,将其临床证型和用药情况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获得193组信息,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临床治疗不同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进行分析,寻找其规律。结果:108篇文献中,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有176味,频次高于50%的中药依其使用的频次高低分别为甘草、半夏、黄连、海螵蛸、柴胡、陈皮、芍药、茯苓、枳壳、厚朴、吴茱萸、旋覆花、白术、黄芩、赭石等;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频数高低分别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中虚气逆、痰湿内阻、气虚血瘀和寒热错杂;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为半夏、海螵蛸、黄连、吴茱萸、白及、大黄、瓜蒌、麦冬、牡丹皮、蒲公英、神曲、瓦楞子、栀子、竹茹等。结论:基于聚类分析得到的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配伍与"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8.
<正>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叶松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载,对中医脾胃病的研究造诣颇深,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治也有自己的独见。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就导师从肝胃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的临证经验浅述如下。1病因病机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胃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其最特征性症状是烧心和反流[1]。属于中医学"胃反"、"吐酸"、"梅核气"、"噎嗝"、"胃脘痛"等范畴。食管,属胃气所主,且与肝、胆密切相关。叶松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但其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胃。胃为六腑之一,主受纳腐熟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依据。方法:对127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并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见的症状依次为烧心(59.8%)、嗳气(55.1%)、咽部异物感(52%)、反酸(51.2%)。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肝胃郁热证(37.8%)、肝胃不和证(28.3%)、痰气交阻证(18.1%)、脾胃虚寒证(18.1%)、痰湿中阻证(15.0%)、中虚气逆证(8.7%)、胃阴不足证(7.1%)、瘀血阻络证(5.5%),同一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最常出现烧心、嗳气、咽部异物感、反酸等症状,中医证候分布以肝胃郁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为最多见。  相似文献   

10.
王耘 《天津中医药》2002,19(4):68-68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胃脘痛、吐酸、噎膈、梅核气等范畴,临床上可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郁犯胃、肝胃郁热等不同证型.本文收集2000-2001年门诊中反流性食管炎属肝郁犯胃者31例,予以中药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探究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形成的历史源流及中医治则。通过文献记载总结可得反流性食管炎以中虚气逆证多见,临床病机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肝脾气郁、气郁化热、痰湿内生,久而成痰瘀互结证,其病理因素多为气滞、痰、湿、热、瘀。通过疏肝和中降逆方,取柴胡剂调和之意,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外台茯苓饮加姜半夏、三七、白及以疏肝泄热、温脾和中、化痰祛瘀,标本兼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14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和胃镜下表现、胆汁反流及HP感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与中医主要辨证分型有相关性,A级以肝胃郁热型(71.6%)为主,B级以胆热犯胃型(44%)为主;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型与内镜下胆汁反流密切相关,HP感染多为实证.结论胃镜表现、胆汁反流、HP感染等因素在中医分型证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内镜所见加以辨证分型,能提高辨证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肝胃不和、胃气上逆、食管失于通降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运用叶天士"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的基本理论,利用其脾胃分治和甘润养胃阴的学术观点,从脾胃、肝胆生理特点入手,总结了叶天士脾胃病理论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现代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多从肝胃出发,将近年来反流性食管炎中医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与肝胃相关的文献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孙翠  陈兵 《国医论坛》2012,27(6):25-26
目的:探讨柴平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中药柴平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胃镜,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显效率、总有效率、远期疗效、不良反应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柴平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沈舒文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沈舒文教授经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其病理因素多是气滞、热郁、痰阻,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病久见气阴双亏,采用自拟"滋阴润降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组织损害。主要症状为烧心、反酸及胸痛等。抑酸治疗在防治RE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存在易复发、不良反应多、费用高等缺点。我们采用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机应强调木郁土壅、胃失和降,临床辨证以肝胃郁热证较为常见,运用疏肝健脾法,常用方为疏肝和胃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选用24 h食管pH值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总反流次数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DeMeester积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立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卧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型。结论R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各医家主张不同,证型分类也不同。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证型有9个,分别为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胃阴不足证、脾虚痰湿证。其中4个证型在临床上较常见,分别是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及肝胃不和证。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型中实证居多,其发生与肝脾胃三脏密切相关。且中医证型与性别、Hp感染、体质类型等因素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