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搜集2008—2018年有关GERD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对其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9篇,报道病例19326例,报道证候分型36种,文献中引用的辨证标准有12个。GERD最常见的证候分型是肝胃郁热、肝胃不和、气郁痰阻、脾胃虚弱、中虚气逆及脾胃湿热证;相关证素20个,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热、气虚、痰、湿、气逆、血瘀等,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胆等;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与反流性食管炎(RE)之间中医证候分布存在差异(P 0. 0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GERD证候分布也存在差异(P 0. 01)。结论GERD中医证候以肝胃郁热、肝胃不和、气郁痰阻证最为多见;证素以气滞、热、气虚、痰、胃、肝、脾等为主。GERD的中医证候分布在不同临床类型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类,为临床证候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频数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反流性食管炎中医临床证候常见3个类型,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65例)>类肝郁脾虚证(25例)>类脾虚气滞证(20例),以实证为主,虚实夹杂证亦多见。结论:通过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因子分析模型,揭示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病的临床辨证规范化的建立打下了一定基础,并丰富了证候分类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体质类型与证候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6例反流性食管炎病例,运用流行病学方法.通过观察该类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表现,总结其主要体质类型、证候类型及两者的关系。结果:中医证型的分布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气交阻〉脾胃虚寒〉脾虚湿热〉胃热阴虚,其中以肝胃不和(27%)、肝胃郁热(20%)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证型。体质分布情况为阳虚体质〉气郁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特禀体质〉平和体质。除特禀体质的人与平和体质的人患反流性食管炎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偏颇体质与平和体质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体质类型与证候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20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因子分析.结果 ①本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女性居多,年龄在40~49岁和50~59岁者居多,病程分布以1~5年比例最高.②发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情志因素及既往患有肝胆疾病有一定的关系.③有寒热错杂并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胃气滞、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胆热犯胃、肝胃郁热并气郁痰阻共7个证候因子.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为虚实夹杂,虚证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实证为肝失疏泄、胆胃不和、胃气上逆,或邪热湿浊、蕴阻中焦、胃腑滞满、胃挟胆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胃食管反流病中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120例(50.85%),肝胃不和55例(23.31%),胃热气逆36例(15.25%)中虚气逆16例(6.78%),痰气郁阻9例(3.81%)等5型。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关系最为密切,病性以实证、热证为主,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候要素。方法:构建帕金森病证候的期刊文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对30多年来帕金森病证候研究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其证候要素。结果:帕金森病的主要证候要素病位在肝、肾、经络、脾,病性以阴虚、动风、气虚、血虚、痰、血瘀、阳虚为主。结论:帕金森病的主要病位要素在肝、肾、经络、脾,病性要素以阴虚、动风、气虚、血瘀等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探讨原发性失眠症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方法,通过对2000—2013年原发性失眠症中医辨证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证候规范及证候要素提取,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频数、频率分析。结果:66个证候类型中出现频率前3位的证候是心脾两虚证、痰火扰神证、肝郁气滞证;出现频率前3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心、肝、脾;出现频数前3位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火/热、气虚、阴虚。结论:原发性失眠症的主要病机为心脾两脏的气、阴虚,肝脏气郁或气郁化火。目前原发性失眠症中医临床证候类型分布较为分散,而证候要素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统一、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8.
应用循证方法探索古文献高血压病的证候要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中医古代文献高血压病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规范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思路和方法,以高血压病为基点,从古代文献中提取、分析与其相关的中医证候要素;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高血压病中医症状与证候要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血压病前8位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是:内火、阴虚、阳亢、痰(浊)、内风、内热、血虚、气虚;前6位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是:肝、心、肾、脾、胃、胆。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要素病性多集中于阴虚、阳亢、火盛、痰(浊),病位多集中于肝、心、肾,对于该病临床复杂的证候要素,应采用降维升阶的方法,进行多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为更好地认识其病因病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13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填写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总结本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探讨其病因病机。结果年龄、肥胖、饮食偏好与本病发病相关;因子分析得出12个公因子,病性要素以火(热)、气虚、气机失调为主;归纳出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胆热犯胃证及气郁痰阻证为主要中医证候。结论中年人、肥胖、偏好肥甘可能是本病发病相关因素。本病病性多为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基本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气上逆。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运用多元分析法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胆(肝)热犯胃、气郁痰阻及脾胃气虚等5大证候群。本病以实证居多,以气滞、郁热、湿热、痰阻出现频率高;虚证以气虚为主,或郁热伤阴。结论本病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本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以胃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每位研究对象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相关信息,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40~60(47.77±13.04)岁;诱发因素主要是饮食;个人嗜好以吸烟、饮酒为主;病程多发于1 a以上为主;多为复发;多发于餐后。(2)经聚类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肝胃郁热证、肝热脾虚证、中虚气逆证、肝胃不和证4证,人数分布及比例依次为:65例、39.2%;39例、23.5%;33例、19.8%;29例、17.5%。(3)中医症状四诊信息得出:中医症状频数大于10次的症状有26项。烧心,反酸为其主要症状,病变部位涉及脏腑肝胆、脾胃、心、肾。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肝胃郁热证人数最多,其次为肝热脾虚证,再者为中虚气逆证,最后为肝胃不和证。症状以实热证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血清异常激素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记录240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血清睾酮(T)、促黄体素(LH)、胰岛素、月经情况、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中医辨证,分别统计异常激素的证候频次,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异常血清激素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纳入患者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证候有四型,包括肝肾阴虚证、肾阴虚火旺证、肝胃郁热证、脾虚胃热证,其中,高睾酮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肾阴虚火旺证,高促黄体素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肝肾阴虚证,高胰岛素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肝胃郁热证;高睾酮与肾阴虚火旺证、高促黄体素与肝肾阴虚证和肾阴虚火旺证、高胰岛素与肝胃郁热证和脾虚胃热证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诊名囊明笪综合秆异常血清激素与证候有相关性,不同激素的中医病位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研究沧州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特点,进而辨证施治。[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及以往病例资料,制定中医证候学调查表。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予以中医辨证,得出该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构成特点。[结果]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多见,胆胃郁热、肺胃失和次之,而胃阴不足、肝寒犯胃较少。[结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宜温养中阳、调补脾胃治其本,化湿行气、清除积滞治其标。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不同,治疗上在温与清、补与消的运用上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6.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现状.方法 检索1989~2013年间与中医证型相关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文献,对涉及的中医证型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规范名称后进行频次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中医文献119篇,涉及中医证型82种,出现总频次460次;进行名称规范后,中医证型减至44种,其中出现频率≥2%的中医证型有: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瘀阻胃络证、寒热错杂证等8种,出现总频次383次,共占比83.26%.结论 现有中医文献涉及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混乱繁多,经规范名称后统计发现肝胃不和证等上述8种中医证型主要地代表了其目前证型分布.  相似文献   

17.
胃癌中医证型与胃癌转移相关基因E-cadherin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大志  许玲  何金  魏品康 《中医杂志》2005,46(8):614-616
目的:从基因蛋白表达上探索胃癌患者中医证的本质.方法:将收集到的术前胃癌患者病例资料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确定其证型归属;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术后胃癌肿瘤标本中E-cadherin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在100例胃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证型间表达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示,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与脾胃虚寒型之间无明显差异,表达较高;瘀毒内阻型与肝胃不和型无明显差异,表达较低.结论:瘀毒内阻型与肝胃不和型胃癌患者的E-cadherin表达偏低,此两种证型肿瘤转移形成的途径可能与E-cadherin,即与肿瘤细胞间同质性黏附力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24小时pH值及胆汁监测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5例GER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分别行内镜检查、食管24小时pH值及胆汁监测。结果:肝胃郁热型占69.47%,该型以酸反流、混合反流为主,其酸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胆红素大于或小于0.14的时间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实证内镜下的炎症程度重于虚证,虚证较少出现病理性反流。结论: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型为主,该型与酸反流、混合反流密切相关,推测肝胆失于疏泄,胃气上逆可能与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导致的酸反流及混合反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