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索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跨期选择特征。方法 选取GAD 患者49 例、抑郁 障碍患者67 例和健康对照71 名;运用跨期选择范式,以贴现率K 及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代表个体 跨期选择的决策倾向。采用组别× 金额大小×延迟时间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 (1)3 组跨期选择总 体上各时点AUC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不同金额AUC 值分析发现,GAD 组和抑郁障碍组金额大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符合绝对数量原则,健康对照组金额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于不同延迟 时点分析发现,50 元金额任务中,GAD 在部分较短时点之间AUC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障碍和健 康对照组的贴现趋势与GAD 存在差异;500 元任务中,GAD 各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在部 分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抑郁障碍各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AD 患者存在不同于抑 郁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的贴现趋势,且有着较为敏感的时间感知度。  相似文献   

2.
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焦虑障碍的两种主要类型,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复 杂且常共病。研究表明脑部特定区位异常活化或代谢作用对两者发病有重要影响。目前对于两者的 治疗手段主要为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以上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不够明显。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作为新型的神经调控技术,其有效性、安全性等特性显著,被推荐用于焦虑障碍治疗中。rTMS 对 于上述两种疾病的治疗机制复杂且存在差异。现总结并分析关于rTMS 治疗惊恐障碍和GAD 的相关机 制,明确两者之间的异同,为精准地治疗惊恐障碍和GAD 提供相关线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目的是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GAD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一线治疗虽对大部分患者安全有效,但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并不明确。rTMS作为一项无创安全的辅助物理治疗技术,有望能为GA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综述从GAD的认知功能、一线治疗以及rTMS治疗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焦虑障碍是一组常几尢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 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 GAD)、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 -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及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等。它们在人群中患病率很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米氮平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GAD)随机分为米氮平组和帕罗西汀组治疗8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第2、4、6、8周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8周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为81.6%和84.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米氮平和帕罗西汀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效果相当,且副反应轻,均可作为临床治疗GAD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双相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双相障碍和焦虑障碍常常同时存在,虽然二之间的具体关系尚在进一步的研究探讨阶段,但已有研究显示,双相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是双相障碍患最常见的共病形式。Boylan等研究发现,至少有55.8%的双相障碍患和一种焦虑障碍共病,大约31.8%的双相障碍患与多种焦虑障碍共病。根据DSM-Ⅳ的分类,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PD)、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anxiety disorder,GAD)、恐怖障碍(phobia disorder)、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tic stress disorder,PTSD)等。Boylan等指出双相障碍与上述几种类型的焦虑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20.8%、30%、7.8%~47.2%、3.2%~35%、40%。有研究指出双相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时焦虑障碍对双相障碍的病程影响很大,具体表现为与焦虑障碍共病的双相障碍患较无焦虑障碍共病的双相障碍患发病年龄会提前3~4年;与焦虑障碍共病增加了双相障碍患的自杀行为和物质滥用的发生率;与焦虑障碍共病降低了双相障碍患的生活质量,对患的家庭、工作和社会功能均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加大了治疗难度,也加重了患的经济负担。有献报道双相障碍Ⅰ型较双相障碍Ⅱ型与焦虑障碍共病率高,即双相障碍Ⅰ型患更易伴有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7.
陈静  施慎逊 《上海精神医学》2010,22(1):48-49,57
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世界范围内GAD成人的终身患病率估计为4.1%-6.6%。GAD的病因机制尚未明了。  相似文献   

8.
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 anxiety disorder, GAD)是以持续过度的担忧为特征的精神障碍。近年来情绪调节困难在焦虑症中的表现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为框架,回顾针对GAD的情绪调节特点的研究及发展的治疗方法。最后,本文总结目前研究的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及探讨对GAD的心理干预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综合医院心理门诊焦虑障碍10年就诊变迁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门诊焦虑障碍患者在不同年代的诊治情况及复诊情况变迁。方法比较1992年度与2002年度就诊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焦虑障碍诊断标准中的广泛性焦虑(GAD)、惊恐障碍(PD)和强迫症(OCD)三个亚型门诊初诊患者(1992年共69例,2002年共271例)的诊断治疗及复诊情况。结果随着随访时间推移,门诊焦虑障碍患者复诊比例逐步下降,GAD患者第一个月复诊比例为62.5%(1992年)与44.4%(2002年)、第五年分别为9.4%和15.6%;PD患者第一个月复诊比例为44.4%(1992年)与47.5%(2002年)、第五年分别为16.7%和20.0%;OCD患者第一个月复诊率为68.4%(1992年)与35.1%(2002年)、第五年分别为15.8%和8.1%。同一随访时点三个亚型间的复诊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焦虑障碍患者急性期就诊频度较高,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月平均就诊次数逐渐减少。结论2002年度的门诊焦虑障碍患者的就诊人数较10年前(1992年度)显著增加,但长期治疗患者依从性仍较差,因此需要重视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焦虑障碍的常见类型之一.虽有不少学者对多种相关神经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试图探索GAD发病机制及神经生化改变,但目前尚有许多不明之处.我们测定GA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褪黑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旨在探讨GAD的生化改变.  相似文献   

11.
背景强迫症(Obsessive Con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常伴有焦虑症状,但尚不明确两种状态下患者脑功能是否相似。假设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 患者与 OCD 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Evoked Potentials,BAEP) 存在差异。方法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诊断标准,纳入门诊或住院的 41 例 GAD 患者以及 69 例 OCD 患者,并选取 58 名健康对照者。使用 Nicolet Bravo 脑诱发电位仪,用"Click短声刺激,测查上述对象的 BAEP。结果 NC 组,OCD 组及 GAD 组的波 V 绝对潜伏期依次为6.2(0.7) ms、7.6(0.4) ms 以及6.8(0.5) ms(F =92.31,P 〈 0.001,两两比较 OCD 〉 GAD 〉 NC) ; 波 V 绝对波幅依次为 0.55(0.23) μV、0.20(0.14) μV以及 0.16 (0.09) μV(F =88.11,P 〈 0.001,两两比较 NC 〉 OCD,GAD) ; 波 III 绝对波幅依次为 0.34(0.18) μV、0.17 (0.09) μV以及0.16 (0.09) μV(F = 36.81,P 〈 0.001,两两比较 NC 〉 OCD,GAD) 。结论 OCD 与 GAD 患者的 BAEP 参数与健康对照者不同,但是两种疾病患者的 BEAP 参数差异极少。  相似文献   

12.
正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是临床常见的焦虑障碍,以面对各种事件和场景表现出过度的、难以控制的担心和焦虑为特征,常常有乏力,肌肉紧张,疼痛,失眠等躯体症状[1]。GAD在普通人群中的终身患病率高达5.7%,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2]。多数患者同时合并有一种以上的精神障碍,尤其是抑郁和失眠[3]。GAD会呈现出慢性病程,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常因病不能胜任学习工作,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和惊恐障碍(PD)患者情绪Stroop任务时的脑功能状态及其差异。方法:对经过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确诊的5例GAD患者(GAD组)、10例PD患者(PD组)及9名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完成相关的心理评估,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功能磁共振结果显示,处理一般焦虑信息干扰时,PD患者和GAD患者均表现出皮质功能不足和皮质下反应增强;处理惊恐/恐惧相关信息干扰时,PD患者仍表现出皮质功能不足。正性词任务时PD患者皮质功能不足,而GAD患者皮质及皮质下激活均增加。结论:GAD与PD患者均存在不同的脑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14.
米氮平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开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米氮平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CMD-3广泛性焦虑诊断标准的患者26例使用30mg/d米氮平治疗6周,在0、2.4、6周评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并评定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能显著改善GAD患者的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治疗结束时的显效率达65.4%,有效率达88.5%: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思睡和体重增加。结论米氮平对广泛性焦虑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合并药物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AD)青少年患者的效 果。方法 纳入68 例13~22 岁GAD 青少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BT联合药物组(联合组)和 药物组,进行8周药物治疗,联合组同时给予每周一次的CBT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和 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于基线和治疗第4 周、第8 周测评,评估两组的疗效。结果 联合组32 例、药 物组24 例完成研究。基线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独生子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0.05)。组内比较,联合组和药物组患者HAMA-14 和SLSI得分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HAMA-14:F=74.961,P< 0.05;F=37.614,P< 0.05;SLSI:F=28.818,P< 0.05;F=30.137,P< 0.05)。 而且联合组得分降低更明显,4 周末时两组间HAMA-14 和SLS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8, P=0.023;t=-3.104,P=0.003),8 周末时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597,P=0.012;t=-3.639,P=0.001)。 结论 CBT联合组和药物组均能有效缓解GAD 青少年患者的焦虑症状以及改善学生生活应激症状, CBT 联合药物干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伴失眠症状可能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收集178例GAD患者一般情况并进行APGAR家庭功能问卷、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GAD-7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QSI)的评定,对人口学特征、家庭功能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以PSQI总分7分为界,将178例GAD患者分成GAD伴失眠组(PSQI7,129例,72.5%)和不伴失眠组(PSQI7,49例,27.5%);两组在年龄、家庭功能总分、GAD的部分症状严重程度和焦虑障碍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9~4.790,P0.01或P0.001)。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3,95%CI:1.021~1.087;P=0.001)、HAMA总分(OR=1.112,95%CI:1.038~1.192;P=0.002)及APGAR家庭功能总分(OR=0.797,95%CI:0.691~0.919;P=0.002)进入回归方程。结论:焦虑程度高、年龄偏大是GAD患者伴失眠的危险因子,良好的家庭功能是GAD患者免受失眠困扰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7.
简述焦虑障碍治疗循证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焦虑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疾病,根据DSM-IV主要分为六种:惊恐障碍(PD)伴或不伴有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强迫症(OCD),社交恐惧症(SAD),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特定类型的恐惧症(specific phobia),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部分焦虑障碍患者自身有强烈的求治愿望.如果不适当治疗,长此以往将损害患者社会功能,严重可导致自杀、物质滥用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双相抑郁患者重复氯胺酮抗抑郁治疗反应的差异。方法 本 研究是基于 2016 年 7 月至 2018 年 8 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进行的一项单臂开放标签临床试 验的事后研究,纳入32例焦虑型(n=23)和非焦虑型(n=9)双相抑郁患者。焦虑型双相抑郁被定义为符合 DSM-5双相障碍目前为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且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焦虑-躯体化因子分≥7分。在维持 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和(或)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稳定使用的情况下,两组均接受 6 次重复亚麻醉 剂量(0.5 mg/kg)氯胺酮静脉注射治疗,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 4 h、每次治疗后 24 h 和末次治疗后 2 周采 用蒙哥马利 - 阿斯伯格抑郁评定量表(MADRS)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 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双相 抑郁患者经重复亚麻醉剂量氯胺酮治疗的有效率(末次治疗后 24 h,5/8 比 14/19;末次治疗后 2 周,4/7 比 11/17)和缓解率(末次治疗后 24 h:4/8 比 9/19;末次治疗后 2 周:4/7 比 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线性混合模型显示,控制基线 MADRS 评分后随访时间对 MADRS 评分具有显著效应(F=20.558, P< 0.001),经治疗 MADRS 评分逐渐降低,焦虑亚型对 MADRS 评分无显著效应(F=0.309,P=0.582),焦 虑亚型和随访时间无显著交互作用(F=0.215,P=0.988)。结论 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双相抑郁患者在接 受亚麻醉剂量氯胺酮治疗后抑郁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氯胺酮对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双相抑郁患者的抑郁 症状的改善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外周血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 -6)水平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48例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及48名健康对照,应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估焦虑水平,剑桥神经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软件(CANTAB)中的延迟匹配测验(DMS)评估记忆功能,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外周血CRP浓度,ELISA法测定外周血IL -6浓度。结果焦虑障碍组DM S测验的总延迟、0 s延迟、4 s延迟、12 s延迟正确数均低于对照组( t=-6.31~-3.62,P<0.05),而且平均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t=3.45~4.17,P<0.05)。焦虑障碍组外周血CRP(t=3.31,P<0.05)、IL -6(t=14.79,P<0.0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焦虑障碍组患者DMS测验的总延迟正确数、12 s延迟正确数与外周血CRP、IL -6水平呈负相关(r=-0.86~-0.75,P<0.05);DMS总延迟反应时、无延迟反应时、0 s延迟反应时、4 s延迟反应时与外周血CRP、IL -6水平呈正相关( r=0.44~0.58,P<0.05)。结论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存在炎性细胞因子和记忆功能异常,且两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从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人格特征。方法 按DSM-IV诊断标准收集25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共病组)、3-例主要抑郁症患者(抑郁组)、14例广泛性焦虑障碍和6例惊恐障碍患者(焦虑组)。对所有病例使用TABP、EPQ进行调查评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或国内常模比较。结果 共病组的A型行为发生率与抑郁组相似,显著低于焦虑组;而共病组的TH因子分与焦虑组一样,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共病组和抑郁组、焦虑组一样,EPQ的N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结论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独特的人格特征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