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贴扎技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改善足底筋膜炎疼痛程度及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6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贴扎技术组(KT)、体外冲击波组(ESWT)及联合治疗组,三组患者均予以牵伸训练为基础。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骨超声、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估患者的足跟疼痛程度、足底筋膜厚度及足踝的功能状态。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周,三组患者在VAS、AOFA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在足底筋膜厚度方面,体外冲击波组及联合治疗组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KT组比较,ESWT组和联合治疗组在VAS、足底筋膜厚度及AOFAS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VAS、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AOFAS方面,联合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4周,三组患者在VAS、足底筋膜厚度、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三组间比较,在VAS、足底筋膜厚度及AOFAS评分方面,联合治疗组较体外冲击波组、运动贴扎技术组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运动贴扎技术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均可改善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联合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研究肌内效贴辅助物理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42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体外冲击波(ESWT)及牵伸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肌骨超声、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足底筋膜厚度及足的功能状态。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2周晨起第一步、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治疗组足底筋膜变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除对照组治疗后1周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和2周,晨起第一步、一天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2周足底筋膜厚度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冲击波和牵伸训练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可更好地缓解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冲击波组(ESWT组)及联合治疗组(联合组)各20例。电针组只接受电针治疗,ESWT组只接受ES-WT治疗,联合组同时接受电针和ESWT联合治疗,3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3个月行VAS疼痛评分,治疗3个月后采用VAS加权值评定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VAS评分在治疗后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联合组更低于电针组及ESWT组(P<0.05);ESWT组在治疗后3月VAS改善优于电针组(P<0.05);ESWT组及联合组VAS评分逐渐下降,但电针组3月后VAS评分却有升高;联合组治愈率明显优于电针组及冲击波组,冲击波组治愈率优于电针组(P<0.05)。结论:ESWT和电针对慢性足底筋膜炎均具有临床疗效,但二者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一治疗,具有近期及远期疗效方面的共同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智能脉冲枪治疗慢性跖筋膜炎(PF)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名PF患者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每组20名。2组患者均给予MET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智能脉冲枪对趾筋膜炎疼痛区域进行治疗,所有治疗每日1次,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12周和24周进行目测类比VAS疼痛评分(VAS),应用肌肉骨骼超声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检测足底筋膜的厚度。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足底筋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2周、12周、24周的V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与观察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实验组VAS评分较低(P<0.05)。治疗后24周,2组患者足底筋膜厚度均较组内治疗前薄(P<0.05),实验组足底筋膜厚度[(0.28±0.10)cm]显著薄于观察组[(0.57±0.15)cm](P<0.05)。 结论MET联合智能脉冲枪能够松解足底筋膜周围肌群,缓解粘连,减轻足底疼痛感,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肌内效贴贴组及与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与常规康复训练,肌内效贴组另进行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冲击波组运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联合治疗组采取体外冲击波与肌内效贴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4周后评估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和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前VAS、FMA、MAS评分及肩关节P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VAS、FMA、MAS评分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的VAS、MAS评分低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FMA评分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P0.05)。治疗后3组的肩关节PROM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肩关节PROM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组的肩关节PROM低于体外冲击波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与肌内效贴联合冲击波治疗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缓解上肢痉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弹性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足底跖筋膜异常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5例T2DM患者根据其糖尿病病程分为≤10年34例(A组)和10年31例(B组),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38例为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各组跖筋膜的内部回声和边界,同时测量跖筋膜距离跟骨结节止点1 cm(PF1)及2 cm(PF2)处的厚度。以PF1、PF2点为中点,长约1 cm的矩形区域为PF1区、PF2区,应用弹性成像技术将跖筋膜PF1区和PF2区的弹性分为1~3级,比较各组弹性分级频数。结果对照组跖筋膜纵切面呈细条状高回声,内可见均匀的平行线样条状高回声,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A组跖筋膜异常改变13例,B组24例,对照组5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及对照组PF1厚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PF2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A组PF2厚度与对照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1区弹性分级频数比较:1级弹性频数A、B组大于对照组,B组大于A组(均P0.05);2级、3级弹性频数A、B组小于对照组,B组小于A组(均P0.05)。PF2区弹性分级频数比较:1级、2级弹性频数A、B组较对照组增加,3级弹性频数减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联合弹性成像技术能够发现T2DM患者足底跖筋膜的异常改变,对糖尿病足的早期预防和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KT)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治疗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 方法 选取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2组患者均采用ESWT,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KT治疗。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3周后及6周后,对2组患者休息时、局部触压及Thomsen试验(抗阻伸腕试验)时产生的疼痛不适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治疗6个月后,采用Verhaar评价标准(VSS)随访,观察患者的长期疗效及优良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休息、触压及Thomsen试验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6周后休息、触压及Thomsen试验时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后、3周后休息、Thomsen试验时的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6.92%和7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ESWT基础上辅以KT,可显著改善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疼痛不适症状,其长期效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深层肌肉刺激(DMS)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康复干预(包括足底按摩手法及超声波治疗),观察组还同时辅以DMS治疗。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足底超声检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疼痛、足底筋膜厚度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足底筋膜厚度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2.9±1.9)分]、足底筋膜厚度[(2.84±0.71)mm]及MBI评分[(74.9±9.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DMS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干预,能进一步缓解疼痛,促进患部炎症水肿消散及生活质量提高,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跖筋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经临床及超声诊断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38例跖筋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进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封闭治疗,分别于注射类固醇激素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12周行足底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超声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跖筋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1)。治疗后4周,试验组VAS评分及跖筋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2±0.77 vs 2.68±0.82,P>0.05;(4.56±0.25)mm vs(4.72±0.38)mm,P>0.05]。治疗后12周,试验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7±0.77 vs 2.37±0.68,P<0.01);试验组跖筋膜厚度较对照组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2±0.24)mm vs(4.53±0.35)mm,P<0.01]。治疗后12周,试验组跖筋膜内钙化灶较治疗前消失或减少。结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跖筋膜炎较传统封闭治疗更准确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足底筋膜炎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2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足底筋膜厚度检测,并于6个月后随访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1周时2组患者McGill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组患者足底筋膜厚度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2组患者McGill评分、足底筋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1周时对照组McGill评分[(10.88±3.44)分]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但此时2组患者足底筋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时观察组McGill评分[(6.00±2.5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此时2组患者足底筋膜厚度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组McGill评分[(4.19±0.27)分]及足底筋膜厚度[(4.26±0.33)m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随访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78.1%)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46.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足底筋膜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并且还具有定位精准、效果显著等优点,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观察组同时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及核心肌群训练,筋膜松解组则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核心肌训练组则辅以核心肌群训练,3组患者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远期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70±0.78)分]、ODI指数评分[(17.47±2.75)%]以及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4.28±1.13)分、(22.47±2.69)%]均明显优于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6周、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0±0.66)分、(3.50±0.97)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上述时间点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加(P<0.05)。 结论 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ST)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低、中能量的体外冲击波间的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非钙化性ST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低能量组21例和中能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疾病健康宣教和物理因子治疗,低能量组和中能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应强度的发散式ESWT治疗,低能量组ESWT强度为50~65 mJ、中能量组ESWT强度为75~90 mJ,ESWT治疗均为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分别对3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 治疗4周后和随访时,3组患者的VAS和UCL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时,3组患者的VAS和UCLA评分亦显著优于组内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和随访时,低能量组和中能量组患者的VAS和UCL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VAS和UCLA评分的最佳得分为中能量组随访时的(1.95±0.74)分和(30.81±1.78)分。 结论 发散式ESWT可有效地缓解非钙化性ST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功能,而低能量与中能量的ESWT对非钙化性ST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92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肌内效贴组、神经松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肌内效贴组辅以患肩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松动组辅以肩周神经松动术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肌内效贴及神经松动术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和扩展Barthel指数(EBI)对各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9.33±8.59)分]较组内治疗前[(65.33±13.51)分]、同期对照组[(48.15±11.59)分]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CMS评分[43.0(36.5,51.5)]较组内治疗前[25.0(20.0,28.0)分]、同期对照组[36.5(32.0,39.0)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EBI自理性活动类目评分[8.00(6.00,10.00)分]较组内治疗前[4.00(3.00,5.00)分]、同期对照组[6.00(4.00,7.00)分]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ADL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结合足底压力评估,探究运动贴扎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纳入67例来院就诊的单侧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及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运动贴扎(KT)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活动;采用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量患者足底各区压力峰力值。比较治疗前、治疗第3周、治疗第5周的临床疗效及患侧足底压力变化。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3周、治疗第5周,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功能活动的量表评分、足底压力均出现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第3周,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功能活动的量表评分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足底压力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贴扎联合治疗组足跟内侧的峰力值体重比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第5周,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功能活动的量表评分、足底压力的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贴扎联合治疗组在疼痛改善情况、功能活动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中足、后足负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相比单纯的体外冲击波治疗,辅以运动贴扎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更好地缓解疼痛、改善后足功能、纠正异常的足底负重、改善患者步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观察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4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肩胛上神经阻滞加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类比法(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上肢FMA-U评分、MBI评分及肩关节PROM明显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上肢FMA-U评分、MBI评分及肩关节PROM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肌内效贴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患者肩部疼痛,对提高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重要的康复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扎术联合物理因子治疗急性腰扭伤(ALS)的临床效果。方法:ALS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扎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腰椎活动度(Schober)评分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d后,2组VAS及RMD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Schob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术能有效的改善急性腰扭伤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缓解疼痛,且较单纯物理因子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沙娟娟  翟洁敏  姚力  苏航  郭强 《中国康复》2020,35(6):321-32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加巴喷丁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65例PTN患者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A组)、rTMS组(B组)、rTMS联合加巴喷丁组(C组)各55例,A组患者给与加巴喷丁胶囊口服治疗,B组患者给与rTMS治疗,C组患者给与rTMS联合加巴喷丁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并记录疼痛缓解率和加巴喷丁使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4周后及治疗后1、3、6个月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均P<0.05);与A组同时间点比较,B、C组治疗4周后及治疗后随访1、3及6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C组VAS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3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A、B组(均P<0.05),且C组加巴喷丁使用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5)。 B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C组(均P<0.05),C组不良反应总计发生率低于A组(P<0.05)。治疗后,3组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B、C组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C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rTMS联合加巴喷丁能够提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减少加巴喷丁的使用剂量,改善患者睡眠,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共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治疗。分别进行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ROM)测量,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3、5次后,2组VAS评分均逐渐下降(P0.01)。治疗1次和3次后,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第5次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各方向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冲击波可改善肩关节周围炎症状,肌内效贴在疗程初、中期可缓解患者疼痛不适,但其提高治疗有效率的长期效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处肌肉弹性改变情况,观察其在中医手法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6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观察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均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肌肉杨氏模量值(E)、组织剪切波速度(SWV)、上斜方肌厚度、目测类比等级(VAS)评分。以后期病理生理学检测结果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MTrPs的价值。根据观察组患者定位MTrPs方式差异分为2个亚组:常规组(30例)和辅助组(30例),对比常规组与辅助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的VAS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以及治疗1、2、3个疗程后的疼痛缓解显效率。结果观察组MTrPs处肌肉E、SWV、上斜方肌厚度、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MTrPs的曲线下面积为0.948,敏感性为95.24%,特异性为94.44%,诊断准确率为95.00%。通过对比疗效发现,辅助组1、2、3个疗程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治疗后15 d的VAS评分、PRI评分、PPI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MTrPs处肌肉弹性改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助于中医手法治疗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足底跖腱膜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在我科进行足底跖腱膜炎注射治疗的患者30例,结合患者临床病史,行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6个月的跖腱膜厚度和疼痛VAS评分。注射治疗药物为复方倍他米松和盐酸利多卡因混合液。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无明显并发症。超声均表现为足底跟骨结节处跖腱膜肿胀增厚、回声减低,平均厚度约(4.5±1.0)mm;治疗后1个月平均厚度为(4.0±0.8)mm,治疗后6个月平均厚度为(4.1±1.1)mm,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30例患者药物注射治疗前VAS评分为(8.53±0.57)分,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2.36±0.55)分,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为(3.53±0.62)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足底跖腱膜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