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兔骨髓基质细胞同种异体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新生新西兰大白兔四肢长管骨骨髓 ,分离后加入条件培养液体外培养 ,冻存复苏的细胞以明胶海绵吸附后回植于异体兔的桡骨缺损处作为实验侧 ,对侧以明胶海绵吸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 2、4、8、 1 2周取材 ,观察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和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植入异体骨髓基质细胞明胶海绵复合体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术后 1 2周实验侧全部骨性愈合 ,对照侧由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能有效地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2.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作为种子细胞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同种异体BMSCs与丝素蛋白-异体松质骨共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体,移植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术后2、4、12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及Ⅱ型胶原、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BMSCs能在丝素蛋白和松质骨支架上较好的黏附、生长,共培养后成功地构建了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体;体内移植后生成透明软骨样组织并修复了骨软骨缺损.结论 同种异体BMSCs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丝素蛋白-松质骨双相支架负载同种异体BMSCs可用于骨软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将复合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明胶海棉移植于硅胶膜管内,旨在观察异体BMSCs促进膜引导骨组织再生的能力.方法:抽取大耳白兔胫骨结节及股骨转子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获取BMSCs并培养、扩增.36只成年新两兰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造成双侧12 mm桡骨缺损,A组缺...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移植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大鼠颅骨缺损,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探索一种治疗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同时给以免疫抑制剂治疗;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支架组。四组分别在脑颅骨上造成骨缺损模型后取供体组和自体组骨髓,移植到同步预制骨缺损大鼠模型缺损处,分别于术后8、10、12、13周对骨缺损处进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病理取材。结果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术后8周观察,骨样组织铺满支架,骨缺损治愈率85%;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术后10周观察,骨样组织铺满支架,骨缺损治愈率82%;未用免疫抑制剂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术后12周,只有少量骨样组织形成,骨缺损治愈率0%;单纯支架组骨样组织生长缓慢,术后13周仍未铺满支架。骨缺损治愈率10%。骨缺损治愈率85%。结论应用免疫抑制剂防止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效果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效果差别很小,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合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PDLLA/HA)在修复兔桡骨缺损中的效果。方法 36只健康新西兰白兔,共72侧前肢,造成1.0cm长的桡骨缺损,随机分成A、B、C3组,A组植入BMSCs+PDLLA/HA,B组单纯植入PDLLA/HA,C组不做任何植入,于术后2、4、8、12周时行X线、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成骨效果优于B组,12周时已完全骨性愈合,髓腔通畅,在各骨缺损修复时期,其成骨速度、成骨量和再生髓腔结构均优于B组、C组;A组X线评分也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BMSCs复合PDLLA/HA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有望成为临床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森  冯付明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113-2119
目的研究以胶原蛋白海绵为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成骨细胞(OB)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尺骨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7只,制备双侧尺骨中段1.5 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按植入的修复物随机分成3组,每组9只。A组为胶原蛋白海绵复合OB,B组为胶原蛋白海绵复合BMSCs细胞,C组为胶原蛋白海绵复合OB和BMSCs细胞,D组为胶原蛋白海绵,作为自身对照。每组植入物植入前在体外培养1周,术后4、8、12周每组分别取3只动物,进行X线检查、大体标本观察和HE染色组织学观察,比较4组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C组的成骨效果在任何时间检测点均优于其他组(均P<0.05),表现出更好的骨质量、更高的X线得分和更大数量的骨体积。A组和B组X线得分、新生骨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高于同时间点的D组。12周时新生骨组织几乎接近正常骨组织,髓腔再通;A组和B组12周时骨缺损区仍处于改建塑形期,D组只有少量骨痂形成,骨不愈合。结论 OB和BMSCs两种细胞混合复合胶原蛋白海绵修复兔尺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最佳,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有望成为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及其成骨诱导后移植,对实验性家兔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2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BMSCs移植组(A组)与B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移植组(B组),将细胞移植于坏死股骨头的钻孔区内.对术后2、4、6、8周的股骨头标本,进行X线、组织学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genetic protein,BMP)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 ①X线观察显示,随着时间的进展,A、B 2组钻孔区密度逐渐增高,6周时出现骨小梁结构,8周呈现正常的骨小梁结构.②组织学观察表明,在A、B 2组钻孔区内,术后2周时有大量的成骨细胞;4周时充满骨小梁;8周时骨小梁趋于成熟,2组间骨小梁面积的图像分析,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显示,在A、B 2组术后2周时,移植的BMSCs呈现BMP免疫阳性反应;然而,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BMSCs移植后,只有部分细胞出现BMP免疫阳性反应.结论 BMSCs及其成骨诱导后移植,对实验性家兔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呈现相似的结果;股骨头内部的微环境,对BMSCs具有明显的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双基因rhBMP-4/VEGF121混悬液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成年兔20只,制作40侧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A组植入rhBMP-4+VEGF121+明胶海绵,B组植入rhBMP4+明胶海绵,C组植入VEGF121+明胶海绵,D组只植入明胶海绵.并于术后4、8、12周对骨缺损区进行大体、X线片、组织形态学观察,图像分析新生骨小梁的面积.结果 A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再通,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其他组;B、C组骨缺损为未完全成熟的板层骨修复,髓腔部分再通,B组骨愈合成熟度较C组佳;D组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双基因rhBMP-4/VEGF121治疗骨缺损比单基因具有更好的促进骨修复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9.
兔骨髓基质细胞组织工程骨治疗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免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培养、传代扩增后,与胶原海绵混合培养后植于免挠骨干1.5cm缺损处。12周后处死动物,通过大体形态及x线、组织学检查进行评价。比较细胞和胶原海绵复合物移植与单纯胶原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以组织工程骨移植于骨缺损处,骨缺损完全愈合,骨髓腔通畅。而单纯胶原移植对照组骨缺损未愈合,髓腔不通,与实验组有明显差别。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是一种良好的骨源细胞,能定向分化成骨细胞,其成骨机制为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从免疫学方面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组织工程化骨植入兔体内修复长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用骨髓基质细胞(MSCs)、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rhBMP2)与纤维蛋白胶(FG)复合培养,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5只异体兔的桡骨1.5cm节段骨缺损作为实验组;另5只兔用单纯FG植入同样大小骨缺损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3、6、8周抽取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样本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阳性率并计算CD4^+/CD8^+比值。结果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1、2、3、6、8周各时间点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CD4^+/CD8^+比值分别与术前的T淋巴细胞亚群两两相比,两者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FG、rh-BMP2和兔MSCs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异体兔体内其术后8周内免疫反应水平低,可用以修复兔节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昆明山海棠(THH)提取物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aGVHD模型,BALB/c受鼠清髓性预处理后分别用生理盐水、环孢素A(CsA)、THH及CsA+THH混合物灌胃。观察移植后受鼠aGVHD、生存时间、CD4^+/CD8^+比率、CD4^+CD25^+T细胞比率及脾细胞Foxp3 mRNA水平。结果生理盐水组出现典型aGVHD,20天内全部死亡。其余3组aGVHD临床、病理表现及生存时间均改善,组间无差异;CD4^+/CD8^+比率、受鼠CD4^+CD25^+T细胞比率及脾Foxp3 mRNA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升高,以联用组明显。结论THH可减轻小鼠aGVHD,延长其生存时间。机制可能与增加CD4^+CD25^+T细胞比率,上调Foxp3 mRNA表达,调节CD4^+/CD8^+比率有关。THH和小剂量CsA联合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对NOD小鼠免疫系统重建和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机制。方法:①21只6周龄NOD雌性鼠接受9.5cGy全身照射后随机分为两组,移植组10只,对照组11只;②每周监测血常规和血糖的变化;③小鼠饲养至发生糖尿病时或至30周龄时处死,摘取脾脏分离淋巴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鼠与非移植鼠脾脏CD3^+、CD4^+、CD8^+、CD4^+/CD8^+淋巴细胞;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水平;吉姆萨染色法计数小鼠骨髓分裂相中Y染色体所占比例,检测嵌合程度并作为细胞植活标记。结果:①移植后NOD受鼠经骨髓细胞的性别染色体检测显示均植入成功;②实验组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发病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延缓(P〈0.05);③实验组和对照组CD3^+T细胞、CD4^+T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CD8^+T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FN7数值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NOD鼠在通过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后,能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移植后免疫重建,下调CD4^+/CD8^+T细胞的比值,使Th1/Th2极化向Th2偏移等机制相关,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可能成为防治1型糖尿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HBV宫内感染脐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HBV宫内感染脐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方法选择HBsAg及HBeAg双阳性但肝功能正常孕产妇分娩新生儿157例。选择其中胎儿宫内感染21例为研究组,无宫内感染136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脐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水平,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内感染组新生儿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低于未感染组,而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高于未感染组,CD4^+/CD8^+比值低于未感染组,2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CD3^+T淋巴细胞百分数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宫内感染HBV新生儿可能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健康医护人员10例,乙肝病毒携带11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CD3^+CD4^+、CD3^+CD8^+、CD3^+检测。结果CD3^+CD4^+/CD3^+CD8^+比值、CD3^+CD8^+百分率在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CD3^+CD4^+百分率,CD3^+百分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病毒携带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外周血CD3^+CD8^+百分率升高,CD3^+CD4^+/CD3^+CD8^+比值降低,无CD3^+CD4^+百分率变化,可能与其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肾康颗粒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确诊为早期CAN患者分为益肾康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维持常规治疗,益肾康组加服益肾康颗粒30g/d,观察治疗第4、8、12周后外周血中CD3^+、CD4^+、CD8^+水平,并计算出CD4^+/CD8^+的比值,分析益肾康颗粒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益肾康组的外周血CD4^+、CD8^+计数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康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严重的副作用。结论益肾康颗粒能够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调节肾移植术后抗排斥和感染之间的矛盾,辅助治疗CAN。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婴幼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选择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婴幼儿20例和免疫成功者29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及荧光染色法,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的变化。结果免疫成功组婴幼儿外周血CD3^+为64.17%±8.01%,CD4^+为39.55%±8.80%,CD8^+为24.62%±7.23%;CD4^+/CD8^+比值为1.66±0.51。免疫失败组婴幼儿外周血CD3^+、CD4^+和CD8^+分别为62.55%±7.32%、32.94%±7.58%和29.61%±7.08%;CD4^+/CD8^+比值为1.13±0.50。统计分析显示,CD3^+T淋巴细胞百分数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D4^+T和CD8^+T细胞在免疫失败组和免疫成功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的数量变化可能是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失败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大血管病变患者的变化,探讨其在T2DM及大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初诊T2DM(单纯T2DM组)患者、28例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组、单纯T2DM组CD4^+T细胞、CD4/CD8比值、CD4^+CD28^-T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CD3、CD8^+T细胞、CD4^+CD25^+T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组CD4+T细胞、CD4/CD8比值、CD4^+CD28^-T细胞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5),CD3、CD8^+T细胞、CD4^+CD25^+T细胞低于单纯T2DM组。结论机体细胞免疫异常在T2DM及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初治NHL患者50例为实验组,采集静脉血检测T细胞亚群、NK细胞及免疫球蛋白(Ig)水平,与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并对50例患者中不同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及治疗有效无效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外周血CD4^+、NK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CD3^+、CD8^+、CD19^+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治疗无效组、有B组症状组、Ⅲ+Ⅳ期组的CD4^+、NK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及实验组各亚组间的Ig A、Ig G、Ig 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L患者存在细胞免疫抑制,其临床分期、治疗疗效与细胞免疫功能有关,而与体液免疫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