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设立护理二线值班对一线夜班护士压力的缓解情况。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64名儿科夜班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夜班中设立护理二线值班对一线夜班护士来源于环境和个人自身素质的压力起到了明显的缓解作用;对来源于患儿及护理工作本身的压力缓解作用不明显。结论夜班中设立护理二线值班能够缓解一线夜班护士在工作环境和自身素质方面的压力,该制度有一定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夜间以片区设立护理组长二线值班岗位的可行性与成效。方法:制定护理组长二线值班岗位的工作内容,将全院24个仅在P班实施双人班的护理单元划分内科片区与外科片区,各设立一名护理组长检查、指导、协助夜班护理工作。选取146名夜班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在设置护理组长夜间岗位前后的压力变化情况,并统计其协助夜班护士解决各类事件的频次。结果:护理组长在其夜间二线值班岗位设立后解决夜间护理工作的疑难问题及协助夜班护士解决各类事件共计有635件起,使夜班护士的工作压力明显降低。结论:设立夜间护理组长二线值班岗位,能有效地保证护理质量,杜绝护理隐患,协调护理工作,缓解了夜班护士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3.
佘凤华  俞明霞  邹丹凤 《现代护理》2007,13(21):2001-2002
目的探讨二线值班护士在夜间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选拔10名具备夜班护士资格、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业务能力强、护理技术操作熟练、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二线值班护士,在参与正常值班情况下,晚上轮流上二线班,对夜间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巡查、指导、监控。结果实施二线值班护士,加强了夜间护理工作的质控和督导,保证和提高了夜班护理工作质量,减轻了夜班护士的工作压力,减少了护患纠纷,同时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护士工作责任感和自豪感。结论实施二线值班护士不仅提高了夜间的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同时全面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护理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开展护理二线值班的实践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夜间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方法:成立护理二线值班,指导、协助夜班护士工作,解决护理相关问题。结果:实施护理二线值班提高了夜间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护理二线值班,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二线值班护士在夜间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选拔10名具备夜班护士资格、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业务能力强、护理技术操作熟练、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二线值班护士,在参与正常值班情况下,晚上轮流上二线班,对夜间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巡查、指导、监控.结果 实施二线值班护士,加强了夜间护理工作的质控和督导,保证和提高了夜班护理工作质量,减轻了夜班护士的工作压力,减少了护患纠纷,同时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护士工作责任感和自豪感.结论 实施二线值班护士不仅提高了夜间的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同时全面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护理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何金兰  黄水英  郭少莲 《家庭护士》2009,7(15):1373-1374
内科通过设定护理二线值班制度,选拔具有工作经验、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业务能力强、护理技术操作熟练、有一定管理能力、 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二线值班护士,二线值班护士晚上轮流值班,对夜间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巡查、指导、 监控,结果设定二线护士值班,加强了夜间护理工作的质控,保证和提高了内科夜班护理工作质量,减轻了夜班护士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7.
儿科病房二线护士不同值班方式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改变儿科二线护士值班方式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竞聘上岗3名二线护士,实施24h负责制,参与一线轮值夜班,8 h的值班时间履行一线护士的各班工作职责,8 h值班时间以外在家留守待命,一线护士遇到技术问题时随叫随到;2006年1月起改变了二线护士的值班方式,即二线护士不参与一线值班,3人轮流值二线班.上班时间为8:00-12:00,14:30-17:30,20:00-23:00,其余时间均留守科室待命.观察改变二线护士24 h负责制的值班方式后病区护理工作质量、医生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2006年改变二线护士24 h负责制值班方式后病区护理质量合格率、护理记录合格率、医生及病人满意度均较2005年提高,护理缺陷、护患纠纷发生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改变后的二线护士24 h值班方式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通过实行夜班加强辅助班及护理二线住院总查房制度,对减轻妇产科夜班护士压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夜班实行加强辅助班及开展夜间护理住院总值班制度,实施前后采用护士工作压力量表对48名一线夜班护士进行的压力状态比较.结果 实施后护士在患者护理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压力得分分别为(1.91±0.32),(1.73±0.48),(1.48±0.61)分,均低于实施前的(3.35±0.76),(3.35±0.47),(2.92±0.6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4,2.35,2.25;P <0.05),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加强班和护理住院总值班后,夜班护士前5位压力源均减轻,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实行夜班加强辅助班和护理总值班制度,减轻了妇产科一线夜班护士的压力,保障了护理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科夜班护士对实施护理总值班制度的意见和看法,了解开展总值班的必要性。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夜班护理人员对建立护理总值班的意见和看法。结果 82.1%夜班护士认为开展护理总值班非常必要;69.2%对其工作认可;护理总值班给予夜班护士的帮助主要为运送患者转科或重症患者外出检查,协助抢救,帮助建立输液通道及处理纠纷等。结论开展护理总值班有利于提高夜间护理质量,夜班护理人员比较认可,同时节约人力资源,适应国家关于优质护理的要求,有必要继续开展。  相似文献   

10.
高翠霞  黄葶  席萍 《家庭护士》2009,7(3):250-251
[目的]探讨护士二线岗位24 h值班对夜间、节假日等薄弱环节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护士二线24 h岗位值班,指导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抢救,解决病区护理疑难问题,指导协助高难技术操作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同时以病房医生、住院病人及低年资护士为调查对象,对实施护士二线岗位值班制前后各项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护士二线24 h岗位值班前后比较,医生对二线护士工作满意度、病人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及低年资护士对二线护士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实施护士二线岗位24 h值班是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加强二线值班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加强护理管理人员对护理工作8h以外的检查、督促、指导、协调、组织管理,通过对二线值班人员重新调整,改革查房方式、评分方法,以及加强二线值班人员的培训,改革护理二线值班制度,深入临床第一线,对薄弱环节有目的、有重点地给予检查指导.使全院护理人员素质及夜间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同时,提高了护理骨干的管理能力及医院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增加直接护理时数及提高护理质量的护士夜班排班方式。方法根据病房工作量的分类方法,对临床内外科护士三班倒换制、全夜制夜班的间接、直接护理时数统计,比较不同夜班排班方式对直接护理时数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结果全夜制夜班对比倒换制夜班护士每24h可增加直接护理时数66min,折算为1.06h,P<0.001;全夜制夜班夜间护理病人综合满意度为95.67%;病区夜间护理质量达标率100%。结论全夜制夜班可减少护士频繁交接班而增加直接护理时数,有利于提高护理效率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病房护理活动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分析某综合医院病房护理工作内容厦分类构成厦病房不同岗位的人均任务负荷,为人员配备与绩效考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对象为某医院病房所有护理人员210人。调查病房护理人员所从事的各项护理活动内容、耗时与频次。主要采用工作日志法,结合专家咨询法。结果病房护理任务量中白班是夜班的1倍多。病房白班护理任务中直接护理、间接护理任务耗时都略低于夜班,而白班的非护理任务耗时高于夜班。内、外科护理任务各大项目的构成排序基本一致,而ICU和妇产科略有不同,内外科护理任务构成排在首位的是治疗给药,IcU和妇产科则是病情评估。ICU直接护理任务耗时比例高于其它病房,非护理任务耗时最低。病房各岗的人均每班护理任务负荷,夜班与责护人均每班护理任务负荷较高,主班岗则较低。结论该院病房护理任务分类基本合理,但具体任务如治疗给药等应加强调研与改进,以提高效率,减少耗时;部分岗位任务负荷重,需增加护理人员配置。  相似文献   

14.
深化护理夜班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规范护理夜班管理,为护理人员岗位绩效薪酬制度改革奠定基础。方法调整各护理单元护理人员结构,明确各护理单元在常规情况下夜班岗位数的设置,明确各级、各类护理人员每月应完成的基本夜班数要求,实施护理夜班岗位绩效奖励制度。结果护理人员特别是高年资护理人员承担夜班工作的积极性增加,聘用护士离职率降低。结论规范夜班管理及建立夜班岗位绩效奖励制度是护理夜班安排更加合理化、人性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改革护士排班方式和工作流程的做法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革护士排班方式和工作流程,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对传统三班制(正常班加大、小夜班)的排班方式进行改革,增设早班和晚班,增加夜间人员力量,重建各班次工作流程。结果改革后,每日夜间护理工作总时数较改革前增加7.0 h;早晨给患者静脉采血时间推迟1.0 h;静脉输液开始和结束时间均提前1.0 h;患者夜间睡眠时间延长1.0 h,午休时间延长0.5 h。结论新的排班方式和工作流程,能为患者提供更人性、科学、安全的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力资源安排更科学、合理,也有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护理夜班加强班工作情况,以期改进工作,保证夜班护理质量。方法:应用自行设计“夜班护理加强班工作情况专项检查表”和“夜班护理加强班评价调查表”对全院40个科室(44个护理单元)夜班护理加强班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夜班护理加强班的设置对病房的夜间护理质量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同时通过夜班加强班制度能间接地培养骨干护士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但夜班加强班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卢海涛  王凯 《护理学报》2002,9(6):62-63
目的 进一步深化整体护理改革,使病人得到更为持续、安全的照顾。方法 选择心脏内科,病床数与护士人数之比为1:0.39的条件下,排班方式为全夜制。结果 自实行全夜排班以来,护士的休息时间集中,节省了医疗用房,减少了书写记录的时间,交班次数减少。病人反馈更加放心,更有安全感。结论 全夜制护理排班有利于病人得到持续护理,又可加强护理薄弱环节,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确保高品质的护理服务水平,深化了整体护理改革。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The link between positive outcomes and qualified nurse staffing levels is well established for general hospitals. Evidence on staffing levels and outcomes for mental health nursing is more sparse, contradictory and complicated by the day to day allocation of staff resources to wards with more seriously ill patients.ObjectiveTo assess whether rises in staffing numbers precede or follow levels of adverse incidents on the wards of psychiatric hospitals.DesignTime serie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ft to shift changes over a six month period in total conflict incidents (aggression, self-harm, absconding, drug/alcohol use, medication refusal), total containment incidents (pro re nata medication, special observation, manual restraint, show of force, time out, seclusion, coerced intramuscular medication) and nurse staffing levels.Settings32 acute psychiatric wards in England.MethodsAt the end of every shift, nurses on the participating wards completed a checklist reporting the numbers of conflict and containment incidents, and the numbers of nursing staff on duty.ResultsRegular qualified nurse staffing levels in the preceding shift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raised conflict and containment levels. Conflict and containment levels in preceding shift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nurse staffing levels.ConclusionsResults support the interpretation that raised qualified nurse staffing levels lead to small increases in risks of adverse incidents, whereas adverse incidents do not lead to consequent increases in staff. These results may be explicable in terms of the power held and exerted by psychiatric nurses in relation to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