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闭环靶控输注与持续输注两种方式输注顺式阿曲库铵在临床麻醉中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ASA I~II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闭环靶控输注组和持续输注组各30例。闭环靶控输注组采用闭环靶控输注顺式阿曲库铵,持续输注组采用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比较两组肌松药的起效时间、总的肌松药用量、肌松恢复时间以及各阶段的MAP、HR、Sp O2等指标。结果两组在诱导和手术麻醉期间都能很好地满足肌松要求,各段MAP、HR、Sp O2等在麻醉过程中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顺式阿曲库铵在插管条件及起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持续输注组比较,闭环靶控输注组在总的肌松药用量、肌松恢复时间、肌松不足出现次数上均少于持续输注组(P<0.05)。结论闭环靶控输注顺式阿曲库铵在临床上优于持续输注,肌松恢复时间缩短、总的肌松药用量降低,肌松不足出现次数也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顺式阿曲库铵采用闭环靶控输注时不同年龄组肌松效应的差异。方法将45例接受择期妇科开腹手术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59岁)及老年组(60~79岁),各15例。均采用闭环靶控输注系统输注顺式阿曲库铵,比较各组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恢复指数﹑停止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至TORr恢复至0.7的时间﹑停止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至TORr恢复至0.9的时间﹑麻醉维持期单位时间维持用药量。结果老年组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和阻滞维持时间均较青年组延长(均<0.05),老年组肌松恢复时间延长(均<0.05)。老年组麻醉维持期顺式阿曲库铵的单位时间用药量少于其他两组(均<0.05)。结论顺式阿曲库铵采用闭环靶控输注时其肌松效应存在年龄差异,老年患者肌松恢复过程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输注国产顺式阿曲库铵在给药方法的可能性及平均输注速度,为其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且全凭静脉全麻患者33例,ASA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病史,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A,B,C三组。采用HXD-1C028型加速度肌松检测仪对尺神经进行单次颤搐刺激,监测拇内收肌肌颤搐抑制情况。麻醉诱导以静注异丙酚和舒芬太尼,病人入睡后开启肌松监测仪,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待单次颤搐抑制75%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术中维持:持续输注异丙酚6-10mg.kg-.1h-1和舒芬太尼0.2tig.kg-.1h-1,以及顺式阿曲库铵A组(1μg)B组(2μg)C组(3μg)各组。术中肌松不满意时追加顺式阿曲库胺5mg/次。缝合腹膜及腹直肌前鞘后全部停止输注所有药物,此后任其自然恢复,不予任何拮抗药。待病人完全恢复(潮气量大于400ml且能够呼之睁眼并持续抬头5秒以上)即可常规吸痰拔除气管导管。记录气管插管条件;顺式阿曲库胺追加次数;手术时间,术中肌颤搐最大抑制程度,恢复指数,临床作用时间,拔管时间;顺式阿曲库胺用药总量。结果:与B、C组比较,A组术中肌颤搐最大抑制程度降低,明显增加术中顺阿曲库铵追加次数并影响拔管时间(P<0.01);与B组比较,C组顺阿曲库铵用药总量明显增加,临床作用时间延长,但肌松效果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恶性肿瘤术中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可维持满意的肌松并有助于手术后肌张力迅速恢复,减轻麻醉医生工作量,但以2μg.kg-1.min-1为宜。  相似文献   

4.
两种麻醉方式对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与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麻醉组(Ⅰ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组(Ⅱ组),各20例。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后气管插管,术中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调节输注速率维持T1≤5%。记录顺式阿曲库铵输注速率、3h时用药量,恢复指数、停药至TOF比值为0.9的时间。结果与初始输注速率比较,两组持续给药30~180min期间顺式阿曲库铵输注速率下降(P<0.05),且Ⅰ组输注速率显著低于Ⅱ组,总体平均输注速率较Ⅱ组减少28%。但120min后两组输注速率无明显变化。两组恢复指数、停药到TOF比值为0.9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维持恒定肌松水平,七氟烷麻醉与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均能呈时间依赖性增强其肌松作用,输注120min时达最大程度,且前者的增强效应大于后者,但对肌松恢复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与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对脑肿瘤患者术中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择期颅内肿瘤手术患者36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静吸复合组(C组)15例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R组)21例。R组:诱导时设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6ng/ml,术中根据刺激的强弱、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调整血浆靶控输注的浓度。C组:异丙酚2mg/kg、芬太尼2μg/kg和维库溴铵0.1mg/kg诱导插管,术中吸入1%~2%异氟醚,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两组患者均连续监测有创血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末二氧化碳(PETCO2)。记录诱导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min(T3)、切开硬膜(T4)、取瘤30min(T5)、术毕(T6)、清醒拔管时(T7)7个时点BP、HR、SpO2、PETCO2及苏醒时间。于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30min(t2)、麻醉后1h(t3)、2h(t4)、清醒拔管时(t5) 采集动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测定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及动静脉氧差(Da-jvO2)。结果:T1~T7各时点BP、HR、SpO2和PETCO2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R组患者T2时MAP分别低于T1时(P<0.05)。C组患者苏醒时间长于R组(P<0.05)。t2~t4时间点C组SjvO2均高于R组,而Da-jvO2均低于R组(P<0.05)。C组SjvO2 t2~t4时间点均高于同组t1时,而C组Da-jvO2 t2~t4时间点均高于同组t1时(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与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脑肿瘤患者的手术,均可维持患者平稳的生命体征,靶控输注麻醉患者术毕清醒更迅速,且比静吸复合麻醉能更好的维持脑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持续输注国产阿曲库铵(atracurium)的可行性及平均输注速率,检测验证其临床效价,为临床应用提供可信依据.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病人8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肌松监测下(TOF),国产阿曲库铵0.5 mg/kg诱导插管,T1恢复至对照值的25%时,开始持续输注维持肌松,调整持续输注速率以维持T1于对照值的1%~10%,术毕前20 min左右停止输注.计算维持T190%~99%抑制所需阿曲库铵的平均输注速率.同时观察诱导剂量国产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TOF无反应期PTC与T1首次出现时间.输注停止后记录恢复指数、拔管时TR值(T4/T1)、DBS值(D2/D1)及停止输注至拔管时间.结果:国产阿曲库铵平均输注速率(5.1±0.4)μg·kg-1·min-1,(0.20±0.02)mg·m-2·min-1.诱导剂量起效时间为(203±47)s,临床作用时间(41.5±4.5)min;无反应期PTC与T1首次出现时间之间及拔管时TR值与DBS值之间均显著相关(P<0.001);输注停止后恢复指数为(14.9±3.7)min,停药到拔管时间(44.1±6.1)min.结论:在肌松监测的指导下,持续输注国产阿曲库铵不但可以为手术提供稳定的、可控的肌肉松弛,而且输注停止后,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恢复迅速而完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闭环靶控持续输注和单次静注顺式阿曲库铵在腹腔镜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将4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持续输注组(A组)及单次静注组(B组),各20例,观察记录两组体内肌松作用时间、恢复指数、麻醉维持期单位时间维持用药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 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顺式阿曲库铵采用闭环靶控持续输注比单次静注可控性高、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罗库溴铵全身麻醉(全麻)诱导预注给药气管插管效果。方法: 48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罗库溴铵组(R组)24例和琥珀胆碱组(S组)24例,R组在全麻诱导前先静脉注射小剂量罗库溴铵0.06 mg/kg(1/5ED95),再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2ED95),预注时间为1 min;S组诱导药同R组,最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1.2 mg/kg(4ED95)。观察作用显效时间、起效时间、1 min T1值及T1最大抑制程度和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 2组插管条件评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T1最大抑制程度2组基本相似(P>0.05)。肌松药作用显效时间、起效时间和1 min T1值S组均比R组明显缩短(P<0.01)。MAP、HR、SpO2、PET CO2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预注罗库溴铵0.06 mg/kg(1/5ED95),时间1 min,插管时剂量0.6 mg/kg(2ED95)在全麻气管插管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膝关节置换术止血带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病人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C组采取全身麻醉,E组采取超声引导下SGB联合全身麻醉。比较2组止血带充气前(T0)、止血带充气后30 min(T1)、止血带充气1 h(T2)、止血带放气前(T3)、止血带放气5 min(T4)、止血带放气30 min(T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并分析病人的麻醉药物用量(舒芬太尼)、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睡眠质量,术后并发症。结果2组T0、T1、T2、T5的HR、SBP、SpO2、BIS比较,2组T4的HR、SpO2、BIS比较,2组T3的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3的HR、SBP、BIS高于E组(P < 0.05~P < 0.01)。C组的麻醉药物用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睡眠质量评分显著高于E组(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与E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SGB可降低膝关节置换术止血带反应,从而稳定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减少术中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R)+顺式阿曲库铵(C)+舒芬太尼(S)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FB)术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FB术的108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A组实施丙泊酚(P)+C+S麻醉方案,B组实施R+C+S麻醉方案。对比两组的生命体征、镇静效果与麻醉深度(BIS)、术中不良事件、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诱导前(T0)、纤维支气管镜达隆突即刻(T2),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置入喉罩时(T1)、手术开始10min(T3),B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A组(P<0.05),两组的心率、SpO2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T0、T1、T2、T3时,两组的BIS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患者在T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健忘镇痛慢诱导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及依托咪酯、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全凭静脉麻醉对超高龄患者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30例择期需行全身麻醉的超高龄危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B组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3 min (T3)、手术结束时(T4)2组患者的有创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BIS值;记录2组患者拔管后躁动评分、不良反应以及全麻药的用量。 结果 与诱导前MAP、HR比较,B组在T1时降低,在T2、T3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MAP、HR比较,B组在T1时降低,在T2、T3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拔管后躁动评分、不良反应例数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的用量与B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各时SpO2、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健忘镇痛慢诱导联合BIS以及依托咪酯、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全凭静脉麻醉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超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复合吸入低浓度异氟烷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择期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儿48例,随机分为氯胺酮麻醉组(A组)、丙泊酚靶控麻醉组(B组)和丙泊酚靶控复合低浓度异氟烷麻醉组(C组),每组16例。记录3组患儿在入室前(T0)、切皮时(T1)及缝皮时(T2)的HR、RR及SpO2,以及在切皮和牵拉疝囊时的麻醉效果评级和从术终至清醒时间。结果: 与T0相比,A组HR、RR在T1、T2时升高(P<0.05~P<0.01),而SpO2变化不大(P>0.05);与T0相比,B组的RR在T1时明显升高(P<0.01),但HR、RR和SpO2在T2时却比A组有所下降(P<0.05~P<0.01);C组的HR、RR在T1、T2及T3时均低于A组(P<0.05~P<0.01),与B组相比也有下降(P<0.05~P<0.01),但SpO2却较A组有所降低(P<0.01),但在吸氧情况下3组患儿的SpO2平均大于98%。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吸入低浓度异氟烷用于小儿短小手术不插管全麻是安全的,生命体征较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清醒较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ASAI~II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喉罩组(A组)和气管导管组(B组)。分别记录诱导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即刻(T1)、气腹5 min时(T2)、拔除喉罩/气管导管后即刻(T3)的MAP、HR、SpO2、Ppeak,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气管导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呛咳、咽喉痛、反流误吸、声嘶)。结果 A组T1、T3的血流动力学较B组稳定(P<0.05),A组各时点Ppeak均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除喉罩/气管导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呛咳、咽喉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喉罩通气用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麻醉较气管导管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并发症少,是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在高血压老年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10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病人仅采取全身麻醉的方法,观察组病人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对2组病人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在实施麻醉前(T1)、麻醉诱导后1 min(T2)、气管插管时(T3)、气腹时(T4)及拔管时(T5)各时间点,观察组病人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T2时间点相比,对照组的心率在T3和T4两个时间点上升(P < 0.01),在T5时间点恢复到T1、T2水平(P>0.05);与T1、T2时间点相比,对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在在T3和T4两个时间点下降(P < 0.01),在T5时间点恢复到T1、T2水平(P>0.05)。观察组病人手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麻醉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 < 0.05)。结论对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高血压老年病人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麻醉效果良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值得推广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艾司洛尔对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和拔管的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择期手术的61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常规麻醉前后缓慢注射艾司洛尔1 mg/kg。分析2组病人麻醉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管插管后3 min(T3)、拔管前(T4)、拔管后即刻(T5)、拔管后3 min(T6)7个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的变化,T0、T3、T6时血浆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A)水平变化,以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BP、DBP、HR时间因素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事后多重比较显示,2组病人T1时SBP、DBP、HR水平低于T0时(P < 0.05),T2、T3时SBP、DBP、HR水平高于T1时(P < 0.05),对照组T5、T6时SBP、DBP、HR水平高于T4时(P < 0.05),观察组仅T5时HR水平高于T4时(P < 0.05)。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T2、T3时SBP、DBP、HR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T4时HR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T5、T6时DBP、HR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Ad、NA时间因素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事后多重比较显示,观察组病人T3、T6时血浆Ad、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病人T3、T6时刻血浆Ad、NA水平明显高于T0时(P < 0.05),观察组T0、T3、T6时血浆A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拔管期呛咳的发生率为77.4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43.33%(P < 0.01)。结论艾司洛尔可有效减轻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和拔管的心血管反应,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华中阜外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胸横肌平面阻滞,2组患者均于神经阻滞完成后接受全身麻醉。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时(T1)、劈胸骨时(T2)、切开心包时(T3)、关胸时(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麻醉苏醒后6 h(T5)、苏醒后12 h(T6)、苏醒后24 h(T7)、苏醒后48 h(T8)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剂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麻醉苏醒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T2、T3、T4时的HR...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指导的术中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联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老年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的术中循环管理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60岁以上择期行乙状结肠或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人5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观察组为TEE指导下GDFT联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组(N组),对照组为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N组麻醉后根据TEE监测降主动脉的纠正血流时间和每搏输出量调整液体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C组按照传统方法补液。比较2组病人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建立人工气腹后即刻(T2)、肿物切除(T3)、停止气腹后(T4)、拔管后(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术后记录晶体/胶体比例及总量、尿量、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浆尿素氮(BUN)及肌酐(Cr)水平,术后恢复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N组术中尿量、平衡液输注量明显少于C组(P < 0.01和P < 0.05),聚明胶肽输注量多于C组(P < 0.05);2组HR、MAP在T1、T2时间点均较麻醉诱导前T0降低(P < 0.05~P < 0.01),CVP在T1时间点较T0增高(P < 0.01)。与C组比较,N组HR在T4、T5时间点升高(P < 0.01),CVP在T3、T4、T5时间点降低(P < 0.01);与术前比较,术后N组的ALT水平上升(P < 0.01),AST和BUN水平下降(P < 0.01),术后C组的ALT、AST、BUN、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0%与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并发症发生率8.0%明显低于C组并发症发生率32.0%(P < 0.05)。结论TEE指导GDFT联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术后恢复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瑞芬太尼、丙泊酚泵注在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的甲状腺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术中行IONM的甲状腺手术病人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0.6 μg/kg DEX预给量,随后持续泵注0.4 μg·kg-1·h-1 DEX,直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用药;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2组病人均采用同样的药物快速诱导,为0.05 mg/kg咪达唑仑、2 mg/kg丙泊酚、0.4 μg/kg瑞芬太尼、0.3 mg/kg罗库溴铵,然后为病人插入神经专用导管。术中泵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维持麻醉,不使用肌松药。记录2组注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即刻(T2)、手术切皮即刻(T3)、分离甲状腺时(T4)、拔管后即刻(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病人麻醉恢复情况、术后舒适度、术中知晓情况。结果组内比较显示,观察组病人T1~T4时HR和MAP均低于T0(P < 0.05~P < 0.01),T1~T5时BIS均明显低于T0(P < 0.01);对照组T3和T4时HR均低于T0,T3时MAP低于T0(P < 0.05),T2~T5时BIS均明显低于T0(P < 0.01)。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病人T1~T4时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各时点(P < 0.05~P < 0.01),T1时BIS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均无术中知晓情况。观察组病人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苏醒期间烦躁发生率为5.71%(2/35),低于对照组的25.71%(9/35)(P < 0.05);观察组术后B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X联合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病人,对术中IONM无影响,可满足手术需求,且具有降低苏醒期间烦躁和提高病人术后舒适程度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预泵注去甲肾上腺素对腰硬联合麻醉后剖宫产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腰硬联合麻醉后剖宫产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人麻醉前30 min输注羟乙基淀粉10 mL/kg,腰硬联合麻醉穿刺开始时对照组病人持续泵注0.9%氯化钠溶液0.75 mL·kg-1·h-1,观察组持续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75 mL·kg-1·h-1(0.05 μg·kg-1·min-1),直至胎儿娩出。比较2组入室时(T0)、扩容后(T1)、麻醉后1 min(T2)、麻醉后3 min(T3)、胎儿娩出时(T4)、术毕(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及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T0时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时MAP高于对照组(P < 0.05),T2、T3时HR低于对照组(P < 0.01和P < 0.05);与T0时比较,对照组病人MAP在麻醉后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HR增快(P < 0.05);观察组病人各时点MAP和HR与T0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低血压、高血压、恶心呕吐和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前预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05 μg·kg-1·min-1,产妇血流动力学平稳,对新生儿无影响,能够提高剖宫产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