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结肠黑变病(MC)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及与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等相关肠道疾病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后诊断的620例MC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共纳入620例MC患者,其检出人数呈逐年升高趋势,主要以便秘、腹痛为临床表现,主要好发于女性,以>60岁的患者多见,镜下分度以轻度为主,好发于升结肠-直肠,主要合并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痔疮等,其中合并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中病理结果以腺瘤性息肉多见。 结论MC的检出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女性、>60岁的患者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腹痛,好发升结肠-直肠,以轻度为主,可合并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痔疮等,可为临床医师提供临床诊断思路。  相似文献   

2.
老年便秘331例服泻药与结肠黑变病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传统的中西药泻剂以及服药时间和方法和老年人结肠黑变病的关系。方法:总结了我科近7年住院老年便秘并服用泻剂331例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根据便秘的病程及服用泻药的时间和方法分成4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了服药方式,时间与结肠黑变病的关系。结果:331例患者中连续服药≥1年者,连续服药<1年,年者,间断服药≥1年者和间断服药<1年者结肠黑变病的发生率分别为81.06%,77.78%,11.25%和9.52%,显示连续服药者结肠黑变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间断服药者(P<0.01),而在连续服药者和间断服药者中,服药时间长短相差不显著(P>0.05)。结论:表明长期服用泻药与老年结肠黑变病的发生有相关性,但结肠黑变病确切的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的病因及其临床和内镜特点。方法总结我院自2000年-2010年间电子结肠镜检查4 821例中发现60岁以上58例老年MC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MC病变多累及1个或多个肠段,全结肠发病率较高,58例中25例伴有大肠息肉,其中大肠腺瘤23例,5例伴有结肠癌,便秘49例,服用泻药53例。结论老年MC的病因主要与便秘和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有关,其伴发大肠息肉和结肠癌几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结肠镜普查及随访对老年人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通过对老年人进行结肠镜临床普及及随访,提高老年人结直肠癌的防治水平。方法 结合每年查体对2196例60-89岁老年人进行结肠镜临床普查及随访,结肠镜随访1740例,随访率为79.2%。结果 共检出结直肠癌52例,检出率为2.4%,早期结直肠癌19例,占36.5%,结肠镜随访中检出早期结肠癌9例,占随访检出直肠癌20例的45.0%。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率及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7.7%和80.9%。结肠镜插镜成功率为98.9%,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05%。结论 开展老年人结肠镜临床普查及随访,使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患者得到了早期诊断,提高了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及结直肠癌的Ⅱ级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对71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男40例,女31例)常规行电子结肠镜检查,部分患者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肠系膜上或下动脉造影检查、及手术探查。结果71例病例中,溃疡性结肠炎5例(7%),结肠息肉9例(12.7%),结肠新生物10例(14%),缺血性肠病4例(5.6%),感染性结肠炎9例(12.7%),肛周疾患3例(4.22%),空肠憩室4例(5.6%),血管畸形或血管瘤6例(8.45%),小肠平滑肌瘤2例(2.8%),另有19例未明确诊断(26.77%)。结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以恶性肿瘤、肠息肉、肠道炎症性病变最多见;其次是痔、肛裂、肠血管畸形、肠憩室等。注重电子结肠镜等相关检查,可提高确诊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前便秘与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显示便秘可能参与了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菌群代谢产物异常,导致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和(或)免疫微环境异常.便秘可能可以作为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发病的预警症状.尽早对便秘患者行结肠镜筛查,并定期随访和适时干预,有助于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青年大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病理特征等。方法总结4978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现60岁以下中青年大肠黑变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现中青年大肠黑变病61例,检出率1.23%,其中男性检出率1.32%,女性检出率1.16%,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2个月~30年;其中中年组患者占70.5%,青年组患者占29.5%,中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病变多累及1个或多个肠段,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发生率较高;15例伴有大肠腺瘤,2例伴有结肠癌;48例患者有便秘,37例有服用泻药史。结论中青年大肠黑变病的发病率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男性高于女性,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大肠黑变病与结肠腺瘤和结肠癌可能有相关性,其发病与便秘和服用蒽醌类泻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CT结肠成像(CT colonography,CTC)在老年人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纤维结肠镜和钡灌肠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行CTC检查,评价CTC对老年人结直肠癌的检出情况及患者对它的耐受性。结果 CTC成功检出30例患者的结直肠癌,准确性100%,并且有助于对肿瘤的浸润情况和肠道外转移进行全面评估。患者对CTC的耐受性明显高于纤维结肠镜和钡灌肠检查。30例行CTC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耐受性分别为83.3%和63.3%。在16例行全部3种检查的患者中,耐受性分别为87.5%,68.8%,56.3%。结论 CTC技术在老年人结直肠癌的诊断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可以全面的评价全结肠和腹腔内情况。CTC可以与纤维结肠镜互补来诊断结直肠癌,并可作为高龄、高危人群的普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结肠黑变病对结肠息肉发生率、病理类型等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经全结肠镜诊断的结肠黑变病98例,组成黑变病组;随机选取结肠镜诊断无结肠黑变病252例,组成非黑变病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结肠息肉发病率、息肉病理类型等。 结果结肠黑变病II度、III度累及全结肠的比例分别为71.0%、78.6%,高于黑变病I度的50.9%(P=0.01)。结肠黑变病组结肠息肉发现率达40.8%,远高于非结肠黑变病的23.0%(P=0.001),而且黑变病组在横结肠、降结肠、盲肠及全结肠≥3个部位发现结肠息肉的比例均高于非黑变病组,P均<0.05,但两组息肉中腺瘤的比例分别为80%、67.9%(P=0.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黑变病I、II、III度在息肉检出率、息肉病理类型的比较上,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半结肠为主型、右半结肠为主型、全结肠型黑变病在息肉检出率、息肉病理类型的比较上,也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结肠黑变病患者结肠息肉发生率高,需加强对结肠黑变病患者肠镜筛查,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结肠黑变病的病变程度、部位对结肠息肉的检出率、病理类型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结直肠癌平均风险人群结肠镜检查中的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及其年龄分布情况,为确定我国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提供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间进行“体检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按照不同性别、年龄组、肠道准备质量分别计算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各组间率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共有1928例患者完成体检全结肠镜检查。总的息肉检出率为19.55%[95%CI(17.78%-21.32%)],男性为23.87%,女性为10.00%。40~70岁各年龄组息肉检出率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总的腺瘤检出率为11.48%[95%CI(9.69%~13.28%)],男性为14.68%,女性为5.11%。40—70岁各年龄组腺瘤检出率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肠道准备优良组息肉检出率显著优于较差组(P〈0.05)。结论息肉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男性较之女性有更大的息肉、腺瘤发生风险。肠道准备质量对息肉检出率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78例结肠黑变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结肠黑变病(MC)的病因及与其结肠肿瘤的关系.方法 对78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便秘患者56例(23.1%),其中长期服用泻药患者38例(48.7%),无明确服泻药史患者18例(23.1%);合并有腺瘤样息肉16例;合并结肠癌1例.结论 便秘及服用泻药是导致MC发生的重要因素;泻剂中多为蒽醌类.结肠黑变病与结肠肿瘤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老年患者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9年7月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老年患者(≥60岁)资料,并和同期非老年患者(〈60岁)进行比较。结果32例老年患者中有31例(96.9%)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和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两组胃排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但老年患者的小肠转运时间长于非老年患者(P=0.028)。31例老年患者的小肠病变枪出率为48.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老年患者小肠以血管病变为主(52.9%),而非老年患者最常见的是克罗恩病(29.6%)。结论胶囊内镜对老年患者小肠疾病是一项有效、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致病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确诊的35例大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及病理特点。结果 35例患者中,有慢性便秘症状者28例,服用泻药者32例,合并增生性息肉3例,合并管状腺瘤1例,合并直肠腺癌1例。结论大肠黑变病病因与长期服用泻药及慢性便秘有关,并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相关。  相似文献   

14.
郑雄  胡梅洁  马瑾  王吉  李健 《胃肠病学》2014,(6):357-359
背景: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结直肠息肉患者常有排便习惯改变的表现。目的:分析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指导此类个体的干预和治疗。方法:收集2009~2012年因排便习惯改变至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对其息肉检出率、病理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6 204例患者入选,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32.2%(1 997例),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38.8%对26.2%,P0.01)。有病理记录的息肉共3 041枚,其中腺瘤性息肉1 798枚(59.1%),增生性息肉592枚(19.5%),炎性息肉554枚(18.2%),腺癌83枚(2.7%),227枚(12.6%)腺瘤性息肉伴有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腺瘤、腺癌分布于肝曲远端者均在80%以上。结论: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较高且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病变多位于肝曲远端。对此类患者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治疗,从而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便秘思者作胶曩内镜检查前口服莫沙必利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思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检查前1周口服莫沙必利片,检查当日两组肠道准备相同,比较两组首次大便时间、大便次数、大便清澈时间、胃转运时间、小肠转运时间、小肠清洁度及胶囊排出时间.结果 治疗组首次大便时间为69min,明显短于对照组(89min,P<0.05)大便清洁时间为15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76min,P<0.05);排便次数平均为8.8次,多于对照组(平均4.5次,P<0.05);治疗组胃内转运时间平均为29min,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57min,P<0.05);小肠转运时间平均为23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299min,P<0.05);治疗组小肠清洁度平均为2.44分,明显好于对照组(1.97分,P<0.05),胶囊排出时间治疗组为21h,明显快于对照组(28h).结论 便秘患者作胶囊内镜检查前口服莫沙必利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有一定癌变倾向。目的:了解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出的111例胃息肉患者的内镜、病理资料和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老年患者(≥60岁)为胃息肉高发人群(56.8%);单发性息肉80例(72.1%),多发性息肉31例(27.9%);息肉主要位于胃体(52.3%);息肉直径≤0.5cm多见(69.4%);息肉类型主要为增生性息肉(40.5%)和炎性息肉(33.3%)。息肉治疗以活检钳钳除30例,内镜黏膜下注射0.9%NaCl溶液联合高频电切摘除54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4例,余1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2例患者接受随访,其中2例复发。结论:胃息肉直径较小,多为单发;息肉主要位于胃体,以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为主;治疗方式多选择内镜下切除,息肉切除后有复发的可能性,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nthranoid laxative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purgatives in the therapy of acute and chronic constipation. Recent experimental data an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provide evidence of a possible risk of anthranoid u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neoplasms.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performed a prospective case control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Erlangen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of anthranoid laxative u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adenomas or carcinomas. A total of 202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colorectal carcinomas, 114 patients with adenomatous polyps, and 238 patients (controls) with no colorectal neoplasms who had been referred for total colonoscopy were studied. The use of anthranoid preparations was assessed by standardised interview, and endoscopically visible or microscopic melanosis coli was studied by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isk of anthranoid u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adenomas (unadjusted odds ratio 1.0; 95% CI 0.5-1.9) or carcinomas (unadjusted odds ratio 1.0; 95% CI 0.6-1.8). Even after adjustment for the risk factors age, sex, and blood in the stool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odds ratio for adenomas was 0.84 (95% CI 0. 4-1.7) and for carcinomas 0.93 (95% CI 0.5-1.7). Also,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tient and control groups for duration of intake. Macroscopic and high grade microscopic melanosis coli were not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denomas or carcinomas. CONCLUSION: Neither anthranoid laxative use, even in the long term, nor macroscopic or marked microscopic melanosis coli were associated with any significant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adenoma or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VIO200D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息肉进行内镜下治疗。结果258例老年患者共检出525枚息肉全部使用APC治愈,根据息肉大小和形态,使用APC灼除302枚(57.5%),APC切除89枚(17%),黏膜下注射后APC切除134枚(25.5%),局部渗血者行APC电凝或钛夹止血。术后2例(0.8%)出现少量便血,予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APC可作为老年人大肠息肉的首选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