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前列腺穿刺物端粒酶活性测定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前列腺穿刺物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前列腺穿刺,对穿刺物行端粒酶活性测定及病理检查。端粒酶活性采用端粒重复放大程序(TRAP)PCR银染色法作定性检查,同时采用TRAP-PCR ELISA法作半定量测定。结果:26例前列腺癌患者中,端凿酶活性检测阳性22例,阳性率为84.6%,平均活性值为0.4506;15例非前列腺癌患者中,阳性4例,阳性率为26.7%,平均活性值为0.1263。两组之间端粒酶表达率及活性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癌旁组织17例,阳性2例(11.8%)。前列腺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及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无关(P>0.05)。结论:前列腺穿刺物端粒酶活性测定是一种诊断前列腺癌的有用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癌病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癌性恶液质的关系。方法 该研究包括78例营养不良的胃癌病人,按照近6个月体重的减轻率分成3组:A组,<5%;B组,5%—10%;C组,>10%。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结合Nco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胃癌病人及89位正常志愿者的TNF—308位点。结果 TNF2出现的频率在胃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781)。胃癌病人TNF2组和TNF1组恶液质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111);血浆TNF—α浓度在A、B、C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TNF2出现的频率在A、B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与A组比较,C组与B组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1和P=0.014)。结论 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重度恶液质的致病过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癌组织中雄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雄激素受体(AR)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R与PCa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PCa标本和4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AR的表达。结果 PCa组AR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前列腺对照组(p=0.001);正常对照组前列腺腺上皮的AR表达明显高于间质(P=0.0001),阳性染色颗粒主要分布在前列腺的腺上皮的细胞核中。早期前列腺癌AR阳性表达率高于晚期(P=0.0227)。高、中分化癌的AR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癌(P=0.0403)。结论 PCa组织中的AR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前列腺组织。AR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胃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的状况及其临床意义,研究非放性TRAP检测端粒酶的可行性。方法 用TRAP银染法检测5B例胃癌及相应患的正常胃粘膜,12例胃腺瘤和9例胃溃痔组织的端粒酶表达情况。结果 58例胃癌组织中49(84.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正常粘膜无一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P<0.001),12例胃腺瘤,9例胃溃疡组织中各有1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胃癌组织端粒酶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端粒酶是一种较理想的胃癌肿瘤标记物,TRAP银染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 PMOP)患者替勃龙治疗半年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B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的变化。方法绝经后女性按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结果分为PMOP组(骨松组, N=30例)及非骨松组( N=30例),30例育龄期骨密度正常女性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BALP、TRAP水平。骨松组服用替勃龙(2.5 mg/d)6个月,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3、6月骨密度( BMD),治疗前及治疗后1、3、6月血清TRAP、BALP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绝经后骨松组及非骨松组的血清TRAP、BAL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 P<0.01);骨松组血清TRAP、BALP水平较非骨松组进一步升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01)。骨松组应用替勃龙治疗3月后 BMD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6月后BMD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增加( P<0.05);其血清TRAP、BALP水平在治疗1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开始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3月后,骨代谢指标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6月后,其水平进一步下降( P<0.01)。结论骨代谢生化指标TRAP和BALP的检测,可以早期评价骨转换情况,联合BMD测定可以及时监测替勃龙的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中MMP-2的表达及与CD105标染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2在38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CD105标染的新生血管的密度,分析MMP-2表达与MVD值、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系。结果MMP-2在复发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复发组(P〈0.05)。MMP-2阳性组的MVD值高于MMP-2阴性组(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MMP-2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结论MMP-2过表达可作为预测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客观依据,MMP-2可能通过促进骨巨细胞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影响肿瘤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癌瘤体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对胃癌的生长,转移的影响及与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1例胃癌瘤体,瘤旁(2cm)及正常胃组织标本,8例良性胃溃疡,10例正常人标本进行了VCAM-1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分析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41例胃癌瘤体中有31例VCAM-1阳性表达,瘤旁组织2cm有5例阳性表达,正常组织5cm有4例阳性表达(P<0.001)。胃良性溃疡8例标本中有2例阳性表达,正常对照10例中有2例阳性表达。胃癌组与溃疡组及正常组VCAM-1的阳性表达差异显(P=0.0006),溃疡组与正常组之间无显性差异(P=0.75)。有淋巴结转移的28例中,VCAM-1阳性表达26例,淋巴结转移阴性的11例中有5例VCAM-1阳性表达(P=0.007)。VCAM-1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与胃癌的,分级及浸润深度相关,而与肿瘤的部位,大小无关。结论:VCAM-1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相关性,VCAM-1可能与胃癌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窄光成像诱导光动力学检查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高清窄光成像膀胱镜系统对28例血尿患者进行膀胱镜检,术中分别对普通光下及窄光下的可疑部位膀胱黏膜组织活检,普通光组取样35处,窄光组取样79处(含普通光35处,普通光镜下疑似者窄光均显示镜下疑似,不重复取样)送病理检查.比较窄光取样组和普通光取样组肿瘤检出敏感性.结果 窄光取样组活检病理报告尿路上皮癌32处(21例),其中原位癌11处,腺性膀胱炎5处(2例),良性病变(炎性病变)3处(2例),正常黏膜4处(3例).普通光取样组尿路上皮癌17处(15例),腺性膀胱炎2处(1例),无原位癌.活检病理阳性32处,窄光组病理阳性32处,肿瘤检出率100%(32/32);普通光组病理阳性17处.肿瘤检出率53%(17/32);膀胱肿瘤及原位癌检出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取样79处,其中窄光组阳性32处,敏感性41%(32/79);普通光组阳性17处,敏感性22%(17/79),2组肿瘤取样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窄光成像膀胱镜能提高对膀胱肿瘤特别是原位癌的诊断敏感性,降低术中残存率,减少膀胱肿瘤复发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纵隔镜R4淋巴结活检在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纵隔镜R4淋巴结活检在肺癌诊断和病理学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11月至2004年5月,66例肺癌病人实施了纵隔镜R4淋巴结活检手术,其中常规纵隔镜17例,电视纵隔镜49例;右肺癌47例,左肺癌1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肺癌17例,术前为疑似而术后确诊的肺癌49例。其中纵隔镜检查经颈部62例,胸骨旁1例,颈部加胸骨旁3例。结果 本组66例中,49例R4淋巴结有转移癌,17例R4淋巴结未见转移癌。在47例右肺癌纵隔镜R4淋巴结活检中38例阳性,19例左肺癌中ll例R4阳性。49例术前未明确诊断肺癌者,38例通过纵隔镜R4检查明确了诊断,2例经纵隔镜第5、6组淋巴结活检明确了诊断。小细胞肺癌、腺癌、鳞癌R4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82.8%和52.0%。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 R4组淋巴结是肺癌最重要的淋巴转移部位,纵隔镜R4淋巴结活检对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具有其他检查方法和其他部位淋巴结活检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年轻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正不断增加。对于年轻患者,一般认为结直肠癌的预后更差,因为肿瘤的侵袭性更强,且均在晚期阶段才得到诊断,然而年轻患者的肿瘤生物学行为仍有待进一步阐述。我们探讨了出现症状和得到诊断的时间间隔(TISD)对于年轻结直肠癌患者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有病历记录的215结直肠腺癌纳入分析。患者根据年龄划分为两组,分别为年轻组(年龄小于50岁)66例和年长组(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149例。比较了两组患者的临床变量、TISD、病理分期,手术死亡率和肿瘤结局。结果年长组的腹部疼痛更少(56.0%比74.0%,P=0.0129)。在多变量分析中,以下变量与肿瘤病理分期独立相关,包括炎性肠病史(P<0.0001),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史(P=0.001),和吸烟(P=0.007)。两组病理分期分布相近,其中Ⅰ期15%比22%;Ⅱ期22%比24%;Ⅲ期27%比16%;Ⅳ期37%比38%, P=0.338。两组的总体生存无差别[45(69%)比84(61%), P=0.248],无肿瘤生存亦无差异[36(63%)比83(62%), P=0.922]。结论年轻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与老年患者相近。[de Sousa JB, Souza CS, Fernandes MB, et al. Do young patients have different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causing delay in diagnosis? Int J Colorectal Dis,2014,29:519-527.]  相似文献   

11.
胸苷磷酸化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胸苷磷酸化酶(TP)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表达以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探讨TP对肿瘤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织和对应的77例邻近正常组织的TP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比较不同肿瘤间及肿瘤与正常组织TP表达差异。分析肿瘤组织TP表达与MVD值的关系。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胃癌、大肠癌TP表达对预后的意义。结果TP在胃癌、大肠癌、肝癌及胰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2.2%、63.5%、55.0%和68.2%,且肿瘤组织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TP阳性组的MVD值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胃癌、大肠癌中TP阳性表达者的预后明显较阴性表达者差(P〈0.05)。结论TP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并对肿瘤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对胃癌、大肠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大鼠骨髓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大鼠骨髓破骨细胞(Osteoclasts OC)分化的影响,探讨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方法用M—CSF、RANKL诱导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OC,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葡萄糖(0、5.5、15、25mmol/L)干预,通过观察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阳性OC数、TRAP活性测定、OC膜表面RANK mRNA表达量来分析葡萄糖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①高浓度葡萄糖组(25mmol/L)培养7d时TRAP染色阳性OC数及TRAP活性测定均高于对照(0mmol/L)组、葡萄糖5.5mmol/L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高浓度葡萄糖组培养3d时TRAP染色阳性OC数明显增多(P〈0.01)。②葡萄糖呈浓度依赖性上调OC膜表面RANK mRNA的表达,其中高浓度葡萄糖组培养的各时间点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①高浓度葡萄糖可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其促进作用始于诱导分化的早期。②骨髓微环境中高浓度葡萄糖可引起OC分化增多,可能是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细针密集穿刺组织中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0例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组织进行相关病理检测,诊断为前列腺癌65例(38.2%)、良性前列腺增生(BPH)97例(57.1%)、前列腺上皮内瘤(PIN) 5例(2.9%)、不典型小腺体增生(ASAP)3例(1.8%)。传统6针穿刺法获得的40例前列腺组织中8例(20.0%)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P504S表达情况。结果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穿刺组65例前列腺癌组织P504S阳性表达率为100.0%,其中弥漫阳性(≥ )表达者64例(98.5%);97例BPH组织中P504S表达( )者16例(16.5%),( )者1例(1.0%),阴性者80例(82.5%);5例PIN和3例ASAP组织中P504S均为阴性表达。经直肠6针穿刺的8例前列腺癌组织标本P504S染色均呈弥漫阳性。超声引导下经会阴穿刺组和传统6针穿剌组中前列腺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前列腺癌组织中P504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504S可作为前列腺癌的肿瘤标记物,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中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腺性膀胱炎尿动力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目的:采用尿动力学方法评估腺性膀胱炎患者下尿路功能,提高治疗水平,降低复发率。方法:腺性膀胱炎组48例,正常对照组20例,常规方法行尿流率、压力—流率、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比较两组尿动力学结果。治疗分单纯电灼膀胱内病变和同期行膀胱尿道病变电灼、膀胱颈切开及应用α-受体阻滞剂,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累:腺性膀胱炎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1,P<0.05),排尿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膀胱感觉、膀胱容量、顺应性、通尿肌收缩力、排尿时括约肌电活动有不同程度改变。最大尿道压及最大尿道关闭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3—6个月,随访显示:同时进行膀胱尿道病变处理并服用α-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症状改善率较高,复发率较低。结论:腺性膀胱炎患者多数同时存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下尿路排尿功能紊乱可能是一部分腺性膀胱炎患者的病因。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同时治疗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测定血清胱抑素—C在评估肾脏功能中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的浓度变化与肾脏功能的关系。方法 将87例多种肾脏疾病患者与24例健康者血清标本在查血肌酐及尿素氮的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Cys-C的浓度,其中31例患者同时检测肌酐清除率(Ccr)。结果 血清中Cys—C浓度变化趋势与血清肌酐及尿素氮相同,呈显著相关(r=0.823,r=0.715),Ccr与Cys—C及血肌酐呈显著负相关(r=—0.922,r=—0.668)。结论 血清Cys-C浓度可作为评估肾功能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呋喃妥因栓治疗泌尿系感染6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呋喃妥因抗菌谱厂,抗菌作用强,临床疗效好,但片剂口服后对胃部可产生一定的刺激,栓剂经肛门给药和直肠吸收,可避免对胃部的刺激。我院采用呋喃妥因栓治疗泌尿系感染63例,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3例(治疗组),男5例,女58例,年龄25~86岁,平均51.2岁。其中急性膀胱炎42例,慢性膀胱炎5例,急性肾盂肾炎4例,慢性肾益肾炎12例。另取59例作对照组,男3例,女56例,年龄17一87岁,平均50.7岁。其中急性膀优炎38例,慢性膀肌炎6例,急性肾盂肾炎5例,慢性肾盂肾炎10例。1.2给药方法治疗组患者…  相似文献   

17.
胰液端粒酶活性与K-ras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检测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患者胰液中K ras基因突变和端粒酶活性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K ras基因突变联合检测对胰腺癌患者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 2 4例胰腺癌和 1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胰液 ,K ras基因突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 ( polymerasechianreaction -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PCR -RFLP)检测 ,端粒酶活性检测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 ,TRAP)。 结果 胰腺癌中K ras基因突变率为 87.5 % ( 2 1/2 4) ,慢性胰腺炎中K ras基因突变率仅为 2 1.3 % ( 3 /14 )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在 2 4例胰腺癌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 83 .3 % ( 2 0 /2 4) ;而 14例慢性胰腺炎胰液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为 2 8.6% ( 4 /2 4) ,差异同样具有显著性 (P <0 .0 1)。K ras基因突变与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胰腺癌的特敏感性分别为 87.5 % ,83 .3 % ;两者联合检测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为 85 .5 % ,特异性达到 85 .7%。结论 联合检测胰液中K ras基因与端粒酶活性可提高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胰腺癌筛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期素依赖激酶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细胞周期因子周期素依赖激酶2(CDK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酶(S—P)法,观察66例临床资料完整的NSCLC组织和12例正常肺组织中CDK2的表达,并对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在66例NSCLC患者中,CDK2在细胞核呈阳性免疫反应,其阳性表达率为84.85%。CDK2表达对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p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的影响(P>O.05),而对肿瘤的大小、病理分级有显著影响(P<O.05)。CDK2表达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O.O14),CDK2阳性患者估计增加相对风险为2.5。结论 CDK2在NSCLC组织中细胞核呈阳性免疫反应,其过度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9.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病人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病人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4例择期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n=12)和药物组(U组,n=12);药物组术中予乌司他丁(UTI)30万U注入预充液中随机转入体内,术后1~3d均予UTI 30万U静滴。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T0)、术后ld(T1)、3d(T3)、5d(T5)、7d(T7)检测尿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中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β2-MG、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BUN)。结果①尿RBP:C组术后各时点值以及U组T1、T3值明显高于T0值(P<0.01、P<0.05),两组术后各时点值比较,U组明显低于C组(P<0.01);②尿NAG:C组术后各时点值显著高于T0(P<0.01),U组术后各时点值逐渐升高,T5、T7与T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两组间术后各时点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尿β2-MG:C组术后各时点值显著高于T0值(P<0.01),U组T1、T3明显高于T0值(P<0.05),两组间术后各同一时点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血β2-MG:C组术后仅T3明显高于T0值及U组同一时点值(P<0.05);⑤BUN、Cr:C组术后仅T2、T3显著高于T0及U组同一时点值(P<0.05)。结论 UTI对CPB心脏手术后病人肾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围心肺转流(CPB)期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15例静吸复合全麻下行心内室视手术的病人,分别于术前、转流后5min、主动脉开放后10min、2h、术后8、24h取中心船脉血标本,以ELISA法检测血浆IL—10水平,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血浆CRP水平。结果 血浆IL—10于主动脉开放后10min开始显著升高(P<0.01),并于开放后2h达蜂值(P<0.01),术后24h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CRP于术后8h升至峰值(P<0.01)。以直线相关分析,CPB与IL—10峰值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性(r=0.60,P<0.01)。结论 围CPB期,IL—10的释放呈一过性增加,并与CPB后炎性反应程度密切相关,提示IL—10的释放是机体内在的代偿性抗炎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