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双心疾病是近年来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一种跨学科疾病概念。“心主神明”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可用于指导双心疾病的治疗。概述了“心主神明”的内涵,探讨了“心主神明”理论与双心疾病的联系与差异,并对基于“心主神明”的双心疾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双心医学的现状、中医对于双心疾病的认识以及针灸治疗双心疾病的特点及前景三方面探讨针灸在双心医学中的应用,发挥中医针灸优势治疗双心疾病将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双心疾病即心血管病变伴发精神心理障碍。气血失调是双心疾病的病理基础,而免疫炎症贯穿双心疾病的病理始终。气虚、气滞、血瘀作为双心疾病的关键病机,与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心脑交互下的免疫炎症反应存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以气血失调病机理论为指导,采用益气活血疏肝法治疗双心疾病,能有效控制心脑轴免疫炎症,改善双心疾病的症状及预后,实现“心神同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探讨于睿教授治疗“双心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1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承基中医门诊、辽宁中医嘉和医院于睿教授门诊的“双心疾病”患者处方100例,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于睿教授治疗“双心疾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结果 共纳入病例处方100份,药物191种。其中,使用频次高于30次的药物共有17种,当支持度个数设置为20,置信度设置为0.6时,得出高频药物组合共23种。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而得出的结果,证实了于睿教授认为“双心疾病”治疗使用“肝心和合”的治疗原则,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近年来中医治疗双心疾病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中中医治疗双心疾病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使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6.1 R2为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学者和关键词构建共现网络。结果:共收录文献869篇,高频研究机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高频研究学者有赵海滨、陈晓虎、侯季秋、安莹、史金玉等,形成3个合作小组,其中以赵海滨为核心的小组成果最多;高频关键词包括“冠心病”“焦虑”“抑郁”和“双心疾病”等,生成13个聚类标签及14个突现词,关于“数据挖掘”“护理”的研究持续至今。结论:目前中医治疗双心疾病领域不断发展,已形成小规模的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需加强跨地区合作。  相似文献   

6.
“和合”思想发轫于《周易》,为古代学术界认可和承袭。对自然生命、疾病、治疗及养生等各个相关领域均应用到和合思想,是中医和合思想的渊源。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是和合,主要阐释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三者和谐统一。任何事物发生运动变化都会遵循和合思想,和合思想具有诸多特性,包括整体性、协调性、自发性、动态性。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失和,而治病与养生的最高境界即为求和。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双心疾病”的相关理论越来越被重视。基于和合观的整体思想及双心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的情况下,该团队提出基于“和合”思想、运用“肝心和合”法治疗双心疾病,文章主要从心肝的渊源、古代研究、现代研究等方面阐明运用“肝心和合”法治疗“双心疾病”的本质,为今后临床治疗开阔思路,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高雅  颜红 《西部中医药》2012,25(6):78-79
从中医对双心医学的认识、中医神志疾病与心的联系、归脾汤为治双心疾病的代表方及中医治疗双心疾病的优势等方面探讨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应用,提出中医对于治疗多系统疾患有着独特的理法方药,应用中医理论探索双心医学的治疗方法将是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疾病患者兼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或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产生类似心血管疾病症状的情况都可被归为双心疾病的范畴。对于双心疾病,临床上尚未有准确、规范的治疗方法,但疏肝气、和少阳的方法应用较为广泛。柴胡类方是《伤寒论》中和解少阳的经典方剂,通过概述中医药"从肝治心"治疗双心疾病的理论依据,综述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现状,探寻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心疾病的更多可能。参考文献32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容忽视。“双心疾病”是心身疾病的一种,作为形神失调的典型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深究意义。中医学认为人之形神为一体,心主血脉主神明,这为阐明“双心疾病”心理与生理相互作用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双心疾病”的发生发展涉及形气神三方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形的异常改变影响神的状态、血气运化失常影响神的功能、神之活动异常影响形的功能结构。结合“双心疾病”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深入挖掘,既可以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又可以丰富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0.
史广鑫  贾海龙  许岩 《光明中医》2016,(22):3261-3262
1989年国外医学专家提出双心医学概念,1995年我国医学专家胡大一教授开始开展"双心"服务。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但是,中国医生对于双心疾病认识明显不足,这对双心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现对中医治疗双心医学研究进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朱晨晨  曾诚 《陕西中医》2022,(4):492-495
毒邪”致病作为近年来中医药界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已在心脑血管等中医内科疾病中做出了较多的探讨与研究。中医妇科对“毒邪”的认识较少,多为盆腔感染之热毒与妇科肿瘤之癌毒,在其他妇科疾病中运用甚少。文章从“毒邪”的认识与性质出发,探讨“毒邪”与妇科疾病发病的联系,旨在为妇科疑难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较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隶属于中医学中的"胸痹""心痛"等范畴。李德新教授从五行中脾与心的母子相生关系着手,火土互用,重在补脾以益心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收到了极佳疗效。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中医称之为"消渴".中医药膳食疗历史悠久,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为中心,寓医药于食,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目的 .文章就近年糖尿病中医食疗的临床研...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完善,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这些理论在肝病的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名老中医吴耀南教授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肝病临床治疗,疗效显著,本文从此三方面介绍吴耀南教授运用“治未病”理论治疗肝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论湿为病毒     
王辉武教授临床观察认为“湿邪”可能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病毒”相类似,中医中药以祛风除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健脾驱湿等治疗病毒性疾病均有明显疗效,可见“湿”为治疗核心,故大胆提出“湿为病毒”学术观点,并进行了多年的理念论证和临床验证。本文运用中医湿邪理论,探讨论证病毒性疾病与湿邪的相关性,希望有益于病毒性疾病的辨识,便于对疾病的早期干预,防止进一步恶化,以求丰富中医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关梓桐  徐雅 《世界中医药》2014,9(9):1243-1246
根据中医对"神"定义的不同概念,来阐述"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并赞同从神的不同角度来分别阐述心主识神和脑主元神的"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认为此观点更符合临床实验研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抒鹏  王思梦  唐娜娜  刘中勇 《陕西中医》2022,(11):1589-1591,1595
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一种血管退行性病变,是心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活性氧积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S的发病机制与铁死亡相关。中医学认为“浊邪”是AS的主要病机,铁死亡与中医学“浊邪”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从铁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芬顿反应及铁死亡的主要通路探究中医浊邪产生的机制,以细胞的铁死亡方式具化中医学“浊邪”,分析不同形式的“浊邪”,提出铁蓄积的“瘀浊”以活血化瘀法,脂代谢异常的“脂浊”以健脾化浊法,抗氧化系统异常的“浊邪”以补肾固精等治法抑制铁死亡抗AS,为中医药精准化防治AS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真武汤"为《伤寒论》名方,临床广泛运用于阳虚所致的眩晕、心悸、心衰等病症,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更具突出疗效,但仍需把握好该方的方义及药物的配伍,对于疗效的提高尤为重要。阳气亏虚,则或发冷,或眩晕,或心悸,或脑鸣,以温阳之法治之。真武汤专为阳虚水泛而设,可使清窍得以温通,水湿得以温散,筋脉得以温养。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胰腺炎是以胰腺实质损伤和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疾病,临床表现为脘腹胀痛、泄泻、多尿、身体消瘦等,故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腹痛”“泄泻”等范畴。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基于“立足中土,扶阳抑阴”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多种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文中结合“一气周流”理论阐释慢性胰腺炎的发病与防治,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胰腺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院中医护理人员对“磁性医院”理念内化作用的实施效果。方法对医院40名中医护理人员进行“磁性医院”理念的内化,通过遵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的形式对“磁性医院”理念进行了更深刻的分析。结果医院实施“磁性医院”理念的内化后,护理人员工作各项指标高于内化前(P<0.05),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管理及满意度与往常相比有所提高,离职率大幅下降,改变了人员短缺现象。结论“磁性医院”理念内化构建的各方面举措内化于心,深化了护士的职业情怀,是稳定护理人才队伍行之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