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浅谈病毒与湿邪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一词来源于现代医学,是病原体之一。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关于病毒学的研究愈趋深入。“湿”属于中医名词,原本是指夏秋之季,自然界中的主气在异常情况下形成的一种致病因素。通过多年临床观察,笔者发现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湿邪”致病所表现的见证相似;并对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脑炎、肝炎、流感、腮腺炎、带状疱疹等,采用祛湿的方法进行治疗,每收良效。认为病毒感染与“湿邪”致病存在一些内在联系。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观点。 1 季节与气候 清代陆子贤认为“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指出湿邪致病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2.
伏邪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发病理论,平素病邪潜伏于体内而不外显,往往在外邪引动或某种诱因作用下逾时发作。伏湿具有湿邪的特性,即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伏湿为伏邪之一,伏湿之外湿属于中医“六淫邪气”之一,伏湿之内湿属“内生五邪”之一,均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湿邪致病的特点,当人体正气不足,未能及时祛邪外出,就会导致邪气流连,伏于人体,待时而发,形成“伏邪”,对日后脾胃疾病的发病产生影响。郑关毅教授是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视伏湿在疾病发病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祛除在脾之伏湿,对治疗湿邪导致的脾胃疾病具有独到见解。因地域和生活习惯因素,八闽地区人群易感湿邪,湿邪伏于体内,在正气不足或外湿的引动下发病,出现脾胃不适的症状。文章从八闽地区湿类疾病易发,伏湿困脾、虚则病发,伏湿致病、注重潜伏期,治湿重在健脾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通过赏析经典病案梳理、归纳、总结郑教授关于伏湿导致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旨在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3.
除湿活血法是中医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尤其广泛应用于中医外科多种疾病中,如痔疮、湿疹、糖尿病足、疮疡、乳腺增生等。中医学认为湿邪致病,其人重浊,病情缠绵难愈,与外科多种疾病病机相吻合,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气血运行不畅,以致气滞血瘀,血瘀与湿浊相阻,流窜周身,发为多种外科疾病,治疗当以除湿活血为主,故除湿活血法在中医外科疾病中应用广泛,本文对近年来运用除湿活血治疗的外科常见疾病进行概述,为外科病的外治法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4.
湿邪致病是中医临床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致病的广泛性、潜隐性、迁延性、兼挟性使湿病几乎存在于各系统的疾病中,既有外感病,又有内伤病。现代医学所论述的病毒性感染、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等疾病,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湿邪为患所致。本文以温病学中对湿邪论治为本,探讨湿邪与慢性盆腔炎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湿邪所致慢性盆腔炎的辨治原则。  相似文献   

5.
皮肤科疾病范围广泛,病因复杂,辨治方法较多而疗效不一。本人从多年临床中体会到其发病原因大致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湿热内蕴,泛溢肌肤。二是风热湿毒直接侵及肌肤而发病。在治疗方面,本人提出从“湿”辨治是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大多都与湿邪致病有关、治疗上注重湿邪去辨证用药确可提高疗效而论的。根据湿邪致病的特点将皮肤病与湿邪有关系和临床分类,治疗方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便秘主要是由胃肠道蠕动减弱及肠道不协调运动引起的,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硬、排便困难,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此类病症愈发成为困扰现代人生活的问题。该病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久坐少动、年老体虚等。功能性便秘属中医“后不利”“大便难”等病范畴,魏峰明教授致力于肛肠疾病临床研究20余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湿秘的病位在于大肠,与肺、脾、肾、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湿本在肾,湿标在肺,湿制在脾。肾阳虚则不能上蒸脾胃水谷之气以养脏,不能化气行水排秽除浊,是形成湿邪的根本原因。他运用“寒热并用”“气血同调”等方法治疗功能性便秘,尤以湿秘为甚,且三焦辨证的思路贯穿其中,善于调理气机,运用升发与通降之药物,去除湿邪,而腑气通畅,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提供宝贵的经验。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魏峰明教授从湿论治便秘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论南方病毒性感冒的中医病因病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伦荣 《新中医》1994,26(2):10-11,16
病毒性感冒和慢性病毒感染所致长期发热是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的疾病之一。本文根据刘仕昌教授临证60年来的经验,对南方病毒性感冒的中医病因病机特征作一尝试性探讨。在病因上,六淫为患,多挟湿邪;在病机上,以卫气同病,气机郁滞为其基本特征。并提出临证治疗应针对湿-郁-热三个基本环节选方用药,方能较好地解决发热反复,缠绵难愈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湿邪作为中医外感和内伤的重要致病因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诸多症状与多湿环境、多湿体质、湿邪阻遏气机、湿邪困脾、脾肾阳虚等密切相关,故充分了解其病机关键,掌握核心治法是治疗该病的重点。以"湿邪致病"为理论引导,经过大量文献梳理及反复临床实践,从中医病因病机及西医生理病理机制方面揭示湿邪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内在联系,以"温肾健脾调枢法"为基本治则,以期更有针对性地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醒脾”一词首见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脾喜燥恶湿,以升为健,脾不醒多缘于湿邪困扰,气机失调。内、外湿邪来犯,导致脾阳被困,运化失司;或因情志等因素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均可引发泄泻。从“醒脾”论治泄泻,符合泄泻的中医治疗原则,同时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是以免疫功能低下为特征的疾病,其病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湿可能是病毒的副产品,湿邪的轻重与免疫异常及病毒复制程度有极密切的关系。文章从外湿对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的影响、脾胃受损滋生内湿对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的影响、湿邪与艾滋病的相关性文献研究回顾以及临床研究课题回顾进行探讨,认为湿邪与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湿邪可以加重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都属中医温病学的范畴,都有“疫毒”的致病因素,但SARS“毒”的性质更明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更突出“湿”的特点。在中医证型上,两者大致可分为四期,SARS在初期和中期主要有邪袭肺卫,疫毒壅肺等证型,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有寒湿郁肺、湿毒闭肺等分型,极期和恢复期则都以内闭外脱、气阴两虚等证型为主。在遣方用药时,两者初期和中期都涉及了透邪、解毒、清热药,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则更多地运用祛湿之品;在极期和恢复期,两者都可应用开窍固脱、益气养阴类中药。因此,在应用中医药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可借鉴SARS的成功经验,但不可生搬硬套,而应做到三因制宜、辨证施治,才能更好的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相似文献   

12.
刘小虹教授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在30余载的中医临床工作中形成了具有中医岭南特色的肺病诊疗思想,其中培土生金法是调治各种慢性肺系疾病的总则,重视内外合邪的致病特点,巧妙分期论治,主张“肺鼻咽同治”,善辨湿浊痰瘀之邪,并善用岭南道地药材及药膳调理身体,坚持内外同治、形神同调,此外,刘教授继承发扬“五脏应时”理论对发病、辨治、调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一种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黏膜病,与中医学中“口疮”“口糜”“口疳”类似。西医多采用局部对症治疗,全身治疗时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较大的不良反应。中医临床治疗时,不可纯用清热之法;遵《金匮要略》“狐惑病”之论,以甘草泻心汤加减,寒温并用,守“清热除湿,扶正解毒”之法,治疗该病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对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疗效甚佳。本文从“方阵”角度将“清肺排毒汤”所包含的以经方为主的各个处方,拆析为麻黄类、苓桂类、半夏类、柴胡类、枳实类等类方,结合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寒湿疫”的疾病范畴以及寒湿伤阳的核心病机,阐释“清肺排毒汤”中各类方按照“君方、臣方、佐方、使方”形成“方阵”的组方思路。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病”“痹症”“历节”等范畴,其病机复杂,缠绵难愈,其发病多因素体虚弱、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而入,客于经络骨节留而不去,而生痰湿瘀毒痹阻经脉气血而成。痰、湿、瘀、毒诸邪常相互胶结,凝聚经隧,胶着难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据邪气所在的部位及邪气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麻,或重,或不仁,或胀,或痛,或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单用祛风除湿之品则往往收效甚微,若从痰湿瘀毒论治参入化痰通络解毒之品则可提高疗效。本文拟从痰湿瘀毒角度论述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胰腺炎是以胰腺实质损伤和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疾病,临床表现为脘腹胀痛、泄泻、多尿、身体消瘦等,故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腹痛”“泄泻”等范畴。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基于“立足中土,扶阳抑阴”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多种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文中结合“一气周流”理论阐释慢性胰腺炎的发病与防治,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胰腺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颖丽    罗茜    尹紫薇    郑惠珍    王子焱  刘承鑫  郭志华 《陕西中医》2023,(6):781-784
文章介绍郭志华老师对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郭志华老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诊疗思路和用药经验,并列举一则验案加以佐证。郭志华老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虚不能运化,肾虚气化不利,水谷精微失输,膏脂生化失常,痰浊凝积经脉。故结合病名及病机认识,郭志华老师以健脾益气,补肾祛湿为高脂血症治疗原则,以补肾健脾为主,兼以降脂化浊之法,并自拟化浊方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心血管疾病。郭志华老师结合临床上高脂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联系紧密的特点,注重兼病论治,对兼有胸痹、心悸、眩晕等病的患者,随病化裁,精准用药,在临床上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是指临床上出现肾脏损害指征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间超过3个月的临床证候群,皮持衡教授擅长治疗本病。认为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主要从"虚、湿、瘀、毒"着手。认为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始动因素,瘀、湿是慢性肾脏病形成物质基础,毒在其加重和复发不可忽视。在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发展过程中,"虚、湿、瘀、毒"并非单独致病,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需标本兼顾,病证结合,中西合参,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慢性肾脏病临床症状。故文章从"虚、湿、瘀、毒"等方面进行阐述皮持衡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思路,并结合病案进一步佐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胃轻瘫(DGP)归属于“痞满”“胃胀”“呕吐”等多个疾病的范畴,本文以“气化论”为指导,总结“气机失调”为糖尿病胃轻瘫的总病机。中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认识以“调畅气机”为着力点,虽然中医药防治DGP优势颇多,但仍有若干问题需要关注:①临床实验研究样本量较小,且缺乏辨证性,大多数为以方测证; ②多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理论研究文献报道相对不足; ③研究多以西医为着力点进行,对发展中医药意义不大。故在今后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中,应在“调畅气机”理论的指导下,并用健脾、疏肝、温肾、活血等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发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重要作用,本文对调畅气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月  邓宏  黄杰  刘伟胜 《天津中医药》2021,38(2):180-184
文章总结了刘伟胜教授治疗胰腺癌的临证经验。病因病机方面,刘教授认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调、情志失调而致使脾胃失调,肝胆失泄,湿热、瘀、毒、虚等交积,日久形成本病,其病位在胰腺(脾),与肝胆脾胃肾相关。治疗上重视健脾祛湿,清热解毒;强调疏肝利胆,清热祛湿,调畅情志;善用虫类药以毒攻毒,攻坚散结;总则以辨证、辨病、对症相结合,中西合璧,增效减毒,序贯始终,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实现“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