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国强 《广东医学》2007,28(6):949-95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溶栓组QTd(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判断溶栓再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应用尿激酶150万单位进行溶栓治疗,在溶栓前、溶栓开始后0.5、1、1.5、2、3、4、5、6小时分别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各时段QTd,溶栓后根据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和非再通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溶栓后0.5、1、1.5小时再通组QTd呈上升趋势,之后QTd明显下降,至溶栓后6小时达低谷。未通组溶栓前后QT离散度变化趋势不明显。溶栓后0.5、1、1.5小时再通组QTd明显高于未通组,2小时~6小时再通组QTd明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过程中QTd发生了动态性变化,QT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愈后的影响。方法70 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I溶栓前溶栓组(84.22±12.17)ms与非溶栓组(83.16±11.46)ms,QTI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9.48±7.35)ms,(49.95±9.20)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40.88±7.18)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 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93.82±8 59)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8.99±9.97)ms,(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对及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早期判断溶栓治疗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 6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与未溶栓组 ,溶栓组分为再通组与未通组 ,另选 30例冠脉造影阴性者作为对照组 ;记录各组溶栓前、溶栓开始后 0 .5、1、1.5、2、3、4、5、6h等系列时点的动态心电图 ,测量各时点QTd ,分析比较各组QTd的动态变化。结果 6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QTd明显大于对照组 (P<0 .0 1) ,再通组在溶栓开始 1.5h内QTd呈上升趋势 ,而溶栓后 2hQTd明显减小 (P <0 .0 1) ;未通组与未溶栓组在相应的系列时点QTd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及溶栓治疗再通过程中QTd发生了特征性动态变化 ,提示其可能成为及时识别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与早期判断成功溶栓的新佐证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AMI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69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45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前、溶栓后2 h和24 h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者的Q-T离散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溶栓再通后QTc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发病6h内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按梗塞相关动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n=45)和未通组(n=19)。结果:溶栓后再通组QTcd与溶栓前及未通组溶栓后比较明显缩小(P<0.01);溶栓后24h再通组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未通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明显缩小QTc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cd变化也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寰  张玉顺  胡涛  贾国良 《医学争鸣》2001,22(21):1982-1984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和意义。方法: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经溶栓治疗后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分析溶栓前及溶栓后12-24h,2-4d和5-7d的ECG,测算QT,QTd,QTc和QTcd。结果:溶栓治疗前、后,再通组和未通组之间QT和QTc差异均无显性;溶栓再通组,溶栓治疗12h以后QTd和QTcd均较溶栓前明显减小;溶栓未通组,溶栓后5-7dQTd和QTcd才明显减小;溶栓后的1wk时间内,再通组QTd和QTcd均未通组明显减小。结论:成功的溶栓能减小急性心肌梗死的QTd,缩短QTd减小所需的时间。溶栓后QTd减小可能反映了顿抑或晕厥心肌的“苏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ST呈“墓碑形”改变的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ST呈“墓碑形”改变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接受溶栓治疗与否分为两组:接受溶栓组26例,未进行溶栓组14例,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测量治疗前与治疗后6h两组的QTd、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作分析。观察溶栓前后再通组(10例)与未通组(16例)的QTd,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溶栓组的临床资料与非溶栓组大多没有显著差异性,而病死率低于非溶栓组。治疗6h内溶栓组与非溶栓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及溶栓后3h内再通组与未通组Qrid均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使QTd缩短,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使“墓碑形”ST改变AMI病死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QT离散度(QTd)变化备受人们关注。急性心肌梗死导致QT间期延长及心肌室壁运动异常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但有关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或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管再通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室壁节段性异常运动的改善的对比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PCI与溶栓再通对QTd及室壁节段性异常运动的影响及以其判断二者疗效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室性心律患者及4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患者心电图检查资料,比较两组患者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指标,分析校正QT离散度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QT离散度(71.4±13.5)及校正QT离散度(80.9±1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校正QT离散度水平大于等于60ms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97.4%)明显高于校正QT离散度水平小于60ms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越高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越高;校正QT离散度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室性心律失常预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72例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分析QTd ,QTcd以及室性心律失常 (VA)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QTd和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AV)组 ,P <0 .0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d≥ 6 0ms者 ,其VA发生率显著高于QTcd <6 0ms者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了58例AMI患者的QTd及QTcd,其中存活组48例,住院死亡组10例。AMI组QTd及QTc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AMI死亡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以室颤为主。AMI患者QTd、QTcd的延长对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预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对73例AMI溶栓治疗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4小时、溶栓后1周及出院前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下壁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47.8±24.5)ms和(42.9±22.3)ms(P<0.001);以心率校正的QTd(CQTd)也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53.8±28.7)ms和(48.8±26.5)ms(P<0.05)。溶栓成功组QTd和CQTd明显缩短;而未成功组QTd和CQTd无明显下降,甚至在出院前反而仍高于溶栓前(P<0.05)。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4小时QTd及CQTd增加,与溶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④结论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及CQTd有明显影响,溶栓成功者Q-T离散度明显下降;Q-T离散度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溶栓治疗的AMI患者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可能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6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测量每例患者心梗后的QTd和QTcd,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及心衰的QTd进行比较。结果:QTd、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两组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衰的QTd值比较关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的发生率降低,临床上可通过QYd测量来判断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方法:2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将其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测定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并计算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组QT间期离散度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QT间期离散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佟以东 《黑龙江医学》2006,30(6):401-402
目的观察1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治疗前后4周QTd、QTcd的演变。方法162例AMI病人分成静脉溶栓再通组、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12、24 h、2~7 d、14 d、21 d、28d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QTcd进行对照。结果AMI静脉溶栓再通组与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QTcd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7.4%、56.3%和81.6%。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再灌注可使QTd、QTcd显著降低,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比观察51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和48例正常对照者的QT离散度的变化,并对急性心肌梗死组12例发生室颤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与未发生室颤患者QT离散度比较.结果 急性心梗死组QTd、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生室颤患者QTd及QTcd明显大于无室颤组患者.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显著增高,QT离散度的延长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对QTd的影响,QTd的变化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28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病人分成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静脉溶栓前、后2小时、12小时、24小时、2~7天、14天、21天和睦周的QTd、QTcd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QTcd呈逐渐减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静脉溶栓未再通组QTd、QTcd变化不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可降低QTd、QTcd,同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2)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