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次声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 8Hz、130dB的次声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 8Hz、131dB的次声连续作用大鼠 1,7,14 ,2 1,2 8d ,每天 2h ,测定大鼠血浆ET 1、NO的含量变化及VEGF表达的改变。结果 :大鼠血浆ET 1含量在暴露期间均明显升高 ,7d时升高最多 ,14d时升高最少 ,2 1,2 8d时较 14d时有所升高 ;次声暴露 1,7d ,大鼠血浆NO含量降低 (P <0 .0 1) ,14d时最低 ,至 2 1,2 8d时恢复正常 (P >0 .0 5 ) ;在次声暴露期 ,VEGF表达增强 (P <0 .0 1)。结论 :次声可引起大鼠血浆ET 1、NO含量变化及血管内皮VEGF表达改变 ,致使血管内皮功能改变 ,这些变化和次声暴露时间及声压有关  相似文献   

2.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生理或病理因素刺激下,可从骨髓被动员到外周血进行损伤修复。内皮祖细胞又称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不但参与出生后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AG),亦参与机体、器官损伤后的血管再生与修复。1997年,Asahara等[1]首次证明循环外周血中存在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将其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内皮祖细胞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血管形成及创伤愈合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内调节机制、功能和临床应用作一…  相似文献   

3.
姚丽萍 《西南军医》2010,12(6):1167-1169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大量的研究显示,动员和移植的EPCs可提高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能力,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和再内皮化,这为治疗以坏死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EPCs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及其在治疗性血管新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新的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人骨髓中含有内皮祖细胞,骨髓内皮祖细胞通过不同的机制动员进入血液循环,并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深入研究骨髓内皮祖细胞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将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移植到下肢缺血的高脂血日本大耳兔体内,观测其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方法:①制作高脂血兔,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用内皮细胞专业培养基(EGM-2)诱导培养EPCs,并用双荧光染色法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鉴定。②脂质体介导携带EGFP标记的VEGF165质粒转染EPCs,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③制作兔单侧下肢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移植EPCs、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及EGM-2培养基,多种方法检测移植效果。结果:①诱导出的梭形细胞,经FITC-UEA-I和DiI-acLDL荧光双染证实为正在分化的EPCs,同时经免疫组化法证实其Flk-1和Ⅷ因子的表达。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证实VEGF165转染成功,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得到转染率约22.5%。③DSA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移植后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优于其他2组。结论:VEGF基因转染EPCs后能改进EPCs质量,移植后促血管新生能力增强,其效果优于未转染组。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Furchgott等发现血管内皮可以释放一种使血管扩张的物质,即后来确认的NO,彻底改变了血管内皮仅仅是一层简单的分隔血液和组织的血管内层组织及半透膜性屏障的认识。血管内皮是一个具有高度活性的代谢和分泌器官。它既是感应细胞又是效应细胞,能感知血液中的炎性信号、激素水平、切应力、压力等信息。同时通过释放活性物质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本研究就近年血管内皮主要功能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生物电是人体固有的基本属性,血管是机体最为重要的组织结构,缺血性病变往往伴随着血管的损伤以及生物电的变化.已经证实,借助外加生物电场可以实现缺血性病灶的血管修复.本文围绕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因素,就电刺激促进血管新生的特性作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内皮祖细胞的介入可能为电刺激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 (FLT ,FLK 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转移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检测 75例人大肠癌组织VEGF ,FLT ,FLK 1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 ,并分析其与病理分型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淋巴管和血管转移相关性。结果 VEGF ,FLT ,FLK 1主要表达于癌浸润边缘和坏死组织周围。FLT表达于癌细胞膜和 (或 )细胞质 ,而FLK 1则只表达于细胞质。VEGF ,FLK 1强阳性组 ( )MVD计数增多 (P均 <0 .0 5 ) ;淋巴结转移组VEGF ,FLT ,FLK 1强阳性表达例数增多 (P <0 .0 5 )。结论 大肠癌VEGF ,FLT及FLK 1表达增强在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山莨菪碱对烧作病人血管内皮细胞(VEC)的保护作用,60例烧伤病人,随机分成烧伤对照组(30例)和山莨菪碱治疗组(30例),两组病人分别于伤后1、5、10、21天取静脉血测定CEC、ET、NO、LDH、ALT及白细胞数,10名正常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线病人所测指标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组用药期间各指标值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尤其用药后5天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说明山莨菪碱对烧伤病人血管内  相似文献   

10.
杜滂  魏经国 《放射学实践》2002,17(6):542-545
目的:通过检测裸鼠肝癌模型中肝癌不同生长时期的病理改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KDR及Flt-1的异常表达,探讨肝癌复发转移与VEGF及其受体间的关系。方法:将裸鼠25只随机分成5组,Ⅰ组为对照组,其余20只原位种植人肝癌细胞,分别于1周、2周、3周、4周作血管造影,取标本切片行HE染色及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anti-VEGF,anti-KDR及anti-Flt-1的表达。结果:血管造影显示种植后2周组肝脏血管开始有增生及扭曲,3周及4周组血管改变更加明显,各组成瘤率均为100%,光镜下1周组可见瘤细胞散在肝血窦周围,2周组瘤组织聚集成团,3周组,4周组瘤细胞团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向瘤周浸润,瘤细胞团内可见坏死,1周组瘤细胞VEGF表达成弱阳性,2周组VEGF表达成阳性,3周组及4周组VEGF表达强阳性;正常对照组于种植后1周组肿瘤细胞与周围肝细胞VEGFR表达未见明显差异,种植后2周、3周、4周肿瘤新生儿血管VEGFR表达逐渐增强,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VEGFR着色明显强于瘤周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细胞亦可见VEGFR染以。结论:多血供的肝癌结节VEGF及其受体表达较强,肿瘤的生长,局部浸润,远处转移与VEGF及其受体密切相关,VEGF首先来源于旁分泌,在后期肿瘤自分泌是VEGF高表达的重要来源,这可能是肝癌阻断血供后,癌灶能存活,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征象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的40例宫颈癌患者介入手术前的影像学检查资料,介入治疗时均行DSA造影检查.同时抽取患者静脉血并分离血清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检测血清中的VEGF含量.另检测40例正常女性体检者血清中VEGF的含量作为对照.结果 (1)宫颈癌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临床分期不同,VEGF含量不同,宫颈癌VEGF水平Ⅲ期、Ⅳ期高于Ⅱ期宫颈癌VEGF水平(P<0.05).(2)宫颈癌在DSA上肿瘤染色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呈明显相关性,血清VEGF水平高者肿瘤的血供增加,染色程度增高.结论宫颈癌DSA表现与血清VEGF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在高原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HACC和低氧适应者血浆VEGF水平 ;结果 :HACC组较平原适应组VEGF水平升高 ,HACC组血浆VEGF为 44 .1 0 pg/ml± 2 7.95 8pg/ml,高原适应组为 2 5 .5 pg/ml± 2 .1 73 pg/ml(P <0 .0 5 ) ;结论 :VEGF水平升高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细胞增多有关 ,防止血管内皮损伤可减少HAC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精氨酸加压素(AVP)对血管内皮细胞 (VEC)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影响 ,以培养的人大网膜VEC为模型 ,检测不同浓度AVP作用下VEGF浓度及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显示 ,1× 10 -91× 10 -7mol/LAVP作用 6h后 ,VEGF浓度及PKC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 0 1)。提示AVP呈浓度依赖性地刺激VEC分泌VEGF ,PKC可能介导了AVP刺激VEC分泌VEGF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心内膜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猪心肌缺血后的远期心脏电机械活动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30只实验用小香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15)和治疗组(n=15)。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后,通过NOGA系统经心内膜分别将空载质粒pIRES2-EGFP及质粒pIRES2-EGFP-hVEGF165直接注射至对照组或治疗组缺血部位心肌内。在注射前及注射后1年,分别应用左心室电机械标测(LVEMM)监测局段线性缩短率(LLS)和单极电压(UpV),并用超声监测M型局部室壁运动幅度和背向散射积分的心动周期变异(CVI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1年后处死动物,组织学切片观察心肌组织中毛细血管生成情况。结果LVEMM监测显示,注射后1年治疗组LLS显著高于注射前及对照组(P<0.05),而UpV与注射前及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监测显示,治疗组注射后1年的局部室壁运动幅度和CVIB、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治疗组心肌内毛细血管数目(38.1±4.8/HP)显著高于对照组(13.2±5.1/HP,P<0.01)。结论经心内膜直接注射pIRES2-...  相似文献   

15.
张华茂  雷正明 《西南军医》2010,12(1):107-109
外分泌胰腺癌侵袭性强,很早即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确诊时仅有10%~15%的病人可行手术切除,由于局部浸润,早期淋巴转移和血性转移,其确诊后1年生存率12%,5年生存率小于4%,手术以后的5年生存率也在12%-20%之间,是消化系统肿瘤中预后最差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韩烨  万功华 《人民军医》2000,43(6):335-336
左旋精氨酸(LArg)是一氧化氮的合成底物。我们以血液中内皮细胞(CEC)为血管内皮(VEC)损伤的指示物,以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反映血管内皮的功能变化,观察老年人高血压(EH)病用左旋精氨酸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探讨左旋精氨酸对高血压病血管内皮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观察组:按1978年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均为我科住院高血压病人: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6070岁,平均658岁。排除糖尿病、高脂血症、肺心病、冠心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2)对照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6073岁,平均668岁。均经询问病史及…  相似文献   

17.
肝癌患者血清VEGF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0例肝癌、30例肝硬化和20例正常对照血清标本,采用定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记录肝癌组临床病理特征,与肝癌组血清VEGF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癌组血清VEGF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01)。肝癌患者血清VEGF与肿块大小成正相关(P<0.05);出现液化坏死病变、伴有远处转移,及肝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P<0.05),TNMⅢ、Ⅳ期患者血清VEGF浓度也明显高于TNMⅠ、Ⅱ期患者(P<0.05)。结论:血清VEGF水平可作为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对牛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 (BCAEC)和平滑肌细胞(BCASMC)增殖的影响。分离和培养BCAEC、BCASMC ,VEGF组和HGF组细胞培养液分别含VEGF 5 0ng/ml和HGF 5 0ng/ml,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观察细胞的增殖。结果显示 ,对照组、HGF组和VEGF组BCAEC的OD值分别为 0 2 3± 0 0 2、0 5 8± 0 10和 0 4 2± 0 12 ;BCASMC的OD值分别为 0 31± 0 0 8、0 4 5± 0 0 9和 0 4 0± 0 11;HGF对BCAEC、BCASMC的增殖率分别为 15 2 2 %± 33 8%、45 2 %±2 5 3%,VEGF对BCAEC、BCASMC的增殖率分别为 82 6 %± 18 7%、2 9 0 %± 2 0 4 %。提示HGF对BCAEC、BCASMC的增殖均有促进作用 ;VEGF能促进BCAEC的增殖 ,而对BCASMC的增殖作用不明显。HGF对BCAEC的增殖作用强于对BCASMC的作用 ;HGF对BCAEC的增殖作用强于VEGF。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_(165))基因转染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治疗慢性下肢缺血兔模型,探讨CTA、DSA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缺血下肢侧支循环形成评价的敏感性,并比较各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性。方法:①制作高脂血兔,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用内皮细胞专业培养基(EGM-2)诱导培养EPCs,脂质体介导转染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VEGF_(165)质粒转染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整体转染率。②制作兔单侧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A、B、C组,分别移植注射未转染EPCs(EPCs组)、VEGF_(165)转染的EPCs(EPC/VEGF组)、EGM-2培养基(EGM-2组),多种方法检测移植效果。结果:①自兔骨髓诱导出的梭形贴壁细胞为EPCs。②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总体转染率约22.5%。③DSA、CTA、多普勒超声及免疫组化显示移植基因修饰后的EPCs组比未转染EPCs组能更好地促进缺血肢体新生血管形成,改善缺血肢体血运。DSA较CTA对新生血管显示更清晰,各处理组内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DSA及多普勒超声均能客观评价缺血下肢侧支循环建立情况,DSA对新生血管的显示上优于CTA,但DSA为有创检查,技术要求高,CTA为无创性检查,对缺血下肢评价时宜首选CTA检查,超声多普勒用于对治疗效果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高压氧(HBO)对成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微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将96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组)、高压氧治疗组(HBO组),每组再随机分为3、7、10、21 d4个亚组,每亚组8只.采用线栓法对IR组和HBO组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1.5h后拔出栓予再灌注,HBO组进行HBO治疗,SS组未行任何处理.大鼠分别在3、7、10、21 d麻醉处死,取脑组织切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1(VEGFR-1)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取图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IR各组与SS各组相比,除21 d亚组外,VEGF、VEGFR-1和CD34阳性细胞数目均明显增多(P<0.05);HBO各组与IR各组比较,7、10 d组VEGF、VEGFR-1和CD34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增多(P<0.05),如IR组10 d亚组:VEGF为17.3±2.6,VEGFR-1为18.5±2.9,CDM为11.3±2.7;SS组10 d亚组:VEGF为4.2±0.8,VEGFR-1为4.2±0.3,CD34为3.6±0.6;HBO组10 d亚组:VEGF为43.6±5.5,VEGFR-1为36.5±5.8,CD34为43.6±5.5.结论 HBO治疗对成年大鼠微血管的新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