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关节后内外侧联合切口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9-04间杞县中医院采用踝关节后内外侧联合切口内固定治疗的58例三踝骨折患者的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随访6~10个月,记录期间的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和负重下地时间。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0.43±7.94)min,术中出血量为(56.83±7.78)mL,住院时间为(15.63±3.46)d。随访期间发生骨折移位及骨不连接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45%。未发生踝关节僵硬及内固定器松动等其他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为(105.98±12.48)d,负重下地时间为(115.86±14.57)d。结论踝关节后内外侧联合切口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康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三踝骨折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10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开始扶拐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68~206(85.4±11.6) min,术中出血量80~155(101.6±6.8)ml,住院时间10~18(13.6±3.1)d,开始扶拐下地时间3~8(4.1±1.3)周,骨痂形成时间5~12(6.8±1.2)周,骨折愈合时间2~6(3.4±0.5)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0%。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10°~135°(122.6°±5.6°),踝关节背伸活动度10°~25°(16.7°±2.3°);96例骨折解剖复位,4例骨折功能复位;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78例,良12例,可10例,优良率90.0%。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快、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2017年8月,选取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2例,A组后踝骨折块固定采用抗滑钢板,B组后踝骨折块固定采用空心钉。观察记录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疗效评价采用后足功能与AOFAS踝评分,对比研究两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VAS评分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骨折端均解剖复位良好,术后2周及6周AOPAS踝评分分别为:A组(62.3±2.9)分、(83.1±3.9)分,B组(61.8±2.9)分、(80.1±3.7)分;两组术后2周AOP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周AOP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A组为(11.5±3.1)周,B组为(11.7±3.2)周,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踝关节负重状态下VAS评分比较,A组(1.5±0.3)分,B组(3.1±0.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比较分别是9.4%,34.4%,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踝骨折块固定采用抗滑钢板对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疗效显著,更符合生物学力学特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后内侧解剖板治疗陈旧后踝骨折伴踝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板治疗陈旧性后踝骨折伴踝关节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腿后内侧入路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对16例陈旧性后踝骨折伴踝关节后脱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伤口感染、钢板外露等严重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按Mazur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价,本组优12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3.75%。结论胫骨远端内后侧解剖型板符合胫骨远端内后侧的解剖形态,起到一种压板效应,能使陈旧后踝骨折块容易复位,固定确切可靠,符合后踝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对于陈旧后踝骨折伴踩关节后脱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陈旧性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陈旧性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陈旧性三踝骨折患者58例,男41例,女17例;年龄19~61岁,平均43岁。手术时间为伤后29~76d,平均48d。骨折采用Lauge-Hansen分型,其中旋后外旋型37例,旋前外旋型21例。手术采用前内、前外双侧弧形切口,锐性探查内、外踝原始骨折线,清理骨折断端及踝(,外翻踝关节,直视显露后踝骨折块,清理后踝周围的瘢痕组织,用刀尖探查后踝原始骨折线。清理骨折断端,复位、固定后踝。以骨嵴为标志,恢复外踝的正常长度和力线,并用1/3管型钢板或普通钢板固定。内踝用螺钉或张力带固定。术后10~12周开始部分负重。结果5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5个月,平均37个月。2例出现浅表皮缘坏死,4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21~29周,平均25周。2例患者腓骨对位差。6例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踝关节间隙变窄,有创伤性关节炎改变,其中2例患者骨折复位良好。根据AOFAS评定标准,踝关节评分优31例,良22例,可5例,优良率91.4%。5例患者疼痛评分在20分,9例患者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10°。结论手术治疗伤后76d内三踝骨折,锐性探查原始骨折线,直视下复位后踝骨折块,保留腓骨的正常长度、旋转和力线可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A组)和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B组)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负重状态下的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48例患者骨折端均解剖复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A组分别为(63.4±2.8)分、(84.5±4.3)分,B组分别为(62.9±3.1)分、(79.7±3.8)分;术后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12.6±3.2)周,B组为(12.8±3.3)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踝关节负重状态下的VAS评分:A组为(1.6±0.4)分,B组为(3.2±0.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21),其中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9.5%(2/21);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1%(13/27),其中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37.0%(10/27);并发症发生率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32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中空螺钉固定,外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带线铆钉在韧带附着点予以固定修补治疗,术后均予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90°背伸轻度外翻位,2周拆线并扶双拐带石膏托下地不负重行走,6周后去除石膏,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2周,8周后完全负重。术后参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病例跖骨骨折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5周(8~24周)。参照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8例,良14例。结论:利用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踝或/和外踝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4年2月—2015年10月行内固定手术联合中药治疗的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40例患者资料,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23例(切开复位组),闭合复位内固定并联合中药治疗17例(闭合复位联合中药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非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者手术并发症情况。根据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切开复位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较闭合复位联合中药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周逐渐下地行负重锻炼,术后非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患者均在5~7个月内获得临床愈合,随访12~16个月。切开复位组伤口感染3例。闭合复位联合中药组踝关节塌陷1例,踝关节疼痛1例。切开复位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2.64±8.34)分,其中优16例,良4例,可3例,差0例;闭合复位联合中药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0.68±9.47)分,其中优1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中药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效果相似。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间长,局部软组织损伤重,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中药治疗技术要求高,术中情况复杂,术后需要口服中药治疗。对于单一的内踝及后踝骨折可选用闭合复位,对于合并内外踝及后踝的骨折建议行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9.
胫骨干骨折伴同侧后踝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胫骨干骨折伴同侧无移位的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与防治. 方法 2001年5月至2004年11月,共收治34例胫骨干骨折伴后踝骨折,2例为开放性骨折.手术前摄胫腓骨全长和踝关节x线片,发现或怀疑有后踝骨折者,均予CT检查,术中先予后踝骨折块经皮螺钉固定,再行胫骨髓内钉手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33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踝关节功能优良.1例患者术前漏诊,随访时发现后踝骨折,踝关节疼痛功能差. 结论胫骨干合并后踝骨折在临床常见,后踝骨折漏诊是后期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术前踝关节CT检查及术中后踝精确固定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探讨其较为合理的诊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80例,通过筛选符合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17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双切口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1~24个月,平均18.7个月。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5周(11~17周)。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制定的踝关节评定标准评定,优8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8.2%。结论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能在直视下复位固定后踝骨折块,具有显露充分、内外兼顾、固定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伴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结合内侧切口入路,俯卧位,对32例AO分型中B3和C3型踝关节骨折伴脱位且后踝骨折块位于后外侧的患者采用T形钢板固定后踝骨折,术后8周开始功能煅炼。结果本组均获随访6~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2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 T形钢板内固定后踝骨折符合胫骨远端后侧解剖形态,同时可起到加压固定作用,使后踝骨折恢复生理骨性结构,术后可早期功能煅炼,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双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踝后外侧及内侧双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21例三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切口均愈合,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骨折均骨性愈合,时间3~7个月。术后3个月,2例因不配合术后锻炼,踝关节背伸10°~15°、跖屈20°~30°;其余19例踝关节背伸20°~25°、跖屈40°~45°,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结论 采用踝后外侧及内侧双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使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治疗25例、PFLP治疗25例。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术后Hb下降情况、术后输血量、术后扶拐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按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两组术后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8.8±5.6)个月。两组在切口长度、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Hb下降情况、术后输血量及术后下地扶拐负重时间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及PFLP内固定均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PFLP可明显减少术中、术后输血量;PFNA相对手术时间短、扶拐行走时间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外踝联合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1年1月行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9例严重踝关节骨折患者,男66例,女23例;年龄26~62岁,平均30.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2例,摔倒扭伤17例,施工损伤16例,其他损伤4例。按照Denis-WeberAO分型:A型13例,B型24例,C型52例。手术方法:选择内外踝双切口,先复位外踝骨折,一般用1/3管形钢板或重建钛板固定,内踝视骨折块大小选择1枚或2枚空心螺钉固定;如果腓骨骨折是多块粉碎骨折,可多段固定。后踝骨折不超过关节面的1/3或移位不大者一般不予处理,若超过关节面1/3或移位超过3mm者,给予复位后拉力螺钉固定,固定方向可从后向前,也可从前向后。术后3d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功能锻炼,6周左右部分负重。结果:8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2周。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68例,良18例,可3例。结论:严重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满意,手术应根据骨折类型进行正确的选择,同时也要考虑周围韧带结构的损伤程度,进行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论指导下按照三踝骨折独立分型揭示骨折移位规律指导手法复位,并配合外固定踝架治疗三踝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8例三踝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53例采用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踝架穿针固定治疗(观察组),65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患肢非负重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1年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70(35.28±14.66)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患肢非负重时间、术后1个月VAS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VAS低于对照组(t=3.343,P=0.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联合辅助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PFNA联合辅助钢板治疗21例股骨转子下不稳定骨折患者。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5(19.9±3.3)个月。术中出血量180~300 (214.8±36.6) ml,手术时间120~180(149.5±14.9) min。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0例,复位良好8例,复位不佳3例。患者拄双拐不负重下地活动时间为4~8(5.67±1.24)周。骨折均愈合,时间13~24(17.5±3.3)周。术后未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断裂、髋关节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术后1年改良Harris评分为82~120(103.4±10.6)分,其中优15例,良4例,可2例。末次随访时,15例可完全负重行走;4例轻度跛行,可不扶拐;2例明显跛行,需扶拐行走。结论 采用PFNA联合辅助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可获得良好复位、坚强固定,患者能早期功能锻炼,减少了内固定失效、髋内翻、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并探讨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三踝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后踝骨折块固定与否将所有患者分成后踝骨折未固定组(A组,27例)和后踝骨折固定组(B组,38例),对两组疗效及需要行下胫腓联合固定患者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65例患者术后获1~7年(平均3.3年)随访,骨折均于术后6~20周(平均9.6周)达到临床愈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A、B组分别为89.3分(50~100分)和 87.9分(32~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A、B组分别有7例(25.9%)和12例(31.6%)踝关节发生不同程度退行性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分别有11例(40.7%)和6例(15.8%)需行下胫腓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踝关节功能,固定后踝骨折块并不影响踝关节的功能恢复,但对重建踝关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42例三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12~18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能完全负重行走,踝关节背伸20°~28°、跖屈40°~48°;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3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2.8%。结论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术中操作方便,视野清楚,便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4-03—2016-08诊治11例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采用后外侧或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后踝骨折直视下解剖复位,均采用T形支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6~15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3~18周,平均15周,踝关节背伸30°~33°,平均31.2°;跖屈32°~40°,平均37.4°。末次随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80~96分,平均86.8分。骨折均愈合,未见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物松动及患踝疼痛、僵直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T形支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可靠,能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内固定治疗33例伴后踝骨折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后踝骨折采用经后外侧入路由后向前3枚空心螺钉三角分布固定。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踝关节活动度,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20.5±2.1)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踝关节对位对线良好。骨折愈合时间7~12(11.2±1.1)周。未发生切口感染、骨不连及内固定物松动、退出等并发症。1例术后2个月X线片显示后踝移位>2 mm,于术后第11个月发生胫距关节炎。末次随访时,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优18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9%(30/33);踝关节背伸20°~30°(20.1°±1.8°),跖屈38°~49°(42.8°±4.2°)。结论 在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中,采用经后外侧入路由后向前3枚空心螺钉三角分布固定治疗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的后踝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