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DSA在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DSA对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8例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前后股外、内旋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造影技术有关问题,着重介绍了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结果:本组资料经介入治疗后患侧血管DSA较治疗前明显改变者占61.1%,可见股外、内旋动脉分支增多、增粗、头上、下支明显延长至股骨头区,明显改善了血供情况,无明显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成正比。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明显改善血液供应,减轻疼痛症状,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股动脉插管溶通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5F—cobra导管超选择地送至旋股内、外侧动脉或闭孔动脉,先行股动脉DSA血管造影,观察患侧股骨头血供情况,造影后将导管插入病变血管,注入药物进行溶栓治疗。结果:治疗前后患髋股骨头血供情况明显改善,治疗前DSA血管造影显示:旋股内侧动脉分支部份狭窄或阻塞,治疗后血管记数明显增多,血管管经增宽,相互间吻合支增多,再通的血管显示良好。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明显改善血供状况,创伤小、并发症少,血管再通率高,治疗疼痛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储玉山  曹建民  黄健  朱小庆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211-1215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DSA,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153例(194髋)ANFH行股骨头供血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分期Ⅰ期22髋,Ⅱ期98髋,Ⅲ期74髋.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在其供血动脉内注罂粟碱30 mg、尿激酶50...  相似文献   

4.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21例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及影像分期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效果 ,评价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2 1例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超选择插管至旋股内、外动脉 ,注入溶栓、血管扩张药物 ,治疗前后分别行DSA造影。结果 :2 1例患者在治疗后疼痛消失或不同程度缓解 ,血管造影显示治疗后股骨头血供改善。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对早期病变和非外伤性因素 (激素、酗酒 )所致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ANFH患者的5 3髋先常规行股动脉DSA ,后在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内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即在每支血管内注入稀释后的尿激酶2 0万u、丹参10ml及川芎嗪2 0mg;术后保留导管于动脉内,经导管每日注入同剂量的药物及肝素钠4 5 0 0u ,连用3天后拔管,治疗后复行股动脉DSA检查及行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术后DSA示治疗后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多(P <0 .0 5 ) ,患侧髋关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1~16个月(平均9.5个月)示FicatⅠ、Ⅱ期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修复明显。结论:ANFH的DSA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因素所致,而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溶栓对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行单侧股动脉插管至对侧或同侧旋股内、外侧动脉注入溶栓剂行血管造影,观察股骨头血供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股骨头颈区单位面积血管数目明显增多延长血流量增加;疼痛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90%。结论:溶栓对股骨头坏死有明显疗效,同时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价。方法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30例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患儿,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选择行患侧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分别采用尿激酶4~5千U、低分子右旋糖酐40 ml作局部灌注,再行造影,观察治疗后的影像学变化。21例需行第二次治疗。治疗结束后评定治疗效果,并行股骨头X线平片或CT、MR随访评估疗效。结果 DSA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加,股骨头染色增强;24例患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跛行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80%,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影像学检查发现病侧股骨头塌陷变凸、死骨吸收、新骨形成。结论患儿骨质生长处于旺盛期,超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疗效肯定的方法,关节功能及股骨头形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 CT 在肝癌(HCC)诊断中应用价值及血管成像对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41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HCC 患者,治疗前均行320排 CT 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观察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起源、走行,肿瘤供血动脉、门静脉癌栓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0排 CT 对于发现直径<3 cm 的小肝癌具有优势,对于肝动脉变异、肿瘤供血动脉、门静脉癌栓的显示与 DSA 一致。结论320排 CT 及血管成像可以准确诊断、评价 HCC 并供血动脉、门静脉癌栓,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髂总动脉造影在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髂总动脉造影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82例(216髋)患者,行选择性髂总动脉造影,根据影像确定股骨头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插管并经导管进行局部药物治疗,记录相关资料。结果全部髂总动脉造影显示清晰,股骨头以旋股内、臀下动脉、旋股外和闭孔动脉为优势供血动脉的分别为192髋、13髋、8髋、3髋,各占88.9%、6.0%、3.7%、1.4%。旋股内动脉发自股深动脉186髋,占86.1%;直接发自股动脉23髋,占10.6%;其他异位起源5髋,占2.3%;缺如2髋,占1.0%。旋股外动脉发自股深动脉211髋,占97.7%;起源于股动脉5髋,占2.3%。介入治疗总曝光时间一般不超过2 m in。结论髂总动脉造影有利于提高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的效率、减轻血管损伤和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10.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SA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通过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99例ANFH病人的132髋及正常对照10个髋作了股动脉DSA。Ⅰ期2髋,Ⅱ期38髋,Ⅲ期50髋,Ⅳ期42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插入5F单弯C形导管,越过髂总动脉分叉,到达患侧股动脉。造影条件为碘必乐(300mgI/ml)每秒5ml,总量12~15ml连续减影至静脉期造影剂消失为止。结果:99例的132髋中130髋(98%)显示有股动脉造影的异常改变。动脉供血异常109髋,实质期股骨头染色76髋,静脉系统异常49髋。结论:ANFH股骨头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复杂的,其发病机制不可能用单一的原因,如股骨头供血障碍,微循环血流瘀滞或静脉流出道阻塞加以解释;可能是由多种因素所致,多阶段发生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股骨头坏死的DSA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对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1例(57个髋)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全部行DSA检查并介入治疗。结果:其中54个髋部疼痛与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缓解与改善,X线平片显示21个髋的病变无继续进展,其中12个髋第一次介入治疗后5-7天DSA减影提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结论:DSA与介入治疗是诊断并治疗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想方法。同时为以后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综合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相关问题。方法:86例共102个关节,病侧股骨头钻孔减压术后即行股骨头供血动脉灌注中西药物扩血管及溶栓治疗。结果:治疗后疼痛消失或缓解92.16%(94/102),疼痛缓解不明显7.84%(8/102),再次介入治疗后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总有效率100%。关节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管造影显示股骨头供血小动脉增粗、增多、分布区延长,特别是1~2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正常(43/57)。结论:股骨头钻孔减压术后即行动脉内灌注中西药物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安全,疗效肯定,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介入治疗是采用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的方法,经血管造影明确供血血管的位置,经导管向其内灌注溶栓药和扩张血管药物,达到改善股骨头供血状况的目的。其手术创伤小、见效快、病人容易接受。我院近年来.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介入治疗术32例,对其进行回顾件总结.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血管造影表现及手术前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血供情况及术前栓塞对术中出血、手术全切率和术后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16 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经5F 造影导管用直径250 ~1000μmIvalon 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结果:鼻咽部纤维血管瘤主要由同侧的颌内动脉供血,同侧颈内动脉参与供血的占6/16 ,对侧颈外动脉参与供血的占5/16 。供血动脉栓塞后肿瘤染色大部分消失,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结论: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术前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增加手术安全性,提高手术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2例(54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插管,将导管插入患侧髂内动脉,造影观察股骨头区血供情况,随后在髂内动脉注入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及自体干细胞悬液,治疗后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变化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治疗后6个月,28例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不适得到缓解或消失,6例行髂内动脉造影显示股骨头区供血血管增粗,分支增多;2例X线片复查坏死骨质有不同程度新骨形成及修复。结论通过髂内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顽固性鼻出血的数字减影(DSA)成像技术,评价其在顽固性鼻出血介入治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顽固性鼻出血患者20例,经颈外动脉DSA充分显示动脉走行并行栓塞治疗,术后复查DSA评价栓塞效果。对介入治疗前后图像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造影均清晰显示鼻区出血血管及供血动脉,其中单侧供血18例,双侧供血2例;单纯由颌内动脉供血16例,由颌内动脉和面动脉同时供血4例。20例患者在供血血管栓塞后均成功止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合理的注射参数、合适体位、恰当的后处理技术和延长采像时间等方法可提高出血动脉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7.
旋转DSA技术在腹部介入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腹部介入中的应用(主要为肝癌患者的造影与治疗)。方法:应用Toshiba-2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对疑有血管纡曲病变的55例腹部介入患者先进行常规正位血管造影,然后选择合适的技术参数进行旋转DSA检查。结果:旋转DSA检查中50例(91%)造影图像均避开了多支血管相互的重叠,清晰地显示相关血管的来源和走向。5例快速旋转DSA检查多角度图像虽清晰显示出供血动脉,但因其局部血管过度纡曲上下重叠,局部血管走向显示欠佳。结论:旋转DSA技术能够更好地显示腹部病变的供血动脉和分支结构,多方位、清晰地显示纡曲动脉分支的走行、正常解剖和异常改变,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要补充,为肝癌患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介绍与文献报道治疗方法的不同之处。方法将扩张血管、溶栓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直接注入缺血坏死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动脉。注入药物前,大腿根部用加压止血带捆绑并加压。45d后重复治疗。治疗后第15天,患肢静滴尿激酶10万U/d,共10d。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的缓解或改善占100%,X线、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骨形成。DSA显示股骨头供血小动脉增粗,细小动脉增多,显影时间缩短。4级骨质改善轻微或不明显。结论介入插管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尤其是3级以前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桂塞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6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DSA造影,分别用PVA(14例)及LPE(2例)作为栓塞剂,经导管分别栓塞双侧子宫动脉,阻断肌瘤的血供从而治疗子宫肌瘤。结果:子宫肌瘤行数字减影子宫动脉造影(DSA)的表现为子宫动脉增粗.迂曲分支增多,为多供血的表现、行TUAE术后可完全阻断肌瘤的血供,使其坏死,缩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缓解及消除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症状。术后近期(三个月,半年,一年)疗效评价结果,疗效显著的为65%,有效地为35%,无效的没有。结论: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是一项新的治疗技术,其安全,有效,为子宫肌瘤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非手术切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78例113个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管造影资料与45例46个正常股骨头血管造影资料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28例(35.9%),51支血管,其中髂内动脉壁支变异17支(33.3%),旋股内侧动脉变异29支(56.9%),旋股外侧动脉4支(7.8%),旋股内外侧动脉共干1支(2.0%)。对照组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异常5例5支,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股骨头供血动脉发育变异可能是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一个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