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6—12月,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患者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23~65岁,中位数49岁;左侧21例,右侧26例;骨折AO分型,A2型16例、A3型23例、C1型5例、C3型3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4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中位数7.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1~13周,中位数10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桡骨茎突位于尺骨茎突以远的距离)均恢复,术前掌倾角(-12.28±11.64)°,尺偏角(17.52±4.96)°,桡骨茎突高度(6.61±2.57)mm;术后1周掌倾角(12.26±1.86)°,尺偏角(23.18±1.94)°,桡骨茎突高度(12.28±1.46)mm;术后4周掌倾角(12.19±1.92)°,尺偏角(22.85±1.73)°,桡骨茎突高度(12.19±1.34)mm;术后6周掌倾角(12.08±1.97)°,尺偏角(22.90±1.84)°,桡骨茎突高度(12.24±1.41)mm。术后6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价患侧腕关节功能,本组优18例、良24例、可4例、差1例。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可维持骨折复位,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指套悬吊牵引结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采用指套悬吊牵引结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636例,男1051例、女1585例。年龄15~97岁,中位数48岁。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类,A2型157例、A3型661例、B1型202例、B2型669例、B3型551例、C1型301例、C2型95例。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中位数11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3±0.8)周。末次随访时Cooney腕关节评分(85.5±6.1)分,优1022例、良1466例、可148例。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指套悬吊牵引结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愈合率高,患肢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11月,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68例,男70例、女98例。年龄19~85岁,中位数51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左侧72例、右侧96例。骨折类型,伸直型137例、屈曲型31例。受伤至治疗时间1~37 h,中位数6 h。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168例患者中1例失访,其余均随访4个月。骨折复位情况良好,尺偏角治疗前为12.2°±4.5°,治疗后为21.2°±2.3°,末次复查为22.1°±2.5°;掌倾角治疗前为-1.7°±7.9°,治疗后为12.3°±2.7°,末次复查为12.6°±2.8°;桡骨短缩距离治疗前为(2.6±0.8)mm,治疗后为(0.7±0.3)mm,末次复查为(0.6±0.2)mm。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11周,中位数7周。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本组优98例、良59例、可8例、差2例。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骨折愈合好,腕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10月,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例,男1例,女8例.年龄49 ~86岁,中位数68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患者,其中左侧3例,右侧6例.按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类:A2型1例,A3型4例,C2型4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骨折对位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个月,中位数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7周,中位数6周.与整复前相比,整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长于尺骨茎突基底部的长度均明显恢复;骨折愈合时的掌倾角与整复后相比,有明显丢失;骨折愈合时的尺偏角和桡骨茎突长于尺骨茎突基底部长度与整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按照Dienst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3例,良5例,可1例.结论: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既可有效对抗肢体轴线压力,预防桡骨短缩,又无需作任何肢体穿针,完全无创,患者乐于接受,简单易行,容易推广,体现了中医骨伤治疗疾病的简、便、廉特点,为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传统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愈合情况及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0年1月~2011年4月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于三门峡市中医院接受手法整复传统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60例.记录病例整复后6个月的腕关节Gartlant-Werley评分.将所有资料按照尺骨茎突骨折Ⅰ型组及Ⅱ型组、尺骨茎突骨折愈合组及未愈合组分组进行整理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12个月,平均8.2个月,60例桡骨骨折均愈合.尺骨茎突骨折Ⅰ型组及Ⅱ型组相比,尺骨茎突骨折愈合组与非愈合组相比,整复后1 a的Gartlant-Werley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整复传统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时,能够有效维持骨折及关节面复位,尺骨茎突骨折分型及其是否愈合对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该方法适用,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2.4 mm万向掌侧双柱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2.4 mm万向掌侧双柱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46例,男18例、女28例。年龄60~78岁,中位数71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其中左侧21例、右侧25例。均合并骨质疏松症。按照骨折AO分型,C1型23例、C2型16例、C3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3 d,中位数8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腕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中位数10个月。46例患者中3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骨折未愈合,其余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5个月,中位数3个月。3例出现慢性疼痛综合征,1例出现正中神经损伤症状,均经治疗后好转。末次随访时掌倾角13.57°±3.78°、尺偏角21.03°±3.21°、桡骨茎突高度(11.45±2.93)mm。参照Sarmiento腕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30例、良12例、差4例。结论:2.4 mm万向掌侧双柱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固定强度高、骨折愈合好、并发症少、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推压手法复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Smith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0月至2015年8月,采用推压手法复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Smith骨折患者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23~78岁,中位数54岁。左侧10例,右侧17例。按照Smith骨折的分类,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12例。伤后至就诊时间20 min至3 d,中位数3 h。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整复固定前桡骨掌倾角27.18°±1.67°,骨折端短缩(5.12±0.31)mm,关节面分离(2.63±0.25)mm;整复固定后桡骨掌倾角15.43°±0.87°,骨折端短缩(1.12±0.17)mm,关节面分离(0.34±0.12)mm。2例整复固定后1周骨折再次移位,住院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未发生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2例失访;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1个月,中位数5个月,骨折均愈合。治疗后3个月,按照Anderson成人前臂骨折治疗效果评价分级标准评价疗效,优14例、良7例、不满意2例。结论:采用推压手法复位纸夹板外固定治疗Smith骨折,骨折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掌侧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分水岭线以远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掌侧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分水岭线以远骨折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42~72岁,中位数56.5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左侧7例、右侧5例。均有腕关节畸形、疼痛及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8例合并月骨窝关节面塌陷。均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根据骨折AO分型,C1型8例、C3型4例。4例为伤后2周内首次接受手术治疗,8例为手法复位失败2个月后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腕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90 min,中位数75 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3个月,中位数10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中位数10周。均未出现皮肤坏死、肌腱断裂、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治疗前桡骨茎突高度(6±1)mm,桡骨掌倾角20°±3°、尺偏角28°±2°;末次随访时桡骨茎突高度(12±1)mm,桡骨掌倾角10°±3°、尺偏角21°±3°。腕关节活动度,掌屈71°±4°、背伸66°±3°、尺偏22°±3°、桡偏17°±1°。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腕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8例、良2例、可2例。结论:掌侧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分水岭线以远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海洲  冯恩辉  陈平 《新中医》2015,47(1):116-118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骨折对位的维持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则单纯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悬吊牵引治疗,对比整复后、骨折愈合时2组间桡骨茎突高度、尺偏角、掌倾角丢失值,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2组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无并发症。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2组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折临床愈合时,试验组桡骨高度丢失值小于对照组(P<0.05);2组尺偏角、掌倾角丢失值相当(P>0.05)。治疗后3月,腕关节评分优良率试验组为85.71%,对照组为62.8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减少桡骨茎突高度丢失,提高桡骨远端骨折疗效。  相似文献   

10.
冯恩辉  魏力  王海洲  何倩伟  陈海云 《新中医》2016,48(10):112-114
目的:探讨持续牵引器在预防干骺端粉碎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后桡骨复位丢失的作用。方法:将干骺端粉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试验组患者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配合持续牵引器持续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单纯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记录整复后、骨折愈合时2组桡骨茎突高度、尺偏角、掌倾角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无并发症。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2组桡骨茎突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恢复到正常范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试验组桡骨茎突高度、尺偏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掌倾角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持续牵引器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减少骨折复位丢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牵屈复位半管形石膏外固定联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老年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Colles骨折患者127例,均为女性;年龄55~65岁,中位数61岁;左侧56例,右侧71例。受伤至就诊时间30 min至29 h,中位数80 min。牵屈复位半管形石膏外固定骨折后,进行功能锻炼和中药内服、外用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骨折愈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在整复固定后3个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桡骨下端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127例患者,1例因整复固定后患肢下垂,夜间肿痛剧烈,调整外固定;5例整复固定1周后因石膏托过松,重新行半管形石膏固定;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1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中位数6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4~6周,中位数5周。整复固定后3个月,参照上述标准评价疗效,本组治愈119例、好转6例、未愈2例。均无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牵屈复位半管形石膏外固定联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老年Colles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程亚博 《中医正骨》2020,(4):52-54,58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Fernandez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FernandezⅣ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46岁,中位数36.5岁。车祸伤2例,坠落伤2例,摔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中位数4 d。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腕部疼痛情况,测定患腕关节掌倾角、尺偏角、屈伸活动范围及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并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量表评估疗效。结果:术中4例患者内固定后桡骨远端骨折块仍有轻微移动,行腕关节外固定架固定。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中位数13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骨性愈合时间16~25周,中位数20周。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掌倾角及尺偏角丢失、腕关节不稳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患腕疼痛VAS评分(1.2±1.8)分,掌倾角5.9°±7.1°,尺偏角20.5°±2.3°,腕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50.1°±9.1°,前臂旋转活动范围170.7°±8.3°,Cooney腕关节评分(87.5±6.6)分,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Fernandez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愈合好,可缓解患腕疼痛、改善患腕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活血洗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竹夹板外固定后期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活血洗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法整复竹夹板4~6周,后期拆除夹板进行中药外洗配合功能锻炼,观察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价,优43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4%。结论:活血洗药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4.
曹谦  曹慎 《中医药导报》2011,17(6):59-61
目的:对比小夹板中立位与旋后位固定对Colles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280例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两组,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旋后位固定5周,对照组中立位固定5周;指导患者握拳及早期主动前臂旋转锻炼,随访12周,按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观察患肢腕关节功能康复。结果:治疗组治疗5周及在随访12周伤肢腕关节功能康复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Colles骨折患者采用旋后位体位固定有利于患肢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治疗Salter-HarrisⅡ型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44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者。男35例,女9例。年龄6~17岁,中位数10岁。左侧26例,右侧18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根据Salter-Harris分型均属于Ⅱ型,其中不稳定型5例。20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均不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均因跌倒致伤,受伤至治疗时间1 h至2 d,中位数8 h。均先进行手法复位,复位后先以超腕关节夹板固定,然后辅以石膏托固定。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腕关节活动度,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评价综合疗效。结果: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13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5±0.1)个月,塑形时间(3.0±0.5)个月。43例患者腕关节掌屈55°±5°、背伸40°±15°、桡偏25°±5°、尺偏35°±5°,下尺桡关节旋前80°±5°、旋后90°±5°。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1.8±0.6)分,优40例、良3例。所有患儿均未发现桡骨远端骨骺早闭。结论: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联合石膏托固定可有效治疗Salter-HarrisⅡ型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郑立程  季滢瑶  赵政 《中医正骨》2020,(3):67-69,73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60~78岁,中位数69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左侧8例,右侧13例。骨折AO分型为A3型6例、B2型3例、C2型9例、C3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 h至13 d,中位数5 d。术中牵拉患肢复位骨折块后,采用Kapandji技术用克氏针经皮插入骨折端维持骨折复位,然后安装外固定支架进行外固定。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3周,中位数8周。术后6个月时,患肢掌倾角7.1°~16.7°(中位数11.2°),尺偏角15.5°~25.3°(中位数20.4°),桡骨短缩均≤2 mm,关节面台阶均≤2 mm;骨折复位影像学评分(0.48±0.02)分,优17例、良4例。末次随访时,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3.52±0.26)分,优13例、良5例、可3例。术后并发针道感染1例,拔除克氏针、积极抗炎治疗后感染控制;并发桡神经浅支支配区感觉障碍1例,经对症处理后感觉恢复。均无断针、骨折不愈合及正中神经损伤、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骨折复位和愈合好,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与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影响,以探讨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120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组接受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再比较2组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资料、腕关节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且Garland和Werley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RWE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对照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等)改善优于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患者;2组患者在满意度方面比较无差异。结论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锁定加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舟骨骨折患者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28~52岁,中位数35岁;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AO分型,A3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B1型舟骨骨折4例,B2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B1型舟骨骨折3例,B2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B2型舟骨骨折1例,C2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B1型舟骨骨折4例,C3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B1型舟骨骨折5例,C3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B2型舟骨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中位数5 d。术中先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再根据舟骨骨折情况,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舟骨骨折。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中位数16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愈合,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时间8~16周(中位数11周),舟骨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中位数4个月)。末次随访时,腕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范围为120°~180°,中位数138°;Mayo腕关节评分(88.44±7.98)分,优10例、良6例、可2例。均无桡神经浅支、头静脉损伤及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舟骨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定加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舟骨骨折,骨折愈合好,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本院2011~01/2013~12间80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治疗的42例患者为外固定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法治疗的38例患者为内固定组,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内固定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89.5%,外固定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71.4%,内固定组高于外固定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远端差距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2.5±1.2)°、(22.7±2.3)°、(1.4±0.2)mm、(11.7±1.2)周;外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远端差距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9.6±1.0)°、(12.6±2.1)°、(0.7±0.2)mm、(9.8±1.1)周;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远端差距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的大于外固定组,二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各项评分均明显的高于外固定组,二者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1例发生桡神经损伤,而外固定组1例畸形愈合,两组均无骨折不愈合的情况,恢复均较好。结论:临床中对于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法在促进骨折复位和骨折愈合以及功能恢复方面明显的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并且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采用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48~69岁,中位数57岁。左侧9例,右侧16例。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型,C1型13例、C2型4例、C3型8例。合并开放性颅骨骨折3例、肱骨颈骨折4例、尺骨远端骨折5例、髌骨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中位数5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腕部疼痛情况,测量桡骨短缩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中位数10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4个月。1例出现克氏针松动。均未出现克氏针针道感染、接骨板松动、肌腱激惹及创伤性腕关节炎。腕部疼痛VAS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为(2.15±0.20)分、(1.26±0.10)分。桡骨短缩长度、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术前分别为(6.17±0.12)mm、2.89°±1.20°、12.23°±1.05°及(5.12±1.31)mm,术后6个月分别为(0.59±0.16)mm、10.37°±0.88°、23.15°±0.10°及(11.57±1.08)mm。术后6个月按上述疗效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本组优15例、良8例、可2例。结论: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能够有效缓解腕部疼痛和恢复桡骨解剖结构,具有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