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体内,湿热不是从来就有的,女性机体内,诸多内外因素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伤津耗液而阴血亏虚,脾虚湿聚,使得湿热之邪侵袭机体,沿肝脾之经络下注,在女性外阴及阴道部位滞留郁蒸,形成女性外阴及阴道炎症系列症状的病机.运用各种直接或间接驱除湿热的处方用药方式,清除湿热产生并滞留的原因,是预防和论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与口渴有关的条文有45条之多(含口舌干燥的条文),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有33条,如意欲饮水、渴、渴引水浆、饮水、燥渴、欲饮水数升、舌上燥而渴、大渴、大烦渴、消渴等都对口渴的轻重程度和不同性质作了描述。论述条文较多者,一是燥热伤津的白虎加人参汤;二是蓄水津液不布的五菩散;三是水热互结的猪菩汤。这些条文扼要地揭示了《伤寒论》口渴的主要病机,故从方证学角度探讨,实可执简驭繁。1 燥热伤津的口渴 成无己云:“‘渴者,里有热也。”钱磺在《伤寒溯源集》中云:“夫渴与不渴,乃有热无热之分别也。里无热邪…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与湿热虚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小球肾炎病机复杂,而其基本病机不外湿、热、虚、瘀四端,其中正虚是肾炎的发病基础,水湿内停、热毒蕴结、瘀血内阻则是肾炎发生、发展、迁延骓愈的基本病理变化,湿热虚瘀四大主要病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决定了肾炎的发病规律及其在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4.
肾小球肾炎病机复杂,而其基本病机不外湿、热、虚、瘀四端,其中正虚是肾炎的发病基础,水湿内停、热毒蕴结、瘀血内阻则是肾炎发生、发展、迁延滩愈的基本病理变化。湿热虚瘀四大主要病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决定了肾炎的发病规律及其在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一、营分口渴但不欲饮温热病营分证口渴但不欲饮,释其机理,目前悉宗吴鞠通“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故不渴”之论。但营分病理,情况多端。若邪热久羁.营阴将竭,又有何液可蒸?设或热邪入营而兼挟痰、淤、积滞,其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病理因素有燥、热、湿、痰、瘀等,病位以心为主,亦与脾、肝、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临床中消渴虽多见燥热,但同时患者常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以致酿生湿热。消渴日久,热灼津伤,津枯血燥,可致络热血瘀,形成瘀热。湿热、瘀热、燥热之间存在因果转化关系,三热既可单独致病,又能兼夹并见。三热交炽,阴伤气耗,形成恶性循环。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结合中医经典及临床实践在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时提出“三热论”,基于此,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应以“三热”并清、气血同治、标本兼顾为基本原则,谨守病机,运用复法组方恰当施治,即清化与润燥并进、化湿祛瘀与生津凉润并举,方能充分发挥中医“圆机活法”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7.
从湿热论治慢性肾炎蛋白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尿多由精的生成异常外泄所致。在蛋白尿形成的病机演变中,肺、脾、肾三脏虚弱是关键,但邪气的留滞对该病的影响不容忽视。就邪气而言,最主要的有水湿、湿热、瘀血。湿热是导致慢性肾病最基本的实邪因素。因慢性肾病无论何种类型和哪个阶段,多有尿液的异常。尿液混浊正是湿热为病的显著标志。因此从湿热论治慢性肾炎蛋白尿常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彦刚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为郁热阴伤,此核心病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本病病位涉及肝、肺及脾胃,由此将其分为肝胃郁热阴伤与肺胃郁热阴伤两大基本类型,使辨证论治更富有针对性.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兼夹湿热、瘀血等病机,因此,以清宣郁热,养阴护津为疾病的核心治法;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针对兼夹病机的...  相似文献   

9.
对《湿热病篇》下焦湿热证的论治做了较系统的分析,结合现代研究从湿热成因、湿热辨证施治、当代研究近况等几方面阐述,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下焦湿热证特别是肾脏湿热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肾小球肾炎大多属中医“水肿”范畴 ,其病因病机与湿热、风邪至关密切。急性肾炎属湿热类型者非少见。近年来我们观察了 45例慢性肾炎患者 ,与湿热有关者达 2 5例 ,这是否与湿性腻滞、致病缠绵有关。因此 ,进一步阐明湿热病邪的致病和演变机理 ,对防治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有现实意义。1 湿热伤表 ,阻遏肺气 ,通调失司湿热之邪以脾胃受病居多 ,从表卫侵袭者间或有之 ,故薛生白有“湿热之邪 ,从表伤者 ,十之一二”的论述。章虚谷注释道 :“是湿随风寒而伤表 ,郁其阳而变热 ,如仲景条内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是也。”《湿热论》是指广义湿热为病立…  相似文献   

11.
唐铭  谭丽  冯兴中 《中医学报》2021,36(3):486-489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首载于《素问·奇病论》,辨证论治则始于《金匮要略》。糖尿病早期患者常有热盛津伤的表现,治疗当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法,常用白虎汤类方;糖尿病肾功能失代偿期及尿毒症期患者常因肾气虚弱、气化不畅而致开阖失司、湿浊停聚,治疗当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为法,常用五苓散类方;糖尿病引发各种并发症多由气机失调、痰热瘀滞引起,治疗当从肝入手,缓肝调中、滋阴泻热,常用乌梅丸类方;糖尿病肾病合并血管病变或神经病变多因久病伤津耗气而致气阴两虚,气虚则无力推血运行,治疗当活血化瘀,生津止渴,常用桃核承气汤类方。  相似文献   

12.
丁樱教授认为,湿热伏邪是小儿过敏性紫癜重要的病因之一。湿热病邪潜伏机体,形成本病的"夙根"。同时湿热伏邪易与风热、瘀血等相兼夹,加之湿热困阻日久,损及气阴,最终导致本病的反复与缠绵。所以,为预防本病的反复,急性期应注意清热化湿、疏风凉血;缓解期应加强健脾祛湿,活血滋阴。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能够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复发,治疗时不应忽视湿热伏邪的存在,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同时应注意祛除三焦湿热邪气。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互参《伤寒杂病论》和《中医内科学》中黄疸的辨治内容,总结出广义黄疸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失治误治、内伤酒食、房劳虚劳;病机以湿邪为主导,涉及疫毒、表邪、湿热、寒湿、虚寒、瘀血、水饮等;临床分型包括湿热疫毒炽盛证(急黄)、湿热内蕴、湿热壅上、寒湿困脾、少阳胆腑郁热、血瘀发黄、表郁发黄、房劳伤肾、水热互结、脾胃虚弱、肝脾不调,共计11个证型,相应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涌吐开壅、温中化湿、和解少阳、活血祛瘀、解表祛湿、宣肺利水、温补中焦、调和肝脾。  相似文献   

14.
对《伤寒杂病论》五苓散的方证特征、病机、功效、配伍进行探讨。认为五苓散的方证特征是蓄水与脱水并存;表里证不解的病机均缘于气不化水;五苓散通过化气利水作用调节水液代谢,不仅可治疗蓄水与脱水并存的里证,且可解除水液不能外应皮毛作汗的表证;五苓散中白术的应用在于恢复脾气散精的功能,生津止渴。  相似文献   

15.
湿热证辨治     
《湿热条辨》中所称的湿热证主要是指外感湿热病证即"湿温",其与临床常见的内伤湿热证在临床特征方面既有交集又有所不同。前者以"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作为提纲,后者除了上述诸症外,还可表现为上焦之头晕、耳鸣、胸闷、咳嗽,中焦之纳呆、腹胀、恶心、呕吐、胁痛、黄疸、阴囊湿疹,下焦之癃闭、尿浊、尿频急、尿痛、大便溏滞等诸多症状和体征。提纲是湿热辨证的基准,而三焦的不同表现则可作为定位的佐证。湿热论治时,首当分辨湿热权重,据舌质舌苔的不同表现而应用不同的祛湿之法,勿过早投用苦寒之剂,以免湿邪滞留不去;其次当恪守分消走泄之祛湿大法,遵循宣上、畅中、渗下的祛湿原则,并以畅中为要。  相似文献   

16.
根据仲景消渴学说的基本特点和理论内涵,将《伤寒杂病论》有关消渴的病机整理归纳为燥热内盛、气阴双亏、阴阳并虚、水湿内停、气机郁滞、瘀血内阻、湿热蕴结七种类型,并探讨张仲景创立的清热润燥、益气养阴、调补阴阳、通阳行水、疏理气机、活血化瘀、清化湿热等治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运用。认为深入系统研究仲景消渴学说,对指导目前糖尿病的治疗和挖掘有效方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痰瘀论治消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病因病机偏重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一般认为以阴盛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越盛则阴津越虚,阴津虚则燥热越盛.病变的脏腑主要在于肺、胃、肾.临床可见口渴喜饮、小便频数、浑浊而甜,消谷善饥、大便干结、疲乏消瘦.消渴病迁延日久,气阴两伤,痰浊瘀血痹阻脉络,可导致其他脏腑的多种病变.若目络瘀阻,血不循经或精不上承于目,则视物模糊、眼底出血,甚至目盲失明;若痰浊瘀血痹阻四肢脉络,则肢体麻痛,甚至肢端坏疽;若皮肤失养,脉络郁阻,兼感受风湿毒邪,则可出现皮肤瘙痒、溃疡等多种病变.治法为化痰活血,逐瘀通络,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黄连、竹茹、胆南星、枳实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设备对脾胃湿热证大鼠的舌苔及舌质进行在体的显微层析成像与舌象指标的量化研究,探讨脾胃湿热证模型舌象在显微检测方面的变化规律以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于舌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应用自行装置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设备,以LabVIEW编写软件操作平台,进行大鼠舌上表面的在体显微成像检测,并对舌苔的相关参数进行量化处理分析。结果从大鼠舌表面显微成像中能够清楚地分辨出舌苔层、舌苔舌体连接层与舌体层结构,与组织学检测大鼠舌显微结构结果显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脾胃湿热证大鼠的舌象各部位的舌苔厚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舌体部津液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脾胃湿热证模型的舌象在显微检测上具有特征性的改变,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大鼠舌象中能进行成像研究,并可能实现一定的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脾胃湿热理论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与湿热有着密切的关系。湿热的产生是以水湿为基础的。水湿可以自外而入,亦可以由内伤而生;水湿蕴蓄不化,日久化热,热与湿合,而成湿热之证。脾胃功能在三焦水液代谢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从肾脏病形成来看,由内伤脾胃而致脾胃湿热者为多,大多数慢性肾病患者多见有中焦湿热之象;在肾功能损害以至肾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多因湿热之邪留于三焦,影响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而逐渐产生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症状。调理脾胃是肾病非常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述湿热盗汗的病因病机,纠正一遇盗汗便敛阴止汗的惯性思维。通过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式提出湿热盗汗的论治之法。[方法]对临床上证属湿热内蕴型的盗汗患者,使用葛根芩连、四妙散合三仁汤加减清热化湿治疗。在中药治疗的同时,改变患者可能会导致湿热证的不良生活习惯。最后观察疗效,并举隅验案一则。[结果]通过清热化湿的中药治疗以及健康宣教后,不仅患者的主症盗汗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湿热证的其余症状均有所改善。[结论]盗汗患者证有虚实,临床上存在湿热证象者不在少数,故应当予以重视。而导致湿热之病因繁多,中医治病必求于本,故在治疗上需从盗汗问题产生的源头入手,而不应局限于盗汗之表象。治疗此病,从改良患者生活习惯、药物辅助治疗两方面入手,改良生活习惯可令患者阴阳调和,正气充沛,不易产生湿热证;中药治疗攻补兼施,清化湿热与补益脾胃并举,可令药物与人体正气相辅相成,共同将邪气排出体外。最后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盗汗自然能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