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督养神针法为赖新生教授所独创,该法取穴以督脉为主,以调神为治疗目的。本研究从神、脑、督脉、五脏4个方面阐述通督养神立意,将其与早期脊髓型颈椎病之病因病机相切合,进而剖析治疗该病的组穴处方。病案举例介绍赖新生教授运用通督养神针法有效治疗该病,提示此针法值得在早期脊髓型颈椎病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高冠华 《四川中医》2013,(8):141-142
目的:观察正脊通督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以正脊通督手法、中药内服、督灸综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以西药作为对照组,以脊髓型颈椎病功能状态评定为标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善率,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正脊通督疗法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结论:正脊通督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陈朝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以"通督导气"为大法,以督脉论治,温阳为主,兼以益气、滋肾、化瘀、利湿为治疗大法。并将该病分为4个证型辨证论治:肝肾亏虚型、脾胃虚弱型、痰湿瘀阻型及气滞血瘀型,并配合整脊手法,临床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4.
失眠的根本病机为阳不入阴,阴阳失衡。从病机的角度出发,分析秦亮甫教授“以督论治”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以督论治”的理论内涵,指出督脉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详细阐述了在不同病机中,督脉的生理功能及经络联系,为失眠症的针刺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肾的生理功能为切入点,结合理论源流及临床应用情况,阐述"肾主骨生髓"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认为"补肾益髓"是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法则,并附验案1则佐证。以期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多元化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长强穴最早记载于《针灸甲乙经》"在脊骶",为督脉起始穴,亦为督脉络穴,《千金翼方》言其可针入三寸。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入属于脑。"长强穴为督脉脉气所发,上入于脑,故针刺长强穴亦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面肌痉挛、小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等。孙菊光教授临床擅长通过创新针刺法以提高针刺疗效,基于督脉循行入脑,关联诸筋,从督脉论治脑病,针刺督脉络穴长强穴为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收效显著,现择其验案2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督脉、肾、现代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提示可以从督脉探寻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并制定治疗方案,有研究表明从督脉论治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了给临床上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案提供新选择,从督脉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依据和近几年有关补(益)肾强督、温督灸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火龙灸联合通督活血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14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住院患者应用火龙灸与通督活血汤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近期治愈9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8. 89%。结论火龙灸联合通督活血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眭承志  陈少玫  叶志英 《中医研究》2004,17(5):10-10,14
近年来,我们以经络理论为基础,运用手法从督脉论治颈椎病,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阐明其治疗机理,探讨此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方向性,现对其治疗机制进行相关理论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督脉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0例,给予醒脑开窍针法(主穴:极泉、曲池、尺泽、合谷、外关。配穴:委中、环跳、悬钟、阳陵泉。),1 d 1次,治疗9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督脉灸在针刺治疗开始后每疗程第1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结果: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00%(36/40)。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方面,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督脉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文献和总结前期临床经验,从病医、病机及治则角度探讨脊髓损伤和督脉的关系,从而阐明从督论治脊髓损伤的理论基础。总结中药及电针改善脊髓损伤后患者脊髓运动功能和神经源性膀胱等症状的临床方法和病理机制,为临床从督论治脊髓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王行宽教授辨治益肾补肝通督法论治颈椎病经验。认为其病机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骨络瘀阻,督脉失利。治以补肝肾、益精气、活血通络与疏通督脉并举,强调治痹勿忘藤类、枝类、络类、虫类等通络药物。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3.
正颈椎病属于现代医学病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按其症状、体征可分为颈型、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等。运用中医六经理论之精髓对颈椎病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予以分经论治,使病机、脉证及方药与颈椎病患者的即时客观情况相统一,重视个体化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可视为是运用中医理论指导颈椎病治疗的一种临床思维方法[1]。笔者在中医临床上采用六经辨证进行施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巨大负担。顾锡镇教授不苛求临床分期,独辟蹊径,从"肾督虚寒"理论治疗督脉损伤,以"温肾通督"为法治疗本病,选取阳和汤为主方,辨证加减,有效的缓解了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脊髓型颈椎病占颈椎病的10%~15%,临床上有脊髓受压的表现,以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主要特征,分中央型和周围型两种,中央型发病从上肢开始,周围型发病从下肢开始。本病的治疗颇为棘手,早期可保守治疗,病重者需手术治疗。笔者自1992年以来,采用自拟通督活血汤为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8例,并与单纯用西药654-针治疗的31例对照,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的诊断均根据1984年5月桂林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经X线摄片、CT或MRI检查予以确诊。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无力,行走不稳,不能快步,手…  相似文献   

16.
神志病是以精神和心理状态异常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包括但不限于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强迫症、癫狂病、痴呆等,其致病因素复杂,涉及脏腑繁多,临床表现各具。中医针刺治疗神志病具有独特优势,且临床疗效明确。通督疏肝调神针法是以“督-肝-神”为核心,并结合西医学模式提出的一种针刺方法。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此针法基于通督启神与疏肝调神理论,结合通督调神与疏肝调神针法,以中医学形神一体观为指导,形神共治,制定通督防御、情志调畅、经络导引及针刺等综合预防方案,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梳理督脉、肝、神与神志病的生理关系,同时阐述督脉-肝-神之间的密切关联,以通调督脉、疏通气机为手段,以安神为目的,探讨以督-肝-神为核心的针法在神志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针刺治疗神志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雷诺氏病为本虚标实之证,阳气亏虚、营卫不足为本,寒邪入侵、血脉凝滞为标。陈朝明教授主张从督脉论治,以导气法为操作手法,以"通督""温阳"为治疗思路,针刺配合温灸作用于命门、脊中、至阳、身柱、大椎及百会等穴,通督以调厥逆之气,温阳以散寒凝之血。本研究推测针灸治疗雷诺氏病的主要机制包括:调控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肢体微循环、增加血流量;调节血管内皮的舒缩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炎症因子等途径。为临床开展针灸治疗雷诺氏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服用补阳还五汤4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结果:60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8个月。患者JOA评分及督脉瘀阻证候积分较术前明显提高,VAS及N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有效解除脊髓(督脉)的压迫,起到疏通督脉的作用,联合应用中药活血化瘀、补肝肾、补气通络,能使督脉进一步疏通,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藏象学说,从经络循行路线、经络联系、生理病理以及现代临床实验研究等多方面入手探讨从"督"防治脑病,强调督脉与脑的密切联系",督脉入络脑"是从督脉腧穴治疗脑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认知障碍是发生在卒中后出现的一系列认知功能减退的表现,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通督醒神理论是基于督脉与脑的相关性所提出的通过针灸督脉上的穴位,使精血上充于脑,从而起到醒神开窍作用的一种理论方法。本文从督脉的循行和功能特点出发,阐释通督醒神理论指导针灸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其指导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