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慢性应激即束缚大鼠的方法进行造模,观察艾灸五脏背俞穴对模型大鼠的慢性疲劳表现以及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艾灸组动物造模。艾灸组在造模同时进行艾灸五脏背俞穴治疗,并进行一般情况观测、鼠尾悬挂试验、旷场实验(开阔法)、力竭游泳实验。结果: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一般情况优良,鼠尾悬挂不动时间缩短,跨格数(水平运动)和直立时间(垂直运动)增多,力竭游泳时间延长(P〈0.05)。结论:艾灸五脏背俞穴可以改善模型大鼠的躯体疲劳和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探讨艾灸预处理抗胃黏膜炎症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艾灸非穴点对照组。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按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UI),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和IL-10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和艾灸非穴点对照组比较,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可使应激性胃黏膜损伤UI明显下降、血清IL-1β含量降低、TNF-α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结论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预处理可促进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减轻急性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炎症反应的免疫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促进抗炎因子IL-10而达到其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艾灸对疲劳大鼠不同脑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对疲劳大鼠不同脑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艾灸缓解疲劳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负重力竭游泳法建立疲劳大鼠模型。艾灸组在造模同时灸双侧"足三里"穴各3壮,隔日1次,共11次。观察大鼠力竭游泳时间,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和下丘脑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在造模第14天和第21天力竭游泳时间显著延长(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下丘脑IL-1β、IL-6、TNF-α和IFN-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海马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IL-1β、TNF-α、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大鼠下丘脑IL-1β、IL-6、TNF-α和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可显著下调大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对下丘脑促炎细胞因子无明显作用。艾灸降低中枢炎性细胞因子与其发挥缓解疲劳作用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探讨艾灸预处理抗胃黏膜炎症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艾灸非穴点对照组.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按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UI),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和IL-10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和艾灸非穴点对照组比较,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可使应激性胃黏膜损伤UI明显下降、血清IL-1β含量降低、TNF-α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结论 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预处理可促进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减轻急性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炎症反应的免疫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促进抗炎因子IL-10而达到其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比较电针“大肠俞”“天枢”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反应、炎症因子及脑肠肽的影响,探讨不同经脉和不同穴性穴位的效应特异性。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大肠俞组,天枢组,每组10只,急性应激与慢性应激相结合CAS方法制备D-IBS大鼠模型。空白组不予以任何操作,模型组只造模不针刺,大肠俞组和天枢组从造模一周后分别给予双侧“大肠俞”和“天枢”穴电针干预,连续28天。检测大鼠内脏高敏反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的IL-1β、IL-10、TNF-α、5-HT、SP、CGRP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大鼠的AWR评升高(P0.05),血清IL-1β、TNF-α、5-HT、SP、CGRP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IL-10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肠俞组及天枢组大鼠的AWR评分有降低趋势(P0.05),血清IL-1β、TNF-α、5-HT、SP、CGRP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大肠俞组相比,天枢组在的AWR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IL-1β、TNF-α、5-HT、SP、CGRP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针“大肠俞”“天枢”穴均可改善IBS-D大鼠的症状,但电针“天枢”穴的调节作用较“大肠俞”穴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IKK/IKB/NF-κB信号通路及下游炎性因子,探讨背俞穴穴位埋线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大鼠的机制。方法: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组,剩余70只高脂饲料喂养制备NASH大鼠模型,12周末随机取10只验证造模是否成功。余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假埋线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分别予相应取穴治疗,背俞穴取"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腹部穴取"大横""腹结""滑肉门""天枢";假埋线组在背俞穴处刺激,但不进入皮下组织,不留线;西药组给予维生素E软胶囊灌胃,疗程均4周。正常组不予任何干预,正常饲料喂养至第16周末;模型组继续予高脂饲料喂养至第16周末。干预结束后,计算各组大鼠肝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形态;血清生化检测大鼠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碱性磷酸酶(ALP)]及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IKK-α、NF-κBp65、IL-6、IL-1β、TNF-α蛋白表达;红外热像仪检测大鼠任督脉温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大鼠体质量、肝脏湿重、肝指数均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西药组肝组织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肝指数下降(P0.05),其中以背俞穴埋线组最明显(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γ-GGT、ALP、TG、TC、LDL、TNF-α、IL-6、IL-1β升高(P0.01);各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ALT、γ-GGT、ALP、TG、TC、LDL、TNF-α、IL-6、IL-1β均不同程度下降(P0.01,P0.05),其中背俞穴埋线组改善显著优于其他干预组(P0.01)。模型组IKK-α、NF-κBp65、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1);各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背俞穴埋线组改善效果优于其他干预组(P0.01)。模型组任督二脉温度较正常组降低(P0.01);背俞穴埋线组、腹部穴埋线组、背俞穴针刺组大鼠任督脉温度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提高(P0.01);背俞穴埋线组任脉温度与腹部穴埋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俞穴埋线组督脉温度改善优于腹部穴埋线组(P0.05)。结论:背俞穴埋线可能通过抑制IKK/IKB/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中断炎性因子引起的"瀑布样"效应,减少炎性因子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从而阻断NASH进展,发挥防治NASH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背俞穴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行为学、血清IL-10的影响及针刺治疗CFS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5只。采用束缚+负重游泳+睡眠剥夺的复合应激法制备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干预,监测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中IL-10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活动度下降、体质量减轻,与电针组及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及电针组血清IL-10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背俞穴可调节CFS大鼠行为学,降低血清IL-10水平,可能是电针治疗CFS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络止痛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模型组和治疗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用ELISE测定AA大鼠外周血细胞因子IL-1β、IL-6和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A大鼠外周血中IL-1β、IL-6、TNF-α显著升高(P〈0.01),通络止痛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β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尤以高剂量组最显著(P〈0.01)。结论:不同剂量的通络止痛胶囊均能够降低AA大鼠血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尤以高剂量作用显著,提示通络止痛胶囊可能通过降低IL-1β、IL-6和TNF-α,抑制AA大鼠骨与软骨的破坏,减轻滑膜炎症。  相似文献   

9.
隔八珍饼灸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索穴位、药物和艾灸的综合功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共60例,随机分成两组,隔八珍饼灸五脏背俞穴治疗组30例和清艾灸五脏背俞穴对照组30例。结果 经过3个疗程共计36次的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隔八珍饼灸五脏背俞穴治疗本病疗效优于清艾灸五脏背俞穴治疗。  相似文献   

10.
艾灸预处理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灸预处理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及抗炎症损伤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艾灸非穴组。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按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UI),光镜下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和IL-10的含量。结果:与艾灸非穴组比较,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使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UI明显下降(P0.01)、血清IL-1β含量降低(P0.05)、TNF-α含量降低(P0.01)、IL-10含量升高(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预处理可促进束缚水浸应激所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减轻急性炎症反应,该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炎症反应的免疫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促进抗炎因子IL-10而达到其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氧化应激机制及针刺背俞穴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运用束缚-游泳复合刺激造模,观察针刺背俞穴对慢性疲劳大鼠血清SOD、MDA及NO的含量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SOD水平显著下降(P<0.01),MDA、NO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比,针刺组能升高SOD水平,降低MDA、NO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通过拮抗大鼠氧化应激,能有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艾灸对慢性疲劳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悬吊冷水游泳复合应激因素复制慢性疲劳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治疗12天后作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检测,同时作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结果:艾灸组的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血清白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值与模型组相比较P<0.01或P<0.05;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较,IL-2和TNF-α光密度降低,表达增强(P<0.01)。结论:艾灸能增强慢性疲劳大鼠的免疫功能,这可能是其治疗CF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疲劳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研究针刺其背俞穴的治疗作用。方法:运用慢性束缚及强制冰冷水游泳复合刺激因素造模,井根据背俞穴的特异性选取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穴进行针刺治疗干预,以艾灸和人参皂甙灌胃进行对比,用旷场实验和鼠尾悬挂实验进行观测评定。结果:模型组大鼠活动能力下降,情绪有抑郁倾向等疲劳症状,针刺、艾灸背俞穴和灌服人参皂甙均能改善各项评测成绩。结论:针刺背俞穴能有效改善模型大鼠由慢性疲劳所带来的体力和精神上的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挑刺膏肓穴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血清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丙二醛(MDA)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研究挑刺膏肓穴治疗CFS的作用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挑刺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束缚和强制冷水游泳的方法制备CFS模型大鼠。挑刺组给予挑刺膏肓穴治疗,正常组与模型组不做治疗,但按相同方式抓取。挑刺每2天治疗1次,1周治疗3次。治疗1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SOD、GSH-Px活力以及MDA、IL-1β、IFN-γ、TNF-α的含量。结果:慢性束缚加强制冷水游泳的复合应激可导致大鼠精神状态差及行为活动减少,挑刺膏肓穴可改善CFS大鼠的精神状态及行为活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力、GSH-Px活力及IFN-γ、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 0. 05),MDA、IL-1β含量显著升高(P 0. 05);挑刺组大鼠血清SOD、GSH-Px活力及IFN-γ、TNF-α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 0. 05),MDA、IL-1β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 0. 05)。结论:该研究表明挑刺膏肓穴能调节CFS模型大鼠血清SOD、GSH-Px活力及MDA、IL-1β、IFN-γ、TNF-α的含量,抗氧化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免疫功能可能是挑刺治疗CF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慢性应激即束缚大鼠的方法进行造模,观察艾灸五脏背俞穴对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与艾灸组动物造模,艾灸组在造模同时进行艾灸五脏背俞穴治疗,各组大鼠随机抽取5只,采用TUNEL(TdT酶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形态学特点。结果:各组的海马CA3区内均可见数目不等的TUNEL染色阳性细胞,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的TUNEL染色阳性细胞平均数显著减少(P<0.01),但仍显著多于空白组(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科千金片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4鼠随机分为妇科千金片高剂量组、妇科千金片中剂量组、妇科千金片低剂量组、妇炎康胶囊对照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共6组,每组14只。采用混合菌液造膜法制备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6(IL-6)的体内浓度变化。结果:妇科千金片各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IL-2、IL-6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妇科千金片高剂量组效果显著(P〈0.01)。结论:妇科千金片可以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和生理功能的恢复,可以抑制TNF-α因子释放,促进IL-2、IL-6表达,提高其体内浓度,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灸百会、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方法:将2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艾灸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每组7只。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白介素(IL)2、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抑郁模型组动物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n)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艾灸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血清中IL-2、IL-6和TNn含量显著下降,艾灸治疗组与阿米替林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通过下调升高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膝关节滑膜细胞超微结构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5只。模型组、艾灸组大鼠通过风、寒、湿环境因素结合弗氏完全佐剂的造模方法制备AA模型。艾灸组予艾灸“足三里”“肾俞”,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21 d;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比较各组大鼠干预前后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评分;干预后,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细胞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6、IL-10水平。结果: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升高(P<0.01),TNF-α、IL-1β、IL-6水平升高(P<0.01),IL-10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降低(P<0.05),TNF-α、IL-1β、IL-6水平降低(P<0.01),IL-10水平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细胞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柔肝消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血清、肝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肝硬化大鼠模型,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观察柔肝消饮高、低剂量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和肝组织IL-1β、IL-6、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肝小叶损害,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和肝组织IL-6、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脏病理损害较轻,血清IL-1β、TNF-α含量和肝组织IL-6、TNF-α含量均有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清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柔肝消饮能显著下调肝硬化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和肝组织IL-6含量,具有减轻肝硬化炎症损害,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方白毛夏枯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烟熏法加气管内注射脂多糖复制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自愈组、可待因组、“复方白毛夏枯草”大、中、小剂量组。以可待因、“复方白毛夏枯草”大、中、小剂量进行干预,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β)的含量。结果:模型自愈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自愈组相比较,治疗各组大鼠血清田TNF-α和IL-1β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复方白毛夏枯草”大、中剂量组和可待因组血清TNP-α和IL-1β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1);“复方白毛夏枯草”大、中剂量组血清’INF-α和IL-1β含量与可待因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复方白毛夏枯草”能降低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这可能是该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