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方剂辨证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剂辨证,也称汤方辨证,其所以行之有效,就是因为中医的证和方剂间有着牢固的对应关系。因此“辨证选方”、“随证治之”成了中医临床上的不二法门。张仲景《伤寒论》强调辨证论治,同时也是方剂辨证的鼻祖和圭臬。方剂辨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法则;再结合方证对应施治专一化的推进,也有助于在现在的条件下,不追求打开中医的“黑箱”,而促进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血瘀证普遍存在于妇产疾病之中,“活血化瘀”从古至今都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最主要的方法,但临证应用时应灵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正> 日本汉方与中医学都强调“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前者“随证治疗”之“证”与后者“辨证论治”之“证”,其内涵却不尽相同。细野史郎先生的《汉方医学十讲》认为,汉方医学的治疗方法是随证治疗,这包含了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一,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找出其一定的规律,根据各个病期,分别套用相应的治疗方药。犹如六经辨证、《伤寒  相似文献   

4.
追本溯源,如所周知,日本“汉方医学”本源于中医。但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术特色,即有中医“辨证论治”与汉方医学“方证相对论”的重大区别。小仓重成先生是日本当今汉方界较有影响的学者,近年来小仓先生连续发表了《潜证与显证》及《“潜证”与“补而后泻”》等几篇类似文章,对日本汉方医学界颇有震动,但小仓先生所倡之“潜证”,我国医家认为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有鉴于此,我刊于本期的“学术探讨”栏内,专门发表一组讨论“潜证”的文章,冀能对中日医学之交流有所禅益。  相似文献   

5.
乳腺病     
日本红十字会医疗中心自1982年以来对大约1700例乳腺病患者试用汉方治疗。汉方医学的基础是辨证,根据八纲辨证,乳腺病为里热证。汉方医学认为乳房肿胀、硬结是瘀血的表现,而经前乳房痛和乳腺肿胀则是肝气郁结的表现。因此,选用祛瘀剂和柴胡剂中偏治里热证的方剂进行治疗。选用祛瘀剂桂  相似文献   

6.
痛经、盆腔炎性疾病、药流不全是妇科的常见病,王丽娜教授灵活运用经典方剂桃红四物汤,并随证加减,辨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充分体现中医“异病同方,同方多用”的辨证施治原则。  相似文献   

7.
畅达 《山西中医》2011,27(9):1-4
汤方辨证是一种临床常用的,但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却未引起重视的临床思辨方法。汤方辨证是以方剂的适应病证范围、病机、治法、禁忌症等相关内容为框架,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辨析的辨证方法。辨证结果不仅包含了患者病证与方证在症状舌脉上的统一,而且还包含着病证的病因、病位和病机等方面的内容。汤方辨证是方证与病证的对应,而不是方药与症状的对应。与日本汉方医学的方证对应更是形似而质不同,不可以相提并论。汤方辨证既是可以独立运用于临床的一种辨证方法,又是融合于各种辨证方法中的一种思辨过程。汤方辨证有别于其他辨证方法,除其特殊的辨证框架外,其临床思维方法亦独具特色,不仅和其他辨证方法一样具有层次分析的思维形式,而且还具有直觉思维和专病(证)专方(药)等特殊的临床思维方法,这也正是汤方辨证的研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日本常用汉方方剂分类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读者来信询问日本常用汉方方剂的情况,现请上海市药材公司中药研究室邵忠法同志整理了这份“日本常用汉方方剂分类名录”,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方剂学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研究组方原则、配伍意义、用药剂量、服药方法、药后调理的一门科学。辨证是组方的基础 ,方剂是辨证的体现。任何方剂都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组成的。从诊断、辨证到用药、组方始终贯穿着辨证施治。1 辨证施治与方剂的运用中医方剂学历史悠久 ,经过历代医家的临证实践 ,创造积累了数以万计的方剂 ,其屡用不衰 ,早已列为学医必读之科目。如医圣张仲景也曾“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而后才能“于医道无所滞碍”。又如普济消毒饮治大头瘟 ,养阴清肺汤治白喉等 ,都是在前医“终莫能治”的情况下研制而成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方…  相似文献   

10.
侗医方剂多为传承的经验方、秘方,“方从师立”。在辨证施治拟方时,采取相克相畏原理遣药组方。侗医方剂有其自身的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侗医方剂有灵活化载、加减运用,有其方而不拘泥其方的灵活权宜变化。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是组成治疗冷症的汉方方剂或其他方剂的中药,含有吴茱萸碱(Ⅰ)及吴茱萸次碱(Ⅱ)。本次以用SDS的HPLC对Ⅰ与Ⅱ进行同时定量。 方法:根据日本“一般用汉方处方手册”取配伍吴茱萸的汉方方剂及去掉吴茱萸的汉方方剂的一日量,加水600ml煎至半量,趁热  相似文献   

12.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已久,早自秦汉时代开始,随着我国的汉字和文化传入日本,我国的中医药学与针灸医术等也不断传入日本。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医中药对日本人民的防病治病起了重要作用。日本将中药叫做“汉药”,将中药方剂叫做“汉方”,称中医为“汉方医”。中医药学在日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形成了东方医学体系。本文仅就日本在中药及中药方剂的剂型改革方面  相似文献   

13.
对中医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祖国医学体系中,治疗疾病主要运用“辨证施治”的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而且,中医认为,对疾病治疗的恰当与否、治疗效果之好与坏,与辨证施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此,可以体会出“辨证施治”是中医临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通过临床实习,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中医治疗疾病,一般地,只要辨证正确、治疗恰当,往往就收到很好的疗效,说明中医理论体系及其辨证施治法则,在指导临床实践上确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中医辨证施治规律的实际运用1.伤寒(以桂枝汤证及小柴胡汤证为例):  相似文献   

14.
方剂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辨证,也称汤方辨证。其源于《伤寒论》,是一种高层次的辨证方法,与其他辨证方法比较起来,方剂辨证更加简捷,更少教条,更多灵活,实用性更强。由于方剂辨证大多是选择针对性强,久经考验,力专效宏的历代名方,故方剂辨证所产生的疗效必定高于其他辨证方法;方剂辨证侧重于从证效关系来判别辨证的正确与否,也就是说证的存在可由药物验证而确认,因此比较客观,再结合方证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中医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临床上运用方剂辨证时,要善于抓主症,同时应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及方剂教材上所选历代名方的药物组成、剂量大小、各药之间的配伍比例、方剂的加减进退,都要烂熟于胸,这就要求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  相似文献   

15.
导师袁红霞教授注重对传统经典方剂的应用,并根据病机的不同,灵活运用和法临证施治,其临床应用和法及相应选方主要包括:(1)和解少阳法,方选小柴胡汤;(2)寒温并用法,方选乌梅丸;(3)补泻兼施法,方选旋覆代赭汤;(4)辛开苦降法,方选半夏泻心汤;(5)调和肝脾法,方选四逆散。袁师认为只要疾病病机与经方规律相吻合,便可大胆使用。同时,法经方又不拘泥于经方,灵活加减,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遣药组方就是中医辨证施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谨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祈望同道指正。1据证立方有的放矢方剂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制方应以病证为依据。即前人所说的:“有是证,则制是方”。方是在“法”的指导下制成的,此即是“方由法立,以法统方”之谓。而治法又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证候.通过辨证求因,在确定成因的基础上进行审团论治而制定出来的。当治法确定以后,它就成为指导临床组方的重要原则。《内经》对组合方剂的理论阐述颇详.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气有多少.病有…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伤寒论》方剂配伍精巧,立法严谨,单茯苓一味药,便与30味中药相互配伍,组成药对,形成15首方剂,对应不同证型,发挥多种功效,不仅重视茯苓本身功效发挥,通过剂量与配伍变化,达到一药多能效果,茯苓与30余味药味组成药对,对应不同证型,从茯苓淡渗利湿、健脾宁心功效出发,多种药对发挥不同功用,茯苓-猪苓、泽泻,渗湿利水;茯苓-桂枝,通阳化气,平冲利水;茯苓-附子,温阳利水;茯苓-人参,补气健脾,安神利水;茯苓-芍药,益阴利水;辨证施治,用药精准,实为后世末学之楷模。  相似文献   

18.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而证候是中医使用方剂的“标签”。无论何种辨证方法,最终必须病证相合,药证相符,因此方证研究的关键就是方证对应。揭示方证之间必然存在的对应关系,阐明这种特殊科学内涵是方证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日本汉方与中医之区别谢文光/(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330006)关键词汉方,中医,区别日本汉方起源于中国,汉方的主要内容是取自于中医,日本汉方医师临床所运用的方剂绝大部分是中医传统古代名方,尤其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子。从这些事实看来,一般的...  相似文献   

20.
王凌 《北京中医药》2012,31(9):668-67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都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挥和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胸腹的各种征象、症状与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内脏疾病反映于外在腹部客观的实质征象,冠以特有的证名,与治疗、方药相结合,从而直接指导临证施治,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其不仅为历代医家所遵循,而且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