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椎间孔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椎管外经椎间孔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2月~2007年4月对2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椎管外椎间孔入路切除突出椎间盘.松解神经根,解除脊髓压迫;7例合并腰椎失稳者除切除椎间盘外,同期行内窥镜下椎间自体骨植骨、cage融合术。应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X线片,采用Brantigan X线法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110min,平均55min;出血量60~140ml,平均110ml;术中、术后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防6~22个月,按照Macnab标准评定,本组优25例,良4例;7例腰椎失稳患者按Brantigan X线法评价,均获得椎间融合,平均融合时间7.5个月(6~9个月)。结论: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椎管外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效果良好、不进入椎管、不干扰椎管内环境、可行镜下椎间融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辅助下行椎板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方法对18例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采用显微内窥镜技术行镜下减压融合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5min,平均出血量210ml,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根据Macnab法评价疗效:优16例,良2例。结论MED下微创减压、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不使用内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失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95例腰椎失稳行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的患者,其中男41例,女54例;年龄45~76岁,平均59岁。其中单节段68例,2节段22例,3节段5例,共127个椎间隙。术中椎管及患侧神经根彻底减压,由患侧切除椎间盘组织,大范围刮除软骨板直至终板,使用切除的椎板等骨质打压植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并进行JOA评分;通过腰椎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高度变化并根据SUK方法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9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0个月,平均44.8个月。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127个椎间隙均获融合,未发生植入骨移位及严重并发症。影像学示术后椎间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后8周JOA评分为(25.1±2.8)分,最终随访时(24.8±3.2)分,与术前(11.3±3.3)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可作为治疗腰椎失稳的有效方法之一,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老年腰椎退变性不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脊柱失稳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19例患资料,通过全椎板减压及探查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情况,常规除并行环状清理椎管减压,彻底松解神经根。失稳椎间隙行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或/和椎体间BAK植骨融合。结果19例患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除1例术后一周因出现S1神经根刺激而再次手术,调整一侧椎弓根螺钉方向外,本组19例患术后腰痛,神经症状均消失。X线片示:BAK无移位,椎间隙高度未天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脊柱失稳患在行椎板切除,除髓核和椎管减压的同时应以椎体间植骨融合为宜,有条件可应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或/和椎体间BAK植骨融合,更有效地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并有利于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经椎间隙减压Syncage椎体间融合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经椎间隙减压Syncage椎体间融合的稳定性及融合效果.方法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Syncage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17例,术后定期摄颈椎X线片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12个月,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4个月融合,椎间高度恢复满意.结论Syncage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立即稳定,重建椎间高度,适用于颈椎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后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6.
椎体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椎体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RF-2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撑开椎间隙后行椎管扩大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开孔,椎体融合器(TFC)固定。结果 63例经5—38个月随访,症状消失40例,明显减轻17例,优良率90%。X线片显示椎间融合率86%。结论 使用TFC内固定治疗节段性腰椎间失稳症,能彻底摘除椎间盘组织,增加及维持椎间隙高度,增加椎管及椎间孔面积;恢复前中柱负重并可达到椎间即刻稳定,融合率高,且具有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和节约治疗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后路椎板部分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椎体撑开提拉复位、椎板部分切除潜行减压、椎管扩大成形、神经根松解、椎间融合器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48个月,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后X线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问融合器无明显移位、脱落,椎间融合满意。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下腰椎滑脱症复位率高,安全彻底的神经管减压,创伤小,融合满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进行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7例;应用后路腰椎管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结果随访9~39个月,平均26个月,腰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为8.7分,随访时为2.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分,随访时为2.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8.2%,随访时为2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评价术后滑脱复位和椎间植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6~12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4例植骨区仍有透亮影,2例出现滑脱椎体复位丢失。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植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双侧椎板开窗TFC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本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47~72岁,合并腰椎滑脱Ⅰ~Ⅱ3°例,均采取双侧椎板开窗以TFC(Treaded Fusion Cage)行PLIF椎间融合术,术中重视准确开窗、彻底减压和预防粘连等技术环节。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1年X线片提示椎间融合率88.1,术后2年椎间融合率100%,功能恢复优良率97.1%。结论双侧椎板开窗TFC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失稳症,既尽可能地保留了脊柱后柱、中柱结构,又能充分减压,可靠融合,达到有限手术入路和有效手术操作的有机统一,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下腰椎失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椎间盘镜下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失稳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08年6月,对32例腰椎退变失稳型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显微椎间盘镜联合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手术融合节段:L2/31例,L3/43例,L4/518例,L5/S110例,均为单节段。结果植入2枚B-Twin 23例,单枚9例。术后1周VAS疼痛评分由术前8.7±0.3降至2.3±1.7(t=20.64,P=0.001)。随访时间平均25个月(24~29个月),植骨融合率采用Suk标准:1年融合率为93.8%(30/32),2年融合率为96.9%(31/32),B-Twin椎间融合器无明显下沉。结论后路显微椎间盘镜联合可膨胀性椎间融合器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失稳型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症状缓解满意。  相似文献   

12.
后路颗粒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颗粒骨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效果。方法48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行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颗粒状骨植骨治疗。结果全部获随访时间6个月~4年,4~6个月后可见植骨灶骨融合征象,无复位丢失和螺钉断裂。患者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及功能评定结果:优22例,良24例,可2例,优良率96%。结论脊柱后路颗粒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初次"开窗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融合的指征.方法 对1999年1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45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术前腰椎条件及手术方法分三组:A组39例,术前合并腰椎失稳运动、退变性滑脱或侧弯,行融合术;B组31例,术前合并腰椎失稳运动、退变性滑脱或侧弯,行非融合术;c组75例,术前无腰椎失稳运动、退变性滑脱或侧 弯,行非融合术.对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估计出血量复发、再手术及并发症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满意率等进行疗效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在3年以上.C组的住院时间少于A组和B组(P<0.05);A组的手术时间和估计出血量均大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长 期疗效优于B组(P<0.05),而A、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的复发或残余症状恶化、再手术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术前合并腰椎失稳、滑脱或侧凸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即使初次行"开窗技术"减压,也应融合;单纯狭窄患者初次手术则无需融合.  相似文献   

14.
退变性腰椎侧凸选择性短节段固定融合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42例以下肢症状为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其中男15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5.6岁。手术方式采用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对患者术前、首次随访、终末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对比。结果术前与终末随访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优良率为76.2%,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9%。结论以下肢症状为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可通过狭窄节段椎管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显著地减小手术创伤,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6年8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腰痛患者29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腰椎不稳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MED术后复发3例,均采用可扩张管道系统经椎间孔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应用Kim方法评价临床效果,应用Schulte方法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手术行神经根管减压和内固定后症状缓解。随访21~36个月,平均31.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7±0.6分,术后3个月时为1.9±0.9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3个月时Kim优良率为89.7%,末次随访时Kim优良率为96.6%,满意率为96.6%。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为93.1%,1例可能融合和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腰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11年8月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症42例,行后路开窗减压椎弓根固定,植骨方法采用单纯椎体问植骨。术后随访观察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效果,根据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疗效评定标准及植骨融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42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54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疗效评定,痊愈29例,好转10例,改善3例。优良率92.8%。结论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采取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间植骨的方法治疗,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王博  杨群  张德强  王宏  吴春明  马凯  唐开  刘阳 《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0):1110-1115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 3月至 2010年 5月, 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 87例, 男 49例, 女 38例;年龄 37~65岁, 平均 47援6岁。均为单节段病变, L3, 43例、L4, 543例、L5S1 41例。采用单枚 B-Twin椎间融合 51例(单枚组), 双枚融合 36例(双枚组)。采用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患者术后疗效, 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时间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均获得 12~46个月的随访, 平均 35.8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 ODI术前平均为 78%±3%, 末次随访平均为 18%±3%;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70±1.3)分, 末次随访平均为(0.65±0.48)分;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为(8.76±1.3) mm, 术后 1个月平均为(12.8±1.5)mm, 术后 12个月平均为(11.8±0.6) mm。单枚组与双枚组 ODI、VAS和椎间隙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单枚组少于双枚组。均获融合或可能融合, 融合时间 3.9~8援6个月, 平均为 5援6个月。结论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疗效满意, 单枚与双枚融合疗效相近, 单枚融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医疗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联合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椎管扩大减压后行TLIF手术,使用单枚融合器加椎弓根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0例。结果 60例均获随访,时间8~30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及Cage前、后侧移位。3例术后出现无症状侧下肢麻木、酸痛感,于1~3个月症状消除。疗效:优38例,良19例,可3例,优良率为95%。结论采用单枚融合器及扩大减压可增加TLIF手术适应证且临床疗效满意,但术中应注意无症状侧的选择性减压及融合器型号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经彻底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和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彻底减压、经惟弓根内固定及椎体间融合治疗2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所有患者腰痛伴臀部或下肢疼痛消失,跛行改善,下肢感觉16例恢复,7例部分恢复;鞍区麻木伴大小便失禁的患者3例,鞍区麻木恢复2例,不恢复1例,大小便失禁术后1年3例均逐步恢复。结论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彻底减压是手术关键,行椎弓根内固定术,可以稳定脊柱,同时作椎体间植骨融合,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临床体会.[方法]2008年2月~2010年12月椎间盘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25例患者,男11例,女14例,平均53.3岁.腰椎不稳11例,Ⅰ度腰椎滑脱10例,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4例.单阶段双侧固定12例,单阶段单侧固定9例,双阶段双侧固定4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7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195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2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0 ~34个月,平均21.7个月.ODI评分术前为(46.55±10.12)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2.15±8.36)分和(13.24±5.31)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AS评分术前为(7.15±1.11)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52±1.31)分和(1.45±0.81)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椎间盘镜下减压、椎间融合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手术切口小、腰骶肌肉剥离范围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