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采用PCIA。S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T组则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两组均使用0.4%罗哌卡因30ml,阻滞完成后30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h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哌替啶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S组术后12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S组PCI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S组PCIA 48h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气胸、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椎旁阻滞均可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锯肌平面阻滞较胸椎旁阻滞作用更持久、操作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应和对康复功能的影响,寻求最佳的镇痛方案.[方法]选择ASA I~II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组和硬膜外镇痛(CEA)组.术后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1ug/ml舒芬太尼止痛泵维持镇痛.记录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状态和术后24 h、48 h持续被动运动训练时VAS疼痛评分;观测术后12 h、24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记录术后6 h储血罐内的引流量及术前、术后24 h、48 h血红蛋白浓度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各时点两组患者静息VAS无统计学差异,CFNB组术后24 h、48 h持续被动功能训练时的VAS疼痛评分(3.86±0.93和3.93±0.78),均明显低于CEA组患者(P<0.01);与CEA组比较,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术后引流量和各时点血红蛋白浓度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副作用的发生率相似.[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持续被动运动时镇痛效应优于硬膜外镇痛,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是TKA术后又一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次ESP阻滞联合PCIA组(EP组)和单纯PCIA组(P组)。E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阻滞,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术毕两组均采用PCIA。记录术后1、6、18、24、48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SP阻滞20min后可阻滞T_2~T_8或T_3~T_7脊神经支配区域,术后1~48h E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和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明显少于P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PCIA的胸科手术辅助镇痛方式较单纯PCIA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陈旭  章蔚  王迪  谢言虎  王胜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12):1173-117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横突-胸膜中点阻滞(MT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18~65岁,BMI 19~28 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TPB组(M组)和TPVB组(P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后M组行超声引导下MTPB,P组行TPVB,两组均注射0.5%罗哌卡因15 ml。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PCIA。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深度,记录术后2、6、12、24、48 h安静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穿刺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P组比较,M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进针深度明显变浅(P<0.05)。术后2、6、12、24、48 h两组安静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MTPB或TPVB联合术后PCIA应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但MTPB操作简单、安全,可作为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于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成二三组:Ⅰ组,32例,单纯全麻;Ⅱ组,36例,于全麻诱导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Ⅲ组,34例.于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阻滞.三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行芬太尼、氟比洛芬酯静脉镇痛,分别于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T1)、术后24 h(T2)、48 h(T3)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启动自控按钮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结果 三组24、48 h PCIA泵的背景输注总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组在T1、T2时的VAS均低于Ⅰ组(P<0.05),术后48 h内启动自控按钮次数明显少于Ⅰ组(P<0.05).结论 在开胸手术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阻滞可以增强芬太尼、氟比洛芬酯的静脉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下颌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腮腺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腮腺手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麻,药物治疗组根据术后需要,使用吗啡进行术后镇痛;神经阻滞组在手术结束后行超声引导下下颌神经合并颈浅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h和48h吗啡使用量、运动以及静息VAS评分,以及术后同一时点吗啡使用比例。结果术后第1天神经阻滞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吗啡使用量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术后第2天,两组运动以及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阻滞组术后同一时点吗啡使用比例明显小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超声引导下下颌神经合并颈丛浅丛神经阻滞可以为腮腺手术提供术后镇痛,满足患者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吗啡用药量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吗啡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0.5 h静注氟比洛芬酯或安慰剂英脱利匹特.术后距第一次给药6 h再次静注氟比洛芬酯或英脱利匹特.两组患者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24、36、48 h的VAS和舒适评分(BCS),记录术后吗啡用量以及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结果 两组VAS和BCS评分在各相应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12 h氟比洛芬酯组吗啡用量为(16.99±3.51)mg,明显低于吗啡组的(25.09±4.63)mg(P<0.01).氟比洛芬酯组患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为(69.05±11.20)h,短于吗啡组的(78.05±12.94)h(P<0.05).结论 围术期使用氟比洛芬酯可减少胃癌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吗啡用量,促进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炎症反应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56例)、阻滞组(56例)和联合组(56例)。氟比洛芬酯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5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术毕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氟比洛芬酯、舒芬太尼、昂丹司琼和生理盐水混合液),持续用药48 h。阻滞组术前行髂筋膜间隙阻滞,术后留置导管与自控镇痛泵连接(舒芬太尼、昂丹司琼及生理盐水混合液),持续用药48 h。联合组患者接受髂筋膜间隙阻滞方法同阻滞组,术毕行PCIA,方法同氟比洛芬酯组。评价指标包括:术后6 h(T 1)、12 h(T 2)、24 h(T 3)、48 h(T 4)和72 h(T 5)时患者静息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T 3、T 4和T 5时活动状态的VAS评分。T 4和T 5时患者肌力评级及睡眠质量评分。术前(T 0)、T 3、T 4和T 5时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T 2、T 3、T 4和T 5时静息状态VAS评分及T 4和T 5时活动状态VAS评分均低于阻滞组和氟比洛芬酯组,且阻滞组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均<0.05)。联合组患者T 3、T 4和T 5时血浆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阻滞组和氟比洛芬酯组,且阻滞组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均<0.05)。联合组和阻滞组患者恶心呕吐、嗜睡和排尿困难发生率均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均<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可降低患者术后VAS评分,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与胸段硬膜外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胸段硬膜外麻醉组(E组,n=26)和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n=26)。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液体用量,舒芬太尼累积用量,血管活性药用量,术后6、12、24、36、48、72 h六个时间点安静和深呼吸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拉姆齐镇静评分(RSS),术后恶心呕吐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和液体用量无明显差异,但E组麻醉时长和血管活性药应用比例大于P组,女性患者比例小于P组(P<0.05);(2)术后6 h、12 h,P组的动态VAS评分均低于E组(P<0.05);(3)所有时间点,两组的静态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术后6 h、24 h,P组的RSS评分全部大于E组(P<0.05);(5)P组的穿刺点外渗比例小于E组,干呕比例大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采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与硬膜外镇痛效果相当,且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68-1971
[目的]评价不同镇痛模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手术40例,随机分为两种股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术后镇痛,即连续股神经阻滞(连续组)(20例)和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单次组)(20例)。连续组术前0.5%罗哌卡因30 ml行股神经阻滞并置管,术后0.2%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自控镇痛;单次组术前行0.5%罗哌卡因30 ml单次股神经阻滞,术后0.2μg/kg舒芬太尼自控镇痛。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术后4、8、12、24、36及48 h术后静息、主动功能锻炼(AFE)及持续被动功能锻炼(CPM)状态下疼痛VAS评分情况,记录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追加哌替啶次数。[结果]术后4、8、12、24h静息VAS评分连续组和单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48 h静息VAS评分连续组显著低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的AFE和CPM状态下VA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6、48 h,连续组显著低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 h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术后24、48、36 h连续组按压次数明显低于单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追加哌替啶例数连续组明显高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优于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且前者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胸腔镜直视下连续肋间神经阻滞对肺叶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孔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0):胸腔镜直视下连续肋间神经阻滞组(A组)和对照组(C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复合单次椎旁阻滞,插入双腔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A组关胸前在胸腔镜直视下行肋间神经阻滞,在切口所在肋间置入导管3~5 cm,置管完成即刻及置管后每6 h经导管注入0.375%罗哌卡因10 ml。两组均行术后吗啡自控静脉镇痛。观察指标:两组出术后恢复室(T1)、术后6 h(T2)、24 h(T3)、48 h(T4)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饮食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镇痛泵按压次数、吗啡消耗量、镇痛不良反应及胸科轻微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A组T1~T4时咳嗽时的VAS评分降低(P0.0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饮食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缩短(P0.01);镇痛泵按压次数及吗啡消耗量降低(P0.01);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及胸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胸腔镜直视下连续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降低阿片类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降低术后胸科并发症,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连续硬膜外阻滞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将54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术前12 h硬膜外置管输入罗哌卡因,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术中采用全麻,术后48h内硬膜外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静息和活动VAS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屈膝90°的天数、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6个月术膝慢性疼痛发生率.[结果]术后24 h内膝关节静息和48h活动VAS疼痛评分、住院期间深部静脉血栓发生率、屈膝达到90°的天数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1年关节活动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6个月术膝慢性疼痛发生率试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阻滞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超前镇痛方式能减轻术后早期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增加关节活动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组(R组)、连续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60例.R组患者手术缝皮后行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并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E组患者于T8~T9或T9~T10间隙行硬膜外置管,术后接硬膜外镇痛泵.在术后2、6、12、24、36、48 h,以疼痛VAS作为首要指标,同时观察术后72 h补救镇痛的比例、副作用发生率、尿管拔除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期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 与E组比较,R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补救镇痛比例、胃肠功能恢复、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尿管拔除时间[2.0(1~4)d]、早期活动时间[5(2~11)d]、术后72 h低血压发生率[8例(13.56%)]以及暂停镇痛泵例数[4例(6.78%)]均低于E组[3.5(3~4)d、9(6~12)d、25例(43.10%)、16例(2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在胃癌术后具有相似的镇痛效果和术后康复时间,但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横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对阑尾切除术术后镇痛及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阑尾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TAP阻滞组和对照组,术后1h内在B超定位下行单侧TAP阻滞,两组分别注射0.25%罗哌卡因20ml、生理盐水20m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4h(T0)、8h(T1)、12h(T2)、24h(T3)、48h(T4)时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48h内满意度VAS评分和需追加哌替啶的例数。患者胃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时间及该阻滞腹部脏器损伤、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0~T2时TAP阻滞组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h内TAP阻滞组追加哌替啶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和下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TAP阻滞组患者需追加哌替啶例数明显减少、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无一例患者发生腹部脏器损伤、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TAP阻滞在阑尾切除术术后镇痛中,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需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与单纯全麻对胆道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胆道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联合组35例)和全麻组35例.术后在恢复室给予静脉吗啡滴定至镇痛评分(VAS)≤3分后接静脉吗啡自控镇痛泵.记录术后VAS评分、镇静评分(Ramsay)、吗啡滴定用量、术后24h镇痛泵内吗啡总用量、不良反应及术后镇痛患者满意度.结果 联合组吗啡滴定量及术后24 h镇痛泵内吗啡总用量少于全麻组(P<0.01).患者术后12 h内VAS评分低于全麻组(P<0.05).联合组麻醉总体满意度高于全麻组(P<0.01).结论 胆道手术患者行超声引导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减少吗啡用量,降低术后疼痛,提高麻醉总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ACB)与坐骨神经阻滞(SNB)联合ACB的镇痛效果和对阻滞后小腿三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5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50~80岁,BMI 18~39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IPACK阻滞联合ACB组(IA组)和SNB联合ACB组(SA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前分别在超声引导下采取0.25%罗哌卡因实施相应神经阻滞。IA组行IPACK阻滞(20 ml)和ACB(10 ml);SA组行SNB(20 ml)和ACB(10 ml)。确认阻滞效果后,实施喉罩全麻。手术结束后,患者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前1 d、离开PACU即刻、术后4、8、24、48 h及术后90 d静息及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离开PACU、术后4、8、24、48 h小腿三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力。结果与SA组比较,IA组镇痛效果并不劣于SA组,VAS疼痛评分差值的95%CI上限均低于预设值1.0。IA组小腿三头肌肌力在出PACU即刻、术后4、8 h明显优于SA组(P0.001)。两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PACK阻滞联合ACB可提供与SNB联合ACB相当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留小腿三头肌肌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和评价帕洛诺司琼对上腹部手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上腹部手术并术后接受硬膜外吗啡镇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帕洛诺司琼组(P组)和托烷司琼组(T组).手术结束前30 min,P组患者缓慢静注帕洛诺司琼0.25 mg,T组患者缓慢静注托烷司琼6 mg.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 VAS及Ramsay评分、恶心呕吐的程度,计算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同时记录患者腹胀、头痛、椎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4 h及48 h的VAS及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术后24 h的恶心及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80.0%和73.3%,T组分别为63.3%和60.0%;P组患者术后48 h的恶心及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90.0%和93.3%,T组分别为66.6%和63.3%.两组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术后48 h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明显优于T组患者(P 〈 0.05).帕洛诺司琼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结论 腹部手术后24 h内,帕洛诺司琼预防吗啡硬膜外镇痛所致的恶心呕吐的效果与托烷司琼相当,但术后48 h预防恶心呕吐的效果优于托烷司琼,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较轻,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43-2147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用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纳入拟行单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收肌管阻滞镇痛和传统疼痛处理。记录两组患者静息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盐酸哌替啶的使用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阻滞组患者术后6 h的静息VAS评分最低,而术后12、24、48、72 h静息VAS评分无显著变化;而传统组术后6 h的VAS评分最高,随时间推移VAS评分逐渐降低;术后48、72 h下地行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时术区疼痛的VAS评分显著高于静息状态。术后6、12、24和48 h卧床休息状态,阻滞组静息VAS评分显著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时,阻滞组静息VAS评分仍小于传统组,但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下地行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时,阻滞组的活动VAS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后72h阻滞组的活动VAS仍低于传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阻滞组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4例,而传统组为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用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并可减少盐酸哌替啶使用次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25~65岁,BMI 19~28 kg/m~2, 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观察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每组26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25 ml;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麻醉诱导后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给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镇静-躁动评分(SAS),记录术后1、6、12、24、48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记录镇痛药物使用及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SAS评分、术后1、6、12 h的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PVB联合全麻镇痛效果确切,术后苏醒质量高,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104例,男64例,女40例,年龄26~64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2例。S组采用全麻联合术前30 min行SAPB。C组术中采用单纯全麻。记录术后2、4、12、24 h静息及咳嗽状态下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前、术毕、术后12、24 h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3~+、CD4~+/CD8~+)、白细胞介素-10(IL-10)、皮质醇(Co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总有效按压次数(D_1)、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D_2)、D_1/D_2、氟比洛芬酯和舒芬太尼补救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12 h S组咳嗽时及静息状态下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术毕、术后12 h, S组的CD4~+、CD3~+、CD4~+/CD8~+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术毕、术后12 h S组血清IL-10、TNF-α、Cor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S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D_1、D_2、氟比洛芬酯和舒芬太尼补救例数明显少于C组,D_1/D_2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胸膜刺破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联合SAPB可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且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