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2剂Simulect和5剂Zenapax在肾移植中诱导治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近、远期人/肾存活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年4月~2001年4月首次肾移植患者102例,分成Simulect组(54例)和Zenapax组(48例),在三联免疫抑制剂基础上(环孢素A/FK506、骁悉、皮质激素)加用Simulect(术前2h和术后第4天分别予20mg静滴)或Zenapax(1mg.kg-1.d-1,最大剂量100mg,首剂术前2h,此后每2周1剂,共5剂)。观察术后3个月内肾功、A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肾小管坏死情况;术后5年内肾功、排斥反应、并发症及人/肾存活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内AR发生率明显降低(Simulect组:14.8%;Zenapax组:14.6%);首次AR发生时间延迟;激素治疗对大部分AR有效;5年内再次排斥反应发生率为9.3%(Simulect组)和6.3%(Zenapax组)。术后肾功能恢复明显加快,早期及远期肾功能良好。未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仅2例DGF。5年内,感染、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未见增加。5年人/肾存活良好,均达95%以上。结论2剂Simulect和5剂Zenapax预防肾移植术后AR的效果好、安全性高,有利于早期肾功能恢复和远期人/肾存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致敏受者肾脏移植应用抗CD2 5抗体 (赛尼哌 )作为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 6例接受尸体肾移植致敏受者 ,分为两组 ,赛尼哌组 18例 ,OKT3组 18例。所有患者免疫抑制维持治疗为普乐可复 /环孢霉素A +骁悉 +强的松三联疗法。赛尼哌组分别在术前 2 4h和术后 14d静脉内输入 5 0mg赛尼哌 ;OKT3组术后第 1天开始给药 ,5mg/d ,持续 5~ 10d。观察两组术后半年内急性排斥 (A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DGF)、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有 7例患者术后发生AR ,其中赛尼哌组 4例 ,OKT3组 3例 (P >0 0 5 )。有 13例发生DGF ,其中赛尼哌组 4例 ,OKT3组 9例 (P <0 0 1)。在过敏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系统症状、感染等方面赛尼哌组发生率明显低于OKT3组 (P<0 0 5 )。结论 赛尼哌是一种强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 ,在致敏受者肾脏移植的免疫诱导治疗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比较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巴利昔单抗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三种免疫诱导方案的使用对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8年1月-2010年12月肾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对三组免疫诱导方案下,以环孢素或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进行临床总结和分析.结果 DGF总发生率为21.62%,其中甲强组发生率29.03%(9/31),巴利昔单抗组18.52%(5/27),ATG组12.50%(2/16).甲强组DGF发生率较高(P<0.05).甲强组移植肾功能恢复前所需时间比其他两组长(P<0.05).结论巴利昔单抗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免疫诱导方案可能通过降低亚临床排斥反应从而降低肾移植术后DG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提高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治愈率及缩短治疗时间,并总结其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DGF发生率为8.6%;急性排斥反应4例中,2例移植肾破裂切除后近期再次行原位肾移植术,另2例和1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者,经调整免疫抑制剂、床旁超滤及无肝素化透析等综合治疗,肾功能于2~4周恢复正常.结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应积极预防;一旦发生应采取综合治疗;移植肾切除后近期原位再次行肾移植术是一种可行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5.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病因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肾移植术后DGF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15例DGF的病因不同,在血液透析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急性排斥反应冲击治疗、调整免疫抑制剂,近期移植肾切除后再次原位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5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8例;急性肾小管坏死5例;移植肾静脉血栓1例;环孢素A肾毒性1例,所有患者经治疗.肾功能在术后10~35 d恢复正常.随访0.5~3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DGF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急性排斥和急性肾小管坏死,区别不同原因采用相应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3例发生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病人分为两组,A组16例(OKT3 5 mg/d);B组17例(OKT3 2.5mg/d).观察排斥反应逆转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A组13例(81.25%)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行移植肾摘除术,2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B组15例(88.24%)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行移植肾摘除术,1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两组排斥反应逆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合并感染43.75%,B组5.8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7.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京  吴雄飞  刘宏  王军霞 《重庆医学》2003,32(6):682-684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治疗中的疗效,并与间断血液速析(IHD)在DGF中疗效作比较。方法 尸肾移植术后早期出现少尿或无尿,诊断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22例。早期10例行IHD,近期12例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分别采用日间缓慢连续性超波(SCUF)、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DF),观察对比CRRT组和IHD组治疗DGF后血肌酐、尿素氮、24h尿量、移植肾超声的变化及1年后血肌酐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肾功能均恢复正常,但CRRT组等待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IHD组。结论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尸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治疗上优于间断血液速析,能明显提高移植肾短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移植肾超急排斥反应(HAR)系一种反应最急剧、后果最严重的排斥反应[1].血液透析(血透)可作为肾移植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慢性排斥或移植肾失败后的应急措施.肾移植术后,大多数患者在3~5 d内肾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术后尿量很少、移植后血肌酐降低很慢,甚至由于高血钾、水负荷过重(严重者出现心力衰竭)等原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DGF的发生可增加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其发生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对肾移植的生存率有明显的影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病人只要能得到及时正确地处理,绝大多数病人肾功能是可以恢复的.因此,如何鉴别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就显得尤其重要[2].现将肾移植后出现DGF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97例肾移植术后DG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DGF的病因包括急性排斥反应45例(46.4%),急性肾小管坏死39例(40.2%),环孢素A中毒7例(7.2%),髂静脉血栓3例(3.1%),输尿管梗阻3例(3.1%)。76例DGF经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9例血肌酐稳定在200μmol/L左右,1例因应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未好转而恢复血液透析治疗。结论急性排斥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是引起肾移植术后DGF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115例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再次肾移植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78年7月至2006年10月间115例再次肾移植术后人/肾1年存活率,并与同期首次移植患者作对比;分析首次移植失败原因、血透过渡时间、术前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试验(CDC)、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免疫抑制方案等因素对移植术后效果的影响.结果:再次移植组术后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组(69.6% vs 88.7%,P<0.05).血透过渡时间<6个月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比率明显高于6~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各组(P<0.05);CDC<5%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5%~10%及>10%组(72% vs 31% vs 0,P<0.05);再次肾移植受者PRA<10%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RA>10%组(30.2% vs 75.0%),而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高于后者(74.4% vs 60.0%,P<0.05);免疫抑制方案中应用抗体诱导组术后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高于未用抗体诱导组(81.0% vs 63.4%,P<0.05).结论:再次移植肾存活率低于首次移植;首次肾移植失败原因、血透过渡时间、术前PRA水平、术前淋巴细胞毒性反应水平及免疫抑制方案均影响再次肾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舒莱预防肾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舒莱(Simulect)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以及用药的安全性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将我器官移植移植中心1999年3月~2002年10月共46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舒莱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肾移植术后均接受以Neoral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剂。舒莱组术前2h和术后4d各给予舒莱20mg静脉滴注。观察急性排斥反应、Neoral、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用量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实验室检测血CsA浓度和肝肾功能。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舒莱组无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术后8周内发生3例4次急性排斥反应。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毒副作用。两组间Neoral用量及血CsA浓度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周内皮质激素用药量总量大于舒莱组。结论:舒莱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用药方法简便,疗程短,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舒莱诱导治疗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5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例没有应用舒莱(对照组);27例应用两剂舒莱进行诱导治疗(治疗组),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均以普乐可复、吗替麦考酚酯和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比较两组肾移植患者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术后血肌酐下降速度、副反应发生情况和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对照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率为26.32%(10/38),舒莱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率为7.41%(2/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舒莱组移植肾的血肌酐下降速度快(P〈0.05),但1年人/肾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在应用常规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结合舒莱免疫诱导治疗,能有效降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且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肾移植引起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措施及影响愈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326例首次移植中8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的治疗措施、结果及愈后的相关因素。结果86例AR经治疗后5例失败,81例成功,其中68例采用甲基强地松龙(MP)冲击治愈者为48例,11例一线用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治愈10例,7例一线用OKT3 治愈6例;20例MP冲击无效者全部续用ATG或OKT3治疗,14例逆转成功;对上述治疗无效的8例中6例应用环孢素(CSA)的患者改换为普乐可复(FK506)后治愈3例;共5例因AR不能控制,并发感染、移植肾破裂或血管栓塞而切除移植肾。结论MP冲击为治疗AR的常用有效手段,冲击后第2、3天血肌酐(SCr)上升>10%者多疗效较差。发生AR时SCr较高者治愈率低。ATG和OKT3作为一线或二线治疗措施均有良好效果。对于难治性AR,ATG和OKT3亦无效者,改换基础免疫抑制治疗,即CSA 转化为FK506,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其可溶性受体CXCR3(sCXCR3)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方法:以2007年10月~2008年3月在本院行肝移植术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与否分为AR组(n=8)和NAR组(n=20);另选本院消化科因胆石症行鼻胆管引流(ENBD)的患者10例作为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患者移植术后第1、3、5、7天和激素冲击治疗第1、3、7天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与肝穿刺活检Banff排斥活动指数(RAI)的相关性,评价其对AR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移植患者术后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术后第5天达到高峰,且从第5天开始,AR组患者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AR组和ENBD组(P<0.05);经激素冲击治疗后,IP-10及sCXCR3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AR确诊当日,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表达水平与RAI具有良好相关性(P<0.05)。术后第5天,截断值为964.45 pg/ml时,IP-10诊断AR的敏感性为87.5%,特异度为100%;术后第7天,截断值为819.35 pg/ml时,sCXCR3诊断AR的敏感性为87.5%,特异度为80%。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动态变化与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有望成为AR早期诊断及抗排斥治疗效果的无创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能否促进肾移植患者术后康复。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对298例肾移植受者术中及术后2周内每天静脉滴注前列地尔50μg,与同期内287例未使用前列地尔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术后尿量、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血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B超下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以及两组肾功能恢复延迟(DGF)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应用前列地尔的患者术后尿量和Ccr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高血压、ALT和(或)AST异常升高病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SCr浓度、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前列地尔组DGF发生率为5.56%,显著低于对照组(10.10%)(P<0.01);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41%、10.77%;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术中及术后早期应用前列地尔可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减少高血压和肝功能异常等常见的并发症。前列地尔对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趋化因子IP10及其受体CXCR3早期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IP10及其受体CXCR3动态变化与肝移植排斥的关系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2005年4月-2005年9月在长征医院行肝移植术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血清中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确诊为急性排斥的患者,于当天以及经激素冲击治疗后不同时间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变化。结果肝移植术前1d(acute rejection,AR)组和(non-acute rejection,NAR)组患者血清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与肝癌肝硬化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肝移植后,AR组、NAR组手术后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均有上升,术后3 d血清中趋化因子水平与术前1d的表达水平相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NAR组在常规的免疫抑制治疗后5~7 d内下降至术前水平,但AR患者术后不但各个检测时间血清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明显高于NAR组,且在NAR组的表达降低至术前水平6 d后仍然持续高表达,在手术后11 d、12 d以及术后14 d分别确诊排斥的发生;而当AR组经冲击治疗逆转后,趋化因子IP10表达也相应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IP10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与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以及观察抗排异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术前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肾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CMV)感染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影响及术前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6例肾移植受体的术前CMV感染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情况,根据术前有无CMV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将CMV感染组肾移植受体根据有无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同时检测35例正常健康者CMV结果.采用检测CMV-PP65抗原诊断CMV感染.结果术前CMV感染率肾移植受体为63.8%(74/116)高于正常健康者14.3%(5/35).术后发生CMV感染或CMV病非治疗组为5例(15.6%)高于治疗组1例(2.4%).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术前CMV感染组为14例(18.9%)高于非感染组2例(4.8%).术后发生AR治疗组为4例(9.5%)低于非治疗组10例(31.3%).结论肾移植受体术前CMV感染发生率高于正常健康人群.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术后CMV感染或CMV病的发生率.术前CMV感染的肾移植受体术后AR发生率高于非感染者.对术前CMV感染患者采取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术后A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