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方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不同阶段自噬与凋亡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痰瘀同治方组(43 g·kg~(-1)ig)及3-MA干预组(13.5 mg·kg~(-1)iv)。可逆性冠脉左前降支结扎缺血30 min,再灌注2 h复制心肌缺血(MI)及IR模型,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自噬基因Beclin-1,心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蛋白(LC3)及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缺血及再灌注阶段血清CK,LDH含量及心肌Beclin-1,LC3 mRNA表达均显著增强,且Bcl-2 mRNA表达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较,痰瘀同治组能降低缺血期血清CK及再灌注期CK,LDH含量(P0.05),抑制缺血期Beclin-1 mRNA及再灌注期Beclin-1,LC3 mRNA表达,上调缺血期及再灌注期Bcl-2 mRNA表达(P0.05,P0.01);与假手术组,3-MA组比较,痰瘀同治组在缺血期可上调Beclin-1,LC3 mRNA表达(P0.01)。经相关性检验,缺血期及再灌注期Beclin-1与Bcl-2均呈负相关表达(P0.01)。结论:痰瘀同治方通过促进缺血期自噬发生及抑制再灌注期自噬过表达,同时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而发挥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再灌注期不同时间电针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肌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其抑制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量,探讨电针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自噬相关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即时电针干预组(RA组)、0.5 h电针干预组(RB组)、1 h电针干预组(RC组)和2 h电针干预组(RD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后松开进行再灌注制备MIRI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仅开胸用线穿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模型组仅造模,不予其他处理;不同时间电针干预组选取双侧"内关"穴,分别于再灌注即时、0.5 h、1 h、2 h开始电针,各20 min。采用EvansBlue-TTC双染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Bcl-2、Beclin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RB、RC、RD组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均减少(均P0.05),其中RB组较RC、RD组更为显著(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再灌注期的CK-MB含量与Beclin1表达均有显著升高,Bcl-2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RA、RB、RC、RD组再灌注期的CK-MB含量与Beclin1表达均下降(P0.05,P0.01),Bcl-2的表达均有升高(均P0.01);与RA组比较,RB、RC组的CK-MB出现下降(均P0.05),Bcl-2上升(均P0.01),而与R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B组较RC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P0.05);各电针组Beclin1比较,仅RB组较RA组出现下降(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再灌注期不同时间电针均可减少MIRI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其中以再灌注0.5h进行电针干预效果最为显著;该心肌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提高Bcl-2表达、降低Beclin1表达以抑制再灌注期的过度自噬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无复流及对缺血区心肌组织自噬、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模型。6%硫磺素、伊文思兰和TCC染色观察心肌缺血、无复流及梗死的范围;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区心肌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Ⅰ、LC3Ⅱ、p62/SQSTM1)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电针预处理组心肌无复流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1);此外,电针还能够显著降低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中Beclin1、LC3Ⅱ、p62/SQSTM1和Bax蛋白,增加LC3Ⅰ、Bcl-2蛋白的表达,调控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中LC3Ⅱ/LC3Ⅰ、Bcl-2/Bax的比例,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够通过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水平,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现象,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和灸预处理对幼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幼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缺血预适应组、温和灸预处理组,每组10只。模型组、假手术组、缺血预适应组每日捆绑20 min,温和灸预处理组灸内关、足三里、关元,每日1次,连续7 d。第8天,通过可逆性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缺血预适应组予心肌缺血预适应处理。造模结束后取材,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三磷酸腺苷(AT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HE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区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K-MB、cTnT浓度上升(P0.05),ATP含量和SOD活性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适应组和温和灸预处理组血清CK-MB、cTnT浓度显著降低(P0.05),ATP含量和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温和灸预处理组和缺血预适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心肌纤维轻微肿胀,细胞结构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心肌肌纤维溶解断裂,结构缺损,线粒体嵴不规则,自噬空泡较多;与模型组相比,缺血预适应组和温和灸预处理组心肌肿胀、坏死较轻,细胞核和线粒体结构基本完整,自噬空泡减少。结论温和灸预处理能保护MIRI幼鼠的心功能,并产生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相似的减轻MIRI的效应,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心肌细胞线粒体自噬,维持心肌能量供应,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肌自噬相关蛋白LC 3、Beclin 1表达的影响,探讨针灸预处理在MIRI过程中对自噬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预适应(IP)组、电针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MIRI模型。电针组及艾灸组造模前分别电针或艾灸"内关"穴,每次20min,每日1次,连续7d。HE染色法及透射电镜检测左心室心肌病理形态学的变化,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法检测LC 3、Beclin 1蛋白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心肌损伤较严重,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边界模糊,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横纹坏死、溶解,线粒体结构紊乱、模糊,空泡化严重,并出现大量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体;IP组、电针组及艾灸组心肌损伤较模型组轻微,肌纤维大多正常,肌丝间局灶性水肿,线粒体丰富伴空泡增多,偶见自噬体。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凋亡指数、LC 3Ⅱ及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LC 3Ⅱ/LC 3Ⅰ均明显升高(P0.01),LC 3Ⅰ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IP组、电针组及艾灸组凋亡指数、LC 3Ⅱ及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LC 3Ⅱ/LC 3Ⅰ均明显降低(P0.01),LC 3Ⅰ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电针组凋亡指数、LC 3Ⅱ及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LC 3Ⅱ/LC 3Ⅰ明显低于IP组及艾灸组(P0.05),而LC 3Ⅰ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IP组及艾灸组(P0.01)。结论:IP、电针或艾灸"内关"穴预处理对MIRI大鼠均具有保护作用,可对MIRI大鼠心肌的自噬产生调节作用,尤以电针最佳,而这种适度调节MIRI过程中的自噬水平可能与下调LC 3Ⅱ、Beclin 1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丹参通络解毒汤(DSTL)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及自噬和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5组:假手术组(Sham组)、MIRI模型组(MIRI组)、MIRI模型+DSTL组(DSTL组)、MIRI模型+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组(3-MA组)以及MIRI模型+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组(Rap组),每组10只。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心肌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eclin1的表达和分布,蛋白免疫印迹(WB)测定p62、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 MIRI组大鼠在显微镜下显示严重的心肌细胞坏死和炎症浸润,CK-MB、CTnI和Beclin1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p62、eNOS和VEGF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DSTL组的大鼠显示较轻微的病理变化,CK-MB、CTnI和Beclin1的水平下降(P<0.01),p62、...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蒙药额尔敦-乌日勒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额尔敦-乌日勒预处理对MIRI的保护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MIRI模型组、复方丹参滴丸组、额尔敦-乌日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大鼠。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不同药物预处理。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其余各组大鼠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然后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作MIRI模型。采用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细胞中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能降低MIR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P0.01),其中额尔敦-乌日勒中、低剂量组优于高剂量组(P0.01)。(2)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cl-2表达显著下调(P0.01),Bax、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P0.01),Bcl-2/Bax比值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能增加MIRI大鼠心肌Bcl-2表达,减少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提高Bcl-2/Bax比值(P0.01),其中以额尔敦-乌日勒中剂量组作用较明显(P0.01)。结论额尔敦-乌日勒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对大鼠MIRI起到保护作用,其抗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通过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Caspase3的表达,提高Bcl-2/Bax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再灌注期不同时间电针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效应,并分别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ax、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cl-2、自噬相关因子(Lc 3Ⅱ、Lc 3Ⅰ)的表达,探讨该保护效应与自噬和凋亡的相关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 0min组、R 30min组、R 60min组、R 120min组,假手术组6只,其余每组12只。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缺血30min再灌注4h制备大鼠MIRI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各电针组选取双侧"内关"穴,分别于再灌注即刻、30min、60min、120min开始电针干预,电针20min。采用Evans Blue-TTC双染法观察各组心肌损伤面积及风险区面积,ELISA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Ⅰ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Bax、Bcl-2、Lc 3Ⅱ、Lc 3Ⅰ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R 30min组、R 60min组、R 120min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各电针组风险面积明显减小(P0.01);与R 0min组比较,R 30min组、R 60min组及R 120min组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R 30min组、R 60min组风险面积明显减小(P0.05);与R 30min组比较,R 60min组、R 120min组心肌梗死面积和风险面积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再灌注期血清cTn-Ⅰ、心肌Bax/Bcl-2、Lc 3Ⅱ/Ⅰ均有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R 0min组、R 30min组、R 60min组、R 120min组再灌注期的cTn-Ⅰ、Bax/Bcl-2、Lc 3Ⅱ/Ⅰ均下降(P0.01,P0.05);与R 0min组相比,R 30min组cTn-Ⅰ降低、Bcl-2表达水平升高(P0.05),R 120min组cTn-Ⅰ升高(P0.05);各电针组间比较,Bax/Bcl-2、Lc 3Ⅱ/Ⅰ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处理可能通过减少再灌注期的凋亡和自噬水平,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实现对MIRI保护效应,其中以再灌注30min时进行干预最佳。该心肌保护效应与降低自噬和凋亡相关,但相应的效应差异与Bax/Bcl-2、Lc 3Ⅱ/Ⅰ表达非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不同时间点对比电针预处理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模型大鼠自噬基因的不同表达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的最优时间点。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内关组,每组12只。根据不同时间点按3、7 d分时间点观察,每组6只。采用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穿线结扎的手段创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E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RT-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结果:第3天模型组心肌损伤程度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自噬调控基因(Beclin-1)、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第3天内关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低于模型组,内关组自噬相关基因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7天空白组、模型组均存在心肌组织细胞紊乱、结构模糊、自噬泡存在等表现; 模型组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第7天内关组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肌损伤情况较第3天改善。第7天模型组、内关组的心肌损害程度均较第3天减轻,细胞器损坏程度也有所改善。第7天模型组、内关组的蛋白表达低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内关穴对MIRI模型大鼠的保护机制可能与自噬的相关调节有关,对比不同时间效应差异,第7天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邱少波  梁燕  刘萍 《中医药研究》2012,(10):1216-1218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冠心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心肌细胞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IRI模型组、冠心康组、盐酸地尔硫卓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2h复制大鼠MIRI模型,分别以HE染色、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病理学、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心肌细胞Bcl-2、Bax的阳性表达。结果 MIRI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值显著升高(P〈0.01),而冠心康组明显降低(P〈0.01);抑凋亡因子Bcl-2在MIRI后表达明显降低,而促凋亡因子Bax表达则明显升高,冠心康可明显升高Bcl-2的表达,同时降低Bax的表达(P〈0.01)。结论中药复方冠心康对大鼠MIRI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控心肌细胞的凋亡因子Bcl-2、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冠心Ⅱ号对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心肌病理损伤和血清心肌酶的作用.方法 连续给大鼠灌胃冠心Ⅱ号标准汤剂5.6 ml/kg或等容积生理盐水7d,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24h后取血用比色法测定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取心肌,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果 冠心Ⅱ号组大鼠血清中AST,CK,CK-MB及LDH的水平较模型对照组下降(P<0.05);冠心Ⅱ号组大鼠心肌病理损伤等级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 冠心Ⅱ号对急性心肌梗塞有保护作用和改善心肌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胶囊(K-CoxB-JN)复方总多糖(polysaccharide)对阿霉素(ADM)致心肌损伤小鼠心肌酶的影响。方法:注射ADM建立小鼠心肌损伤模型,随机平均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组,多糖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4.4g/kg,2.2g/kg,1.1g/kg),原方水煎组(6g/kg)和心血康组(0.1g/kg),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每天1次。给药第8天造模,24h后摘除眼球取血处死全部小鼠检测AST、ALT、CK、LDH、HBDH。结果:模型组五项心肌酶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五项心肌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多糖高剂量组心肌酶明显降低(P<0.01)。结论:多糖对心肌损伤小鼠心肌酶的有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凋亡调控蛋白Fas,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已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模型对照组、丹参组。急性心肌梗死术后中药丹参组静脉推注丹参注射液10日。术后5周取材,对梗死及其周围区进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换酶介导的dUTP-生物素平移末端标记技术对兔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及其周围区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进行研究,同时观察梗死区内Fas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和中药丹参组的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心肌细胞凋亡数均高于正常组(P〈0.05),中药丹参组的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心肌细胞凋亡数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梗死区及其周围区Fas蛋白的表达,中药丹参组和正常组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梗死及其周围区Bcl-2蛋白的表达,中药丹参组和正常组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可能通过减少梗死及其周围区Fas蛋白的含量、提高梗死及其周围区Bcl-2的含量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凋亡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脏血流量和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230g±10g)麻醉后,用3/0缝合线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后解除结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测定缺血前和再灌注60min时心脏表面的血流量.在再灌注90min后,用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塞面积;用原位凋亡细胞(TUNEL)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一部分大鼠在手术前90min,一次性灌胃给予复方丹参滴丸(0.8g/kg).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脏血流量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可以显著地抑制大鼠心脏血流量的降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可以预防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心脏血流量的降低,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脏血流量和心肌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230g±10g)麻醉后,用3/0缝合线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后解除结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测定缺血前和再灌注60min时心脏表面的血流量。在再灌注90min后,用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塞面积;用原位凋亡细胞(TUNEL)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一部分大鼠在手术前90min,一次性灌胃给予复方丹参滴丸(0.8g/kg)。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心脏血流量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可以显著地抑制大鼠心脏血流量的降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一次性预给药可以预防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心脏血流量的降低。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通过大鼠反复心肌缺血并叠加冠状动脉结扎手术建立反复心肌缺血至心肌梗死模型。方法:通过大鼠尾静脉反复缓慢推注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心肌缺血,叠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建立大鼠反复心肌缺血致心肌梗死模型。以心电图、生化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心肌梗死范围]为指标,确定最佳造模条件。以通心络胶囊为阳性药,以生化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心肌梗死范围为指标验证该模型用于评价中药治疗心肌缺血的可行性。结果:垂体后叶素15U?kg-1给药后与7.5 U?kg-1比较大鼠心肌缺血出现所需时间较短,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均可稳定在20 min 以上,与30 U?kg-1 比较动物死亡率低;垂体后叶素给药3天,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均可稳定在30min以上,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酶显著升高,动物死亡率低。通心络胶囊组与模型组比较心肌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血清酶LDH、CK-MB、ALT活性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鼠尾静脉推注垂体后叶素15U?kg-1,反复给药3天为最佳造模条件。大鼠反复心肌缺血致心肌梗死模型适于评价中药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参桂胶囊对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pituitrin,PIT)诱发大鼠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及心肌蛋白质组谱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各组注射垂体后叶素后不同时间点第Ⅱ导联心电图T波变化;采用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protein electrophoresis,2DE)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心肌总蛋白进行分离分析。结果:参桂胶囊能够明显抑制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电图T波的改变,各组间蛋白质斑点发生显著性变化,主要表现为蛋白点的缺失、增加或者表达量的改变。结论:参桂胶囊能明显改善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症状;缺血后,大鼠心肌蛋白表达谱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的蛋白质可能与心肌组织的损伤与保护有关,而参桂胶囊可使这种改变减轻。  相似文献   

18.
心复力冲剂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复力冲剂对大鼠实验性亚急性心肌细胞损伤、坏死的保护作用。方法 3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8只。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喂饲生理盐水10ml/kg,各给药组分别灌胃心复力冲剂(5g/kg、10g/kg)和普萘洛尔(4mg/kg),每天1次,连续8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于第5天给药后以异丙肾上腺素20mg/kg,皮下注射,连续4天,致大鼠心肌损伤、坏死。于实验第9天处死动物,取心脏,计算心脏系数。光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的坏死程度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经心复力冲剂防治后,大鼠心肌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病灶范围减少,以修复反应为主。结论心复力冲剂对实验性心肌损伤大鼠有明显的心肌保护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复方麝香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ET-1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N、C、F组,F组大鼠给予复方麝香注射液腹腔注射,N、C组大鼠仅给予生理盐水.对F、C组大鼠用丝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N组大鼠置丝线而不结扎.检测血浆CK、CK-MB、ET-1及心肌组织匀浆中心肌ET-1.结果 C组血浆CK-MB较F组高,C、F组均明显高于N组;F组和C组心肌ET-1明显高于N组,其中F组心肌ET-1明显低于C组;而三组血浆ET-1无明显变化.结论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短期心肌ET-1明显上升,而血浆ET-1无明显变化.短期使用复方麝香注射液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ET-1.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心Ⅱ号核心组成药物丹参、川芎、红花合煎剂(丹川红)对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缺血前0.5 h给大鼠灌胃冠心Ⅱ号标准汤剂、丹川红或等容积生理盐水,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3 h后收集大鼠心脏,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或24 h后收集大鼠心脏,应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组织化学染色法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各给药组心肌梗死面积(Infarct Size)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其中,丹川红高剂量组与冠心Ⅱ号标准汤剂组、丹川红低剂量组相比,心梗面积和凋亡指数无统计学差异;丹川红低剂量组与冠心Ⅱ号标准汤剂组相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由药物丹参、川芎、红花组成的丹川红合煎剂与原方冠心Ⅱ号疗效一致,都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以减少心肌缺血损伤,起到保护心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