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CT平扫11例,增强扫描8例,MRI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结果:5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3例位于胰腺体部,3例位于胰腺尾部。呈球形或类球形,边缘规则;最长径3.4~11.5cm,平均6.9cm。2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4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3例有钙化。3例囊性成分内可见纤维分隔。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呈持续性充填,延迟期乳头和囊性部分显示更明显。MRI在T1WI、T2WI上均呈混杂信号,实性成分在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出血在T1WI呈高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性的中等度延迟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为囊实混合性、含有乳头状结构、延迟逐渐充填性强化的肿物,认识其特征性表现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其中,CT扫描7例,MRI扫描2例。结果肿瘤最长径3.5~15cm,平均9.5cm。2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1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在囊实性交界部分,实质与囊性部分呈片状相间分布。3例囊性成分内可见纤维分隔。CT增强扣描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但其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5例有钙化。MRI2例在T1WI、T2WI上呈混杂信号,实性成分在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性的中高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并注意与无功能胰岛细胞瘤、黏液性囊性瘤或癌等鉴别可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提高认识.方法:对7例患者的影像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多位于胰头或胰尾,有包膜形成,境界清晰,可为三种形态:囊性、囊实性、实性;CT表现为稍低密度占位,增强后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MRI在T1WI、T2WI上呈混杂信号,同时显示肿瘤内的出血信号.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MRI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18F-FDG PET/CT表现及影像学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SPTP的影像学资料.8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接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接受PET/CT检查.结果 8例CT平扫均呈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实性成分为主型2例,囊性成分为主型3例,囊实性相间型3例.6例包膜完整,7例外生性生长,2例见出血,1例见钙化.2例MRI平扫实性成分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呈长T1、长T2信号,包膜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MRI发现一处CT未能显示的出血灶.实性成分及包膜在CT、MR增强扫描中均呈延迟强化,但实性成分的强化程度始终低于胰实质,而包膜的强化程度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高于胰腺实质.1例PET/CT实性成分呈半环形、不均匀FDG代谢增高灶.结论 SPTP的影像学特征为包膜完整、体积较大、可伴出血和钙化的囊实性肿块,其实性成分及包膜增强后延迟强化,且实性成分FDG代谢增高等.综合影像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病理证实的胰腺SPT的CT和MRI表现。结果肿瘤囊实性比例相当4例,实性和囊性为主各4例和1例。CT平扫囊性呈低密度,实性呈等低密度。钙化2例。MRI上实性结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脉期实质部分不同程度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持续强化。病灶包膜完整,延迟强化。结论胰腺SP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当胰腺出现包膜清晰的囊实性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同程度强化时,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应考虑胰腺SPT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学诊断本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SPTP影像学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胃肠道钡餐检查,3例行超声内镜检查,1例行MRI检查。结果SPTP表现为不均匀囊实性或囊性肿块,有包膜,边界清楚。胃肠道钡餐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壁的受压、移位。超声表现为高回声肿块,内有散在液性暗区,包膜呈高回声。CT平扫6例为低密度囊实性肿块,内可见多种形态、大小范围不同的更低密度区,1例为有壁结节的囊性肿块。肿块钙化2例。增强后动、静脉期肿块主要表现为边缘部不均匀强化,其内更低密度区及囊性部分无强化。3例明显强化,其中1例动脉期可见肿瘤内大量迂曲细小血管影,4例轻度强化。3例包膜表现为间断的弧线状强化。MRI表现为T1WI上以等信号为主,中央及边缘部夹杂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为主,夹杂高低混杂信号。包膜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胆管轻度扩张2例,胰管轻度扩张2例。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SPTP的特征,是术前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 pancreas,SPTP)的CT、MRI平扫及强化特征,发病人群,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SPTP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件。结果:20例中有2例是男性患者,其余均为女性,年龄13~45岁。病变位以胰头尾部为主,均为单发肿块,未见周围及远处转移。肿块多为类圆形、椭圆形,以囊实性成分为主。肿块实性部分CT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三期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CT平扫为近似液性密度,无强化。肿块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肿块包膜MRI在T1WI及T2WI序列上均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结论:虽然SPTP好发于年轻女性,但也会发生于老年女性或男性患者,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胰腺肿块与SPTPCT、MRI典型表现相符的,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患者,均应首先想到SPTP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SPT患者的CT和MRI资料,总结该肿瘤的影像学特点。结果:32例SPT均为单发,29例为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CT平扫囊性部分呈水样低密度,实性部分呈软组织等低密度;MRI平扫T1WI呈混杂稍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包膜可见渐进性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结论:胰腺SP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诊断SPT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影像。结果:CT扫描发现胰腺体、尾部实性占位性病变,伴囊变坏死或内有出血灶或二者兼有,大部包膜完整,瘤体多位于胰腺边缘,增强扫描包膜强化明显瘤体轻度强化。结论:SPTP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临床少见,CT诊断上有一定的影像特征,需与黏液性囊腺瘤(癌)、胰腺假囊肿、胰腺癌囊性变等进行鉴别。结合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MR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的MR检查影像表现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3例,2例局部可见癌变。3例均为女性,年龄39~72岁,平均52岁。常规扫描横轴位GR-T1WI、抑脂T2WI,其中1例行MRCP检查,采用3D LAVA或FAM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3例均行三期及延迟期扫描。结果: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1例呈囊实性结构,可见囊壁及乳头状实性肿块;1例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多房囊状结构,囊壁及分隔光滑,囊壁局部明显增厚,有壁结节,周围见轻度的肝内胆管扩张;1例为巨大的多房囊状结构,囊壁及分隔光滑,局部均匀增厚;3例中的囊壁、分隔、壁结节及实性部分均呈T2WI稍高信号、T1WI稍低信号,囊内液性部分均呈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肿瘤瘤体大小径线范围3.4~13.5cm。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囊壁、分隔、实性肿块和壁结节动脉期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略减低,强化程度均高于同期肝实质。MRCP示1例左肝内胆管分支进入到囊实性结构的瘤体内,肝内胆管均未见明显的扩张。结论:MR能明确显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整体影像的特征性表现,若囊壁上有结节或乳头状肿块提示局部有癌变,MR常规扫描结合动态增强及MRCP成像对肝内胆管囊腺瘤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螺旋CT及高场强MR的影像学表现,提高UESL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UESL患者.螺旋CT检查5例,MR检查9例.结果 5例患者CT扫描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晰的囊状低密度影,其内含有不规则的软组织影,增强后动脉期软组织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MRI 9例患者中6例T1WI表现为囊状高低信号混杂影,T2WI病灶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3例患者T1WI表现为囊状低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及高场强MRI能反应UESL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UESL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SPTP患者的CT和MR资料。结果 SPTP位于胰头部14例(14/34, 41.18%), 胰腺颈部及体部各4例(4/34, 11.76%), 胰尾部12例(12/34, 35.29%)。21例囊实性(21/34, 61.76%), 7例囊性为主(7/34, 20.59%), 6例实性为主(6/34, 17.65%)。CT平扫囊性部分呈低密度, 实性部分呈等低密度;MR平扫T1WI呈不均匀混杂信号, T2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包膜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 囊性部分不强化。2例中心见点片状钙化, 6例边缘呈环状钙化;2例胰管扩张;3例十二指肠受压、2例左肾受压、4例脾脏及脾静脉受压、3例胃受压。结论 SPTP CT及MRI具有一定特征, 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SPTP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鞍旁常见占位性病变的MRI特点与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8例鞍旁常见占位性病变的MRI特点,其中海绵状血管瘤7例,脑膜瘤12例,神经鞘瘤5例,表皮样囊肿4例。结果:海绵状血管瘤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非常显著均匀强化。脑膜瘤多呈等T1等T2信号,部分病灶T2WI周边呈等信号,内见片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均匀强化,可出现“脑膜尾征”。神经鞘瘤呈稍长T1长T2信号, 呈哑铃形跨中后颅凹,多发生囊变;增强扫描明显环形强化。表皮样囊肿平扫信号表现多样性,增强后不强化。结论:鞍旁常见占位性病变有其典型的MRI特点,MRI很大程度可做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神经元及神经元与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8例病人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神经元及神经元与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回顾分析其MRI资料。结果 神经节细胞瘤MRI的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无占位效应;神经节细胞胶质瘤MRI特征性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病变伴有壁内结节,T1W1上为低信号,T2W1上为高信号,注射Gd-DTPA后,囊壁及结节增强;胚胎发育不良神经上皮肿瘤表现轻度占位效应,无瘤周水肿,病灶位于皮层,可有皮层下白质受累,边界清楚,肿瘤呈分叶状或脑回状外观,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少数病例表现轻度增强。结论 神经元及神经元与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癫痫发作为常见症状,MRI检查对确定诊断有重要价值,但须综合考虑临床资料,方能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CT及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5例,女1例,年龄3~24岁,平均13.8岁。幕上3例,分别位于颞极区1例,颞枕叶及顶叶各1例;幕下四脑室内和桥脑各1例,另1例跨小脑天幕。肿块呈囊实性2例,实性为主4例。MRI表现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长T1、T2信号,FLAIR序列呈等、稍高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后,2例强化不明显,4例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肿块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较轻。CT表现肿瘤实性部分呈等、稍高密度,其内可见钙化,囊性部分呈低密度。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根据肿瘤部位、边界、信号(或密度)、水肿、增强等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中病变起源于筛窦6例,额窦4例,蝶窦3例,额骨、上颌骨额突各1例;10例首发病例多呈卵圆形,形态规则,5例复发病例中4例形态不规整。CT表现:11例于骨窗上均呈密度不均匀的"磨玻璃"样略高密度或高密度肿块影(与脑实质比较),内部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囊变区,1例伴点状更高密度钙化影,7例肿瘤周边可见特征性"蛋壳样"骨壳形成,其中5例于其内侧可见到环形或弧线形底密度影。MR表现:8例中,肿瘤实性部分于T1WI呈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7例;呈高信号1例,T2WI呈低信号7例(与脑灰质比较),其中4例混有片状高信号影;继发囊变者4例,T2WI均呈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低信号各2例;增强后,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而囊壁及间隔明显强化。结论CT是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是CT骨窗对该病诊断价值较大,MRI表现也具有一定的特征,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二者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该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OCCC的12例患者资料.结果 12例均发生于单侧,多呈类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肿瘤最大径8.5~20.0 cm.12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1例(11/12,91.67%)以囊性成分为主,囊腔内均可见形态不一的实性结节;1例(1/12,8.33%)以实性成分为主,且实性成分内见多发囊变.囊腔T1WI呈低信号9例(9/12,75.00%),等信号1例(1/12,8.33%),等高混杂信号1例(1/12,8.33%),高信号1例(1/12,8.33%);T2WI均呈高信号.实性成分T1WI均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实性成分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结论 OC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点。18例术前接受CT平扫,其中9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6例接受MR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增强检查。 结果 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均表现为单发结节或肿块;发生于下肢(n=12)尤其大腿(n=9)最为多见,其次是腹膜后(n=7);发生于四肢的14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肌间隙10例(n=10),肌肉内2例(n=2),皮下脂肪层内2例(n=2);15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9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光整,可见分叶等征象;病灶最大径2.0~38.0 cm,平均(12.5±8.0)cm。18例CT平扫CT值11.0~30.0 HU,平均(19.4±6.8)HU;6例MR平扫T1WI病变与肌肉相比以等或稍低信号为主,2例内见云絮状高信号;4例T2WI病变与皮下脂肪相比以明显高信号为主,内有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2例呈均匀显著高信号;14例CT和MR增强后病变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CT强化最显著区CT值35.0~112.0 HU,平均(62.7±27.0)HU。 结论 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CT平扫多为囊样低密度影,MRI以T1WI低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为主,T2WI可伴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增强后多呈显著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