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ABC免疫组化及半巢式PCR分别对大肠癌bc1-2基因表达及重排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bc1-2基因异常表达与重排在大肠癌早期即已出现明显的异常改变。随着病程演变 ,这种异常现象表现增多趋势即愈晚期重排发生率显著增加。而bc1-2基因的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亦明显多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说明bc1-2基因参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的调节 ,并在大肠癌细胞的增殖、进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大肠癌bc1-2基因情况可用来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 ,亦可为大肠癌治疗设计新的抗癌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两法联合应用相比较 ,以重排更能反映大肠癌分子特性  相似文献   

2.
郝丽萍  赖洁莹 《吉林医学》2013,(35):7416-7417
目的:比较HERG1(Human ether-a-go-go-related gene)基因在大肠癌组织(癌变组)、癌旁组织(癌旁组)和腺瘤组织(腺瘤组)中的表达水平,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生物学标志和分子治疗靶点。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大肠癌标本和其相应癌旁组织标本、50例腺瘤标本中的HERG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RG1基因在42例大肠癌标本中均有表达(100%),癌旁组织中无表达(P<0.01),在50例腺瘤标本(直径≥0.4 cm)表达15例(3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ERG1基因在原发性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这一基因可能成为敏感的大肠癌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受基因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因素作用,并呈阶段性发展。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处于全部肿瘤的第2位,在我国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死亡率也上升到第4位[1],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因此,对大肠癌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药物等的研究显得日益迫切。最新研究显示,Bmi-1基因及端粒酶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病理分期关系密切,有望成为大肠癌诊断、治疗的新靶点。现将它们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大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呈递增趋势,而且约有1/4的患者首诊时已出现转移。大肠癌的确切病因尚没有定论。WWOX(WW domain-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WWOX)是2000年由Bednarek等在染色体普通脆性位点(common frigal of sites,CFSs)FRA16D(16q23.3-24.1)区域克隆出的新基因。研究提示该基因可能为一个抑癌基因。NDRG-1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大肠癌的研究和报道逐渐增多,对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不断有新的认识。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1]。在世界范围内,大肠癌的发病率在男性肿瘤中居第四位,在女性肿瘤中居第五位。在中国,根据国家卫生部在2006年所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肠癌死亡率已上升至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五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群发病率高峰表现在60-75岁,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时至今日,手术和化疗仍是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手段,但对于因合并其它系统疾病或因高龄而限制进行手术的患者,以及在确诊时大肠癌已经达到晚期或已经向其它器官转移的患者,药物化疗将成为其主要的姑息治疗方法。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异质性,我们在临床治疗中仍然可以见到不同患者对同一化疗药物的化疗敏感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些患者的化疗效果不十分满意,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经济负担和身心痛苦。如何选择合理化疗方案,使个体患者最大程度地受益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临床化疗过程中,以铂类药物(如顺铂、奥沙利铂等)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成为大肠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研究发现,患者对铂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与DNA损伤修复密切相关。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tion gene 1,ERCC1)是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之一,可能成为大肠癌患者对铂类化疗药物化疗敏感性的预测指标之一。本文对ERCC1基因多态性影响大肠癌患者的化疗疗效方面的研究及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BRCA1抑癌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BRCA1抑癌基因的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与散发性大肠癌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阐明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对41例大肠癌标本及对应的正常组织进行BRCA1基因D17S579位点MSI、LOH检测。结果:41例大肠癌D17S579位点MSI、LOH检出率分别为21.95%1、7.07%;在肿瘤TNM分期中,D17S579位点MSI检出率在TNMⅠ+Ⅱ期为36.36%,高于Ⅲ+Ⅳ期的5.2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17S579位点,LOH与大肠癌的TNM分期有关,在大肠癌TNMⅢ+Ⅳ期为36.84%,高于Ⅰ+Ⅱ期的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发性大肠癌BRCA1抑癌基因D17S579位点存在MSI和LOH,MSI和LOH通过不同的途径调控大肠癌的进展,BRCA1抑癌基因MSI可能在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早期阶段起作用,而LOH多发生在大肠癌晚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yclinD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改变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MSP法检测大肠癌标本中cyclinD1的甲基化状态,并与大肠癌病理学特征比较。结果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cyclinD1甲基化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在癌旁、腺瘤、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率与切缘上皮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各病变阶段cyclinD1甲基化程度与其蛋白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癌组织中cyclinD1甲基化率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cyclinD1甲基化程度降低致cyclinD1过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在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上可能是一个有用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8.
正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美国近年大肠癌年发病约十几万例;在我国,由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第3-5位,并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病情发展缓慢,发现时多为晚期,因此,早期诊断、早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肠癌早期肝转移的相关基因,为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RT2 ProfilerTM PCR Array Human Tumor Metastasis(PAHS-028A)芯片,对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组织进行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我们发现以下基因在大肠癌原发灶中表达明显高于肝转移结节:ACTB、APC、CTNNA1、NRdA3、MMP10、CTSL1、RB1、HPSE、ETV4、GNRH1、CDKN2A、KISS1R、IL8RB、ITGA7、ITGB3、DENR、RPSA,CXCR4、MYCL1、NME2、PNN、SMAD2,4、MMPIJ、SRC、RORB、SS7712、SYK、TCF20、MMP3、TIMP2,3,4、TIPM1;以下基因肝转移灶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灶:MMP9、FN1、CST7、CCL7、MGAT5.结论 筛查大肠癌早期肝转移相关基因可以为合成大肠癌早期肝转移基因芯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是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逐年增多且确诊多为晚期,故预后较差。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降低其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加强对大肠癌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的监测和临床干预,有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减少大肠癌发生率。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对60例住院大肠癌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大肠癌发生过程中p53基因突变的作用,评估外周血p53基因突变分析作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筛查指标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用LDR-PCR技术对100例大肠癌家系成员和10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p53基因第5-8外显子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结果大肠癌家系成员和对照组的外周血p53基因的突变率为分别为24%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p53基因SNP突变分析可望成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的早期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早期常无症状,一旦确诊多属晚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降低其病死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并及时予以恰当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内镜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包括制定治疗方案、内镜下切除等)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我国大肠癌发病率的增加及内镜应用的普及,早期大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相关基因P53、nm23-H1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对大肠癌的研究已进入分子学水平 ,对其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各个阶段目前认为均受多个基因调控。因此 ,有学者将肿瘤包括大肠肿瘤归类为分子病范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 ,基因在大肠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于大肠癌密切相关的 P5 3和 nm2 3- H1基因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1 病因学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大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研究结果 ,大肠癌的发生可能与饮食因素有关。 Reddy1 975年报告给大鼠高脂饮食可增加 DMH对大肠肿瘤的诱发率。 Bur- kitt1 993年报告低纤维高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目前诊断及治疗早期大肠癌的方法,并评价其意义。方法在复习近期部分关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的文献的基础上,对早期大肠癌诊断及治疗的方法,包括经肛门内镜微创治疗(TEM)、内镜下治疗、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等治疗方法进行介绍。结果内镜检查是确定早期大肠癌的有效诊断方法;经肛门内镜微创治疗(TEM)、内镜下治疗、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均是早期大肠癌的有效治疗方法。结论术前确定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大肠癌的早期治疗对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C-erbB-2、Bmi-1 及PTEN 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0 例大肠癌标本及50 例癌旁正常大肠黏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分析C-erbB-2、Bmi-1 及PTEN 基因在两者中的表达及三种基因之间相关性研究。结果(1)C-erbB-2、Bmi-1 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在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PTEN 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低于在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C-erbB-2、Bmi-1 基因与大肠癌的淋巴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Ducks 分期呈正相关,其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而PTEN 基因与大肠癌的淋巴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Ducks 分期呈负相关,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具有抑制作用。(3)大肠癌组织中C-erbB-2、Bmi-1 及PTEN 基因之间具有相关性,其中C-erbB-2、Bmi-1 基因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成正相关;C-erbB-2、PTEN 基因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呈负相关;Bmi-1、PTEN 基因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呈负相关。结论 C-erbB-2、Bmi-1 和PTEN 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联合检测可能成为预后、靶向治疗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血液样本中ALX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寻找非侵入性的筛查方法。方法收集25例大肠癌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液样本,使用亚硫酸氢钠提取血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分析ALX4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情况。结果 25例大肠癌患者中有18例存在ALX4基因甲基化,25例健康对照组中4例存在甲基化。肿瘤组样本中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4%。肿瘤组与对照组之间ALX4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X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筛查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吴小昌  童国俊  谢平 《浙江医学》2017,39(2):102-104
目的探讨MAL基因对大肠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10例正常大肠组织作为对照,应用RT-PCR、甲基化特异性PCR、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并比较大肠癌组织(40例)及相应癌旁组织(40例)中MALmRNA、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MAL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大肠癌组织中MALmRNA、蛋白的表达阳性率(10.0%、20.0%)均低于其在癌旁组织(75.0%、85.0%)和正常大肠组织(100.0%、100.0%)中的表达阳性率(均P<0.05),而大肠癌组织中MAL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90.0%)均高于其在癌旁组织(40.0%)和正常大肠组织(0.0%)中的甲基化率(均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MAL基因或可作为大肠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高潜力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nm23-H1基因突变及异常表达与大肠癌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突变及异常表达与大肠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63例中国人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基因组DNA,同时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2)应用PCR扩增nm23-H1基因全部编码序列第2-5位外显子后,经SSCP法初步筛查基因突变并对异常带型样本进行DNA测序分析;(3)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4例大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nm23-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m23-H1基因第2-4位外显子在63例大肠癌组织中(其中20例标本有淋巴结转移)未发现异常突变,仅有15例大肠癌组织nm23-H1基因第5外显子序列存在突变,其第360位碱基发生T-C置换(同义突变);nm-23-H1基因蛋白在大肠粘膜组织中有表达,在部分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比其癌旁粘膜组织低,并与肿瘤转移有相关性,结论:nm23-H1基因突变的大肠癌组织中为小概率事件,大肠癌病类型,有无转移与nm23-H1基因突变无明显相关性;nm23-H1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下降与大肠癌的转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肿瘤高甲基化-1(HIC-1)基因是一种转录抑制因子,研究发现HIC-1基因具有转录抑制、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生长等多种功能。HIC-1基因在大部分正常组织中表达,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由于其高甲基化而表达低下,并且其甲基化在某些肿瘤的早期阶段,大部分肿瘤的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通过逆转基因的甲基化可能为癌症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深入研究HIC-1基因及其作用,将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AAV介导的体细胞基因敲除技术,在人大肠癌细胞系HCT116中对靶基因Sirt 1进行敲除,达到基因沉默的目的。方法构建Sirt1打靶载体,通过病毒包装、感染、药物筛选、PCR鉴定、Western blotting鉴定等步骤获得Sirt 1基因敲除的细胞株。结果经过筛选和鉴定后获得两个Sirt1-/-阳性克隆,成功构建HCT116 Sirt1-/-细胞系。结论通过体细胞敲除技术,我们成功地获得Sirt1敲除肠癌细胞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