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秀琪  何红 《大家健康》2016,(2):124-124
目的:探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矫正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在接受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明显降低,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明显改善,步态明显改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时,采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足内翻角度,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脑梗死患者80例(Brunnstrom Ⅰ~Ⅲ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后用FMA功能量表下肢部分、BBS平衡功能量表、MB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以及mRS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mRS)、平衡功能评分(BB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均较前得到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提高患者下肢的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运动控制锻炼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态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下肢痉挛症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运动控制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下肢痉挛临床疗效、下肢关节痉挛程度评分及FMA评分及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下肢膝关节、踝关节痉挛程度评分降低,FMA评分升高,组间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运动控制锻炼在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下肢痉挛状态,并且能够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临床上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踏车训练结合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FES)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参照组(19例)和研究组(2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参照组给予下肢踏车训练,研究组给予踏车训练结合循环性FES。评定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综合痉挛量表(CSS)、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FAC分级、CSS、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SS评分有所降低,FMA和MBI评分有所提高,且研究组的CSS评分低于参照组,FMA和MBI评分高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踏车训练结合循环性FES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状态、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康复疗效,阐述其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存在上肢痉挛的132例患者,排除12例失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运用了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了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2组患者采用改良的痉挛评估量表 (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患者的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恢复(Signe Brunnstrom创建 ,Brunnstrom)分期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偏瘫侧Ashworth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同时治疗组的Ashworth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上肢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能部分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关节痉挛状态,改善患者上肢肢体功能,促进上肢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患者脑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矫正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在接受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明显降低,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明显改善,步态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时,采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足内翻角度,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和安慰刺激组,分别为21例和2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TAES组采用KD-2A型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刺激部位选择患侧下肢的4个穴位(足三里ST 36、太冲LV 13、阳陵泉GB 34、昆仑BI 60),频率100 Hz,脉宽0.2 m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安慰刺激组接受治疗的部位时间和疗程与TAES组相同,但每次治疗时没有电流输出。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3周分别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中下肢部分(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结果组内比较:治疗2周和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CSS、FMA下肢部分、BB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和3周后,TAES组CSS、FMA、BBS评分优于安慰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ES治疗能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痉挛程度和提高平衡功能,改善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踝足矫形器(AFO)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Vojta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踝足矫形器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治疗后12周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更有利于脑瘫患儿大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Vojta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踝足矫形器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12周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更有利于脑瘫患儿大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以全部体重负荷下训练和减重训练,经过8周的训练分别给予躯干平衡评定-Sheikh、运动指数评定-RMI评定、痉挛的Ashworth评定。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积分明显升高。说明减重训练提高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减轻痉挛。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康复治疗比传统单一不连续的康复训练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BL-rTMS)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嘉兴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VF组24例、BL-rTMS组24例及联合组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在此基础上,MVF组给予MVF治疗,BL-rTMS组给予BL-rTMS治疗,联合组则同时给予BL-rTMS及MVF治疗,1次/d,每周治疗5d。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及踝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及踝关节AROM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两比较发现,联合组患者又均优于MVF组及BL-rT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L-rTMS联合MVF治疗可以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脑卒中后痉挛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患者,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10分,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下肢痉挛肌群进行分点注射BTX-A。2组治疗前、后采用CSS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治疗组CSS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SS和下肢FM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可以明显减低脑卒中痉挛下肢的肌张力,从而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卒中早期应用床边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训练对卒中早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早期患者4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患者予床边智能康复训练系统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予综合康复训练,4周后采用Brunnstrom偏瘫下肢功能评定法、简式Fugl-Meyer评定法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Brunnstrom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比较有统计学(P<0.05),但观察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FMA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患者应用床边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可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康复的作用。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分期整体针刺疗法"中痉挛期的针刺方法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月末采用改良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肌痉挛,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进入分离运动期(BrunnstromⅣ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现代康复技术相比,现代康复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分期综合干预脑卒中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中药、促通技术综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采用中药内服、按Brunnstrom分期采用不同的针刺与促通技术治疗。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MB I)对患者治疗前后运动总分、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参照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临床疗效明显提高。结论:综合治疗脑卒中软瘫期诱发肌力产生,痉挛期抑制痉挛,后期促进肌力恢复和动作灵活性,能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肌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高级中枢失去对脊髓牵张反射的抑制,脊髓反射性增高引起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脑卒中急性期肌张力低,针灸治疗时多遵循"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选穴治疗,恢复期后出现患侧肌张力增高,表现为阴阳失调的特点,治疗应调和阴阳并适当结合电针以缓解痉挛。肌电图在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状态时,可用于实时评价患者受损神经肌肉功能的状况,并可观察治疗前后的进步情况。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可更好的恢复患者肢体功能,肌电图可客观评价痉挛程度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 方法:选取康复科内脑卒中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进行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足内翻是中风痉挛期的常会出现的症状.针刺治疗已经成为常用的治疗手段,笔者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随机将90例中风痉挛期足内翻患者分为电针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45例,分别采用刺针下肢胆经穴位结合电针治疗和常规针刺下肢穴位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发现两组皆有矫正足内翻的作用,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针刺下肢胆经穴位配合电针对治疗中风后遗症足内翻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踝足矫形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年内)分为常规康复组30例和矫形器康复组31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矫形器康复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并加用踝足矫形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ger下肢评分,评衡评分及10米最大步行速度来评定。结果:2组在康复治疗前评测的各主要指标间无明显差别(P0.05);康复治疗后评测的下脚FMA、平衡FMA与10米最大步行速度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踝足矫形器疗法可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